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汉族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
河北汉族群体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

河北汉族群体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田金源;宇克莉;郑连斌;张兴华;宋雪;程智;薛虹;王杨【摘要】2013年5月在河北省保定市调查了687例成人(城市男性149例,城市女性153例,乡村男性185例,乡村女性200例)的22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和16项观察指标,计算了12项头面部指数,对河北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①河北汉族成人的头长、口裂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面颊皮褶5项指标值和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②额最小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5项指标值及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口指数3项指数值与年龄呈负相关;③随年龄增长,河北汉族成人的蒙古褶出现率逐渐下降,眼裂倾斜度趋于水平,鼻根高度低型率逐渐增加,颧部突出度微弱型出现率逐渐下降,上唇皮肤厚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红唇厚度逐渐变薄,鼻翼宽度宽型出现率逐渐增加.总之,河北汉族成人头面部的软组织指标值多随着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而骨性组织指标值相对稳定.【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5)004【总页数】6页(P75-80)【关键词】河北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软性组织;骨性组织;年龄【作者】田金源;宇克莉;郑连斌;张兴华;宋雪;程智;薛虹;王杨【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84河北省古称翼,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于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孕育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河北省地理位置重要,因此河北汉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曲折,战争和移民共同决定了河北汉族的形成[1].研究河北汉族的人类学特征对于探寻该汉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人体特征中,头面部特征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体质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2-4].本课题组于2013年调查了河北省保定市汉族群体的头面部特征,分析头面部的多项指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为综合分析河北省汉族群体的体质特征以及进一步与其他汉族族群的比较提供基础资料.2013年5月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调查了687例成人(城市男性149例,城市女性153例,乡村男性185例,乡村女性200例)的头面部指标,其中包括22项测量指标和15项观察指标.遵照知情同意原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按照文献[5-6]的方法进行调查.将被调查者按照年龄分为20~29、30~39、40~49、50~59和60~岁组,共5组.被调查者身体健康,无影响测量结果的疾病,且均为世居3代以上的居民.研究中男性和女性指标的测量值均与年龄明显相关,才能确认该指标与年龄相关.研究体质特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最好是追踪调查,但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追踪一个族群几十年的时间几乎不可能,因此学术界多采用横断面调查.只要样本量足够大,族群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各年龄组测量者为同一个人时,即认为结果可靠.2.1 河北汉族男性的头面部形态特征河北汉族男性的头面部测量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河北汉族男性的头长、口裂宽、容貌面高、鼻长、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面颊皮褶7项指标与年龄呈正相关,即随着年龄增长,这7项指标的数值呈上升趋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7项指标中,除口裂宽外,其余6项指标值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额最小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耳上头高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6项指标值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面部测量指标的相关指数显示,男性头面高指数、容貌耳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头宽高指数、额顶宽度指数、颧额宽指数、口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以上各相关指数值除颧额宽指数外,其余相关指数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河北汉族男性的头面部观察指标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的线性趋势χ2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河北汉族男性的16项观察指标中,蒙古褶、眼裂倾斜度、鼻根高度、颧部突出度、发色、眼色、上唇皮肤高度、红唇厚度和鼻翼宽9项观察指标的出现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有规律的线性增长或线性下降趋势.2.2 河北汉族女性的头面部形态特征河北汉族女性的头面部测量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表3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河北汉族女性的头长、鼻宽、口裂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面颊皮褶7项指标与年龄呈正相关.