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4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作者:苏煜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01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82摘要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人身心还处在健康状况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对于预防保健养生康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Abstract Treating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regimen,that is when people are still in a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to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which includes not disease prevention,bo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disease after anti complex,preventive health care for rehabilitation can play a better role,a more important soci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peopl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disease;Health care医学的目的是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不只是寻治疾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学说,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几千年来它对中华大地上人们的健康生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

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中医学历来就十分重视预防保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医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强调养生保健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通过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袭,来确保身体健康。
1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观点中医“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是防病和治病的重要原则,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形象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这种观点蕴含着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
《内经》认为在未病之前,要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主张要“顺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强调以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为主的摄生观。
既病之后,则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即外邪侵袭人体,是由表及里、由轻转重、步步深入的。
疾病的传变,也是由肌肤到脏腑逐步深入的过程,传至五脏终至难治。
《内经》“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东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既病防变的措施。
晋代王叔和在继承《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个伏寒化暑的论点,也体现古人“治未病”的观点。
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把握时机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
2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和方法2.1未病先防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邪正两方面着手。
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中的运用

02
技术水平:中医治未病技术水平参差 不齐,缺乏规范和标准
03
资源不足:中医治未病资源相对不足, 难以满足妇女保健需求
04
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中 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乏普及性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 的提高,对预防医学的需求越来
越大
政策支持:政府对中医治未病的 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其在妇女
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提高 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加强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 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妇 女健康水平
01
预防疾病:治 未病强调预防 为主,有助于 降低妇女患病 风险。
02
03
04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治未病, 妇女可以保持 良好的健康状 态,提高生活 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治未病可以减 少妇女的医疗 费用支出,减 轻家庭负担。
预防疾病:通过 治未病,预防更 年期及老年期常 见的疾病,如骨 质疏松、心血管 疾病等。
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 妇女保健中,治未病可以降低妇科疾病的发生率 治未病可以提高妇女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预防疾病:治 未病强调预防 为主,减少疾
病的发生
单 击 此 处
壹
贰
叁
肆
伍
01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思想是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02
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调理, 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03
治未病包括养生、预防、治疗等多个 方面,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等多个 领域
04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妇女保健中具有重 要意义,可以帮助女性预防和治疗各 种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 腻食物
中医治未病养生

