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与热机重难题二

内能与热机重难题二
内能与热机重难题二

《内能与热机》

【巩固教材——夯实基础】

1.水电站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过程中( )

A.重力势能不变,动能增加

B.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

C.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

D.重力势能增加,动能不变

2.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 )

A.势能为零,动能不为零

B.势能不为零,动能为零

C.势能和动能均为零

D.势能和动能均不为零

3.一滴红墨水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了则正确的是( )

A.0℃的水就不会有这种现象

B.这叫扩散只发生在液体中

C.这叫扩散,它说明分子在永不停地运动

D.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

4.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 )

A.分子间的有相互作用力

B.分子间有相互排斥的力

C.分子间没有空隙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关于能量转化说法正确的是( )

A.砂轮磨刀有内能转化为动能

B.陨石进入大气层成为流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壶中水沸腾时壶盖跳动是水的动能转化为壶的动能

D.给自行车打气气筒发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6.关于物体内能的改变,下列正确的是( )

A.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B.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一定减小

C.对物体做功时,物体内能一定减少

D.物体放热时,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7.将一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忽略空气阻力,小球上升过程中( )

A.动能保持不变,势能不断增加

B.动能不断减小,势能不断增加

C.机械能不断减小

D.机械能保持不变

8.下列各个运动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

A.从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B.向上抛出的小石块

C.拧紧的钟表发条带动指针走动

D.滚摆急速下落

9.在下列现象中,通过做机械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利用电炉把水烧开

B.冬天里两手互相摩擦使手暖和

C.冬天天气寒冷时要生火取暖

D.用电焊机焊接金属使金属熔化10.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甲物体温度降低20℃,乙物体温度升高15℃时,乙物体吸收热量是甲物体放出热量的2倍,甲乙两物体比热比是( )

A.3:8

B.8:3

C.4:3

D.3:2

11.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它的意思是指质量1千克的水,温度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是4.2×103焦耳

12.热水和冷水混合时,______水放出热量,一直到热水与冷水的________相同时为止。13.物体的温度升高,表明物体的内能_________,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__________(填“变”“增大”或“减小”)

14.现有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其比热C铝>C铁>C铜,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末温最高是______块,末温最低的是______块

15.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_____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______能16.“八月桂花遍地开”时很远就能闻到桂花的芳香,这是一种______现象,说明____________

17.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但其实质不同,__________是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而___________是实现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变。

18.火柴可以擦燃,也可以放在火上点燃,前者是用___________的方法使火柴燃烧,后者是用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燃烧。

19.萧敏同学用电饭煲做饭,片刻后听到“噗-噗-噗”的响声,走近一看,发现水蒸气冲动了锅盖。他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了这一现象:水蒸气对锅盖__________,水蒸气的内能___________,内能转化为锅盖的_____________。

20.汽油机和柴油机在构造上相比,汽油机顶部有一个__________,柴油机顶部有一个___________。一台四冲程汽油机,飞轮的转速为1800r/min,则此汽油机每秒钟内完成_______个冲程,做了______次功。

21.用锤子不断敲击一段铜线后,用手触摸铜线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22.在严寒的冬天,当觉得自己的手很冷时,常常会做以下两个动作:(1)用嘴对手心呵气;(2)把两只手合起来,反复摩擦。试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比液体容易压缩,主要是由于( )

A、气体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隙,而液体分子之间根本没有间隙

B、气体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比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大得多

C、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较大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非常小

D、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较小,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较大

2.燃烧甲、乙两种燃料,甲放出的热量比乙多,则( )

A、甲的质量一定大

B、甲的热值一定大

C、甲的比热容一定大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下面现象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是( )

A、两决块相互摩擦,冰块熔化

B、水蒸汽推动活塞做功

C、压缩气体,温度升高

D、用太阳灶烧水

4.下列各种现象中,可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是( )

A、气体容易被压缩

B、铁棒折断后很难再合成整本

C、气体会无限地扩散

D、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5.从能转化的观点来看,摩擦生热的现象是( )

A、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D、内能转化为动能

6.有关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B、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C、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D、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温度、质量都无关

7.在下列几种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20℃的水变成4℃的水

B、一块钢板压制成钢锅

C、水结成冰

D、把开水倒入冷水中

8.跳伞员在空中张伞后匀速下落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动能变大

B.势能变大

C.动能不变

D.机械能不变

9.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等,水的比热是煤油的2倍,水升高的温度是煤油的1/3倍,则它们的质量之比m水:m油是 ( )

