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过后儿童的心理反应最为剧烈
6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井店联中地震知识培训材料(一)培训对象:全体教师时间:2013年5月13日内容:地震后的心理辅导许金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地震后,灾民当然首先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援助,物质上的援助本身就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的心理效应。
但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援助,也需要直接的心理的援助。
震后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援助。
适当的心理援助应该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进入灾后重建。
这个时候的心理辅导,关键还是与灾民通心。
而与他们通心,首先是理解他们的情绪。
地震后灾民的情绪应该至少有:1、恐惧;2、哀伤;3、焦虑;………………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
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
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
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是什么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
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
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缓解而不是压抑。
强震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理论探索一、引言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33.23°N,96.61°E)发生Ms7.1级地震。
截至2010年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已造成2220人遇难,70人失踪,大量房屋严重破坏。
这是我国即汶川大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因地震导致伤亡惨重的自然灾害。
突发的灾难除了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及时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及对象“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安全地渡过危机。
1、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近些年来,全球发生的大灾难,如美国911事件(2001年)、“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印度洋大海啸(2004年),中国汶川大地震(2008年),海地大地震(2010年)等,除了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各国灾后心理援助的经验和相关资料,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总目标应当确定为:在灾区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的长期机制,通过降低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程度、激发内在潜能、增进面对灾难和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其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个体顺利完成心理重建。
2、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灾难过后一般有以下几类人群需要接受心理干预:第一类人群是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类人群是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另外还有现场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第三级人群是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第四级人群是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的灾区以外的社区成员以及对灾难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第五级人群则是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这类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关键词: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应激反应;心理调适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目睹或是经历灾难性事件的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
因为它常常在灾难事件后发作,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和治疗,将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广泛重视。
为了有效消除心理创伤,必须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同时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配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自我心理调适。
一、灾难后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当个体目睹或是经历灾难事件时,比如洪水、地震、瘟疫等,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等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明显改变。
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个体受到灾难事件的影响有大有小。
心理状态良好的个体能够较好地面对痛苦,较快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个体生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心理状态不好的个体会较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但是无论心理多么强大的人 ,可能都会感到痛苦和悲伤,同时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我们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个体遭受严重的精神刺激后所出现的认知情感和认知行为的一系列精神障碍,持续存在时间长,也会发生延迟出现。
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
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个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
常见的表现有:(1)拒绝回忆和选择性遗忘。
不愿意去回想痛苦的场景、事件,有时甚至记不起来“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有时出现麻木、呆滞。
(2)重复体验到创伤感受。
时不时想到或者梦到创伤性的经历或事件,不自觉地会“触景生情”。
(3)过度警觉和负面情绪。
对于一般事件反应过度,比如我们常讲的“神经兮兮”、“一惊一乍”,有时会出现莫名的焦虑感和紧张感等不良情绪。
地震区38例儿童心理行为康复干预

地震区38例儿童心理行为康复干预【摘要】目的评价康复干预措施对地震后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方法选取地震后来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有心理行为异常的38例患儿,其中年龄≤2岁的14例,年龄≤7岁的15例,≤14岁的9例,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
结果治疗2~10周后,38例患儿中心理行为恢复正常的有35例,3例伤残患儿未完全恢复。
结论心理行为康复干预是治疗震后患儿的必要措施,通过心理干预能改善患儿的心理异常症状,促进心理康复。