方差分析显示,这7项指标中除口裂宽外,其余6项指标值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额最小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7项指标与年龄呈负相关,其中下颌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和红唇厚度这4项指标值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形态面指数和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和口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且这5项相关指数值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河北汉族女性的头面部观察指标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的线性趋势χ2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女性上眼睑褶皱、蒙古褶、眼裂高度、眼裂倾斜度、鼻根高度、鼻背侧面观、颧部突出度、鼻基部、鼻孔最大径、上唇皮肤高度、红唇厚度、鼻翼宽12项观察指标出现率随年龄增长呈规律的线性增长或线性下降.本研究分析了河北保定汉族成人的头面部多项测量和观察指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发现总体上软组织指标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明显,骨性指标则相对稳定.3.1 与年龄相关的头面部测量指标和指数综合男性和女性测量指标的统计结果,河北汉族成人的头长、口裂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面颊皮褶5项指标值和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口角皮肤的松弛可能是导致口裂逐渐变宽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脂肪与弹力纤维减少,使得耳及腭部的皮肤下垂[6],这可能是造成耳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主要原因.面颊皮褶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河北汉族男性与女性的面部皮下脂肪积累增加.头面高指数是形态面高与耳上头高的比值,相关分析显示形态面高与年龄没有相关性,而耳上头高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因此头面高指数的线性变化是耳上头高随年龄逐渐变小的结果.河北汉族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额最小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5项测量指标值及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口指数3项指数值均呈下降趋势.5项指标值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Li等[7]对南方汉族头面部体质的调查结果一致.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均为非骨性指标.眼内角间宽值的减小与眼内角处内眦褶出现率下降有关.研究[6]表明,老年人皮肤组织中脂肪和弹力纤维的减少会使皮肤松弛、眼睑下垂.眼外角间宽值的下降与眼睑松弛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红唇厚度明显变薄.上红唇变薄和上唇皮肤部高度值的增加相伴出现,罗金斯基等[8]研究发现,25岁以后上红唇和下红唇的厚度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缩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唇高值逐渐减小而口裂宽值逐渐增大,共同导致了口指数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3.2 与年龄无相关性的头面部测量指标和指数河北汉族的头宽、形态面高、鼻高、鼻深、容貌耳宽、头水平围5项指标值及头长高指数、容貌面指数、头面宽指数、鼻指数与年龄没有相关性,这些指标多为骨性指标,同软组织指标相比,骨性指标随着年龄发生的变化相对缓慢.3.3 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随着年龄的变化χ2线性趋势检验结果显示,河北汉族的蒙古褶、眼裂倾斜度、鼻根高度、颧部突出度、上唇皮肤厚度、红唇厚度、鼻翼宽度7项观察指标的出现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有规律的线性变化,这些指标也多为软组织指标.蒙古褶出现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这也导致了眼裂倾斜度随着年龄增长呈现规律性变化,即内高和水平的出现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外高的出现率随年龄增长降低.随着年龄增长,上唇皮肤部高度增加,上唇皮肤部松弛和黏膜部向口腔内回缩共同造成了红唇厚度变薄.鼻翼宽主要指鼻翼宽度与眼内角间宽的关系,鼻翼宽小于眼内角间宽为狭窄型,两者几乎相等为中等型,鼻翼宽大于眼内角间宽为宽阔型.随着年龄增长,眼内角间宽逐渐下降,鼻翼狭窄型和中等型出现的概率逐渐降低,宽阔型出现概率增加. 本文仅分析了河北省汉族头面部特征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并未进行同国内其他汉族群体头面部特征的比较.总的来看,河北汉族成年人体的软组织和骨性组织相比,更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这与吴汝康、郑连斌和李咏兰等[9-11]针对国内其他汉族族群以及少数民族的研究中认为人体软性组织更容易随年龄发生变化的结论相同.【相关文献】[1] 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6-53.[2] 杜利利,兰亚佳,王海椒,等.汉族人头面部特征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0,36(1):11-15.