A. 3:2

B. 2:3

C. 1:6

D.6:1

10.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 )

A.分子之间距离很大

B.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

11.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内容是:能量既__________,也__________,它只会从一种

形式__________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__________。

12.当分子间相距为r时,分子引力与斥力相等。当分子间距离小于r时,__________力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大于r时,__________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大于_______ ___时,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13.燃料的燃烧是一种__________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__________能转化为__

________能。

14.煤和石油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料还

会产生粉尘和一氧化碳,这些__________和__________排放到大气中,污染了大气。

15.在蒸汽机、汽油机和柴油机中,效率最低的是_____,效率是最高的是_____。

16.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小,这是因为水与干沙土

相比__________的__________较大。

17.火柴可以擦燃,也可以放在火上点燃,前者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火柴燃烧,后

者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火柴燃烧,两种方法都可以改变火柴的内能。

18.甲、乙两块金属质量之比是5:3,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后,升高温度之比是1:5,则它们的比热之比是____________.

19.质量相同的两块金属甲和乙,甲的比热是乙的3倍,当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时,甲、乙升高温度的比为____________;当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甲、乙吸收热量的比为_________.20. A、B两物体的温度相同,A的质量是B的2倍,A的比热是B的1/4,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再接触,则热量将从_______物体传递给______物体.

21.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如果你赤脚走在沙滩上,会觉得砂子烫脚;再从沙滩走入河水中,则感到凉快舒服,这是为什么?

22.已知汽油的热值是4.6×107J/kg,完全燃烧500g汽油,求;(1)燃烧汽油产生的热量是多少?(2)若这些热量的50%被水吸收,使水温从20℃开始,升高了40℃,则水的质量是多少?

【实验探究——动手动脑】

1.某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的实验数据记录:

⑴比较1、2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较3、4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比较1、3记录,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综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热的多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⑸该同学在本次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B.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C.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

D.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2.物体内能的改变不是由于做功,而是由热传递实现的是 ( )

A.用铁锤煅打铁块,铁块温度升高

B.手捧热水袋,使手暖和

C.两手互搓,使手暖和

D.空气被压缩温度升高

3.一滴蓝墨水滴在一杯清水中,最后整杯水变成浅蓝色.说明( )

A.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B.分子的体积很小

C.分子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D.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的大小决定于 ( )

A .分子的直径

B .分子的质量

C .分子间的距离

D .分子间斥力大小

5.热运动是指( )

A .大量分子无规则的运动

B .大量分子有规则的运动

C .少量分子有规则的运动

D .少量分子无规则的运动

6.清晨,小岚摇动荷叶上的露珠,她发现两颗露珠相互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颗较大的露珠。这一事实说明( )

A .分子间有间隙

B .物质间有扩散现象

C .分子间有斥力

D .分子间有引力

7.下列现象跟做功改变内能有关的是( ) A .盛夏,太阳把稻田的水晒热

B .夜晚,看见流星在大气层中坠落

C .严冬季节用热水袋取暖

D .用擦酒精的方法使发烧者降温

8.一瓶酒精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酒精( )

A . 热值不变,比热容减小一半

B . 热值不变,比热容不变

C .热值和比热容都减小一半

D .热值减小一半,比热容不变

9.查表(1)可知,铜的比热容比铁的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比铁含的热量少

B .铜比铁含的内能少

C .铜和铁相互接触时,必定发生热传递

D .质量相等的铜和铁,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铜吸收的热量比铁少

10.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

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所示,

根据图象可得到两液体的比热容( )

A .甲液体的比热容大

B .乙液体的比热容大

C .甲、乙两液体的比热容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1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___,它的实质是___;(2)___,它的实质是_____.

12.汽油机在 ____________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3. 物体由于 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势能.

14. 电炉、电熨斗、电烙铁等电热器是把电能转化成_______能的装置.

15. 江面上的大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 形成的.

16.露是水蒸气由于发生的液化现象,而液化石油气则是在常温下,利用

的方法液化成液体贮存在钢瓶中的.

