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

2009.12(上旬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两学期制的弊端,思考了三学期制的创新之处,分析了中山大学的三学期改革方案,并提出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两学期制

三学期制高校学期制改革

2009年5月中山大学公布了三学期制实施方案,定于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起全面推行。中山大学首开广东高校学期制度改革先河,其他兄弟院校纷纷表示观望中大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效果。在此之前,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等校也先后推行了三学期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三学期制趋之若鹜,实施三学期制能否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一片晴天?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两学期制度,将每学年分为春季和秋季两学期,每个学期时长为20周,在春季学期结束后有约为8周的暑假,秋季学期后则有约为4周的寒假。冗长的学期给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许多问题,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1两学期制的弊端

1.1学生自主选择性少

在传统的两学期制背景下,理论教学学期时间相对较长,基本上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20周的时间,

对于现行的两学期制,许多学生认为学校课程开设少、选课范围受限,难以选择或学习自己想修学的课程。而冗长的课程时间也使学校无法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灵活安排学科前沿、符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课程,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快速发展的学科知识脱节。此外,

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要放在课程学习中,生活在“象牙塔”中进行纯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机会,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1.2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复旦大学副校长孙莱祥表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三学期制。很多国外大学在暑期都不敢安排来华的交流学习活动,因为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大学都放假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实行三学期制是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需要。”目前国外的学期制度大多数实行三或四学期的短学期制,与我国两学期制下学期时长时间不一致,国外的专家学者由于时间差的原因难以安排时间到我国高校讲学授课,影响了我国高校国际学术的有效开展,也不利用充分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和发挥师资潜力。此外,

许多高校教师忙于备课、授课,无暇到外校与同行或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广泛交流。除了师资教学资源的利用问题外,现行两学期制下的教学时间集中于春、秋

季两个长学时的学期,高校的教室、实验室、科研室等教育资源多出现闲置现象,利用率普遍不高,造成资源浪费。1.3教师缺乏科研时间

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必然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要使广大教师明确认识到,

在新形势下加强科研工作,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科研兴教的重任之所系。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教师科研工作的深度开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素质和能力。

现行两学期制中的课程一般贯穿整个学期甚至一学年,教学时间冗长,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分配到授课上,缺乏教学反思时间和科研时间,教师心理也产生多种冲突与压力。两学期制的弊端使得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转向三学期制。三学期制,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的两学期基础上多加一个学期,亦即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中间加多一个

“短学期”。这样一种两个长学期,一个短学期的学期制模式成为三学期制。

2三学期制的创新

2.1优化课程体系,着力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三学期制改革的核心。三学期制下,长学期的课程时间缩短,学校要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精简陈旧冗长的课程内容,去除一些过时的科目。三学期制为学生提供更多根据个人成才的实际需要自主地跨校区、跨专业修读课程的机会。实行三学期制不仅是学习时间安排上的加减改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全校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公共选修课程得到集中安排,为大多数学生自主选课提供可能。此外,

通过增设短学期,学校可进一步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增开如学科前沿性的“短”、“平”、“快”的专题或讲座式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学科前沿动态。2.2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新型人才

要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必须大力创新教育与教学模式,尤其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短学期设置实践和科研环节,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把长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得到升华。此外,大学生在短学期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与竞争力。2.3教师科研时间增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科研是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升的助推器,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志。实行三学期制,一方面,教师可以相对灵活选择教学时间,教师在短学期暂时放下教学重担,充分利用整段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这种研究可以是专业学科性质的研究,

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

邝小梅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207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34-001-02

科教前沿

2009.12(上旬刊

也可以是对长学期教学反思的研究。专业的学术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反思型”研究中,教师思考自身的教学问题的“从问题中来,从问题中去”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此外,三学期制下的短学期也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更新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原有课程的课时缩减之后,促使教师为完成应有的教学工作量主动对原有冗长的课程进行优化,或者开设一些新课程。