[3]MCDADE T W,RUTHERFORD J N,ADAIR L,et al.Population differences in associations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adiposity:comparison of young adults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 J Clin Nutr,2009,89(4):1237-1245.[4] 李海军,徐晓娜.青海土族和藏族侧面部轮廓形状及其变异:基于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分析[J].科学通报,2014,59(16):1516-1624.[5]席焕久,陈昭.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 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6] 席焕久.新编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 LI Y L,ZHENG L B,YU K L,et al.Variation of head and fac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increased age of Han in Southern China[J].Chi Sci Bull,2013,58(4/5):517-524.[8] 罗金斯基Я Я,列文М Г.人类学[M].王培英,史庆礼,汪连兴,等,译.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9] 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等.海南岛少数民族人类学考察[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0]郑连斌,陆舜华,赵晓光,等.宁夏回族体质特征的年龄变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66-71.[11]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等.江西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J].人类学学报,2012,31(2):193-201.。
海南临高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

海南临高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任佳易;李咏兰;宇克莉;包金萍;金丹;董文静;郑连斌【摘要】采用年龄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研究了海南省临高县417例成年临高人(男性211例,女性206例)的头面部特征,包括15项观察指标和22项测量指标,并计算了12项头面部指数,以此分析海南临高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随着年龄增长,海南临高人有蒙古褶率下降、眼裂趋于水平、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变高、红唇变薄;(2)海南临高人的口裂宽、形态面高、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与年龄呈正相关,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3)头面部指数中,形态面指数、额顶宽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头长宽指数、口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总之,成年临高人的头面部特征中,骨性指标相对稳定,非骨性指标则随着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7页(P74-80)【关键词】临高人;头面部特征;年龄变化;骨性组织;软性组织【作者】任佳易;李咏兰;宇克莉;包金萍;金丹;董文静;郑连斌【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呼和浩特010022;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84临高人指的是居住于中国海南省东北部地区的临高县、海口市西郊、澄迈县和儋州市部分地区的人群,因为其特殊的语言—临高话,而被归为一个族群.临高人总人口约80万,民族成份属于汉族.临高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族支.经学者研究表明,从语言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临高人在语言上与壮傣语支民族具有同质性,因此建议将临高人划为壮族[1].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和临高人的反对,临高人没有被定为壮族,而是归为汉族,这使得临高人成为汉族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人体头面部的测量及观察项目可以反映出头面部的形态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指标[2-5].人体测量学的头面部观察指标和测量指标可以作为研究人类生物学特征的主要参数,体质测量指标的派生指数又能反映出2项或多项测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头面部特征也会存在规律性变化,而且不同特征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目前,我国针对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的报道主要有安徽汉族[6]、四川汉族[7]、江西汉族[8]、海南汉族[9]等,而对临高人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由于临高人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与其他地区汉族不同,因此可能形成不同的体质特征.本课题组对海南临高人头面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研究临高人的族群起源和发展、与其他族群的亲缘关系等提供参考资料.本课题组于2014年11月赴海南省临高县测量了417例成年临高人的头面部形态特征,包括男性211例,女性206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被调查者,且要求被调查者均为世居当地3代以上、年龄为20岁以上的成年临高人.测量严格按照文献[2-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共测量了37项指标,其中包括观察指标15项,测量指标22项,并计算了12项派生指数.