17.完全燃烧2千克酒精,放出6×107焦的热量,酒精的燃烧值是_____________焦/千克。18.质量是1千克的铝块,温度升高了50℃,吸收了多少热量? [C铝=880焦/(千克·℃)] 19.人造地球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不断减小的是______能,不断增大的是______能

20.用4.2焦的热量,可使1克的水温度升高__________℃

21.10千克汽油完全燃烧放出4.6×108焦的热量,则汽油的燃烧值为_________焦耳/千克22.物体内能的改变有两种方式。下现象中内能的改变是哪一种方式

(1)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会发热,是______使气筒内能改变

(2)古代人类钻木取火,是________使木的内能改变

(3)冰块在阳光下熔化成水是_______使冰块的内能改变

【瞄准中考——超越自我】

1.人们夏天穿浅色衣服比穿深色衣服感到凉快些, 是因为( )

A.浅色衣服从太阳辐射中吸收的热比深色衣服少

B.浅色衣服从太阳辐射中吸收的热比深色衣服多

C.浅色衣服是热的不良导体, 深色衣服是热的良导体

2.在制药时, 为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 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份, 但抗生素不能在超过80℃的条件下提取, 应采用的办法是( )

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 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 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3.热水和冷水混合时,不计热量损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热水降低的温度一定等于冷水升高的温度

B.热水初温度高,它降低的温度一定多

C.热水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

D.冷水初温度低,它吸收的热量一定多

4.两种燃料的燃烧值之比为2:1,它们的质量之比为1:4,那么这两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为( )

A.1:2

B.2:1

C.8:1

D.4:1

5.质量为500克温度为20℃的铜,投入质量为1500克20℃的水中,这时( )

A.铜块吸热,因为铜的比热小

B.水放热,因为水的质量大

C.水放热,因为水的比热大

D.不发生热传递,因铜、水温度相同

6.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质量173千克, 近地点439千米, 远地点2384千米, 但卫星仍在地球引力范围之内, 它在运动过程中其动、势能相互转化则( )

A.卫星在远地点时动能和势能最大

B.卫星在远地点时动能最大, 势能最小

C.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和势能最大

D.卫星在近地点时势能最小, 动能最大

7.从本质上来看, 内燃机的工作能量来源于( )

A.机械能

B.热能

C.化学能

D.化学能和热能

8.用锤敲打钉子时,钉子的温度会有所升高,这是由于 ( )

A.锤将热量传递给钉子

B.锤将内能传递给钉子

C.锤将温度传递给钉子

D.锤对钉子做功使钉子的内能增加

9.张紧的弹弓放手后,将小石子射出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手时弹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石子的动能

B.小石子射出前和射出后都具有内能

C.忽略空气影响,小石子在飞行过程中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D.飞行中小石子的动能保持不变,等于弹弓原有的弹性势能

10.关于分子热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之间、液体之间

B. 可以近似地认为, 气体的分子之间除了相互碰撞之外, 没有相互作用

C.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 其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也一定大

D.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并不是同时存在的

11.四冲程柴油机工作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排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吸气冲程

D、做功冲程

12.煤的热值大于干木柴的热值,这里是指( )

A、煤比干木柴含有的热量多一些

B、烧煤比烧干木柴产生的温度高一些

C、烧煤比烧干木烧产生的热量多一些

D、要使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烧煤用的质量较少

13.不属于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的是( )

A、家庭炉灶和取暖设备

B、大型机电排灌站

C、工业企业(包括火电站、钢铁厂、化工厂等)

14.将一铁块投入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 )

A、它们具有相同的热量

B、它们具有相同的内能

C、它们具有相同的温度

D、它们具有相同的比热容

15.A、B两种物质,比热容关系是C A>C B,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升高20℃,A吸收的热量一定较多

B、都降低10℃,B放出的热量一定较多

C、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都升高5℃,B吸收的热量一定较多

D、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都降低5℃,A放出的热量一定较多

16..江西盛产茶叶,有悠久的“茶文化”。在生活中同学们可能都有过泡茶的经历,请问:用开水泡一杯茶和温水泡一杯茶,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一杯浓些,哪一杯淡些?为什么?

