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究竟批评什么

媒介批评:究竟批评什么
媒介批评:究竟批评什么

——“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

【专题号】G6

【复印期号】2013年10期

【原文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保定)2013年4期第1~5页

【英文标题】What do Media Criticism Criticize: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f Media Criticism

【作者简介】姚君喜(1968-),男,甘肃省通渭县人,文学博士,传播学博士后,上

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基础理论、

媒介与文化批评、视觉文化传播,上海200240

【内容提要】媒介批评研究如何通过界定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建立独立于大众传播学科的媒介批评理论,是关系到“媒介批评学”能否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媒介

批评学基本问题的考察,立足于媒介、文化与社会的维度,重点对传播活动

中的人与媒介的关系、媒介的信息传递与意义建构、传播形态与媒介现实、

传播网络与媒介组织、媒介素养与媒介教育等问题进行批判性探究,从而确

立独立于大众传播媒介研究的媒介批评学。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media criticism to

establish independence of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criticism

theory.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edia

criticism theory. The basic issues of media criticism are based on

media, culture, society, media activities, media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form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reality, communication network, media organizations,

media literacy, media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日期】2013-02-10

【关键词】媒介批评学/基本问题/批评理论media criticism/basic

problem/critical theory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3)04-

0001-05

“媒介批评”理论是大众传播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能否作为一门独

立的媒介批评学,研究者尚有不同的看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征,首先要有其

专属的研究问题,其次要有相互独立的不同层次的学科理论体系,同时,还要有专

业化的实践范畴。就此意义而言,媒介批评所关注的问题、领域、方法及实践等,

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显然有所区别。

媒介批评主要指的是基于人的传播活动对媒介现象进行的价值评判和反思

性活动。因此,要试图建立独立于大众传播学理论的媒介批评学科理论,就须在逻

辑上厘清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明晰媒介批评学科赖以成立的核心范畴与理论,才能明确界定学科研究的基本内涵和边界,从而确立学科本身的特征和独立性[1]。

总体而言,媒介批评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和媒介的关系与传播活动

媒介批评学研究应该确立其理论的逻辑起点。人们基于媒介的所有传播活动,是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简而言之,人和媒介的关系是媒介批评学研

究的首要问题。

所谓传播活动,就是人类使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在传

播活动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人和媒介的关系得以确立并不断调适。借助于

媒介,人们建立起来属于自己并被社会共享的“符号表征系统”,并藉此建构起来

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媒介成为人类社会文化意义的基础,假如没有媒介,任何人类文化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探究媒介,就必须要探究媒介的文化

意义构成,以及由媒介和文化构成的社会现实。

媒介批评理论要做到关怀现实,观察和思考现实问题,其前提和基础是必

须要对“媒介”本身有深入和全面的认识,那么,就必须要对“媒介为何”的问题

做出回答。对媒介本身的考察,不能仅停留在传统媒介理论研究的层面,即仅仅把

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媒介研究作为重点,这样的结果就是把媒介独立于人的社会文

化活动之外。媒介批评理论所关注的重点和研究对象同样是“媒介”,但是,媒介

批评重点考察的是媒介与人、媒介与社会、文化间的意义关系。由此,“人和媒介

的关系”自然就成为媒介批评理论的基础问题和关键问题。

从现实的媒介技术发展演变的角度看,各类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并不断更新、补充和颠覆传统媒体,但仅仅从技术层面上的媒介变迁认识媒介,显然无法全面解

释媒介的特征。因此,媒介批评理论必须要将媒介置于人类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

将媒介发展视作连续性的文化整体进行探究。也就是说,媒介批评对传播媒介的考察,是将处于传播活动中的媒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媒介整合起来,作为连续性

的文化构成加以考察。就媒介发展而言,无论是早期的口耳相传,还是新兴媒介的

使用,都体现出人对媒介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以及在参与和控制中被改变的程度。根据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活动形态,如参与媒介的程度、控制媒介的程度等,并

由此来定位和分析不同的媒介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这一分析路径,就明确体现的是

人与媒介的内在关系问题,是媒介与文化的变迁问题,而不单纯是媒介技术形态的

演变问题。立足于人和媒介的关系角度看,传播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构成部分,媒介

批评理论也正是建立在人类传播活动的基础之上。将传播活动确立为媒介批评理论

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强调了人和媒介关系的重要性。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变化,

人和传播形态之间,以及媒介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彼此对立的反映和被反映的

静态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互动性影响关系。进而言之,文化和社会意义也深深地

植入这种关系之中。因此,媒介批评理论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是基于传播活动的“人和媒介的关系”问题。而人和媒介的关系,也正是隐含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的问题。直言之,在此意义上,媒介批评理论也就是立足于以“人为目的”的价值立场的关于媒介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批判。

二、信息传递与意义建构

对于传播活动以及人和媒介关系的认识,以往的传播研究理论基本形成了

两种不同的观点,即“信息传递论”和“意义建构论”。

“信息传递”论者认为,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活动。

“传递说”将传播活动理解为一个过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会影响接受者

的思想和行动,通过传播效果的实现与否来考察检验传播活动的最终实现。与此不

同的是“意义建构”论,该观点认为信息交流活动是人们在社会、文化中发生的

“社会化”的活动[2]。传播“意义建构”论者将传播活动看作是“意义”的生产与

交换,认为媒介与人发生互动关系从而生成意义,重点强调的是媒介文本在文化与

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3]。就信息的意义生成而言,与“传递论”重视传播者的作用

不同,“建构论”则认为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其关注的重点

转向了文本及受众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并认为受众解读是一个“建构意义”的过程。当信息接收者将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加之于文本的解读,从而建构符号形态时,就出现了所谓意义的“协商性”建构,当这种“协商”达成一致时,意义建构

就转换成了“意义的共享”,亦即传播者、接受者乃至其他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意义交集[4]。“意义建构”论的重点是强调接受者的立场决定了信息的传播结构