康复干预有助于完成灾后患儿的心理重建。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on post-seismic behavior of child psychology. Methods Select 8 cases of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ge ≤2 year old had 14 cases, age≤7 year old had 15 cases, ≤14 year old had 9 cases, us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and drug treatment. Results Treatment of 2~10 weeks later, during 3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normal mental acts had 35 cases, 3 cases of disabled children were not fully restored.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were the necessary treatment to children after earthquake, throug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children’s mental abnormal symptoms, and promote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mpletion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Key Words】Children Abnormal psychological behavior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安县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地震对灾区人民的经济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日常生活规律造成严重紊乱,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地震后的心理健康援助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除了直接的身体伤害,地震还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冲击。
受灾者可能会面临恐惧、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
因此,地震后的心理健康援助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受灾者渡过心理困境,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一、紧急心理援助地震发生后,紧急心理援助是最重要的一环。
援助团队应该立即前往受灾区域,与受灾者接触,提供紧急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这包括倾听受灾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境和焦虑,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支持。
同时,援助团队应该向受灾者提供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情况。
二、建立心理疏导中心在地震后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中心非常必要。
这个中心可以为受灾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心理疏导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受灾者表达内心的困扰和情绪,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同时,心理疏导中心还可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帮助受灾者更好地应对困境。
三、开展心理康复活动心理康复活动是地震后心理健康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活动包括艺术疗法、音乐疗法、户外拓展等形式。
通过这些活动,受灾者可以发泄情绪、释放压力,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应对能力。
同时,心理康复活动也有助于提升受灾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地震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这包括向受灾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授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提供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开设课程、制作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受灾者传递正确的心理健康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克服困难。
五、关注特殊群体在心理援助中,特殊群体需要特别关注。
这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等。
他们可能更加脆弱,对地震的心理反应更为剧烈。
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需要提供特别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例如,为老人提供社交活动和陪伴,给予儿童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支持,帮助残疾人恢复自信和独立能力。
六、加强社区支持网络社区支持是心理健康援助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灾后心理疏导指南

幼儿园灾后心理疏导指南在面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后,幼儿园的幼儿容易受到心理创伤的影响。
为了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幼儿园需要进行灾后心理疏导工作。
下面是一份幼儿园灾后心理疏导指南,以帮助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一、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1.确保幼儿在园期间的安全和保护,让他们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氛围。
2.保持日常规律和节奏,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稳定幼儿的情绪。
3.采用富有安全感的环境布置和教具,如添加一些幼儿最喜欢的玩具或布置一些安抚性的角落。
二、倾听与表达1.幼儿可能会对灾难产生一系列问题和忧虑,教师要耐心倾听并正面回应。
2.鼓励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情绪。
三、提供正确的信息1.提供适合幼儿年龄的、真实的信息,解答他们关于灾害的疑问。
2.不提供虚假的或过于可怕的信息,以免增加幼儿的恐惧感。
四、教导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1.根据幼儿年龄和发展阶段,教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表达和应对不同的情绪,如内疚、恐惧、愤怒等。
2.鼓励幼儿采用积极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如参加运动、唱歌、跳舞等。
五、开展心理疏导活动1.组织各类游戏和活动,鼓励幼儿以愉快和放松的方式来减轻心理压力。
2.安排一些专业心理疏导师来园开展心理疏导活动,为幼儿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持。
六、建立父母和园方的沟通渠道1.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表现,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
2.向家长提供相关的心理疏导指南,加强家庭对幼儿的支持。
七、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1.加强营养膳食的管理,确保幼儿获得充足的营养。
2.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让幼儿获得更多的阳光和运动。
八、鼓励幼儿互助和分享1.通过小组活动、团体游戏等方式,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增强集体凝聚力。
2.鼓励幼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彼此的支持。
总结:在幼儿园灾后心理疏导工作中,教师需要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倾听和回应幼儿的情感表达,提供正确的信息,教导情绪管理技巧,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鼓励幼儿互助和分享。
地震对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重大威胁。
除了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之外,地震还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地震对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震对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1. 创伤后应激障碍地震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对于直接经历地震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恐惧、愤怒、回忆和避免刺激等,导致工作和生活的受影响。
2. 焦虑和抑郁症状地震可能会对人们的未来感和安全感造成影响,导致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例如,人们可能担心再次发生地震,或者担心家人和朋友的安全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适。
3. 社会恐慌地震发生时,由于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人们往往会出现社会恐慌的情况。