17.质量是50g的铝块,放出882J的热量后,温度降低到12℃,求铝块原来的温度多少?[C

3J/(Kg·℃)]

铝=0.88×10

18.一块质量为400克的铜块和一个铅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4∶3,求这铅块的质量。[C铜=0.39×103J/(kg·℃),C铝=0.13×103J/(kg·℃)]

19.人造湖有“吸热”功能,在炎热的夏季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人造湖湖水的质量为8.1×107kg,水温升高2℃,湖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这些热量相当于多少t 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无烟煤的热值为3.4×107J/kg)

中考物理步步练《机械能》部分答案与提示

【巩固教材——夯实基础】

1.B 2.D 3.C 4.B 5.D 6.A 7.B 8.B 9.B 10.A

11.升高1℃,吸收的热量12.热,温度

13.增大,增大14.铜,铝

15.分子势,内16.扩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7.做功,热传递,热传递,做功;18.做功,热传递;

19.做功,减少,机械能;20.火花塞,喷油嘴,60,15;

21.答:铜线发热。用锤子敲击铜线,锤子对铜线做了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22.答:(1)通过热传递,增加手的内能,使手温度升高;

(2)通过做功,增加手的内能,温度升高。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C

2.D

3.B

4.D

5.A

6.D

7.C

8.C

9.A 10.D

11.不能消灭,不能创生,转化为另一种,转移,保持不变。

12.斥,引。10r。13.化学,化学,内。

14.烟尘,废气。15.蒸气机,柴油机。

16.水,比热容。17.做功,热传递。

18. 3:1 19. 1:3 、3:1

20.A 、B

21.答:砂子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夏天在相同的日照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砂子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一些;砂子的温度高,所以烫脚,从砂滩走入水中,水温低于砂子的温度,所以感到凉快舒服。

22.2.3×107J 68kg

【实验探究——动手动脑】

1.(1)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关;(2)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温度的改变量有关;(3)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比热容有关;(4)比热容、质量、升高的温度;(5)控制变量法。【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D 2.B 3.C 4.C5.A 6.D 7.B8.B9.D10.B

11.做功、能的转化、热传递、能的转移12.做功

13.运动、弹性形变14.内

15.液化16.温度降低、压缩体积

17.3×10718.4.4×103

19.重力势,动能20.1

21. 4.6×107 22.(1)做功 (2)做功 (3)热传递

【瞄准中考——超越自我】

1. A

2.B

3.C

4. A

5. D

6. D

7. C

8. D

9.D 10. B

11.B 12.D 13.B 14.C 15.D

16.答:用开水泡的那杯茶浓些。因为开水的温度更高,茶叶中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茶叶中的分子在开水中扩散得更快。

