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的心理辅导教师篇

合集下载

汶川地震教师真实感言

汶川地震教师真实感言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永远刻在我国人民心中的一天。

那天,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让无数生命瞬间消逝。

在这场灾难中,有一群人,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师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就是汶川地震中的教师们。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亲身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惊心动魄。

以下是我对那段日子的回忆和感悟。

地震发生的那天,我正在教室里上课。

突然,大地开始剧烈摇晃,同学们惊恐地尖叫起来。

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场地震!我迅速地抱起讲台上的书,大声呼喊:“同学们,不要慌!快蹲下,保护好头部!”在那一刻,我仿佛忘记了恐惧,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我的学生们。

地震过后,我发现教室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墙壁裂缝,课桌椅倒了一地。

我赶紧带领学生们撤离教室,前往操场。

在撤离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不见了,他们可能被困在了教室里。

我焦急万分,立刻组织其他老师和学生一起寻找。

在废墟中,我们发现了那些失踪的学生。

他们有的受伤,有的被埋在瓦砾下。

我们立刻将他们救出,并为他们包扎伤口。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无数感人的瞬间:有老师不顾个人安危,用手挖开废墟,救出被困学生;有同学互相搀扶,共同度过难关;还有志愿者和救援人员,他们不畏艰险,全力以赴地抢救生命。

在灾难面前,我们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

我们要安抚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我们要带领他们学习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我们要为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灾难。

在地震过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学校倒塌,教学设备损毁,我们不得不暂时停课。

然而,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想方设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为学生在线授课;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我们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使命和担当。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灾后心理辅导与恢复工作

灾后心理辅导与恢复工作

灾后心理辅导与恢复工作当灾难降临,无论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还是人为事故如火灾、爆炸等,都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然而,除了物质上的破坏,灾难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同样不容忽视。

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心理辅导与恢复工作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灾难过后,许多人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

常见的包括恐惧、焦虑、悲伤、愤怒、无助感、失眠、噩梦等。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也有可能长期困扰着幸存者。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心理创伤可能更为严重。

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倒退,如尿床、依恋父母等;老年人则可能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减弱,而陷入深度的抑郁和绝望之中。

心理辅导的第一步是建立信任和安全的环境。

在灾难发生后的初期,救援人员和心理辅导工作者应该以亲切、温和的态度与幸存者接触,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支持。

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和住所保障,是稳定幸存者情绪的基础。

同时,倾听他们的倾诉,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独自面对这一切。

评估幸存者的心理状态是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和面谈,了解他们的心理创伤程度、应对方式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

对于症状较轻的幸存者,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适度运动等。

而对于症状严重的,如出现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等,则需要及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可以相结合。

团体辅导可以让幸存者们相互交流、分享感受,从彼此的经历中获得支持和力量。

个体辅导则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人独特的心理问题。

例如,对于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辅导工作者可以帮助他们处理悲痛情绪,引导他们逐步接受现实,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心理恢复工作不仅仅是针对幸存者个体,还需要关注整个社区的氛围和环境。

组织社区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逐渐摆脱灾难的阴影。

6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6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

井店联中地震知识培训材料(一)培训对象:全体教师时间:2013年5月13日内容:地震后的心理辅导许金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地震后,灾民当然首先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援助,物质上的援助本身就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的心理效应。

但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援助,也需要直接的心理的援助。

震后的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援助。

适当的心理援助应该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进入灾后重建。

这个时候的心理辅导,关键还是与灾民通心。

而与他们通心,首先是理解他们的情绪。

地震后灾民的情绪应该至少有:1、恐惧;2、哀伤;3、焦虑;………………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

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

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

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震后惧怕是什么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

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

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缓解而不是压抑。

5.12地震后危机干预参考---灾后心理辅导手册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

5.12地震后危机干预参考---灾后心理辅导手册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

5.12 地震后危机干预参考---灾后心理辅导手册一、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

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情绪反应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重复回忆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作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二、纾解情绪与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变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

