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琵琶行》课文。
该课文选自《唐诗三百首》中,是一首讲述玄宗朝最著名的音乐家白居易所写的长诗。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探究琵琶艺术和唐代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琵琶行》的诗歌结构和语言表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掌握欣赏琵琶演奏的基本方法,学会欣赏古文诗歌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琵琶艺术的认识和欣赏,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三、教学重点•了解《琵琶行》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学会欣赏琵琶演奏,提高感受琵琶音乐的能力•理解诗歌作品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书写意图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古乐器、琵琶等相关知识,以调整学生状态,为后续的阅读和欣赏提供铺垫。
2. 学习诗歌背景知识(20分钟)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唐代音乐文化、古琵琶演奏技巧和白居易的生平。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集体讨论,分享彼此的了解和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琵琶和现代乐器的异同之处,探索古代人们对琵琶的热爱。
3. 朗读诗歌(15分钟)老师可以挑选几个学生,让他们朗读《琵琶行》的诗歌,然后带着全班一起跟读,加深对诗歌的印象和理解。
每读一遍,老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诗句的主要表达意思和感受等,以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
4. 欣赏琵琶演奏(3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从网上搜索相关视频,欣赏古琴、琵琶等古乐器演奏的录像。
同时,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记录并分析曲调、节奏、和弦等,从中了解和学习古琴、琵琶演奏技巧和表达方式。
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跟学生们培养聆听琵琶美妙音乐对象的认知,让同学们领略琵琶艺术的魅力。
5. 理解诗歌内涵(30分钟)老师可以针对《琵琶行》中的文化隐喻、别样意象等进行详细探究。
创设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
例如:“为什么白居易要用圆融柔媚的琵琶音乐来表达他对政治腐败和乱世苍凉的愤慨和抗议?”,“与其他唐诗相比,这首诗在哪里独具匠心,展现了怎样的文化精髓?”等等。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白居易及其生平。
简介《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歌背景及艺术特色。
第二章:诗歌原文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琵琶行(并序)》。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内涵。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琵琶行(并序)》的原文。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内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琵琶行(并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主题。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并序)》的韵律美。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赏析文章。
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布置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课后拓展活动6.1 教学目标拓展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相关知识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2 教学内容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在音乐上的影响和后来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6.3 教学方法采用推荐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基本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音乐美,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意和音乐美的表现。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引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体会音乐美。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2 参考资料:《唐诗三百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5.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音乐素材等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授详细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6.2 诗词解析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3 音乐欣赏播放不同演奏家的琵琶曲版本,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6.4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6.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背诵诗词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加强语言记忆和诗词美感。
7.2 论文写作7.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古诗词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 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意象、情感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等辅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了解诗词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词,分享心得。
5. 审美鉴赏:欣赏《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内容拓展1. 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诗的不同之处,分析其独特性。
2. 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七、教学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邀请音乐教师进行琵琶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课后练习成果,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一、教材解析《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名篇,作者白居易。
诗中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由唐明皇在位时期的凉州刺史韦应物引述。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琵琶音乐来概括女子艺人的生活悲剧,反映唐代低层女性的贫困、艰苦生活和弱势地位。
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旷远的“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则描写了生动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雄浑的创作风格,与读者分享了优美的诗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诗歌欣赏和诗歌写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体会唐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要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选修一《琵琶行(并序)》的时候,老师可以介绍一下古代文艺形态——琵琶。
琵琶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乐器,也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民间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而《琵琶行(并序)》就是绝佳的琵琶曲创作,不仅是唐代文学的名篇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文学作品。
2. 读文本环节要点: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先让学生静读全篇,再指导学生重读“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等经典语句,让学生尝试去理解抒写作品中的含义,找寻表达表情的语言。
此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琵琶行(并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和抒情主旨。
在读文过程中,老师也要对重要的生词、独特的句式和有代表性的环境背景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写作诗歌。
3. 文学欣赏体验环节要点:开发学生的精神直觉和想象力,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学原文和表达艺术。
① 观看文学题材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观看曾吴演唱的《琵琶行》节选视频,此为依照白居易最著名的《琵琶行》改编的作品,演唱者虽然没有现身,但通过舞者的精彩表演,观众可以充分体验到白居易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情感和整个故事的传达。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琵琶女在长安城流浪演奏琵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本章节主要介绍教案的总体结构和教学目标。
1.2 教案结构本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为:教案简介、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拓展阅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拓展、教学建议和课后跟进。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学生情况分析2.1 学生背景本节课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2 学生需求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学生特点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喜欢互动和参与,对于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古诗文更易产生共鸣。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主旨。
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课文《琵琶行(并序)》全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唐代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
4.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课件。
纸笔等学习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进而引出《琵琶行(并序)》这首诗。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解析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音乐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3.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和比喻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及《琵琶行(并序)》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典故。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琵琶行(并序)》的译文和解析。
2. 学生用书:《琵琶行(并序)》原文及注释。
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如琵琶演奏、诗歌朗诵等。
4.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文文化的研究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古代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
3. 对文中抒情句子的深入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文中抒情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收集有关古代音乐文化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
3.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容。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诗歌内容。
1.1.2 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
1.1.3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抒情和节奏。
1.1.4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熟悉诗歌文本。
1.2.2 运用联想、比较等方法理解诗歌意境。
1.2.3 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文本的理解和背诵。
2.1.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2.1.3 文学常识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2.2.1 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2.2 诗歌深层意象和抒情手法的把握。
2.2.3 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抒情手法等。
3.1.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感悟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
3.2.2 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2.3 纸质教材:提供诗歌原文和注释。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白居易及其作品《琵琶行(并序)》。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4.2 诗歌讲解4.2.1 分析诗歌背景、时代背景。
4.2.2 讲解诗歌文本,解析生僻字词。
4.2.3 分析诗歌意象、抒情手法和节奏。
4.3 互动环节4.3.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3.2 问答环节: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4.4 诗歌鉴赏4.4.1 让学生朗读、默写诗歌,熟悉文本。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5.1.1 考勤、纪律、参与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武汉市汉南一中刘希邮编:430090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
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
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
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作者邮箱:liuxi7411@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