17.32 ℃。18.1600g。

19.解:(1)Q=cm△t

=4.2×103J/(kg?℃) ×8.1×107kg×2℃

=6.8×1011J

(2)由Q =mq

可得m =q Q = kg

J J 711104.3108.6?? = 2.0×104kg

= 20t

20.解:由能流图可知燃气内能

Q =250J +250J +300J +400J =1200J 有用机械功W 有=300J

所以该汽油机的效率η=Q W 有

×100%=J J 1200300=25%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

人教版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单元教学设计 以PowerPoint软件为制作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以问题为主线,活动为载体,依据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力求体现“设计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要求,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有一定梯次的递进式活动序列。 二、知识背景分析: 整式的加减这一章内容,隶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初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了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了从具体的数到比较抽象的整式的过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实现了学生思维活动的一个质的飞跃。然后再引出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及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以“所含字母及相同字母指数”是否相同为标准建构同类项的概念,类比小学已有的“同单位量相加减单位不变”和前一章学习“相反数的概念”知识经验探究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等。最后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本章的重点——整式的加减,知识体系井然有序、层层深入、结构分明、重点突出。新教材把整式的乘除运算,后移到八年纪的上册的第15章中去阐述,这样处理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达到了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这一目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又不失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本章是代数运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和研究方程、不等式的重要工具。此外,加减运算中所蕴含的化归思想,也是后继代数学习的重要思想。因此,本章无论是知识传承,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学情背景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知识前,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简单的方程思想,巧用类比方法,全程经历有理数概念及运算的学习运用,这是顺利进行本章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建构本章知识体系时较为容易,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受经验影响,理性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概念建构上容易以偏概全,对诸如“单独一个数或表示数的字母是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的区别、多项式的项数次数及按序排列、去添带有负号的括号”等容易含混出错,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本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与关键如下: (一)本章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单项式系数、次数和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3)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4)掌握去括号法则,能准确地去括号. (5)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出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有关概念;经历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探索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地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总结(完整资料)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总结 1.内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J)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也越多。这说明,同一物体的内能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①做功;②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5.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有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发生热传递时,热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才停止。 14.2热量与热值 1.热量:在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2.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J)。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3.实验表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的变化多少成正比。 4.热值: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5.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没有关系,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6.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qm或Q=qV 7.Q表示热量,单位是焦(J),q表示热值,单位是焦/千克(J/kg)或焦/米3(J/m3);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体积,单位是米3(m3) 8.氢气的热值很大,为q氢=1.4×108J/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氢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1.4×108J。 9.提高炉子效率的方法:①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②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等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3.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 4.水的比热容很大,为c水=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5.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放出的热量相同时,降低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因而温差变化较小。 6.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因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de 最高次数是2de 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 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de 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它de 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 关于未知数xde 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 ax 叫做 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 系数;c 叫做常数项。 3.一元二次方程de 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利用平方根de 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de 解de 方法叫做直接开 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b a x =+2)(de 一元二次方程。根 据平方根de 定义可知,a x +是bde 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配方法de 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dea 看 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配方法de 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de 右边,再把二次项de 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 次项de 系数de 一半de 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de 解de 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de 一般 方法。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de 求根公式: )04(2422≥--±-=ac b a ac b b x 公式法de 步骤:就把一元二次方程de 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de 系数为a ,一次项 de 系数为b ,常数项de 系数为c (4)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de 手段,求出方程de 解de 方法,这种方法 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de 方法。 分解因式法de 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 de 是分解因式中de 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 de 形式 4.一元二次方程根de 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中,ac b 42-叫做一 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de 根de 判别式,通常用 “?”来表示,即ac b 42 -=? I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de 实数根;

谈如何有效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浅谈如何有效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句话体现出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度重视,的确,就学校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已下是本人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突破重难点的一点体会: 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学生有了读书、思维的自由和空间,便于长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琐的分析,更避免牵着学生,使之完全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质疑问难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至于为了时间的流逝而满脸是汗,满眼是泪么?由这一个句子出发,辐射全文,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去品味,正所谓一句引动全文。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抓住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是变填鸭式,灌输式,注入式为启发式,探究式,发现式的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的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出各种颜色的火烧云,然后用电脑把二者合而为一,并制成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对于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学生较难体会,对于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也难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决这二方面的问题呢?教学时,我借助图片、录音、影视等合而为一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强化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前所产生的一美一惨、一爱一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首先,借图画想像。我先出示画好的由星星、月亮组成的彩色简笔画图片,

整式的加减教案.doc

整式的加减教案 【篇一:2.2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 (3)学会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验证结论;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一:暑假里,小明到妈妈的水果店帮忙,妈妈叫他将下面的水果归类上柜。你认为小明该如何做?

(答:我们可以按水果的种类将这些水果分为五类:两个苹果、两个草莓、两串葡萄、三个橙子、三串香蕉。) 问题二:如果将这些水果换成我们前面学过的单项式,你将如何分类?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 (二)探究新知 1 在学生交流汇报后,分析分类后的每一组单项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可能在语言表达上有困难,教师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表达以总结每一组单项式的共同点。随即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的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为方便学生记忆,我将同类项的概念概括为“两相同”。 设计说明:得出了同类项的概念后,我设计了两个同类项的练习,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你能写出两个项是同类项的例子吗? 探究新知 2 我们认识了同类项,那么如何合并同类项呢?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系数——相加 字母——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我们可以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概括成:一变两不变,即一变,指系数变; 两不变:指字母和字母指数不变。 (三)巩固新知 1.填空 设计说明: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概念,熟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例 4 先让学生直接代入求值,然后采用先化简后代入的方法。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四)典型例题 1.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课堂小结 在学生谈收获的基础上,我出示如下课堂小结以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