和传播过程,并非是由信息或传播者本身来决定。

因此,信息的传播并非是由此及彼的线性关系构成,而成为某种特定的结

构关系中的构成要素。信息与传播者、接受者以及其他要素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

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传播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5]。在该图式中,信息“意义”居于

核心地位,就此层面看,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成为信息意义生产的参与者。他们依托

于媒介文本,对媒介文本的文化符号进行建构,以及不断地再建构的过程,从而形

成了媒介文本的“意义”。意义的生成,基于各种不同的要素的影响,但集中体现

在对“文化符号”的形成层面,不同的文化符号表征着意义的差异。媒介批评理论

对“意义建构”的关注,是自身作为以批判性研究为主导取向的学科的突出特征。

由此来看,以媒介文本为载体,立足于“共享意义”的立场,对媒介的文化符号的

意义的解读,成为媒介批评学的核心范畴。

图1 信息与意义建构的关系

三、媒介现实与真实现实

媒介批评理论不仅系统考察传播活动中的信息传递,同时还立足于文化社

会视野系统探究信息的意义建构。基于“意义建构”立场对传播活动的探究,具体

则体现为对“媒介现实”的特征的研究。因此,“传播形态”和“媒介现实”是媒

介批评理论研究的直接对象。

柏拉图在其著作《国家篇》中基于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理解,提出了著名

的“洞穴之喻”。洞穴隐喻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传播形态与媒介现实问题的阐释。

因此,就人和媒介的关系而言,传播主体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关系,就是“囚徒”与“影子”的关系,“囚徒”只有走出“洞穴”,才能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存在状态。

也就是说,人们处于媒介现实之中,久而久之,从而自然而然地认为“媒介就是真

实的现实的反映”。但是,只有当人们走出“媒介现实”时,才能认识到真实事物

本身。

关于媒介对传播主体的观念形态及内容的影响,对此问题研究者早就做过

深入探究。早期许多大众传播学理论,都试图解释媒介现实和真实现实的内在关系,比如作为传播学研究源头的“芝加哥学派”,就提出“符号互动论”,李普曼提出

媒介的“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观点,麦考姆斯的“议程设置”理论,以及“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第三人效果”等传播学理论,都已涉及对“媒介

现实”与“真实现实”间的关系问题的考察。甘斯(Gans)与吉特林(Gitlin)概括为

五种观点,具体包括(1)媒介内容反映了社会真实,即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的镜子;(2)媒介内容受媒介工作者的社会身份与态度的影响,即传播中心论;(3)媒介内容

受到媒介组织的影响;(4)媒介内容受到社会机制和社会力量的影响;(5)媒介内容

是意识形态立场的工具,目的是要维持现状。

显然,基于媒介批评理论基础的“意义建构”视角,对传播形态及媒介现

实与受众内在关系的全面的结构化分析,尚未在理论上完全展开。媒介批评理论从

传播形态和媒介现实的分析入手,剖析传播形态中隐含的政治、历史、社会、文化、技术等文化意义,剖析媒介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现实,从而认识真实现实的存在状态。对于这些问题的考察,自然也就成为媒介批评理论的基本研究导向。

从“媒介现实”和“真实现实”的关系角度看,传播形态包含三个层面:

真实现实、媒介现实和受众现实[6]。持“传递论”观点者理解的事实和媒介的关系,具体呈现为事件经由媒介到受众的线形传递过程。但是,持“意义建构”论观点者

认为,对“媒介现实”的理解应从事件、媒介、传播主体三者的“意义共享”关系

中去探寻,并重点立足于受众的解读“视域”加以考察[7]。基于此,对传播形态的

分析就可以从上述三个分析层面展开,这三个层面就构成了传播形态的现实存在性、可能性和解释性。对这些内在问题的分析,构成了媒介批评学的基本阐释框架。

四、传播网络与媒介组织

人类的传播活动本身是社会化的活动,不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传播

活动的社会化水平各有差异。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人类传播活动发生了质的

变化。社会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人

们构建了庞大的传播网络,从而使得人类彻底进入“媒介化社会”的生存方式中。

传播活动的社会化的主要是以传播网络的建构为基础的媒介信息的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活动的社会化也自然成为人们获取社会资本的途径[8]。因此,对于传播网络与媒介组织的研究,则是媒介批评学的实践范畴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就传播活动的意义建构层面上看,所谓传播网络,就是以人类社会共享意

义的生产、流通和交换为核心的多层面的、动态的信息交流的结构形态。传播网络

不但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结构,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传播网络中结构的

维度、层面和结构形式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结构的性质,从而也就直接作用于传播整合。处于社会中的公众通过传播活动,不断在建构、使用传播网络,因而,传播网

络的建构、组织和使用的能力,也就体现了社会整合的能力,以及拥有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的能力[9]。概言之,传播网络体现了总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

媒介批评理论则基于传播网络分析的视角,审视建制化的媒介组织在整个

社会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作为社会传播网络的构成基础的媒介组织,是社会

网络建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具体而言,媒介组织首先应该是

公共事业单位。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此外,媒介组织还是社会机构。因此,媒介组织作为社会网络建构的基础,它一方面具有公共性,即给社会公

众提供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又具有产业化的特征,要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

同时,它又受制于社会环境,必须在社会系统的环境中运行。因此,只有在了解了

媒介组织自身运行的特征,以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社会

文化如何影响媒介,媒介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

媒介组织作为传播网络构成的基础,它与整个社会现实的发展紧密相连,

它是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及社会价值的呈现者。那么,这就涉及媒介组织的目标,一方面以市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要满足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更为重要

的是,不能偏离社会价值的标准。媒介组织是专门化的媒介产品生产机构,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其主要功能是给大众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因此,由媒介组织生产的媒介产品,不但要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能满足媒介消费者需求的