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

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学生一同分担悲痛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别忘记家人和学生都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试着与他们谈谈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工作及开车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如车祸)更容易发生三、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面临重大的灾难,压力使人们产生一些短期的症状。

辅导员在地震灾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工作

辅导员在地震灾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工作
二 、 导 员在 灾 区学 生 心理 危 机 干 预 辅 中 的工 作
剧烈的情绪波动 , 诱发 自我伤害、 或攻击他
人 的恶性 突 发事 件日 一方 面辅 导 员要 时刻 。 注意 同学生 干部 、宿 舍管 理 人 员等 互通 信 息, 防止 恶心 事件 发 生 , 别 是 自杀 事件 发 特 生 ; 一 方 面 , 旦 事情 发 生 , 另 一 必须 及 时 上

旦发现 学 生心理健 康 问题 , 以快速 有效 可

灾 区大 学 生 常 见 的 心理 问题
开始 以不 同方 式显 露 出来 , 比如抱 怨 、 激 易 惹 、 吵 、 架 、 酒 、 动 言行 、 世嫉 俗 、 争 打 酗 冲 愤 批 判性 强 , 极端 、 意违犯 校规 等 。 好走 有
除 了一 般 的心 理 问题外 , 小部 分 学 生 的表现 已经 达 到 了心理 疾病 与 障碍 的诊 断
的找 出其 根源 , 能够 帮助辅 导员未 雨绸 缪的 把大 部分 同学 的心理 问题解 决与 萌芽阶段 。 ( ) 三 协助 处理 好 应 急 突 然事 件 地 震 当 中 , 有 部 分 同 学 家 庭 受 灾 严 重, 甚至 有人 员伤 亡 , 这些 同学 可 能表现 出
20 0 8年 5月 l 日 1 2 4时 2 分 , 场 8 一 令 全 世 界震 惊 的 灾难 在 中 国四 川 发 生 , 突 如 其 来 的 8级 大地 震 夺 走 了 9万 余 人 的 生 命 , 上 百万 人 在 瞬 问 失去 了亲 人 和 家 使
园 , 人们 的心 理 更 是造 成 了持 久 而 深远 对
更 高热 情 , 提 升 自身 各 方面 能力 素 质 的 和
( ) 好 学 校 对 学 生 的心 理 健 康 跟 二 做