一元二次方程学习中的重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学习中的重难点 第一部分:搞明白要做什么 1.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下: (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经历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3)渗透化归思想,领悟配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2.其次,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知识层面:公式的推导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层面:以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为载体,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 3.而后,总体设计思路: 以旧知识为起点,问题为主线,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为基本方式,突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探究知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第二部分:弄清楚要怎么做 1.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整体教学流程:形成表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本质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升华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2.形成表象,提出问题 在上一节已学的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创设情景.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选两题做) (1)x2+4x+2=0 ; (2)3x2-6x+1=0; (3)4x2-16x+17=0 ; (4)3x2+4x+7=0.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四题的解答过程,由此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接着再改变上面每题的其中的一个系数,得到新的四个方程:(学生不做,思考其解题过程) (1)3x2+4x+2=0; (2)3x2-2x+1=0; (3)4x2-16x-3=0 ; (4)3x2+x+7=0. 思考:新的四题与原题的解题过程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1.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用配方法解题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不同的现象,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分析问题,探究本质 由学生的观察讨论得到:用配方法解不同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相同之处是配方的过程----程序化的操作,不同之处是方程的根的情况及其方程的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在于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否被突破。如何把握重点、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体,教师只有把握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能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 一.课前研讨,分析教材,初步确定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并突破的解决好重点,是教好课的基本条件。教材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它在整个教材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知识的相互关系中它是主要矛盾,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确定教材重点,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具有关键性的知识内容,然后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有那些方法? 1、明确重点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2、讲解重点问题,要做好充分准备。 3、巩固重点问题,做必要的练习。 4、处理好重点问题和非重点问题的关系。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师所教的内容,有难有易,如果教师不把难点加以解决,不但影响当前学生的学习,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根据各种难点的具体特点,有以下解决方法: 1、缺乏基础知识造成的难点 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2、由于知识抽象造成的难点 解决的办法有:讲解时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讲解抽象的东西。 3、对新知识过于生疏造成的难点 对于一些新知识,运用原有的思维很难理解,需要在认识上有个新飞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演示、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4、其他情况造成的难点 有的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同时综合的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对这类问题,切勿急躁,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复杂因素,逐个解决,然后综合的运用所掌握的现有知识,灵活的解决新课题。 综上所述,对待各类问题,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切不可千篇一律的用一种方法解决。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能力提升专题突破练习题5(探索规律 附答案)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能力提升专题突破练习题5(探索规律附答案) 1.如图,用同样规格的黑白两色的正方形瓷砖铺设矩形地面,请观察下列图形并解答有关问题. (1)在第n个图中,第一横行共_____________块瓷砖,第一竖列共有____________块瓷砖;(均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2)在第n个图中,铺设地面所用黑瓷砖的总块数为______________; (3)某商店黑瓷砖原价每块4元,则铺设第n个图的矩形地面,共需花多少元购买黑瓷砖?现在该商店举行“双11”促销活动,活动一:凡参加买黑瓷砖活动者赠送2块黑瓷砖;活动二:不赠送瓷砖,每块黑瓷砖打9折.现在小明需要购买黑瓷砖,铺设n=6时矩形地面,小明参加哪个活动合算? 2.观察下面三行数: ﹣2,4,﹣8,16,﹣32,64,…;① 0,6,﹣6,18,﹣30,66,…;② ﹣1,2,﹣4,8,﹣16,32,….③ (1)第①行的第7个数是. (2)如果第①行的数字为a,那么第②行的数字可表示为. (3)第③行的第n个数是. (4)第②行的第8个数与第③行的第8个数的和为.

3.图中的图形是由边长为1的正方形按照某种规律排列而成的. (1)观察图形,填写下表: 图形 ① ② ③ 正方形的个数 图形的周长 (2)推测第n 个图形中正方形的个数为______(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3)在这些图形中,任意一个图形周长y 与它所含正方形个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 4.观察下列等式: 第1个等式:a 1=114?=13×(11﹣14 ); 第2个等式:a 2=1 47?=13×(14﹣17 ); 第3个等式:a 3=1710?=13×(11 710 -); 第4个等式:a 4=1 1013?=13×(111013 -); … 请解答下列问题: (1)按以上规律列出第5个等式:a 5= = ;第n (n 为正整数)个等式:a n = = ; (2)求a 1+a 2+a 3+a 4+…+a 100的值; (3)数学符号1 n x =∑ f (x )=f (1)+f (2)+f (3)+…+f (n ),试求 10 x=13 (3) x x +∑ 的值.