总的来说,在三学期制下,高校可以吸纳更多国外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开设讲座,有利于大学增进国内和国际交往,更好地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和教师接触到学术前沿。与此同时,三学期制下要求教师积极开设优质课程,为学校的教学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

3推行三学期制要注意的问题

3.1转化观念

实行三学期制,首先是高校的教师、学生、管理者们的观念要进行更新。高校领导、

高校教务管理机构等其他行政机构、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趋势,全方位转变固化的“两学期制走天下”的思想,充分认识和理解学期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特别是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学期制改革有充分的认识,分析其利弊,与此同时,对于三学期制下可能带来的改革问题也要有心理准备,否则三学期制改革的开展之路将困难重重。3.2认真思考短学期的设置

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要充分提高短学期的利用率。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的重心是短学期的利用问题,能否对短学期进行良好的利用是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对短学期的利用不仅仅是将原来分段安排的课程集中在一起安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有集中的时间完成一些专门的课程,同时对某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可能地开设一些满足其需要的学习项目。这就需要各专业教研室对短学期中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可行的方案,开出更多切实可行的项目供学生选择。短学期的内容要突出短平快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设置相关内容。

中山大学在短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为:通识教育课程;跨校区开设的主辅修、双学位课程;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开放性课程;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产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训练;国际交换生课程;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举办的各类专业证书的培训活动;研究生科研训练课程和研究生学术论坛等。这些课程可分为: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性课程;二是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学术前沿类课程;三是具有高度实用性的实践类、科研类等“实操”课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产业实践活动,证书培训活动等。

3.3建设多元化、灵活的课程体系

三学期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设置科学灵活的课程体系。目前的课程设置太过僵化,长学期的课程安排几乎一成不变,年复一年,课程总量不足,学生可选课程较少。因此导致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不大,多样性新型人才的培养无从谈起。

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应该说,长学期的课程注重理论积累,短学期的课程注重实践操作。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特色及专业需求,统筹规划,突出长短学期的核心内容,才能合理构建适合三学期制的课程体系。3.4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

短学期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极大增强,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等选择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同学及自身的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选择的随意性、

盲目性。此前实行了三学期制的某些高校在短学期开设的公选课虽然较多,但没有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出现有些学生课程选择重复、选了的课又不去上等情况。

因此,高校需要教师或相关教学人员加强选课指导,让学生对长短学期开设的课程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减少学生选课盲目的现象。

3.5落实与三学期制改革相配套的高校管理制度

三学期制的改革不单是教学制度的改革,它还牵涉各个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校历制度、学分制、选课制及学生学习与学籍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都应该围绕三学期制的改革做出相应的配套调整。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的配套改革,是高校三学期制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推行三学期制,不是简单地对学期的减少压缩,也不是简单地对学习时间进行调整,而是要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变革。三学期只有与高校实行的学分制、选修课制及其他教学管理配套措施等改革紧密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高校在推行学期制改革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充分地调研论证,不要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期改革方案。学期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不能在短时间内就把原有的学期制变革得面目全非。学期制改革有一个过渡适应期,在此期间,多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积极开展三学期制绩效评估,及时反馈和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三学期改革能够成功推行,否则,三学期制改革就会成为“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累”的一纸空谈。三学期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校发展的一把利器。参考文献

[1]靳国庆,周景春,孙立海,宋辉.关于高等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几点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06(2).

[2]陈德海,刘政,罗家国.高等教育转型期再议大学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

[J].当代教育科学,2008(1).

[3]钟义红,张祖兰,林桂娟.高校推行三学期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理工

大学学报,2007(5).

[4]钟义红,王洁,林元璋.国内外高校学期制的简述及启示[J].江西理工大学学

报,2009(2).

[5]陈霞妹.浅析我国高校实行

“三学期制”的利与弊[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5).

[6]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7]邓学国.高等学校推行“三学期制”的必要性[J].科技资讯,2007(30).[8]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7(2).

[9]王明华.高校学期制变革:现状、

动因、问题与趋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责任编辑启航

科教前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