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优化复习测试题35

合集下载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阶段测试试题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阶段测试试题

高三生物阶段测试2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68分。

1.新生儿小肠上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半乳糖和葡萄糖等。

母乳中的营养蛋白可以被消化吸收。

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消化道中不能被分解的原因及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可能是A.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无消化蛋白质的能力;胞吞方式吸收B.母乳中含有抑制免疫球蛋白分解的某些物质;胞吞方式吸收C.新生儿的消化系统中含有抑制蛋白质分解的某种物质;主动运输方式吸收D.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ATP,可为新生儿提供物质吸收的能量;主动运输方式吸收2.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⑤与⑥的基因型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B.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就会引起人体衰老与死亡C.若⑤⑥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蛋白质D.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3.下列各项对组成细胞有机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细胞质中仅含有核糖核酸B.组成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C.多肽链在核糖体上一旦形成便具有生物活性D.DNA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4.已知某样品中存在甲、乙、丙、丁、戊五种蛋白质分子,其分子大小、电荷的性质和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蛋白质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说明:凝胶色谱的原理比较特殊,类似于分子筛。

待分离组分在进入凝胶色谱后,会依据分子量的不同,进入或不进入固定香凝胶的空隙中,不能进入凝胶孔隙的分子会很快随流动相洗脱,而能进入凝胶空隙的分子择需要更长时间的冲洗才能够流出固定相,从而实现了依据分子量差异对各组分的分离。

调整固定相使用的凝胶的交联度可以调整凝胶空隙的大小,改变流动相的溶剂组成辉改变固定相凝胶的溶涨状态,进而改变空隙的大小,获得不同的分离效果)A . 分子甲与分子乙所带电荷性质不同B . 若用凝胶色谱柱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则分子甲移动速度最慢C . 若将样品以2000r/min 的速度离心10min ,分子丁存在于沉淀中,则分子甲也一定存在于沉淀中D . 将样品装入透析12h ,若分子丙保留在袋内,则分子乙也一定保留在袋内 5.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CO 2的运输方式为b B .细胞间的识别、免疫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C .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 .线粒体内膜的化学组成与细胞膜相同6.在温室内施用农家肥比使用化肥好,不但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还能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

高考2011届第一轮考点过关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高考2011届第一轮考点过关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高考 2011 届第一轮考点过关考生物试题及答案1.( 原创题 ) 自上世纪 60 年月,跟着农药的逐渐使用,我国北方地区的鼠害愈演愈烈。

给广大农民和国家均造成了严重损失。

尽管人们采纳了毒杀、捕杀等各样措施,但是见效甚微,甚至是越杀越多。

其根根源因是 () A.鼠在不停发生变异 B .作物产量高,鼠的食品更丰富 C.青蛙数目在不停增添D.蛇鹰数目在不停减少解析:选D。

在华北地区蛇和鹰是老鼠的天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鼠群的增长,但是,跟着农药和鼠药的广泛使用;大批的蛇和鹰被伤害致死,故鼠在缺少天敌的状况下迅速增添,直至形成灾祸。

2 .以以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 a 代表的成分是 ( ) A.生产者 B .开销者 C.分解者 D.不可以确立解析:选 B。

生态系统包含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开销者和分解者。

从箭头的方向上解析, a 的能量和物质来自 b,并可传给 c,因此 a 是开销者。

3 .(2008 年高考上海卷 ) 以下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 b―分解者、 c―原核生物、 d―蓝藻、 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互相关系的是( ) 解析:选 A。

原核生物中有生产者 ( 如硝化细菌、蓝藻等 ) 、开销者( 如根瘤菌 ) 和分解者 ( 如乳酸菌等 ) 。

4 .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以以下图是表示某一世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品链。

在一段时间内,假如甲的种群数量增添,其可能惹起的结果是() A .乙和丁的种群数目都增添B.乙和丁的种群数目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目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目都增添解析:选 D。

依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挨次是丙、丁、甲、乙。

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品链。

因此该食品链是丙→丁→甲→乙。

若甲的种群数目增添,乙食品充足,乙会增添,丁因天敌的增添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数目增添。