将被调查者分为20~29、30~39、40~49、50~59、60岁以上共5个年龄组.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趋势检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1 临高人头面部观察指标的年龄变化海南临高人头面部观察指标的年龄变化如表1和表2所示.表1和表2中的χ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临高男性头面部的15项观察指标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上眼睑褶皱率增加,蒙古褶出现率下降,眼裂趋于狭窄、水平,耳垂渐趋圆形,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增加,红唇变薄;临高女性群体中,蒙古褶出现率下降,眼裂趋于狭窄和水平,耳垂趋于圆形,眼色逐渐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增加,红唇变薄.综合来看,临高人的头面部观察指标中,蒙古褶、眼裂倾斜度、眼裂高度、耳垂类型、眼色、上唇皮肤部高度和红唇厚度等指标各类型的出现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且与年龄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临高人头面部测量指标和指数随年龄的变化临高人头面部测量指标和派生指数的年龄变化如表3和表4所示.由表3中临高男性头面部测量指标与年龄间的相关分析和年龄组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临高男性的鼻宽、口裂宽、形态面高、鼻高、鼻长、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耳上头高共9项测量指标与年龄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共4项测量指标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红唇厚度外,其余3项指标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头长、额最小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容貌面高、鼻深、头水平围、面颊皮褶共9项测量指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其中下颌角间宽、头围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4可以看出,临高女性的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鼻宽、口裂宽、容貌面高、形态面高、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面颊皮褶共10项测量指标与年龄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眼内角间宽外,其余指标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外角间宽、唇高、唇皮厚度、耳上头高共4项测量指标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耳上头高外,其余3项指标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鼻高、鼻长、鼻深、头水平围共8项测量指标值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且上述指标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面部指数与年龄间的相关分析和年龄组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临高男性的头长高指数、头宽高指数、额顶宽指数、形态面指数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p<0.05),头长宽指数、头面宽指数、口指数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p<0.05),且上述指数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高女性的额顶宽指数、形态面指数、头面宽指数、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p<0.05),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口指数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p<0.05).除形态面指数和头长宽指数外,其余指数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 头面部观察指标的年龄变化综合男性和女性的χ2趋势检验结果显示,海南临高人的蒙古褶、眼裂倾斜度、眼色、上唇皮肤部高度、红唇厚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较为明显,表现为有蒙古褶率减少,眼裂趋于水平,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变高,红唇变薄.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眼部皮肤会逐渐松弛,蒙古褶的出现率逐渐下降.老年人虹膜细胞中黑色素生成量逐渐减少,因此眼色变浅.上红唇高度逐渐增加与上唇皮肤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松弛有关[4].3.2 头面部测量指标的年龄变化综合男性和女性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海南临高人的口裂宽、形态面高、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p<0.05).随着年龄增长,颏下脂肪逐渐积累,因此形态面高值也增加.随年龄增长,脂肪与弹力纤维减少,耳部皮肤下垂[2],造成耳廓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p<0.05).由于老年人眼睑下垂[3],因此眼外角间宽值明显减小.唇高的下降与上红唇变薄有关.头长、额最小宽、面宽、鼻深、头水平围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由于这几项指标是骨性指标,测量时包含的软组织成分少,因此不易随年龄增长而变化.3.3 头面部指数的年龄变化海南临高人的形态面指数、额顶宽指数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p<0.05),而头长宽指数、口指数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p<0.05).