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坚守社会的价值底线。媒介产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性产品。广义的媒介产品包括新闻版面、文字版面和广告版面、节目和广告时段;狭义的媒

介产品指报纸、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报纸、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为受众提供新闻

信息服务、提供娱乐服务、提供各门类知识,受众付出时间和注意力来读报、收看

节目。媒介产品作为产品,首先是一种处于市场环境背景下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和价值,其价值是通过满足受众的需求来实现的,这是媒介产品的自身要素。但是,媒介产品与其他产品截然不同的是,它是一种负载着社会“意义”的产品,它不仅

使人们获得物质方面满足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满足和实现。如何通过媒介组织的生产,从而生产出既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又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媒

介产品,这又是媒介批评理论需要探究的关键问题。

五、媒介素养与媒介教育

传播学理论基于施拉姆、拉斯韦尔等提出的线性传播模式,形成了以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受众分析等为核心的研究领域。其中,受众

研究是大众传播理论探究的重点领域。但是,对于受众的概念,在习惯性的使用之外,目前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受众具有规模巨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和流动性、无组织性等基本特征。这一受众观是基于社会学中“大众社会理论”对“大众”的

界定。传播学者麦奎尔认为,受众是一定社会环境下(共同的文化兴趣、理解和信息

需求)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于特定形式媒介供应物的一种反应。受众通常是同时存在的,当一个媒体开始对某一范畴的成员或者一个特定地区的居民进行诉求时,受众

便开始存在。媒介的使用同时也反映出广泛的“时间使用、可获得有效性、生活方

式与日常事务”等运用模式[10]。

大众传播理论对受众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理论描述。例如“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积极的,但自身未必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批判理论认为受众的信息需求、获得机会与信息选择等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社会认知理论、符号学理论则认

为信息内容能够建构人们的社会行动;文化研究认为人们必须实际地估测出,他们

与媒介文本的互动会怎样影响这种互动在他们所处环境中的功能;认知与行为科学

则认为人类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处理能力。基于社会文化的受众研究传统,重点考

察的是受众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意义建构,阐释受众内容接受的意义及其在

语境中使用。媒介批评通过对受众的深层次分析认为,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各

种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其信息的认知、选择和阐释。因此,要使得媒介能够实现其影

响社会受众的良性功能,当然理想的方式是提高受众使用媒介的能力,也就是提高

人们的媒介素养。由此,对媒介素养及媒介教育的研究,则成为媒介批评实践范畴

的重要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立足于人类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媒介文本以及影响媒介文本

生产的社会文化各种因素的考察,从而提升人们认知和揭示传播活动中的科学、审美、道德等范畴的具体体现[11]。由此,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素养问题研究的核心,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和反思性批判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

知识和技能,是为了使所有与媒介发生联系的人们,能够反思性地审视对人们日常

生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媒介,理解和提升人们如何使用媒介的能力,认识了解

媒介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媒介批评本身也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非

常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成为起支配性作用的社会力量。显然,媒介技术的变迁所

引发的传播媒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简单的信息传递的解释范畴,技术发展使得媒介本身的价值观以及为特定利益或权力服务的立场变得更加隐蔽。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受众对媒介信息批判的能力,为了保证社会公平

合理的良性发展,立足于媒介批评学视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总之,媒介批评学如何确定自身的基本问题,并通过不断的学术探究,从

而形成学术共识,尚需漫长的探索过程。但正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指

出的,科学的进步源于基本认知“范式”的改变,即当人们的思考模式和关注问题

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相应地也会带来科学本身的变化。就此而言,媒介批评学理论

的建立,如何找到自己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媒介批评研究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2]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

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1998:29.

[4]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16.

[5]约翰·费斯克.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8:3.

[6]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0—321,360.

[7]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1.

[8]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

[9]吴飞.一种新的视野:社会传播网络分析[C]//张国良.中国传播学评论: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

[10]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8—160.

[11]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50.^

新闻伦理与法律法规重点资料

第一讲总论 一、研习新闻道德的理由 、新闻业的现状、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建立法制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基本概念 (一) 伦理与道德 、词源探义:伦理与道德在一定的词源含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社会道德现象西方溯源:’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美德分为“伦理美德”和“理智美德”两种,伦理 学就是研究伦理美德的科学。 中国溯源:中国儒家典籍《小戴礼·乐记》篇,最早把“伦理”二字相连使用:“乐者,通伦理者也。” 、两种理解:可以取代,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而伦理,一般有统类条理的意思,用在人际 关系上,所以‘伦理’比‘道德’更进一步,它是道德现象的概括。 、道德的起源:萌芽——人类早期劳动和社会交往 雏形——部落氏族内部及其相互之间要求用某种规范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形成——人类进入社会劳动分工的高级阶段 、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 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们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 、道德的本质特征:政治经济关系决定道德体系、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 、道德的具体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道德的作用:①规范人们的价值标准 ②调整人的行为活动,使其从现有的方式向理想的方式转化 ③道德作用于人是通过人的自律性来实现的 (二)新闻道德 、新闻道德的内涵:新闻道德是新闻从业者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 行为规范,主要用来调整新闻媒体与社会、新闻媒体相互之间、新闻媒体与新闻从业者以及 新闻从业者个体之间的关系。 、新闻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②有自己的历史性和继承性, 它往往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2)特殊性:①新闻道德还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性;②新闻道德也是对新闻传播活动 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 3、新闻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既是包涵和被包涵关系,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又相互 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社会总体道德对新闻道德起着极大的影响制约作用,新闻道德水准的提高又反过来影响和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4、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是伦理的一种,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 成文规范。它是由新闻界的“伦理准则”衍变而生,具非官方、非法律性质,是无强迫性、 无处罚条例,积极求诸从业人员高度道德感和责任心的专业准则。新闻伦理始于美国。 新闻伦理学: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 (三)法与新闻传播法 1、法的基本特征:①法是行为规范②由国家创制③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④普遍性 2、新闻传播法:广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所有法律条文及法规、规章的总和。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 3、新闻传播法的来源:宪法、法律、其他领域的专门行政法规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规 定 4、新闻传播法与党的政策:

影视理论与批评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科学学位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影视理论与批评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影视批评写作50分 广播电视传播50分 4)题型结构 论述题:2大题,每题50分,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影视批评写作 考试目标: 系统掌握影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用之于批评实践。 考试内容: 一、广电节目管理与生产 1949年前我国广播法规的“平衡”理念分析 我国有线电视法规的法律价值内涵分析 新时期中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特点及其启示 传播科技发展对美国传媒监管之法律政策的影响及其启示 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叙事模式及功能分析

电视纪实节目中悬念营造浅析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沉浮与美国电子传媒管制政策的变迁 自制剧:电视台博弈的新载体——以电视剧《丑女无敌》为例 二、影视艺术文化分析 后现代主义电视文化探析 符号、欲望及神话:消费主义与电视 悲情叙事的影像传播——解析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 影视服饰传播的消费主义解读 电视剧的女性主义、消费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绝望主妇》的多维解析论当代社会媒体奇观的建构策略与意义产制——以明星为例 制度变迁视域下的美国传媒娱乐化现象研究 存在与虚无——浅析姜文电影中的生命意识 三、电视剧理论与批评 论大众传播中历史建构的困境——以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 从传媒热点透视社会文化——以《士兵突击》为例 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演化 当文学名作遭遇“覆盖式”改编——兼谈《倾城之恋》的“编剧中心制” 契合与重构——透视电视剧《夜深沉》中原著与改编的关系 爱,要说出来——从《家事如天》看家庭情感剧中“对话戏”的艺术处理新时期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梦幻童话”的是与非——青春偶像剧的叙事策略及其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 论电视剧叙事者现身问题 美国电视情节系列剧的“透明性”叙事策略 四、广播电视研究史及戏剧戏曲学 民国时期广播研究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民国时期的广播播音研究 主要参考书: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0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内容提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关系。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入手;第三,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体的内在密秘。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者的随意性。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接收的程度、作用的方向,取决于体裁形式、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过程。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结构”的驱指。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仅仅为了认

新闻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用事实说话:指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新闻媒介经营管理:指新闻媒介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新闻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新闻媒介的发展目标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在社会行业和市场范围内,合理地调配和组织人,财,物,信息等各类有形与无形资源使其保值与增值,从而更好地保证新闻媒介实现社会职能的管理活动,经营行为以及一切运作方式。 新闻选择: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指导性: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受众: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只是表明它作为媒介信息接受者的地位。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 新闻自由: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有偿新闻: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 社会责任论: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 受众定位:受众定位是指以受众本位为思想基础,确定的目标接受人群,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受众为中心,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 传媒核心竞争力:指一家传媒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就使一家传媒能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 简答题: 什么是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观点的公开市场与自我修正过程是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两个互为关联的概念。前者指人们可以自由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受外来干涉和控制。后者指通过多种意见的交流、斗争、丰富,最终战胜虚伪,保存正确观点。, 新闻敏感的判断标准? 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价值的变化,不拘束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新闻媒介可以通过哪些形式表达立场观点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海报、宣传单、横幅、口头宣传。 为什么说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新近发生的事太多,报纸无法全部报道出来,因此还得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选择,所以说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大众传媒对经济有哪些促进作用? 1.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与消费。 2.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和其他偏差。 3.刊登商业广告,激活或满足消费需求。 4.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大批就业机会。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是20世纪的一口重要学科,其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80年代的建立在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经典叙事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俄罗斯的民俗学家符拉迪米尔?普洛普(Vladimir Jakovleoic Propp)对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他从故事中人物的功能入手分析民间故事的结构,开启了结构主义叙事研究的先河。受其影响,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运用二元对立的神话素分析神话的结构。格雷马斯在二人基础上又发展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了 "符号学矩阵"学说。兹维坦?托多洛夫则构建了 "平衡一不平衡一新平衡"叙事模式。杰拉尔?热奈特将研巧对象从民间文学扩展到现代文人创作,聚焦于叙事话语的研究。罗兰?己特早期提出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的结构模式分析方法,并对一切文化现象进巧结构分析,70年代后则走向了后结构主义。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的后经典叙事学,在对经典叙事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突破了单纯关注叙述文本的封闭研究,对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进行了解构,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叙事形式的具体性和多样性,在研巧方法上也更加多样化。涌现出了一系列代表人物及硏究分支,如大卫?赫尔曼的认知叙事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学、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学等。 在民俗学领域,早期普罗普对故事形态的研究主要在于文本的分析,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对于叙事的研究突破了民间叙事文本,而向仪式、景观等方向拓展。董乃斌、程當就将民间叙事划分为言语叙事与行为叙事,又将行为叙事分为仪式叙事和游戏叙事。彭兆荣更是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现象学间距理论等对仪式叙事进行了研究。田兆元在研究神话时认为其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应从语言、图像、民俗仪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继而又从民俗结构上进行了内容拓展,指出民俗也是一种叙事的形态, 并将民俗叙事分解为语言、行为、物象的H位一体的叙事构成。

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笔记 第一讲: ·媒介批评理论体系: 传播者(对传播主体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传播内容(对媒介内容进行质化分析)——媒介机构,传播渠道(对传播机构与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媒介意识形态研究与公共领域的研究)——受众分析(对媒介接收者,媒介传播效果的分析) 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符号学·意识形态分析·叙事理论·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第二讲: ·媒介批评史之:法兰克福学派 媒介批评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媒介发展史、媒介批评史、西方文化,传播学理论、哲学等。课程内容:媒介批评史媒介研究方法媒介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思想 ·英国媒介批评思潮---文化研究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媒 介批评思潮 ·法国媒介批评思想,鲍德里亚等思想界人物媒介批评的观点 ·北美学院派的媒介透视,麦克卢汉等学者对媒介的批评。 重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其名称来自于1923 年成立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 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施密特…他们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传统: 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C30W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20C60W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与哈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大众媒介。以马尔库塞和哈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他们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著作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真正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关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传统崩溃,现代艺术贴近普民众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 “文化工业”理论的提出: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虚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态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比起以往的强制管理,文化工业的控