心理辅导应是灾后第一课

心理辅导应是灾后第一课
陷在 心 理 阴 影 当 中 。 他 还 认 为 , 一遍 遍 倾 诉 的 ” 在
这 次 抗 震 救 灾 中 . 国 和 社 会 各 界 的 人们 迅 速 伸 祖 出 了 救 援 之 手 . 重 要 的 是 因 为 : 一 个 人 心 存 更 当 感 恩 之 念 生 活 的 时 候 . 他 不 仅 仅会 活得 幸 福 . 更 会 把 这 种 感 恩 之 情 传 递 到 工作 中 . 大 到 他 人 身 放 上 . 散到全社会之 中 . 扩 而这 正 是 灾 难 之 后 最 有 价 值 的一 轮 又 一 轮 代 表 着 社 会 正 义 与 真 善 美 精
Prmar Sch ol i y o TeaJt se c c i Re arh ng
小学教学研宄
其 /海 英 他教 撷
心 理 辅 导 应 是 突 后 第 一 课
四川 绵 竹 市汉 旺 学 校 李 洪 琼
在 “ 1 ” 大 震 灾 之后 . 子 们 又 能 及 时 回 5. 2 特 孩
心 灵 方 面 多 多少 少 受 到持 续 的 伤害 . 种 伤 害甚 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至 伴 随他 们 的一 生 . 些 在 若 干 年 之 后 表 现 得惊 有
恐、 焦虑 、 抑郁 , 的 则患 上 酗 酒 、 食 障碍 、 眠 有 进 失 等 …… 对 孩 子们 来 说 . 可怕 的是 幼 小 的心 理 受 最 到 的创 伤 要 潜伏 到 成 年 后 才 表 现 出来 . 时 候 再 到 亡 羊补 牢 就 已经 为时 已晚 。因 此 , 急 性 的灾 难 在 心 理 干预 中 . 做 到 及 时 有 效 , 早 效 果 越 好 , 要 越 ~
孩 子 的心 理 创 伤 , 觉得 是 在 刺 激 他 们 , 可是 情况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工作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受灾群 众重建生活信心
提高受灾群众的心理素质, 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帮助受灾群众缓解心理压力, 减轻心理创伤
促进受灾群众之间的相互支 持和互助,增强社会凝聚力
心理辅导工作的意义
帮助受灾群众缓解 心理压力,减轻心 理创伤
促进受灾群众恢复 正常生活,重建家 园
提高受灾群众应对 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强心理素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秩序
地震后心理辅导的方法
倾听:认真倾听受灾者的倾诉,了 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倾听与理解
共情:与受灾者产生共鸣,让他们 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解:理解受灾者的情绪和反应, 给予关心和支持
引导:引导受灾者表达内心的感受 和想法,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和情绪
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公众心理素质和应 对能力
添加标题
加强跨部门合作:政府、社会组织、医疗机构等共同参 与,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震后心理辅导的挑战。
提升心理辅导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震后的心理反应和应对策略
沟通技巧: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受辅导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
自我调节: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平衡 团队协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其他心理辅导人员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提高工作效率
地震后心理辅导的未来 展望
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趋势
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人群的心 理需求,提供个性 化的心理辅导服务
线上线下相结合: 利用互联网技术, 提供远程心理辅导 服务,方便快捷
员的专业素质

地震后受灾人员心理辅导指南

地震后受灾人员心理辅导指南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n!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地震后受灾人员心理辅导指南文/王晋博士高燕定按语:美国执照心理学家王晋博士是美国乔治亚州肯纳绍州立大学心理学终生教授。

多年来,王博士为美国和中国奥运会运动员提供心理训练方法和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在奥运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还经常为中美两国的企业家提供心理咨询,使他们在商业谈判中和企业管理上取得最佳效益; 他也为老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心理指导,解决心理问题;为医生提供心理辅导, 使他们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治愈病人。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当代杂志、中国体育报、燕定美中教育网等都曾多次报导了王晋的活动和事迹。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立即挂电话到美国王晋博士的家中,希望他能够以他的专业知识,撰写一篇文章,为地震受灾人员提供心理治疗。

明E知,此刻他正在中国,应邀为中国国家队奥运会作心理训练。

我即发邮件寻他,当天收到他的回复,并且已经开始写稿。

那时,他已赶赴四川了解灾情。

随后,很快接到他从四川发来的传真,手写十几页的长篇文章。

王晋博士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灾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并感到切肤之痛。

今天,因车祸重伤住院,正在等待手术的王晋博士在病床上仍在关切灾民的心理治疗,他希望我尽快将文章发表,也渴望这篇文童能够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

希望用他多年来积累的心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千万个地震受灾者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创伤,重建家园,迎接未来。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

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对受灾人员的忘我救援和热忱是历史罕见的。

四川省领导和四川救灾指挥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全国人民一起,在救灾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抢救出了难以数计•的宝贵生命。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S.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根据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肖一个受灾人员在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时,他不一定要得到心理医生的治疗才能消除心理创伤。

受灾者可以和朋友倾诉心理的委屈及悲伤的感受,以得到朋友的理解和帮助;可以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去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使受灾者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后的心理辅导——教师篇4.20雅安芦山地震,成都也有明显震感。

地震过去了三天,成都秩序井然,各个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我们的学校也照常上课,作为教师我们一起学习震后心理干预,试着既帮助自己,又能帮助学生和身边亲人。