由于形态面高与年龄呈有正相关,而面宽与年龄无相关性,因此形态面指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的额最小宽与年龄均无相关性,而男性的头宽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因此额顶宽指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年龄增长红唇变簿,而口裂宽变大,因此口指数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口裂变得相对细长.男性和女性的头长与年龄均无相关性,而头宽与年龄呈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p<0.05),因此头长宽指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综合海南临高人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临高人头面部的骨性指标大多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即骨性指标比较稳定;而与非骨性组织有关的指标,如蒙古褶、眼裂、眼色、上唇皮肤部高度、红唇厚度、口指数等都会随着年龄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这与多数族群头面部特征的研究结果一致[6-10].【相关文献】[1]张光宇.海口方言的生母[J].方言,1989(1):40-46.ZHANG G Y.The initials in Haikou dialect[J].Dialect,1989(1):40-46 (in Chinese).[2]MARTIN R,SALLER K.Lehrbuch der Anthropologie[M].Stuttagart:Gus-tav Fischer Verlag,1956.[3]席焕久,陈昭.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XI H J,CHENZ.Anthropometric Methods[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in Chinese).[4]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SHAO X Q.Anthropometric Manual[M].Shanghai: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1985(in Chinese).[5]席焕久.新编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XI H J.New Geriatrics[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1(in Chinese).[6]王杨,郑连斌,宇克莉,等.安徽滁州地区汉族人群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4):86-91.WANG Y,ZHENG L B,YU K L,etal.Variation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head-facial values with age of Han in Chuzhou of Anhui[J].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1(4):86-91(in Chinese).[7]郑连斌,张兴华,胡莹,等.四川邛崃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45(1):134-139.ZHENG L B,ZHANG X H,HU Y,et al.Variation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head-facial values of Han in Qionglai of Sichuan Province[J].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14,45(1):134-139(in Chinese).[8]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等.江西汉族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J].人类学学报,2012,31(2):193-201.LI Y L,LU S H,ZHENG L B,et al.Variation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the head and face of the Han in Jiangxi[J].Acta Anthropologica,2012,31(2):193-201(in Chinese).[9]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等.海南岛少数民族人类学考察[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WU R K,WU X Z,ZHANG Z B,et al.Anthropological Study on Nationalities of Hainan Island,China[M].Beijing:China Ocean Press,1994(in Chinese). [10]李咏兰,郑连斌,宇克莉,等.南方汉族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J].科学通报,2013,58(4):336-343.LI Y L,ZHENG L B,YU K L.et al.Variation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head-facial values with age of Han in the South of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58(4):336-343(in Chinese).。
南方汉族人年纪增大眼距变近嘴唇变薄

南方汉族人年纪增大眼距变近嘴唇变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容貌会发生什么变化?科研人员在对南方汉族成年人进行大规模测量和研究后,给出了一个科学的答案。
近日,该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咏兰副教授。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变小,头变得狭长,额头变低,头围变小,面部拉长,面颊皮下脂肪层更厚些,两眼间距离变近,鼻子变宽,上、下红唇变薄,口变宽而显狭长,鼻和口之间的距离加大,耳朵拉长而且变宽。