2017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基础知识很重要吗

2017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基础知识很重 要吗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难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总结归纳知识 整理笔记对一个三凯程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报考院校近10年的真题找出最爱考的知识点,然后自己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梳理知识,第二可以加深记忆。薪火的重点还是很靠谱的,可以边看边记忆,不懂得再翻书,再总结,再记忆。 在此凯程辅导老师们要提醒一点,最好的办法是,每看一遍书都得要把自己的笔记再整理一遍,查漏补缺,千万不能遗漏重点考点。还有些在每轮复习中出现的新概念,新名词解释都该单独列出来,找出解释。加强记忆。说实话,名词解释就比各人的积累,谁看得多记得多,谁的胜算就大。 (二)重视基本知识 纵观各名校历年的考题,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题考得也满基础的,但你自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提醒大家牢记每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如果在基本概念和内容上失误,这太不应该。 (三)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的老师分析15年各名校的考试题,就会发现,各学校越来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无论是试论还是业务,都注重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今年新闻业务就有高分的写作题,而且紧跟热点,切合实际,要做好此类题就要广泛涉猎新闻与传播类期刊。 当然,更应当对当年的媒介热点抱以敏锐和理性的态度。考新闻千万不要与新闻本身脱节,每天及时了解新闻是必要的,如果没时间看报,可以再吃饭时翻翻手机报也可以啊。其他有关新闻业界的网站,如CJR,中华传媒网,传播学论坛,人民网传媒,或者著名传媒人的BLOG如陈力丹之类的,在放松的同时也得了解下业内的动态,要真正的融入这个圈子,你首先得从学习别人开始。 关于热点的问题,凯程老师建议,可以把每个热点做成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关键词,然后就这个关键词在全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的核心期刊的文章,找出业内著名专家或者代表性观点的文章集成合集,打印出来,这就是你考试最好的复习资料。这个方法对三跨的考生最有效,不仅能即时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能借鉴名家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真的可谓一举多得。 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硕士计划招生110名,总体来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北京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

浅谈媒介批评理论

09广播电视学院电编4班学号:20080620021 姓名:于润泽 浅谈后殖民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 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而文化研究就是对这种整体生活方式的完整过程的描述。这一学派所坚持的平民主义倾向使得他们把研究对象从高雅文化及传统的文学经典中解放出来,注重对通俗文化、大众传媒的研究,大众文化现象从此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这就抛弃了旧的学院体制对"文化"的狭隘的、固步自封的立场,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新的文化经验之中。它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

方法论,更注重一种新的“内容”的解析策略,对文本进行一种“价值阅读”。霍加特指出:“…价值阅读?这个术语并不表示阅读者此刻正试图作出有关自在的作品的…价值判断?,而是说此刻他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这种…价值阅读?提供了理解文化的新的途径。这两个方向使“文化研究”始终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进展的同时保持世俗的关怀。而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报纸、广告、电视节目以及工人阶级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许多此领域的学者。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拒斥总体叙事,强调异质性、差异性,在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中回避采取一种坚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一种倾向或许与后殖民主义采取后结构主义立场有关。 主体的消解,是后结构主义消解中心的努力的必然结果,因为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需要的产物,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我们必然失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自我意识,因此“中心”的中心是“主体”。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因此,人,主体,意识这个三位一体的存在成为最终的绝对的“在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传统思想的颠覆实验在“主体”问题上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而对“主体”的消解必然意味着对中心叙事的排斥,也就不可能采取某种固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在这一理论的范围内找到某种合乎总体观念的存在,这是后殖民主义在立场问题上不可回避的。

新闻学概论听课笔记

新闻学概论听课笔记 第一讲新闻 一. 新闻一词的由来 1.欧洲文明中“新闻”指的是新鲜的信息。 2.我国古代的新闻。P62 3.我国现在的语言中“新闻”内涵的多样性: 消息、报道形式、各种大众传播的总称、新闻行业事业、各种新闻业务 舆论、传媒的意见、刚发生的事实本身。 二。新闻的定义P26 1.关于新闻定义的种种说法 2.重点谈谈陆定一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对“事实”的正确的理解P33 事实的新闻的本源:先有事实,后又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批判法西斯主义“新闻就是政治本身”的新闻观。(其特征是:国家控制) (2)对“新近发对“报道”的正确的认识 刚刚发生的事实;已发生的事实的最近的进展;不知道的最近的知识。 (3)对“报道”的正确认识P27 注意:区别报道、分析、判断之间的关系 新闻以“报道“为主,分析和判断必须建立在对事实进行报道的基础之上,消 息中不宜出现评论。 ★思考:学新闻需要的是什么? 提示:新闻发现能力,获得真相的能力,按照新闻规范要求进一步进行报道的能力,漂亮的叙述技巧,保持敏感,联系从身边找新闻关注并分析新闻 的现象,注意累计人脉资源、、、、 三。新闻六要素P35 1.Who,what,when,where,why(how) 作用:①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②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③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四。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新闻工作P44 1.信息的特点: ①共享性与使用不灭性 ②信息的伸缩性与都层次性 ③信息的组合 ④信息的相对性及运用的多角度性