高考生物第一轮 优化复习测试题

高考生物第一轮 优化复习测试题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一、选择题1.(原创题)吞噬细胞是我们机体的重要的“防卫”战士。

它既可以吞噬“消灭”侵入我们体内的细菌、病毒,又可吞噬“消化”我们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和变性的细胞。

它们的这种“消灭”和“消化”作用是在哪里完成的( )A.细胞质基质 B.溶酶体C.线粒体 D.高尔基体解析:选B。

溶酶体是吞噬细胞等具有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器,其内含有能分解蛋白质、核酸、糖类等多种物质的水解酶,而细菌、病毒,人体衰老、死亡和变性的细胞正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故吞噬细胞的“消灭”和“消化”作用均是在溶酶体内完成的。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同点是( )①具有双层膜②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③产生氧气④水作为其生理功能的一种原料⑤含有DNA ⑥内部含有酶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解析:选D。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双层膜,在它们生理活动中都需要水作为反应物,都含有少量的DNA,它们各自含有各种与其功能有关的酶。

叶绿体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线粒体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释放能量,消耗氧气。

3.对绿色植物根尖细胞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组成如下表,则该细胞器中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CO2+H2O――→光(CH2O)+O2B.mRNA―→蛋白质C.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D.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解析:选B。

根据碱基种类和比例可以判断该细胞器是核糖体,发生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

4.(佛山质检)下列物质由肝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是( )A.转氨酶 B.糖原C.胆汁 D.尿素解析:选A。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四个选项中只有转氨酶属于蛋白质,故A正确。

5.(高三检测)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蓝藻和酵母菌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B.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线粒体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细胞分化后,mRNA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遗传物质改变解析:选D。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精华训练题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精华训练题

2011高考生物精华训练1.(多选)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蓝藻细胞通过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植物细胞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都是从气孔中进入的C.乳酸菌、酵母菌都含有线粒体和DNAD.精细胞、神经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都有细胞周期2.呼吸作用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下面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自行合成ATP,因此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C.动物停止呼吸作用就不能合成ATP,作为生命基本特征的新陈代谢就此终结D.呼吸作用中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有水和氧气的参与才能释放储存的能量3.下面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组等量的酵母菌分别进行有氧呼吸和酒精发酵,如果两组产生的CO2相等,则两组消耗的葡萄糖比为3∶1B.甲、乙两组等量的酵母菌分别进行有氧呼吸和酒精发酵,如果两组消耗等量葡萄糖,则两组释放的CO2总量与吸收的O2总量的体积比是3∶4C.丙酮酸可通过线粒体双层膜D.人和乳酸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4.当氧气含量升高时,下列哪一项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可能发生的()A.沼气池内沼气含量减少B.牛奶变酸速度减慢C.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升高D.酵母菌分解葡萄糖速度加快5.用某种药物饲养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C.增加红细胞的合成数量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6.香蕉成熟过程中,随着贮藏物质强烈水解并转化为还原糖,香蕉逐渐变甜,其呼吸速率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

图中符合香蕉内还原糖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曲线1 B.曲线2C.曲线3 D.曲线47.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8.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9.一种植物只开红花,但在红花中偶然发现了一朵白花,将白花所结的种子种下后,后代仍旧开白花。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阶段性过关检测试题及答案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阶段性过关检测试题及答案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阶段性过关检测试题及答案阶段性过关检测(六)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 1.用下列哪种结构作实验材料,既有可能看到比体细胞多一倍染色体的细胞,又有可能看到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的细胞( ) A.小鼠早期胚胎B.小鼠精巢 C.小鼠肿瘤细胞 D.小鼠子宫细胞解析:选B。

比体细胞多一倍染色体的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

既能发生减数分裂又能发生有丝分裂的器官是生殖器官(精巢或卵巢)。

2.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推断,下列结构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 ) ①四分体②姐妹染色单体③一个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④非同源染色体 A.②③ B.①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B。

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四分体是由一对同源染色体构成,可能含有等位基因;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双链的;非同源染色体含有非等位基因。