这一科研项目的意义在于,能为汉族人建立一份详尽的体质档案,这是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这份档案,可把当代汉族人的体质信息保存下来,几百年后,后人若将它们与那时的数据进行对照研究,就能了解汉族人的体质变化。
此外,这些数据对美容、整容业,帽子、眼镜等生产行业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2009年至2012年的几年时间里,项目研究组在我国南方10个省调查了汉族19个族群13940例成人(男性6735例、女性7205例)的22项头面部体质指标,计算了12项头面部体质指数。
数据采集完成后,研究人员对每个指标进行均数、标准差统计,它能发现各项指标在群体中的集中分布趋势,从而消除个体差异。
随后,他们做了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判断20岁-39岁、40岁-59岁、60岁以上三个年龄组的头面部体质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及指标与年龄是否具有线性相关。
最终,他们发现了一系列与年龄有关的变化趋势。
据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南方汉族成人的头、额、面的宽度都在减小。
专家分析认为,头发厚薄、头侧皮下脂肪厚度对头宽值有一定的影响,到了老年,头发明显稀疏,头侧皮下脂肪减少,所以头变得狭长些,额头变低,头围值也随之下降。
面宽值的减小,则与颧弓处的软组织厚度下降有一定关系。
另外,随年龄增长,人的颏下脂肪组织会变厚,使面部拉长。
由于两颊皮下脂肪增多,面颊会更丰满些。
五官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
上了年纪后,汉族人的眼内角间宽(两眼内角之间的距离)会变小,即两眼距离更近了。
汉人的几种典型外貌特征(一)

汉人的几种典型外貌特征(一)汉人的几种典型外貌特征1. 皮肤颜色•大部分汉人的皮肤颜色为黄白色,呈现健康自然的肤色。
•一些地区的汉人皮肤可能稍深,呈现为中等肤色,具有一定的棕色调。
2. 眼睛形状•汉人一般具有一双微微上挑的眼睛,眼角呈现微微向上走势。
•眼睛的颜色多种多样,包括黑色、棕色、褐色等,其中黑色居多。
3. 鼻子形态•汉人的鼻子一般呈现直挺的形态,较短且肉质充盈。
•鼻梁高度适中,鼻头部分丰满,整体呈现匀称美观的状态。
4. 发型和发质•汉人的发型和发质多样,常见的有直发、卷发、波浪发等不同类型。
•发质偏硬,黑色居多,健康亮丽。
5. 嘴唇和牙齿•汉人的嘴唇一般较薄,上下唇线条清晰,符合面部比例。
•牙齿整齐、白净,较为健康。
6. 轮廓特征•汉人的脸型多种多样,包括椭圆型、方型、瓜子脸等。
•轮廓线条鲜明,面部五官协调匀称。
7. 身材特点•汉人的身材比例一般较为匀称,大多数身材中等。
•骨架适中,肌肉发达程度因个人习惯和锻炼程度而异。
总结:汉人的典型外貌特征包括黄白色皮肤、微微上挑的眼睛、直挺的鼻子、多样的发型和发质、整齐的牙齿、多样的脸型、协调匀称的轮廓以及中等身材等。
这些特点与每个个体的遗传、环境以及地理因素等有关,值得我们尊重和认知。
8. 面部特征•汉人的面部特征大多呈现柔和而平衡的状态。
•面部表情丰富,眉毛呈现不同形状,眼神明亮而富有神采。
9. 肤色变化•随着环境和季节的变化,汉人的皮肤颜色会有所变化。
•在阳光下暴晒后,皮肤会呈现更深的棕色,但不会过于显著。
10. 面孔轮廓•汉人的面孔轮廓多呈现柔和的特点。
•有些人的下巴略尖,有些人的面颊略圆,但整体都具有一定的和谐美感。
11. 眉毛形状•汉人的眉毛多为黑色,呈现不同的弯曲和浓度。
•眉形一般较直,并且与眼睛的形状相协调。
12. 唇形和牙齿•汉人的唇形多为纤细,双唇线条清晰。
•牙齿整齐而洁白,给人健康美观的感觉。
13. 眼眶形态•汉人的眼眶多为圆形或略带扁平的形状。
海南黎族中学牛头面部形态研究

海南黎族中学牛头面部形态研究作者:齐殿东,孙苗苗,郝文亭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1期作者简介:齐殿东(1987- ),男,山东枣庄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民族体质与学校体育研究。
齐殿东,孙苗苗,郝文亭(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摘要:目的:了解黎族中学生头面部特征,探讨其特点并积累形态学资料。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活体观察法及人体测量法对689名黎族中学生进行头面部6项指标进行观察与测量。
结果:黎族中学生主要以中头型(56.89%)较为常见,以椭圆型脸为主(27.42%),其次是卵圆型(19.94%);中鼻型最多(49.12%),其次是阔鼻型(30.94%)。
结论:黎族中学生头面部特征与广西侗族、辽宁锡伯族以及满族中学生比较,有相近之处又有自己的特征。
关键词:黎族;中学生;头面部特征;研究中图分类号:Q9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11-0034-02目前我国有关中学生的体质情况已有较多学者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中学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但多以体部发育及身体素质为主,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不同民族成年人的头面部特征进行分析比较[1],如余跃生等人对贵州布依族、侗族、水族和毛南族头面部形态比较,张勋等人对贵州仡佬族、土家族和回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研究,但对中学生头面部特征研究相对较少[2]。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秦汉时期南方百越的一个分支“骆越”与黎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在我国有着悠远的文化历史。
黎族作为海南的原著居民,主要聚居在海南的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等地,为了解黎族中学生头面部特征,笔者前往东方、琼中、白沙、乐东等地进行调研,测量收集黎族中学生头面部特征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中学生头面部特征,同时为民族学、人类学发展提供研究资料[3]。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海南黎族中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3~18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父母均为黎族,共调查689名中学生,其中男生335名,女生354名。
按人种学划分:中国人有7种类型