例如,人们可能会在地震后出现抢购、囤积等行为,导致社会不稳定。
4. 后遗症地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影响,例如,人们可能会受伤或者生病,这些都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二、应对措施1. 提供心理援助在地震发生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例如,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设置心理援助站点等,帮助受灾群众缓解心理压力。
2.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正确的信息和指导,帮助公众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应对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情绪。
3. 制定应对策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应对策略,并及时跟进执行情况。
例如,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等。
4. 增强社区减灾能力政府和社区应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例如,组织居民参与防震减灾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 重视后续治疗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受灾群众,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后续治疗和跟踪服务,帮助受灾群众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三、结论地震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众的心理健康。
通过提供心理援助、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应对策略、增强社区减灾能力和重视后续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社会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儿童创伤的应急和救援

对于重症患者,提供必要的急救处理,如止血、固定等,以稳定病情。
紧急医疗救治
1
迅速评估
首先要快速评估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创伤情况,确定优先救治顺序。
2
生命支持
立即实施必要的生命支持措施,如维持呼吸、止血、固定骨折等。
3
专业救治
尽快将患儿转运至专业医疗机构,由医疗团队提供系统治疗。
创伤后心理救助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1
发掘社区力量
社区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资源, 如医疗、心理辅导、紧急避难所等, 应该充分挖掘和调动这些资源,为受创儿童提供支持。
2
建立多方合作
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应该建立联动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为儿童创伤提供全方位的应急救援。
3
发挥居民作用
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和救援能力,让社区成为受创儿童的坚实后盾。
Hale Waihona Puke 4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构建由政府、社区组织、家庭和个人组成的立体化救援体系,确保儿童创伤应急救援的可持续性。
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灾害预防教育
通过学校和社区教育,提高大家对各类灾害的认知,掌握必要的自救和避险技能。
应急救援培训
定期开展应急救援培训,使大家了解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正确施救和保护自己。
家庭应急预案
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源
家庭支持
创伤后,儿童最需要家人的关爱和支持。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给予适当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社区资源
学校、医疗机构、心理咨询中心等都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社区工作者要主动提供帮助,并协调各方资源,为儿童创伤受害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社会保障
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儿童创伤受害者提供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其基本权益得到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过后儿童的心理反应最为剧烈
日期:2008-5-15 18:48
突发性的重大地震灾害给灾难中的人民带来的是一系列问题:交通受阻、大量人员被埋、伤员急需救助、食品和饮用水极度短缺、通讯和电力中断、伤亡人数随时在攀升……
灾难中的人们,陷入与外界失去联系的境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迫打乱。
因物资匮乏而导致的饥饿、寒冷、体力透支、外伤感染、亲人失散、财产损失,甚至部分幸存者还要面对家庭成员的死亡等恶性应激事件,加上地震的特点是不可预报性并伴随相应的余震,容易使灾害中的人群产生"恐惧共鸣",同时对外界的反应过于敏感多疑。
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那些有心理丧失感的生活事件,对健康的危害性最大。
并且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连续遭遇多种严重生活事件,往往容易导致健康的损害,这种危害可以导致个体疾病,甚至死亡。
事件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往往让缺乏自我调节与保护能力的儿童心理反应剧烈。
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
(1)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等。
(2)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死去、担心再次受伤、焦虑、恐惧、怀疑、沮丧、忧郁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等。
(3)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从众,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4)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等。
这种影响可以持续数月或数年,甚至终生。
这些都是心理求助的信号,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异常情绪和转移环境。
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成
人微小的举动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大量研究和调查显示许多成人的"恐惧症"、"强迫症"、"分离或转换性障碍"、人格障碍等都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有关。
因此,加强心理调节和支持非常重要。
如果心理调节和支持得当,经历了克服困难的过程,不但不会伤害儿童,反而会使他们更坚强、更能应对困难和挫折。
对于青少年人群来说,不是所有经历灾害的青少年都会有心理问题。
有些青少年,会在家庭亲人丧生后,很长时间在心理埋下阴影,但大部分青少年,会在灾难发生后成熟的更快一些。
青少年对灾难的心理支撑力之强,是很多人所无法想象的,但却与之前的家庭抚养方式息息相关。
因此,青少年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更多地从成人世界对其进行关爱、帮助。
危机是难以避免的,但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理念和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却是可以建立的。
设立"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对有灾难心理创伤的来电者,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公益慈善项目,需要人们不仅关注灾难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也关注心理救助,尤其是青少年这个大群体心理救助,
灾后的成年人,首先需要正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重大灾害面前,成年人的恐惧无助感、焦虑感等,都是人类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
但是不要在未成年人面前渲染扩大,应借用社会支持的力量,来摆脱所处的灾难困境。
灾后出现情绪问题时,要及时找专业咨询机构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
成人要在未成年人面前要显示出"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这样一种信心。
成年人乐观的情绪、充沛的精力、坚强的信心,会让未成年人产生安全感,让他们觉得灾难很快会过去,一切正在趋于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