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

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 新媒介的崛起給当代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造成了巨大冲击,由于主体的“隐匿”和“弥散”,大众由卑微的“受众”变成尊贵的“用户”,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更是将信息公共空间变成率性而为的话语狂欢之地。在工具理性与技术逻辑所主宰的新媒介文化语境中,网络写作者渐渐弱化了对诗性智慧与审美意味的感知能力。新媒介文化批评也相应陷入标准混乱、价值迷失的困境之中,尤其是在网络文学领域,作者匿名和主体性虚位消解了传统写作的责任、良知、使命感、意义追问等价值依凭和审美担当等人文理念。因此,新媒介文化的价值导向研究和健康向上的批评引导,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 标签:新媒介;网络语言;技术与艺术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打造了一个面向全民的舆论、娱乐平台,在这个无限开放的公共空间里,沉默的大多数在身份、言论等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普通民众从卑微的读者、观众或受众,变成具有主导意义的“用户”或“被服务者”。新媒介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可以任意发挥想象的娱乐赛博空间,也给信息垃圾和不良情绪准备了发泄通道。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环境都在经受着大河改道式的巨变。尤其令人大开眼界的是,雄霸哲学王座两千余年的“因果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居然被迫禅位给了“相关关系”!在举头“云端”抬手“终端”的数据化生存语境下,正如美国学者温伯格所指出的,媒介事实“已不再是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知识大厦在虚拟世界非线性“相关”条件下已轰然坍塌。知识爆炸、信息冗余、资讯超载,使现代人在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中变成不知何去何从的小鱼。众声喧哗却又不知所云的媒介话语,有如不定期发作的火山,时不时地制造一场网络舆情地震。网络围观者的飞沫和哄客们的叫嚣,更是有如雪崩与尘暴,使人根本无法看清真理与真相。以图像、音频、视频、文字和五光十色的表情符号组成的微信铺天盖地,且无从所来,不知所去。这种全天候无差别的信息大轰炸,使文化研究与批评遭遇前所未有的“标准危机”和“价值迷失”。 一、文学“发烧友”的技术逻辑 单就新媒介文化批评而言,新媒介所导致的批评标准缺位和价值导向迷失问题在文学艺术领域早已是人尽皆知的顽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我们在为这场媒介革命所带来的可喜变化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的一面。例如,昔日艺术家的特立独行之风及其孤标傲世之想已变得不合时宜,从柏拉图到雪莱时代一直被人们信奉的代神立言观念,正在被“娱乐至死”的话语狂欢所代替。独立创造精神的万丈光芒也日趋黯淡,以单个主体创作为特色的“浅斟低唱”,已被创作群体精细分工合作的“众声喧哗”淹没。尤其是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进入电影制作之后,传统表演艺术的空间日渐逼仄,以至于有人感叹银幕将失去真正的艺术家,电影艺术将被 数码技术“退化”到魔法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对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的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第一章 媒介批评的定义:(名词解释) 对媒介运作的正误、得失作出评价,褒贬媒介行为、媒介作品、媒介工作者或媒介制度,揭示媒介传播的倾向和利弊,包括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批评和网络批评。 广义上看,媒介批评既包括对媒介现象的肯定与赞许,也包括对其弊端与危害的否定。狭义上看,媒介批评是一种否定思维,主要是对媒介的负面问题进行反思,指正媒介传播或媒介制度的错失。本书主要在狭义上使用媒介批评的概念。 填空题 ?媒介批评的核心是批评者的反思与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 ?提升受众的解读原则、方法和评价理念,对于媒介批评的成功与否,是举 足轻重的环节 ?新闻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一层反思。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层反思。 ?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及其传播活动为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 评价活动。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 ?媒介批评理论是对媒介批评实践和批评法则与方法的总结,是总结对媒介 行为、媒介作品或媒介制度及相关问题如何评价的知识和理论。 ?媒介观念是人们对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总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的产生、运作、 机制、制度、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看法,也包括对各种媒介知识和原理的评价。 ?媒介批评流派划分为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评流派和 西方批判理论流派。 ?透视社会及其变化,以及媒体如何认识社会,是媒介批评的域外对象 ?媒介批评只停留在媒介自身及其作品,以其反映世界的内容与形式为唯一 对象,很少论及媒介与作品之外的世界,则称作媒介批评的域内对象 ?媒介贯彻传播政策和措施,媒介工作人员的操守,媒介举办的社会活动,

媒介的违法和不光彩举动,以及媒介作品等动态,都属于媒介行为 ?新闻传播活动:口头批评——文字批评——系统理论化批评自发批评—— 自觉批评 ?媒介批评的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现象层面 ?媒介批评的范围:1.对新闻传播活动质量的评价 2.对新闻传播社会影响 的评价 3.对媒体的评价 第二章 1.媒介批评功能: 一、信息载体的新视角 ?大众传媒的作用在过去是被忽视的。远比不上哲学、文学、艺术的功用。 ?媒介传播的狭义信息都是描述性的,旨在向人们报告一种情况,但同时媒介还大量传播观点、理论和艺术影像,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是广义的信息。 ?无论哪种媒体,传播信息大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扩充某种思想,媒体成了扩充思想的机器。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充效果,人类不断发明新的传播技术,丰富传播手段,追求更大的传播空间。 ?媒介上的信息与思想都来自现实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媒介传播信息与思想增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使各种知识得以一代代传授下去,提高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媒介以集束信息与强烈的思想改变人类的生存模式,人们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设计自己,媒介已成为生活的创造者。 ?媒介批评强调这一点,力图把媒介正当功能的实现转给受众,引导他们把这种功能变成有价值的行动。 二、政治涵化与政治推力 ?媒介作为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助推器,对推进社会进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媒介推广社会的积极因素,而先进的政治组织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主张,成为主导社会的前进力量。 ?政治离不开媒介,媒介是政治思想的孵化器,构成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推力。 媒介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媒介都不可避免地反映政治,服务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倡导一种政治制度。 ?媒介的思想涵化功能已经举足轻重,它们传播各种政治信息,蕴涵某种政治主张,引起社会政治理念的潜在变化,最终影响受众的政治立场,由此导致政治变革运动的出现。 ?媒介批评的重要指向是如何揭开这种涵化的面纱,评价媒介行为的内在倾