按人种学划分:中国人有7种类型展开全文中国人面部特征主要分为7大类型:环渤海类型、华北类型、西北类型、中原类型、苗瑶类型、百越类型、北亚类型。
环渤海类型、华北类型、西北类型均属远东(东亚)人种;中原类型、苗瑶类型均属东亚人种与华南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百越类型属于东南亚人种;北亚类型属于北亚人种。
一、东南亚人种——百越类型河姆渡文化及其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骨头颅表明:面部低而略宽,,眼眶低,高颧骨,鼻型短宽,鼻根低矮,成人男性平均身高160~163BM,女性平均身高152~155CM,主要分布在在广东、广西、海南岛、浙江、福建、江西、台湾、,与东南亚11个国家民族有渊源关系。
这类人群的父系Y-DNA单倍群绝多数是O1a、O2a,另有一部分O3-M122,母系mtDNA多数是B4、D*、F1a、M7 这类人群均属东南亚人种百越类型:面部低而略宽,,几乎没有蒙古眼褶,眼眶低,高颧骨,鼻型短宽,鼻根低矮,口大厚咀唇上唇突出,胡须较少,身材矮小。
二、过渡人种——苗瑶类型大溪文化及其屈家岭文化出土的人骨头颅表明:面部低而略宽,,眼眶略低,鼻型短宽,鼻根低矮,多数表现为短圆脸型,成人男性平均身高162.3CM,女性平均身高156.1CM,含有较多的接近现代南亚人种的因素,介于华南人种与东亚人种之间,主要分布在在湖北、湖南、贵州、江西、重庆四川、江南地区。
这类人群的父系Y-DNA单倍群绝多数是O2a、O3d、D1,母系mtDNA多数是B5a、C、D*、M*。
苗瑶类型:面部偏圆偏短,眼眶略低,鼻型短宽,鼻根低矮,内眦赘皮零级居多,蒙古褶不发达,胡须较少,身材矮小。
三、过渡人种——中原类型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
具体分布的遗址数量情况是:陕西省2040处、甘肃省1040处、河南省1000处、山西省1000处、河北省50处、湖北省23处。
海南7~18岁黎、汉族男生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自 17 年 以来 , 国进 行 了 多次 全 民体 质 健 99 我
康状况的统计 , 其调查对象涉及到了汉族 、 黎族 、 蒙 古族、 维吾尔族 、 回族 、 朝鲜族 、 壮族 、 哈萨克族以及
藏 族等 等 , 别是 2 1 年 的全 国体 质调 查 , 论是 特 00 无 在 种族 、 人数 还是 在调 查 的项 目上都 达 到 了最 大 的
第 2 卷第 3 5 期
21年 9 02 月
海 南师 范大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n l f an nN r a U i ri ( aua Sin e ora o ia om l nv sy N tr1 c c ) H e t e
Vo . 5 No3 12 .
S p. 2 e 201
海南 7 1 岁黎 、 —8 汉族男生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
陈猛醒 邱 军杰 2 郝 文亭 , 张雅玲 ,
(. 南师 范大 学 体 育学 院 , 南 海 口 5 15 ; 1海 海 7 18 2 首都 体 育 学院 研 究 生部 , . 北京 1O 8 ) O 08 摘 要 : 过 查 阅 文献 资料 、 理 统计 以及走 访 专 家等研 究方 法 , 别对 海 南 7 1 岁黎 、 通 数 分 -8 汉
Bo t d n s h sc l ie i a o i c y S u e t ’P y ia z si Ha n n Pr vn e S n
中国乡村汉族男性头面部指标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中国乡村汉族男性头面部指标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李咏兰【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乡村汉族头面部特征.方法:2009年~2013年在中国36个调查地区(15个北方地区,21个南方地区)测量了8 174例乡村汉族男性成年人的12项头面部形态学指标,对36个族群的指标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6个族群由于头面部特征的差异,大致可以区分为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两大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北方汉族多数族群第一主成分(PCⅠ)值小,即鼻、面、头宽度小,第二主成分(PCⅡ)值较大,即上唇皮肤部较高、鼻较深、面较高.南方汉族的PCⅠ值多为较大或中等,PCⅡ值多为中等或较小,即相对于北方汉族来说,南方汉族多为鼻、面、头宽度大或中等,上唇皮肤部高度、鼻深、面高值中等或小.结论:南、北方汉族头面部特征有一定的差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水平影响着汉族人的头面部发育.%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head and face features of rural Han people in China.Methods:Twenty head-face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of 8174 rural Han adults in China's 15 northern regions and 21 southern regions were measured between the year of 2009 and 2013.Results: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the indices of 36 ethnic groups.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differences of the 36 ethnic group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head and fac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northern Han and the southern Han.