3.当牛的精原细胞进行DNA复制时,细胞中不可能发生( ) A.基因重组B.DNA解旋 C.基因突变 D.蛋白质合成解析:选A。

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在复制的过程中若发生差错会出现基因突变,此时,在细胞质中仍有蛋白质的合成;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4.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分别发生在( ) ①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第二次分裂的间期③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④第二次分裂的分裂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③ D.①④④ 解析:选C。

DNA 复制时发生基因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四分体时期发生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5.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不会出现的是( ) A.纺锤体出现 B.着丝点分裂 C.染色体复制 D.细胞质分裂解析:选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备考闯关训练题18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备考闯关训练题18

闯关式训练板块基础过关1.下列植物的运动中,与植物激素调节有关的是(A.B.C.D.答案:D解析:选项中只有D选项受植物激素——生长素的调节,根向下生长是由于受重力影响,生2.如图5-1-5所示,在燕麦胚芽鞘的下部插入云母片,从右边用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图5-1-5A.B.C.向D.答案:B解析:3.凸凹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切开后发现在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A.B.C.D.答案:D解析:4.2010江苏模拟如图5-1-6,在一个方形的暗盒中放一盆幼苗,暗盒一侧开个小通光孔,单侧光可从通光孔射入。

将暗盒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每15 min匀速旋转一周。

7 d后幼苗生长状况为(图5-1-6答案:B解析:5.2010江苏苏州模拟图5-1-7中各组示意图表示用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燕麦胚芽(图A表示套上锡箔帽,图B、C中的琼脂块含生长素)。

几天后,胚芽鞘向相同方向弯曲生长的一组是( )图5-1-7答案:C解析:6.侧芽生长素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A.自由扩散B.C.D.答案:C解析: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7.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时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例子是(A.B.C.D.答案:B解析:植物的向光性是高浓度促进生长得快,低浓度促进生长得慢。

顶端优势可以体现生长8.栽培的番茄,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可用生长素溶液涂于花的柱头上,生长素的作用是(A.B.C.D.答案:C解析:9.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后,根总是向下生长,和种子横放或竖放无关。

此现象反映了植物根的(A.B.C.D.答案:B解析:10.图5-1-8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图5-1-8答案:C解析:11.2010湖南模拟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下面是有关植物激素的知识及实验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分别回答下列问题:(一)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优化复习测试题13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优化复习测试题13

1.如图表示各种膜的组成成分含量:图示不能说明的是()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B.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膜的功能有关C.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少D.蛋白质在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选D。

由柱状图数据可知,在各种膜中,脂质和蛋白质的含量相对较高,因此构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如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片层膜,反之就越少。

蛋白质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作用有关,但从图中所给数据不能确定。

2.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属于生物膜系统,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B.②是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C.③与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④有利于DNA和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解析:选A。

①是核膜,属于生物膜;②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③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④是核孔,有利于mRNA等大分子物质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核仁增大的情况一般会发生在下列哪类细胞中()A.分裂期的细胞B.需要能量较多的细胞C.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D.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解析:选D。

核仁具有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的功能,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机器,大量事实证明核仁增大的细胞其蛋白质合成旺盛。

4.(2008年高考广东卷)具有细胞壁的选项是()A.花粉B.红细胞C.胰岛A细胞D.流感病毒解析:选A。

有细胞壁的为植物细胞或细菌细胞。

5.汉麦林(Hammerlin)的实验如图,将单细胞的地中海杯状藻先在近核处切断,再在近杯处切断(a),将中间的茎(b)置于海水中可再生一杯(c),但将此杯切掉后,不能再生第二个杯(d)。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多选)()A.决定杯状藻的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B.决定杯状藻的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C.杯状藻的藻杯的形态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D.(b)能再生一杯是因为(b)中含有由细胞核转录而来的信息解析:选AD。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备考闯关训练题4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备考闯关训练题4

闯关式训练板块基础过关1.1951年,科学家由黑人妇女海拉的宫颈癌细胞分离建立的“海拉细胞系”,至今已有半个世纪。

它仍然在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中广泛地传代使用,“海拉细胞系”的细胞属于()A.成熟红细胞B.口腔上皮细胞C.肝细胞D.癌细胞答案:D解析:第一次培养癌细胞就用的是海拉细胞,它已经增殖到现在,所以提出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