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考研基本重点知识复习经验

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考研基本重点知识复 习经验 (一)总结归纳知识 整理笔记对一个三凯程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报考院校近10年的真题找出最爱考的知识点,然后自己进行归纳和整理。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梳理知识,第二可以加深记忆。薪火的重点还是很靠谱的,可以边看边记忆,不懂得再翻书,再总结,再记忆。 在此凯程辅导老师们要提醒一点,最好的办法是,每看一遍书都得要把自己的笔记再整理一遍,查漏补缺,千万不能遗漏重点考点。还有些在每轮复习中出现的新概念,新名词解释都该单独列出来,找出解释。加强记忆。说实话,名词解释就比各人的积累,谁看得多记得多,谁的胜算就大。 (二)重视基本知识 纵观各名校历年的考题,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题考得也满基础的,但你自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提醒大家牢记每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如果在基本概念和内容上失误,这太不应该。 (三)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凯程中传新闻传播的老师分析15年各名校的考试题,就会发现,各学校越来越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无论是试论还是业务,都注重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今年新闻业务就有高分的写作题,而且紧跟热点,切合实际,要做好此类题就要广泛涉猎新闻传播类期刊。 当然,更应当对当年的媒介热点抱以敏锐和理性的态度。考新闻千万不要与新闻本身脱节,每天及时了解新闻是必要的,如果没时间看报,可以再吃饭时翻翻手机报也可以啊。其他有关新闻业界的网站,如CJR,中华传媒网,传播学论坛,人民网传媒,或者著名传媒人的BLOG如陈力丹之类的,在放松的同时也得了解下业内的动态,要真正的融入这个圈子,你首先得从学习别人开始。 关于热点的问题,凯程老师建议,可以把每个热点做成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关键词,然后就这个关键词在全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的核心期刊的文章,找出业内著名专家或者代表性观点的文章集成合集,打印出来,这就是你考试最好的复习资料。这个方法对三跨的考生最有效,不仅能即时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能借鉴名家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真的可谓一举多得。 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新闻传播硕士难度,中传新闻传播硕士就业,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辅导,中传新闻传播硕士参考书,中传新闻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新闻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中传新闻传播硕士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中传新闻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中国传媒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中传新闻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

新闻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1.新闻观念:对新闻的性质、功能的综合评价,是新闻批评的意识母体,构成媒介批评观 念的基础。 2.媒介批评流派:自由主义的媒介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批评 3.新闻质量:指新闻反应客观事实的真实、全面和客观趋向的适度形式和表达倾向的最佳 境界。 4.媒介批评的主体:指谁来批评,由谁在批评,继而表明媒介批评是批评者的主体行为。 5.媒介背景:是指和媒介具有经济关系、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同媒介发生频繁的交往。 6.事实的叠加推理:新闻事实作为论证的对象,论据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结论则在于 证实此类事实的某种意义以及被理解的程度。这三种不同事实的证实与被论证,形成了叠加式推理。 7.时空通观的规范:把评价新闻现象纳入社会的多维联系中,寻去对新闻作品、媒体与记 者言行的全面解读,便构成新闻批评的时空通观的规范。 8.整体照应的规范:从整体分析新闻现象,考虑各个部分的照应关系,以便做出全面评价, 是媒介批评必须遵循的规范。 9.效果实证的规范:媒介批评对媒介行为的否定尤其应以社会效果来证实,彻底排除主观 武断,这就是效果实证的规范。 10.媒介品格:新闻媒体的态度、倾向,新闻从业人员的追求和道德水平及其作品质量,综 合称为媒介品格,表现这种品格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报道。 11.违规出版行为:新闻出版物未经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批准,擅自出版和改变出版日期、出 版次数,都属违规出版。 12.新闻诽谤:新闻报道歪曲事实或使用侮辱的言辞,进行人身攻击,丑化公民人格,构成 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叫新闻诽谤。 13.新闻抄袭:包括部分或全部照抄他人的新闻作品,未经亲自采访和写作,将其作为自己 的作品发表,都属抄袭。 14.新闻素质:指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完美性和感染力的总和。 15.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立意和思想价值,是新闻报道的主线,由重要、新鲜、鲜明和正确 (分析正确)四个要素构成,缺少哪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好新闻。 16.新闻风格:是记者再现事件的特色,在语言、结构上呈现出特有的感染力。 17.媒介事件:指新闻媒体重大活动或在报道和经营中出现的矛盾纠葛,引起社会的强烈反 应。 18.媒体的观念恒定:体现在媒体对社会政治问题报道中的长期不变的准则,它是意识形态 性质的具体表现。 19.媒介世界:新闻媒体反映社会生活及一切社会关系中的真人真事,是社会存在的再现, 社论及其他评论所阐述的观点也旨在说明客观事件的本质,这样,人们会看到,新闻是庞大、复杂社会生活的写照。 20.媒介权威:是媒介社会影响力的静态形式,表现为媒介在受众心理中形成的崇高威望和 征服人心的力量。 21.小报化:并不是指开张的大小,而是一种新闻制作手法,即采用煽情主义的大标题,大 图片,内容多为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以唤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22.媒介的公信力:媒体在受众中建起稳固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公正、正派赢得社会的推 崇。 23.媒介大众化:指媒介的报道照顾一般受众的文化水平和兴趣,更多的满足大众的需要。