内能与热机的知识点汇总电子版本

内能与热机的知识点 汇总

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总结 内能知识点总结: 1.内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J)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也越多。这说明,同一物体的内能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1)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2)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3)内能的大小不影响机械能,而机械能的大小也不影响内能,但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W=△E)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2)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高温物体将能量向低温物体传递,直至各物体温度相同(即达到热平衡)。 (3)热传递的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 (4)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5)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6)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焦耳。 3、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 由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热量与热值

人教版21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21章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等号两边是整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 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1)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4)二次项系数不能等于0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未知数x 的二次三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注意:(1)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2)要准确找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把它先化为一般形式。 (3)形如02=++c bx ax 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当且仅当0≠a 时是一元二次方程。 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当2 =x 时,0232=+-x x 所以2=x 是0232=+-x x 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相等或不等)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理论依据:平方根的定义。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三种类型:(1)()02≥=a a x 的解是a x ±=; (2)()()02≥=+n n m x 的解是m n x -±=; (3)()()0,02≥≠=+c m c n mx 且的解是m n c x -±= 。 2、配方法: 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 (一)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 在方程的左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 个数; (3) 把原方程变为()n m x =+2的形式。 (4) 若0≥n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出x 的值,若n ﹤0,原方程无解。 (二)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当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为()1,002≠≠=++a a c bx ax 时,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 先把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除以二项的系数; (3)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的一半的平方把原方程化为()n m x =+2的形式; (4)若0≥n ,用直接开平方法或因式分解法解变形后的方程。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案例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案例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 (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

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

整式的加减重难点和易错点

一、选择题 1、整式---[()]a b c 去括号为() A. --+a b c B. -+-a b c C. -++a b c D. ---a b c 2、在()()[( )][()]a b c a b c a a -++-=+-的括号内填入的代数式分别() A. c b c b --, B. b c b c ++, C. b c b c +-, D. c b c b -+, 3、当k 取()时,多项式83 13322-+--xy y kxy x 中不含xy 项。 A. 0 B. 13 C. 19 D. -19 4、如果多项式(a+1)x 4- x b -3x-5是关于x 的四次三项式,则ab 的值是( ) A 、4 B 、-4 C 、5 D 、-5 已知a+b=-c ,则代数式(a+b )(b+c )(c+a )+abc 的值为( ) A 、-1 B 、1 C 、0 D 、2 5、若|a|=2,|b|=3,且a >b ,则|a-b|的值是( ) A 、-5或-1 B 、1或-1 C 、5或3 D 、5或1 6、若|m|=3,|n|=7。且m-n >0,则m+n 的值( ) A 、10 B 、4 C 、-10或-4 D 、4或-4 7、若M=3x 2-5x-2,N=3x 2-4x-2,则M ,N 的大小关系( ) A 、M >N B 、M=N C 、M <N D 、以上都有可能 8、设a 是最小的自然数,b 是最大的负整数,c ,d 分别是单项式-x y 2的系数和次数,则a ,b ,c ,d 四个数的和是( ) A 、-1 B 、0 C 、1 D 、3 9、若多项式y 2+(m-3)xy+2x ∣m ∣是三次三项式,则m 的值为( ) A 、-3 B 、3 C 、3或-3 D 、2 10、如果a 是最小的正整数,b 是绝对值最小的数,c 与a 2互为相反数,那么(a +b)2009-c 2009=________________ 11、当a <3时,|a-3|+a=_______________ 12、有理数a ,b 满足a <0<b ,且|a|>|b|,则代数式|a+b|+|2a-b|化简后结果为___________- 13、去括号)()(d c b a ----=__________ )()(d c b a -+--=________________ 14、化简)3()2(232x x x --+=__________ )9()6(4333x x x -+--=______ 15、化简=+---)3(4532 2x x x x ________________ 16、当的值为+时,-ab ab ab b a 87631,9-==_____________ 17、计算m+n-(m-n )的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一道题目是一个多项式减去x 2+14x-6,小强误当成了加法计算,结果得到2x 2-x+3,则原来的多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初三物理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总结.