2.2010北京海淀模拟在不断增长的癌组织中,每个癌细胞 ( )A.都具有两个中心体,且分别位于细胞的两极B.都有数目相同的染色体组C.都在诱导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原癌基因D.DNA的量未必相同答案:D解析:在不断增长的癌组织中,癌细胞具有多极分裂现象,所以并不是所有细胞都只有两个中心体,还可能有多个中心体;细胞的分裂是不同步的,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可能具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组;原癌基因是一种正常基因,在人体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由于癌细胞所处的分裂期不同、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等原因,每个细胞的DNA量未必相同。

3.癌细胞的主要特性是( )A.能够无限增殖B.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C.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D.以上三点都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癌细胞的特性。

4.下列不属于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A.细胞代谢的速率减慢B.细胞内的色素会逐渐积累C.细胞内呼吸速率会加快D.细胞膜通透性功能发生变化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衰老细胞的特征,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

5.2010辽宁沈阳模拟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生物体内高度分化的细胞仍保留着分裂能力B.在生物体内高度分化的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C.在生物体内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发生癌变D.在生物体内高度分化的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与分化前有所不同答案:D解析:细胞分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6.细胞癌变的机理是()A.自然发生的B.原癌基因被激活C.细胞分化中特化出来的D.细胞衰老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细胞癌变是致癌因子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原癌基因被激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基因工程育种区别于诱变育种的特点是()A.能够产生新基因B.能够定向地改造生物C.操作简便易行D.不需要对处理对象进行筛选答案:B2.在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和杂交育种的原理相同D.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解析:选B。

无子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是基因突变,而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3.下列各项中可能产生新基因的是()A.用花药离体培养玉米植株B.用低温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C.通过杂交培育抗病小麦品种D.用X射线处理链孢霉答案:D4.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

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A.人工诱变育种B.细胞工程育种C.单倍体育种D.杂交育种解析:选D。

本题要培育的新品种为隐性纯合体,利用杂交育种,首先让两亲本杂交,得F1,再让F1自交得F2,从中选出双隐性类型即可,无需连续自交,且操作简便。

人工诱变处理量大,且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细胞工程育种无法得到aabb 的个体。

单倍体育种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且操作技术要求高。

5.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要育出黑色长毛兔,理论上可采用的技术是( )①杂交育种 ②基因工程 ③诱变育种 ④克隆技术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解析:选D 。

最常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可以把不同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身上。

当然,进行诱变处理理论上也可以得到黑色长毛兔。

但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缺点,前者周期长,后者盲目性大。

最理想的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

6.(2010年南京质检)用纯种的高秆(D) 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下列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高秆抗锈病小麦×矮秆易染锈病小麦――→①F 1――→②雄配子――→③幼苗――→④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A .过程①需要经过杂交B .过程②为减数分裂C .过程③必须经过花药离体培养D .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解析:选D 。

本图解为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其中过程④应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而不是生长素处理。

7.(2010年山东青岛调研)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 、a 和B 、b 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②过程简便,但培育周期长B .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D.③→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解析:选B。

分析题图,①→②过程和①→④→⑤过程为杂交育种过程,但培养目标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AAbb个体,后者是为了获得aaBB个体。

杂交育种操作简便,但培育周期长;⑦过程是多倍体育种过程,⑦过程发生的染色体变异是由于秋水仙素抑制分裂前期纺缍体的形成而产生的;③⑥表示的单倍体育种过程,其中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变异。

8.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重要药物,它必须从血液中提取,每升人血中只能提取0.5 μg,所以价格昂贵。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某生物制品公司用如下方法生产干扰素。

如下图所示:从上述方式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生产干扰素运用的方法是() A.个体间的杂交B.基因工程C.细胞融合D.器官移植解析:选B。

题图描述了从淋巴细胞中取出干扰素基因,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干扰素的过程。

9.DNA连接酶和限制酶分别作用于图中的()A.①③B.④④C.②②D.①④解析:选B。

两种酶都作用于核苷酸之间形成的磷酸二酯键,而非氢键等其他化学键。

10.不.属于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过程的是()A.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露出黏性末端B.用同种限制酶切断目的基因露出黏性末端C.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的片段插入到质粒切口处D.将重组DNA引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解析:选D。