2015年北京大学传播学真题解析,复试笔记,考研真题,心得分享,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详解与指导 最近一直有朋友问我一些北大传播学的复习方法,在漫长的考研结束之后,再回忆这些东西有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但是想了下我这两年的考研经历,也确实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干脆趁现在没事,将它写出来,一者可能会惠及一些未来走向这条路的人,因为在各个坛子上或校内,还是有很多同学求经验若渴,一点有用的信息都不愿放过,复试那天,甚至有几个MM堵在新传门口,每走出一个复试同学就拉着问,我想,能为这些好学的同学提供一点信息也算是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了吧;二者算是为两年考研画上一个句号,作一个纪念;三者,如果不用文字记录下这些东西的话,它们可能就会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永不为人所知。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应该不在乎再多这么一点垃圾,至于它究竟是冗余还是负熵,不太好说,因为经验这是个人性较强的东西,一个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于另一个人,别人的经验永远是咀嚼过的剩饭,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还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本人的这篇东西,权当投石问路罢了。 自我介绍,本人两年考研,第一次进入复试被刷,第二年卧薪尝胆,总结得失,再度备战,终于成功。我之所以写这篇帖子,是因为我还是有一点点资本的,专业课第一年114和119,第二年120和120,虽不如排名第一的大牛,但也能忝列前几名。写到这里,有人可能开骂了:你丫别废话了,赶紧说正经的吧。得嘞,马上进入正题。 一.复习时间安排及阅读书目。现在进入四月份了,新一波考研人的复习应该已经开始一个月了了,如果还没开始的话,现在要上手了。关于书目解析,北大新传考研传奇人物,也是我07年上辅导班时的“恩师”——逆转录猴子兄,列出了一个长长的书目,并且配有阅读指导,算是很经典的了,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在这里我再补充几句。如果以现在为基点的话,时间安排建议如下(仅指专业课): 4——6月,基础阶段。复习目标:进入传播学领域,掌握基本理论。复习指导:该阶段是同学们的入门阶段,不要太急,还是以英语为复习重点,专业课只是初步涉猎一下即可,一定要将下面几本书过一遍,对于郭书,要尽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1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内容提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 对应关系。 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 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 入手; 第三, 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 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 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 体的内在密秘。 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 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 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 者的随意性。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 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 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 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

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 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 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 接收的程度、 作用的方向, 取决于体裁形式、 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 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 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 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 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 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 过程。 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 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 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 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 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 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 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 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 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 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 结构的驱指。 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

叙事学与文学批评_申丹教授访谈录

叙事学与文学批评 ———申丹教授访谈录 乔国强* 内容提要:申丹教授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首批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兼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虽然她的研究跨文学、语言学(文体学)和翻译学诸领域,但近年来她主攻叙事理论与小说阐释,不仅是国内叙事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而且也是欧美知名的非西方的叙事理论家,是国际上第一本《叙事理论百科全书》唯一的非西方的顾问编委和撰稿人,也是应邀为国际上第一本《叙事理论指南》撰稿的唯一非西方学者。最近,申丹教授应邀就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首先回顾了西方和国内叙事学的发展过程,评论了叙事学研究在西方和国内的不同走向及其原因,指出经典叙事学在西方并没有过时,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则有待进一步发展。她认为叙事学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新的工具。经典叙事学促进了形式审美批评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批评既关注作品的形式技巧,又关注读者、语境和意识形态意义,这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和反形式主义的对立。后经典叙事学批评从各种新的角度切入作品,大大丰富了文学阐释。她认为就文学作品的表达层而言,叙事学批评在关注面上有其局限性。文学的艺术形式有两个不同层面,一为组合事件的结构技巧,另一为遣词造句。叙事学聚焦于前者,而文体学则聚焦于后者,两者呈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但这一互补关系往往被掩盖。申丹还就国内的叙事学理论和文学叙事批评下一步应如何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叙事学 文学批评 新角度 局限性 方向 乔国强(以下简称乔):国内外对于叙事结构和技巧的研究均有着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堪称西方叙事学的鼻祖。但在结构主义叙事学诞生之前,对叙事结构技巧的研究一直从属于文学批评、美学或修辞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局面。半个世纪以来,叙事学在西方取得了长足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叙事学也逐渐发展成国内的一门显学。首先我想请你就叙事学在国内外的发展谈谈看法。 申 丹(以下简称申):我们知道,结构主义叙事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诞生之后,很快就扩展到了其他国家,成为一股独领风骚的国际性叙事研究潮流。60年代至80年代,随着经典叙事学的迅速发展,深化了对叙事作品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特征的认识,提高了欣赏和评论叙事艺术的水平。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学界对于各派理论的互补性和多元共存的必要性往往认识不清。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盛行的解构主义批评理 5 乔国强:叙事学与文学批评* 乔国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

视听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视听媒介批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 本课程是面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以批评的眼光分析新闻媒介的实践和作品。重点介绍国内外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集中讨论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分析与媒介批评中的重点话题。 (二)编写依据: 本课程大纲根据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编写。 (三)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批评新闻实践及作品。为将来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其中实践12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五)适用对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三学生。 (六)课程编码: KY1810A01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媒介批评概述 第一节媒介批评的界定 知识点:媒介批评的界定。 第二节媒介批评的功能与价值 知识点:媒介批评的功能、价值。 第三节媒介批评的主客体与实践 知识: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实践。第二章媒介批评的思维框架 第一节阐释学与媒介批评 知识点:阐释学与媒介批评的关系。 第二节媒介文本解读的逻辑路径 知识点:媒介文本解读的逻辑路径。

第三节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 知识点: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方法。 第三章媒介批评实现路径:样态解析(一)第一节电视新闻样态解析概说 知识点:电视新闻样态解析方法。 第二节短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 知识点:短消息类新闻的解析方法。 第三节长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 知识点:长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方法。、 第四节系列报道解析 知识点:系列报道解析方法。 第四章媒介批评实现路径:样态解析(二)第一节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解析 知识点: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解析方法。 第二节新闻访谈类节目分析 知识点:新闻访谈类节目分析方法。 第三节新闻评论类节目分析 知识点:新闻评论类节目分析方法。 第四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析 知识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析的方法。第五章符号学与媒介批评 第一节符号学的基础知识 知识点:符号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媒介与符号 知识点:媒介与符号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