内能与热机知识点总结 1.内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J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物体的内能也越多。这说明,同一物体的内能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①做功;②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5.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有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发生热传递时, 热量 (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 低温物体吸收热量, 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才停止。 14.2热量与热值 1.热量:在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物体吸收热量, 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2.热量用字母 Q 表示,单位是焦(J 。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 1000J 。 3.实验表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的变化多少成正比。 4.热值:把 1kg 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5.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没有关系,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6.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qm或 Q=qV 7. Q 表示热量,单位是焦(J , q 表示热值,单位是焦 /千克(J/kg或焦 /米 3(J/m3 ; m 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 ; V 表示体积,单位是米 3 8.氢气的热值很大,为 q 氢 =1.4×108J/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氢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 1.4×108J 。 9.提高炉子效率的方法:①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②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等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3.比热容用字母 c 表示,单位是:焦 /(千克? ℃ ,符号是:J/(kg? ℃ 4.水的比热容很大,为 c 水=4.2×103J/(kg? ℃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 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4.2×103J 。 5.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放出的热量相同时,降低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因而温差变化较小。 6.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降温;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放出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取暖。 7.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 吸=cmΔt (Δt=t-t0 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 放=cmΔt (Δt=t0-t

一元二次方程重难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二.有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及两方程公共根问题)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四.含绝对值的一元二次方程 五.根的判别式及韦达定理 ①根与系数的关系——对方程根的个数的判别 ②利用判别式解参数取值范围——含参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 ③通过判别式,证明方程根的个数问题 ④利用韦达定理求代数式的值(2 21212121212 11,,,,x x x x x x x x x x +-±±等) ⑤利用韦达定理求参数的值 五.一元二次方程整数根问题 六.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考查点有三个:①二次项系数不为0;②最高次数为2;③整式方程 一般形式:20(0)ax bx c a ++=≠,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二.有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及两方程公共根问题)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考查就是需要将根代入方程得到一个等式,然后再考察恒等变换。(将根代入方程,这是很多同学都容易忽略的一个条件) 1.与根有关的代数式化简求值 【例】已知x 是一元二次方程x 2 +3x-1=0的实数根,求代数式:2 35 (2)362 x x x x x -÷+---的值. 知识导航 一元二次方程重难点 基础学习

【巩固】先化简,再求值:222412()4422 a a a a a --÷-+--,其中a 是方程x 2 +3x+1=0的根. 2.公共解问题 【思考】已知两个二次方程x 2 +ax+b=0与x 2 +cx+d=0有一个公共根为1,求证:二次方程 2022 a c b d x x +++ +=也有一个根为1. 【例1】一元二次方程x 2 ?2x ?54=0的某个根,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 ?(k +2)x +94 =0的根,求k 的值. 【巩固】当k 为何值时,方程x 2-(k+2)x+12=0和方程2x 2 -(3k+1)x+30=0有一公共根? 求出此公共根. 【变式1】若两个不同的关于x 的方程x 2 +x+a=0与x 2 +ax+1=0有一个共同的实数根,求a 的值及这两个方程的公共实数根.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一、编写儿歌让他们念:二分音符小猫叫小猫唱歌喵四分音符小鸭叫小鸭唱歌嘎嘎 八分音符小鸡叫小鸡唱歌叽叽叽叽 十六分音符马儿跑马儿唱歌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这样既可激发兴趣,又能够活跃气氛,不难看出,从学生的拍节奏、模仿动物叫声的动作中,已经把所掌握的音符时值牢牢记住了,同时也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 (1)请一个小朋友打击乐器,从教室走向教室外面,再回到教室,让教室里的同学听声音的变化。 (2)请同学们模仿火车逐步开来和逐步远去的声音,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 (3)请一组同学先唱一句,其他同学一组一组的跟入,一组一组停唱,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 能够想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对渐强渐弱的感受远比单一的说教效果好,并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三、使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在教学中,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

要买整票)。把顿号比喻成啄食的鸡嘴,应该唱得短而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教师要善于制作通俗、明了、规范的教具 1、用铅笔、小树枝等制作成各种尺寸长度的小棒,拼成各种不同节奏型或某一旋律所唱的节奏。 2、制作活动音符卡片,用它在黑板上作不同节奏型的组合。 五、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 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歌》一课,则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情感,然后引导他们回顾,想象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时,站在领奖台上,望着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庄严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场面,从而领会运动员那热泪盈眶的心情,激起学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能更好地表达歌曲,唱好歌曲。 总来说之,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只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实行精雕细刻。根据教材的重要难点抓住关键,着眼于突破难点,解决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但让学生初步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培养感受音乐的水平,而且能激发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