一、首先理解地震后的情绪及如何面对和处理。

地震后人们的情绪可能有:1、恐惧;2、哀伤;3、焦虑;台湾经历过921大地震,对这方面有不少研究。

郑石岩先生的《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写得不错,尽管说的是儿童,成人也适用。

此文关于“恐惧”的处理讲得尤其好,特向大家推荐:《教师如何辅导震灾后的儿童》郑石岩(前教育部训委会常委)儿童经过强烈地震或灾难之后,心灵上会留下恐惧,大人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大人会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不当情绪,而强增孩子的创伤和惧怕。

学校一恢复上课,就要对孩子作心理辅导。

当然,防震防灾的教育,灾后的安全与卫生,乃至赈灾救助的工作都需要作适当的教学,但心理辅导的工作则应把握时机,刻不容缓。

可以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1、震后惧怕是什么教师作这项辅导工作,必须对强震或意外灾害的恐惧有所了解。

恐惧有两个来源,其一是灾害来袭时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它直接威胁安全,伤及生命,身心同时受到创痛;致命的重创,恐惧的声音,就像要把人吞蚀一样。

其二是周边的人在受灾时的恐惧,尖叫和呼喊,特别是平时被认为能保护全家安全的父母或家人,顿时变得惊恐、哀号和脆弱,给孩子的惧怕更甚,其安全感因而受到破坏。

人类遇到大灾难,无论大人或小孩,都会在这两个因素下,产生强烈的惧怕和惊恐,这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承受的压力极限的表露。

所以教师在作辅导时要认识:★把恐惧视为身心自然的反应,要设法纾解而不是压抑。

★在辅导时,要避免把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的想象,传输给孩子,而加深其惧怕的心理。

★引导孩子表达恐惧和不安,对他同理的支持,进而引导孩子认清过度不安的不合理,让惧怕得到缓解。

★教孩子面对现实,越能了解真实和科学,越不容易受制于非理性的惧怕。

★关怀孩子,愿意聆听他们的忧虑、不安和困扰,并设法解释、厘清和安慰。

★正确的行动会带来积极的想法,同时也引发好的情绪反应,把握这一点,辅导就会成功。

遵守这些原则之后,教师要能与孩子同理,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他的话,看他的遭遇和心情。

支持他,爱护他,孩子就能从创伤的心结中走出来。

情绪缓解交谈活动的主要目的在引导孩子缓解惧怕的心结,它的要领是从发觉到宣泄;从讨论惧怕事件中认清那些值得担心,那些不是;并启发解决问题的思考,采取预防和安全措施,从而把惧怕转移到理性的积极行动上。

类似的过程,也可用在讨论「如何赈灾」、「如何帮助受灾家庭的儿童」。

从引发酝酿气氛,到热心的讨论,找出方法和实践行动,能激发儿童青少年的爱心和生命的活力,让心理得到健康和良好的自我功能。

孩子从宣泄到认知,由认知到正确的行动,是他们在多挫折的现实环境中,最好心智成长的教育。

2、嘲笑自己的惧怕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一起来嘲笑自己的惧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受到强烈惧怕压力时,可以透过嘲笑自己的害怕来解开心结,例如「当时我怕得魂不守舍,差点把尿都急出来了!」然后哈哈大笑。

教师要强调说明:自嘲是无伤大雅的事,而且有助于情绪纾解和压力的清除。

但要特别指出:不可互相嘲笑,只可以自我嘲笑。

维持不伤害自尊的气氛,让自己不合理的惧怕情绪宣泄。

教师可以带领先作惧怕的自我嘲笑,引发每一位同学参与。

教师结论时,要说明惧怕的非合理性和自我嘲笑的价值。

3、生命的关怀其三是《生命的关怀》,当班上有同学或同学的亲人朋友罹难时,老师应将父母罹难的儿童列入个案辅导,并应设计一些团体活动,引导孩子产生水平思考,转移其哀思和伤痛。

