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本章节将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以下三首古诗:
2.教学难点
(1)古诗意境的感悟:古诗意境优美,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
举例:《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表现的隐逸生活,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和感悟才能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识别诗中的修辞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学生需要学会识别《池上》中的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并能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一、《静夜思》: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将了解李白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池上》:分析白居易如何以荷花池为背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闲适心情,品味其诗歌的韵味。
三、《寻隐者不遇》:探讨贾岛在寻访隐者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感悟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提高文化素养,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为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本章教学内容包括三首经典古诗:《静夜思》、《池上》和《寻隐者不遇》。三首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和贾岛,体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具体内容包括:
1.《静夜思》:学习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意境。
(2)通过课堂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案1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春日》三首古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也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国家、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2.难点:欣赏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场景中。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三首古诗的课件,包括诗句、译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

3.课堂用品: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背景和意境。

2.学会理解、朗读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3.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背景知识介绍。

2. 古诗文本的理解和朗读。

难点: 1. 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联想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备课资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相关的注释和解说材料。

3.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引子或问题导入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学生思考秋夜的意境。

2.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和感受。

第二步:课文理解(15分钟)1.分段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

2.分析古诗的格律、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讨论古诗中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第三步:朗读与感悟(15分钟)1.学生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联想和表达。

第四步:情感表达(15分钟)1.学生以古诗为灵感,进行情感表达,可以是写诗、画画、朗诵等形式。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整理本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要点。

2.激励学生在 future practice 中持续练习和表达。

五、作业布置1.写一篇感悟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文章。

2.阅读相关的古诗或现代诗歌,选取一首进行理解和朗读。

六、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杜牧- 内容:落月、风起、人情淡薄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展开教学,通过理解古诗内容、朗读以及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 future practice 中,可以结合更多古诗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提升语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

2.掌握《古诗三首》的背景知识和整体意境。

3.能够朗读《古诗三首》并理解其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

二、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背诵《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三首古诗。

•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发散思维,展开与古诗相关的联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中的生僻词、古语的理解和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四、教学准备1.教材《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2.多媒体教学设备3.相关图片和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古诗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望天门山》古诗,让学生欣赏并读一遍。

2.解释古诗中难懂的句子,并与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让学生试着背诵一遍《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学习古诗1.展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让学生朗读一遍。

2.分组讨论古诗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3.学生互相帮助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

第三课时:深入理解1.展示《悯农》古诗,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感情描绘。

2.分析古诗的形式结构与意境表达。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悯农》的朗读和解析。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创作属于自己的古风诗歌。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古诗表达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人生道理,展开主题班会或读书体验分享活动。

七、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相关词汇解释:古原、悯、望•教学重点:古诗背诵、意境理解•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理解八、课后作业1.背诵整理过的《古诗三首》。

2.针对一首古诗写感想并展开联想,可选择绘画、散文或短诗等形式呈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共7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共7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并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合适的朗读方式表达古诗的意蕴。

4.能够通过分析古诗了解古代文化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古诗。

2.掌握古诗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3.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1.意会和意境理解。

2.对古诗整体情感把握。

四、教学准备1.课本《古诗三首》相关内容。

2.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打印的古诗文本。

4.班级学生的语文笔记。

五、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2. 新知讲授(15分钟)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导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逐首讲解古诗文字含义和意境描绘,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意蕴。

3. 古诗朗读(20分钟)学生自读和朗读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注重情感的把握和表达方式。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指导。

六、课堂作业1.完成古诗三首的韵文填空练习。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录音并上传学习平台。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独立分析和理解。

2.鼓励学生写古诗感悟和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魅力,培养语文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增进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春晓》、《宿建德江》和《望庐山瀑布》。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中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中的意象。

2.教学难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诗句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教师指导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然后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9 古诗三首》的背景、作者和主题。

2.能正确朗读《9 古诗三首》。

3.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4.能正确运用古诗中的词汇表达想法和情感。

二、教学准备1.《9 古诗三首》的教材。

2.课堂展示图片或幻灯片。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课堂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静夜思》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体会夜晚的静谧和宁静。

2.学习古诗:让学生逐句朗读《静夜思》,指导学生理解每句的意思。

3.分析古诗: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诗歌鉴赏:让学生体会《静夜思》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夜晚的感受。

第二课:《床前明月光》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感受月光的美丽。

2.学习古诗:让学生逐句朗读《床前明月光》,指导学生理解每句的意思。

3.分析古诗: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诗歌鉴赏:让学生体会《床前明月光》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月光的感受。

第三课:《月下独酌》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感受月下独自饮酒的情境。

2.学习古诗:让学生逐句朗读《月下独酌》,指导学生理解每句的意思。

3.分析古诗: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诗歌鉴赏:让学生体会《月下独酌》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样的情境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9 古诗三首》,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还能体会到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文字,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及想法。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默写《9 古诗三首》。

2.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表达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3.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并背诵其他古诗。

以上为本次《9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绝句》和《夜泊牛渚怀古》三首古诗。

2.能够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诗的美。

3.能够通过分组合作,运用适当的表现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背诵《登鹳雀楼》、《绝句》和《夜泊牛渚怀古》三首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并表达古诗中含蓄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PPT、录音设备等。

3.素材:三首古诗《登鹳雀楼》、《绝句》和《夜泊牛渚怀古》的课文、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利用PPT或黑板展示古诗《登鹳雀楼》的课文,鼓励学生朗读。

2.对古诗中的生词或生字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谈论古诗的标题和诗题,预测古诗的内容。

第二步:学习古诗《登鹳雀楼》(25分钟)1.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解释诗意。

2.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对古诗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文学意蕴。

第三步:学习古诗《绝句》(25分钟)1.展示古诗《绝句》的课文,让学生读诗。

2.分组合作,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展示讨论成果。

3.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含蓄之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细致品味。

第四步:学习古诗《夜泊牛渚怀古》(25分钟)1.展示古诗《夜泊牛渚怀古》的课文,鼓励学生朗读,并解释诗意。

2.分组合作,探讨古诗中的怀旧情感和意蕴。

3.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该古诗的理解。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1.整合学生对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展示学生的表现。

2.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五、课后延伸1.布置阅读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代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课文。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

《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3 1.会认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青山处处埋忠骨2 军神2 清贫1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

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3.语言运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从军行▶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

(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

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

预设:(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意。

板块三品读古诗,想象诗境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课件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

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

(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

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课件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4)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5)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

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想象诗境,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板块四诵读古诗,感悟诗情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预设:①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

②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

③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忠心报国)(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背诵《从军行》。

默写《从军行》。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

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第2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1.教师引导: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了解诗人。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

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

5.理解题目。

(1)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这个“晓”指什么?(“晓”是天亮的意思)(3)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4)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你想问什么?预设:①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②为什么诗人会感到一阵凉意?6.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学生自由练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陆游写的另一首古诗《示儿》,体会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为学习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导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指名学生读)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接下来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