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八 文言文 考点三 文化常识适考素能特训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课件

5.本běn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象一棵树)字下加一点,象树木的根部。
表示植物的根部。 ①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学而》) ④原来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本来。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⑤推究,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兰亭集序》)
④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⑤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⑥适宜,得当。此言得之。(《六国论》) 21.度
“度”是形声字,小篆从“又”部,庶(省略灬)声(韵母相同)。指用手、
手臂测量长度。表示测量长短。
dù ①尺码。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韩非子》)
“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 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安置,安放。安营扎寨。(成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⑥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
考察,审查。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③考察和推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 表》) ④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 11.朝
“朝”是会意字,金文左边象日在草中,右边象水流,合起来指潮水按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语文-全国卷地区专用(共215张PPT)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语文-全国卷地区专用(共215张PPT)

题 体
成题目。(11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
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
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蒙
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
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
(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
“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返回目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专题六 古代诗词鉴赏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
题 体
的感觉?(2分)
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赏赐呢?这显然是词人向皇帝发牢骚,表达了一种对统
治者的不满和愤激之情。
返回目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专题六 古代诗词鉴赏

2.[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题 体
(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 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
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
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考点4+分析概括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考点4+分析概括

将选项放回原文,逐一比对,谨慎选择。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策略 1.细读原文 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 (起因、经过、结果), 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 要人物的什么精神。总之,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 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 2.利用其他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读透原文 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 75%的正确信息,此外还 应结合先期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 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 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八
文言文
考点四
分析概括
鞭辟入里· 解构典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 判断与推理。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 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 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 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作者在 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 卒章显志„„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大家要注意甄别筛 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精)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精)

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
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 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 的描写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 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古代诗歌常见意象有冰雪、杨柳、 芳草、芭蕉、梧桐、梅花、松柏、杜鹃、猿啼、流水、明月、蝉等。
四、思想、感情题技法解密 (一)把握关键词理解作者情感。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 ”“恨” “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 ,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 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 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 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 论”“抒情”进行鉴赏。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 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 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象征、 比兴、渲染、烘托、用典,也包括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 结情、欲扬先抑等。
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 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 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 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 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 的意境。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考点3+文化常识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考点3+文化常识

五、并称 1.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2.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4.韩柳:韩愈、柳宗元。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 6.苏辛:苏轼、辛弃疾。 7.孔孟:孔子、孟子。 8.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 亨利。 9.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 10.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11.三苏:苏轼、苏辙、苏洵。
三、官职任免 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拔;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 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 四、时间 旦:早晨(夙)。中午:日中、亭午、晌午。傍晚:暝。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 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原文见本专题考点一的“典型例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十、集本命名方式 籍贯: 《柳河东集》 。 书室: 《聊斋志异》 。 表字: 《李太白全集》 。 别号: 《稼轩长短句》 。 谥号: 《欧阳文忠公文集》 。 官职: 《杜工部集》 。 年号: 《白氏长庆集》 。 十一、名著人物与事件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精卫衔石填海、伏羲发明八卦、夸父追日。
六、代称 1.学生:桃李。 2.妇女:巾帼。 3.弟兄:手足。 4.诗人:骚人。 5.菊花:黄花。 6.杜鹃:子规。 7.家乡:桑梓。 8.国家:社稷。 9.史册:汗青。 10.平民:布衣。 11.战争:烽烟。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真题例示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真题例示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1.(2015·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文言文断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动词和附近名词的关系。

[J版教程]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2-7-2b

[J版教程]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2-7-2b

题组一 古代诗歌阅读1.[2015·西安二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守睢阳作[唐]张巡①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②。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③。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合力死守睢阳这个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不下,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

后粮尽城陷,张巡等三十六人英勇就义。

②鱼丽:古阵形。

③陴(pí):城上的矮墙,俗称“城垛子”。

(1)“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塑造了唐军广大将士的形象。

试还原他们的形象,并品味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道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战士们裹好旧伤,仍然凭顽强的毅力奋勇苦战,有的重伤员更是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

“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战士们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

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2)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

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

不仅塑造了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更塑造了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诗歌鉴赏 一、二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苦”表现了爱国将士的含辛茹苦,“孤城”写出了睢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

三、四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

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文(精)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文(精)

(二)答题 1.注意外与内。形象有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精神品质等),根据题 目要求,可内可外,或内外兼顾。
2.注意整体与局部。如分析人物形象,是整体概括还是局部分析;分
析物象,是特点与作用兼顾还是分别回答。 3.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像小说中的那样典型,所以不能一味从社会 意义角度考虑。 4.散文中的物象不能等同于景物描写,物象的含义更深,作用更广。
考点5
表达艺术
语言表达艺术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它不但指表达方式,还应包括表现 手法、叙述人称、修辞手法、结构特点以及描写、语言特色等等。 答题要领: 1.要注意相关概念。高考中“欣赏表达艺术”类试题的命制,会尽量回
避相关概念纠结不清的实际情况,采用“表达特色”和“表现艺术”等较大
概念,但解答相关试题仍需从具体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结构特点”等方面考虑。
四、句段作用题 要答好这种题型,除需要严格规范审题答题外,主要要在阅 读及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上下工夫。 (一)阅读方面 1.细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做所有阅读题的前提都是读,要读细、读懂、读透。之所以会出现“乱贴 标签”现象,是因为不少考生不愿读,草率地读,不愿在文本细读、深读上 下工夫,缺乏耐心和细心。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此问题,细读、深读所给句 段是前提。如何去读所给句段呢?很简单,就是看它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 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把握住这三个要点,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 的考生只要是答开头段,就套上“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殊不知, 开头能“营造氛围”的文字一般是写景文字;能“奠定感情基调”的,开头 文字中须有情感词语,且这个词语代表全文的基本感情。
各种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要点归纳和文意概括 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常识题组一文言文阅读一、[2015·山西四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

家本微贱。

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事我乎?”子高许诺。

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

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

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

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

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

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

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

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

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

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

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B.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C.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D.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答案 C解析标点为: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 A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

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

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

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

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

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

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答案 B解析“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帝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

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

(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

参考译文韩子高,会稽山阴人。

门第低微。

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

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侯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

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

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

(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

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

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

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

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

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

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

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

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被平定。

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

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

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

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

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

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

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

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

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

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

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

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

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

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

六年,迁大理司直。

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

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

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

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

”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

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

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

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

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

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

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

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

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

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

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

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

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

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

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

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

”珙大感服。

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

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其私人..私人:自私的人B.明年..至郡明年:第二年C.除授..有是非除授:授任官员D.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曲当:完全恰当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私人”是“有权势人的亲朋、私交”的意思,古今异义。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B.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C.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D.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一看常见停顿的文言标志性的词语——未几(句首停顿的标志性词语)、且(句中停顿的标志性词语);二看常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大元军(主语)、中流(宾语)、营栅(宾语)、合肥(宾语);三看文意。

三管齐下,答案可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学问颇著,进入仕途,官运亨通,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理宗很认同。

B.杜范任职宁国府知府时,积储粮食,使府库丰盈,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任职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针砭时弊,毫无隐瞒。

C.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将其分化瓦解,一方面宽宥抚慰灾民使其归乡,一方面处分张世显,用计擒获斩之。

D.杜范不愿与李鸣复共事,提出辞职,皇帝不准,甚至不让他出城。

后丞相史嵩之谋求起用复官没有成功,杜范就任右丞相。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中的“俾勿扰以俟处分”可知,杜范是要求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因张世显有攻城想法,杜范才用计抓住并杀了他,在张世显被处死后方抚慰灾民使其回乡。

8.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