将重组DNA引入受体细胞中进行扩增属于基因工程的第三个步骤: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1.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污染”应运而生,关于基因污染的说法不.正确的有()A.转基因作物可通过花粉散落到它的近亲作物上,从而污染生物基因库B.基因污染是一种不可以扩散的污染C.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解析:选B。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生物越来越多,若“目的基因”扩散到其他生物体内就会引起“污染”,“目的基因”可以随本物种遗传物质的扩散而扩散。

答案为B。

12.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把两个小麦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常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C.培育无子西瓜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三倍体西瓜雌蕊柱头D.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解析:选C。

选项A应为杂交育种,选项B应采用基因工程,选项D应该是基因重组,选项C一般采用花粉刺激,如果用生长素处理亦能达到目的。

二、非选择题13.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_____,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

(2)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___________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______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矮秆抗病Ⅱ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

(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

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解析:本题侧重于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比较。

(1)杂交育种是具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得F1,F1再自交得F2,在F2中出现所需的类型,若是显性性状还需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F2中矮秆抗病有1ttRR、2ttRr,其中不能稳定遗传的(ttRr)占2/3。

(2)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所以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3)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4)单倍体育种是先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诱导染色体加倍,得到的个体一定是纯合体。

(5)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可能有两个原因: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前者引起的变异是能遗传的;仅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仍是高秆基因。

因是探究实验,结果和结论要分别考虑这两种情况。

答案:(1)自交2/3(2)Ⅱ(3)C基因突变的频率极低且不定向(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00%(5)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14.玉米是高产的主要粮食作物,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使用的都是杂交种,杂交玉米的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因此农民每年都需要购买玉米杂交种。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玉米从种子发芽到新种子成熟,整个过程需90~150天,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

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其理由包括(写出两条):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子粒胚乳的外层叫做糊粉层,其颜色与细胞中的色素有关,当细胞中含有甲物质时呈紫色,含有乙物质时呈红色,无甲和乙时呈白色。

与这些色素合成有关的部分酶和基因情况如图所示(注:各对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完全显性,隐性基因不能控制性状分离比为紫∶红∶白=0∶3∶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糊粉层为紫色的子粒长成的某一玉米植株自交,若所结子粒的性状分离为紫∶红∶白=9∶3∶4,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现有长果穗(A)白粒(b)和短果穗(a)黄粒(B)两个玉米杂合子品种,为了达到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AaBb)杂交种玉米的目的,请你以遗传图解并简要说明的形式,设计出你的育种方案。

解析:解决本题需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杂交种”、“长期培育”等生物学基本事实,然后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解决杂交种子生产问题,并能用遗传图解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出来。

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则应该与教材中豌豆作为植物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进行类比推理。

(1)与植物杂交实验中豌豆进行类比推理可以得知,良好的杂交实验材料一般具有如下特点:①生长期较短,繁殖速度快;②产生的子代多,统计更准确;③应该具有可遗传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3)根据题干中“农业生产中玉米使用的都是杂交种”,题干中“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AaBb)杂交种玉米”,就必须获得AABB和aabb 这样的亲本,然后进行杂交(或者得到AAbb、aaBB这样的亲本)。

答案:(1)生长期较短,繁殖速度快;产生的子代多,统计更准确;具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任选两项,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①AABbdd或AaBBdd②AABbDd(3)如下:15.(创新探究)野生香蕉是二倍体,有子无法食用,东南亚人发现无子香蕉可食,但由于某种真菌的感染,食用香蕉面临灭绝。

(1)无子、可食用香蕉的变异来源可能是________。

(2)假若生物学家找到了携带该真菌抗性基因的野生香蕉,如何用常规育种方法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无子香蕉?①方法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用图解表示育种过程。

(3)假若生物学家找到了携带该真菌抗性基因的另一种植物,如何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抗菌香蕉?①方法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简述育种过程。

答案:(1)染色体变异(2)①多倍体育种②说明:从中选出抗菌的品种。

(3)①基因工程育种②a.提取抗菌基因(目的基因);b.抗菌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原有的三倍体香蕉细胞中;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出抗菌的香蕉新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