哀思和伤痛一旦陷入垂直思考,就会不断联想,作白日梦,孩子会更加孤立,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

如果能转移思考的事件,做点别的事,参与团体辅导、游戏等活动,则能转移原来困扰的思考线路,朝向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路,这就称做水平思考。

二、在帮助别人之际,别忘了照顾您自己各种灾难让学童面临压力。

学校复学之后,学童心理复健的责任便直接落在教师的肩上。

然而大多数的教师也是灾难的应激者、甚至受害者,承受着应激带来的身心压力,甚至伤痛,同时身兼受灾者与救难者的双重角色。

即便是自己未亲身经历灾害、失落亲友,但经由媒体的报导或亲友间的传述,也真确地感受到灾难的震撼。

因此,在复学之后,这势必成为校园内每一位成员所必须立即面对的,若教师无法先平复自己情绪,将对学童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

故在此我们列出救灾人员在面临如此灾难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与自己能做的因应对策,期望能对教师情绪的平复有所帮助。

您能为您自己做些什么?★接受自己的感觉并将这些感觉与经验说给其它人听。

★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状况,适时让自己休息。

★多给予自己及周围其它亲友鼓励,彼此相互打气、加油,尽量避免批评自己或其它救难人员的救援行动。

★接受他人诚心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可以与其它教师讨论,相互支持、鼓励。

★对学生多些包容。

学童面临重大压力、伤害时,可能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例如很黏老师、愤怒攻击其它学童、或出现一些幼儿时期才会有的行为。

★确认孩子的需要,再提供可能的协助。

自助而后助人,期望我们提供的方式能帮助教师平复心情,使您更有心力帮助学生安心就学,如此不仅能协助学生度过心理的困顿,也能减轻学生父母的负担,不需花费更多力气安顿孩子的身心,让我们科学有序应对地震灾难。

地震自救攻略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

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

可见,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或逃离现场,常能获救,或避免死亡,临场该如何去做呢?1、如果你地震时你在楼房中。

应该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跳楼,也不能使用电梯。

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尽量不要躲在木质桌子底下,或者床底下,而应该躲在坚固家具的旁边,衣柜墙角边是比较安全的。

当建筑物倒塌时,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的重力会撞击这些物体,使得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被称作的"生命三角"。

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

而物体被挤压得越小,这个空间就越大,于是利用这个空间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照此方法做建筑物内的伤亡率,可以由百分之九十,遽降为百分之二。

以往地震中是简单地"蹲下和掩护"的人都被压死了,而那些躲逃到物体,如桌子,或汽车下躲避的人也总是受到了些伤害。

最好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

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如果是在晚上生发了地震,而你正在床上。

你只要简单地滚下床。

在床的周围会形成一个安全的空间。

如果要做的更好一点,可以顺手拿起枕头来保护头部。

平房和楼房相比地震时安全系数比较高,所以当在平房中遭遇地震时,如果来不及跑出户外时,可迅速躲在坚固家具旁或紧挨墙根,注意保护要害部位。

用衣物捂住口鼻,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或电源,然后迅速躲避。

2、如果地震时你正在户外。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

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

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正确的做法是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

3、要离开车辆发生大地震时,难以大地的晃动,会致使人无法把握方向盘。

此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

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躲在在车内避难的人会因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3 英尺高的空间,所以在地震时要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不要钻到车底下。

垂直落下的巨大物体会压扁车体导致丧生;如果你正在公交车上,车体可能会有晃动,千万不要惊慌,等司机挺稳车后大家再各自逃生。

4、不要惊慌失措的往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

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5、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

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

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几秒种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在瞬间冷静地作出避险的抉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此刻,地震就是一面镜子,请亮出你的心态!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我们一要保持理智和清醒 ;二要正确判断,果断决策;三要坚持忍痛自救;四要随时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

只有在科学的方法下才能有更大机率的生存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