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nose,face,head width of most of the northern Han ethnic groups were small and they had high upper lip skin,deep nose and high surface.The nose,face,head width of most of the southern Han ethnic groups werelarge or medium and the value of upper lip skin height,nose depth,and the face height were medium or small.Most of the southern Han had large or medium nose,face and head width and they had medium or small upper lip skin height,deep nose and high value.Conclusion: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head and face featur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Han people.The development of Han people's head and face is affected by genetics,environment and nutritional level.【期刊名称】《解剖学杂志》【年(卷),期】2018(041)002【总页数】6页(P190-195)【关键词】乡村汉族;男性;头面部;头长;下颌角间宽【作者】李咏兰【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呼和浩特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人的容貌是进行个人识别的主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剖学杂志
2 0 1 3 年第 3 6卷第 3期
海 南 文 昌汉 族 人头 面 部形 态 特征 的年 龄 变化
郑 明 霞 郑连 斌。 △ 宋罐 兰 包金 萍。 张兴 华。 王 志博 。 武 亚文 龚
( 1内蒙古 医科大学遗传学 教研 室 , 呼 和浩特 0 1 0 0 5 9 ;天津师范大学 ,
忱
2生命科学学 院,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 ,3 体 育科 学学 院 , 天津
3 0 0 3 8 7 )
摘 要 目的 : 研究人类头 面部形态 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的规律 。方法 : 在 海南 文 昌市城 市和 乡村调查 了汉族 7 2 2例( 男
f a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n 7 2 2 a d u l t s( 3 6 6 ma l e s ,3 5 6 f e ma l e sWe n c h a n Ha i n a n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3 8 i —
出现如 下变化 : 头变短 , 额变窄 , 头 的围度变小 、 面部宽度变 小 ; 左 右眼 的距 离变 小 , 眼裂更 细窄且更趋 于水平 , 虹膜颜 色变
浅; 鼻唇间距离增大 , 唇变薄 , 口与鼻宽度变 大 , I = 1 裂更细长 , 耳变大 , 面颊变厚 。由于面宽 、 眼 内角 间宽值 变小 , 而鼻宽值变 大, 使得 眼内角 间宽值 与鼻宽值之 比、 鼻宽值 与面宽值 之比均发生变化 。
Zh e n g Mi n g x i a ,Z h e n g Li a n b i n z △,S o n g Gu a n l a n z ,Ba o J i n p i n g 3 ,Z h a n g Xi n g h u a 2 ,Wa n g Zh i b o 。 ,Wu Ya we n 。,Go n g C h e n 2
o f t h e s e h e a d - f a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i t h t h e a g e g r o wt h .Re s u l t s :Th e i n d i c e s o f t h e h e a d l e n g t h,mi n i mu m f r o n t a l b r e a d t h,
关键词 头部 ;面部 ; 指标 ;年龄 ; 汉族 ;海南
He a d — f a c e mo r p h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a n i n We n c h a n g Ha i n a n wi t h a g e g r o wt h
3 6 6 例, 女3 5 6例) 成人 的 3 8项头面部体质指标 , 计算 了 1 3 项头 面部体质指 数 , 统计 了指数分型情况 , 对 海南 汉族容貌特征 的年龄变化进行 了初步分析 。结果 : 头长 、 额最小宽 、 面宽 、 眼内角间宽、 眼外角 间宽 、 头水平 围、 唇 高、 上红唇厚 度值均 随年 龄增 长而下降 , 鼻宽 、 口裂宽 、 上唇 皮肤 部高度 、 容貌耳 长、 容貌耳宽 、 面颊 皮褶 值均随年龄增 长而增大 , 随年龄增长 , 眼 内角 有 眦褶 率下 降 , 眼裂倾斜 度由眼外 角高趋向水平 , 上唇皮肤部高 度增 大 , 眼裂变窄 , 眼色变浅 , 上红唇变 薄 , 鼻 宽值 明显超过 眼内角间宽值 。随年龄增长 , 额顶宽指数 、 口指数 、 鼻宽深指 数值逐 渐下 降。结论 : 随年龄增 长 , 海南文 昌汉族人容 貌特征
t e ns r o f t h e h e a d - f a c i a l p h y s i c a l i n d i c e s a n d o t h e r 1 3 i t e ms o f h e a d - f a c i a l p h y s i c a l i n d e x e s we r e c a l c u l a t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h a n g e
( 1 .G e n e t i c s De p a r t me n t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Ho h h o t 0 1 0 0 5 9 ;2 .De p a r t en m t o f Bi o l o g y, T i a n j i n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n i ma l a n d Pl a n t Re s i s t a n c e ,3 .De p a r t me n t o f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T i a n j i n N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i a n j i n 3 0 0 3 8 7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o s t u d y t h e c h a n g e l a w o f h e a d - f a c e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wi t h i n c r e a s i n g a g e . Me t h o d s : T h e h e a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