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中医治未病 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公众对中医治未病养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仍需进一步 提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同时,中医治未病养生行业也需要加强规范化和
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痰湿质
加强运动锻炼,多吃化痰利湿食物, 如薏米、红豆等。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气郁质
保持心情舒畅,多吃行气解郁食 物,如柑橘、玫瑰花等。
血瘀质
多做有氧运动,多吃活血化瘀食 物,如山楂、桃仁等。
特禀质
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免疫力。
PART 03
饮食养生法
食物性味归经理论
1 2
性味
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辛、甘、酸 、苦、咸五种味道,与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 密切相关。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 调整养生策略。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平和质
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 ,适当锻炼。
气虚质
避免过度劳累,多吃益气 健脾食物,如黄芪、党参 等。
阳虚质
注意保暖,多吃温阳食物 ,如韭菜、生姜等。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阴虚质
保持充足睡眠,多吃滋阴食物,如绿 豆、冬瓜等。
湿热质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多吃清热利湿食 物,如苦瓜、黄瓜等。
运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运动量适中
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 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和损伤。
循序渐进
运动强度和时间应逐渐增加, 不宜突然进行剧烈运动。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锻炼,才能取得良好 的养生效果。
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医养生,治未病之道,源于我国千年文化的精髓。
自古以来,中医便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养生已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焦点。
以下,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养生治未病的世界,探寻那些蕴藏其中的智慧与奥秘。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构成。
养生之道,在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气血。
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强调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首先,中医养生注重情志调养。
古人云:“百病生于气。
”情志不畅,易导致气血失调,百病丛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练习瑜伽等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其次,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五谷杂粮、水果蔬菜等天然食物具有滋养身体、调和阴阳的作用。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注意食物的搭配,合理膳食,避免过量摄入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疗方,如脾胃虚弱者可食用红枣、山药等;肝肾不足者可食用枸杞、核桃等。
再者,中医养生重视运动养生。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
此外,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
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起居有常。
古人云:“不卧不安,不食不饱。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有利于人体阴阳平衡。
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同时,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损伤身体。
在中医养生中,还有一些独特的疗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
这些疗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总之,中医养生治未病,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养生方法。
它不仅关注人体本身,还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中就提出来的防病谋略,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发生、发展的方法;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渊源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养生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的,是“治未病”;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膳食金字塔”相一致;第三是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胀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实践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4.“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5.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大众养生要走出理念误区最近,随着一些所谓养生名家蒙人、误人、坑人的丑行被曝光,人们开始思考这一怪现象的根源;很多人认为其根源在于医改滞后,大众就医难未得到解决;也有人认为,根源在于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缺位;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确实道出了问题的一些症结所在;但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重要根源就是大众对养生的错误认识;误区一把养生作为替代一切医疗行为的万应灵丹众多养生书籍的热销就是这一错误理念的体现;人生了病以后,是不是仅靠自己揉揉某个穴位,调节一下饮食就能完全解决问题比如一个人生了阑尾炎或肠梗阻,医生告知必须手术治疗,他却说我自己解决,人们肯定会认为这样做不对;可是我们的大众却偏偏犯了常识错误,以致不少人生了病,真的按照这类书的指导去自我按摩、自我食疗导致延误治疗,甚至因中毒而被抢救;为什么人们会轻信所谓的养生专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把养生保健与医疗混为一谈;其实养生和医疗在中医自古以来就分为两门学科;尽管养生、医疗都与人体健康有关,但养生却不能取代医疗,养生家也不能等同于医家;医家可以兼通养生,而单纯养生家却不能取代医生;正确的按摩、食疗可以健身防病,但按摩、食疗绝对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疗法;正确的养生,尚且不能代替医疗,谬误的养生就更不能代替医疗;把养生当作解决一切医疗健康问题的万应灵丹,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错位;误区二对养生刻意追求,并寄望功毕一役大众有句谚语:一口吃不成胖子;养生与此同理,也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术,让你短时间内达到养生的目的;而我们很多人却犯了认识上的错误,专门热衷于所谓灵丹妙术;今天听说吃某种食物或药物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购来食用;明天听说某种妙术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跟着实施,成了典型的追风族;还有的人十分在意生活中的对与错,常常刻意去追求怎么才能健康长寿;也有的人忙时玩命,闲时就翻出养生书,按图索骥去养生;殊不知,正确的养生在于时时处处均应遵循养生之道,长年顾护身体才会成功,并非毕功于一时一役;人们常把养生之道比喻成一根燃烧的蜡烛,必须时时防风顾护,既不让大风吹灭又不让风助燃,以期能最长时间地燃烧;此外人的精神要放松,不要总是绷紧一根弦,怕得病,怕短寿,须知养生不是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据传清代有一个百岁老人,当皇帝问他是怎么达到高寿时却全然答不出;这便是不追求养生,养生却在其中;上述这些养生道理不仅可以印证于古代的养生成功者,也同样可以验证于现在的一些长寿老人;很多长寿老人之所以长寿,就是生活有规律,动静得宜,并没有常年去吃什么补品或特殊食品,且心态极为平静,对生老病死常能泰然处之,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延年益寿;误区三重术轻道,舍本逐末,急功近利中华养生之所以称为养生之道,不称养生之术,是有道理的;中华养生的灵魂,在于悟道、明道、遵道;所谓道,就是规律;那么,中华养生的道在哪里呢在于两个字——“顺天”;“顺天”也可以称为顺应自然;其一是顺应自然节律;如夏天热,人毛孔大开,出汗散热,你却用空调,把室温调得如同春天或秋天,甚至冬天,把热留在体内,并让寒气入侵则必然生病;此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切动物乃至植物都应遵循的时间节律,如反其道而行之必然生病;其二是顺应生命规律;从远古燧人氏开始就用火,以熟食为主;这在人体肠胃已形成规律,并且古人也指出多食生冷易伤脾胃,而你却按某些所谓养生家的说法长期大吃生茄子、生泥鳅、生萝卜,与生命规律去对着干,对身体绝没好处;顺应规律是道,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做,怎么动是术;术应服从道;否则,术就失去依存,并易转为害;我们大众热衷的往往停留在术的层面,而忘记道;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驱使和大众文化素质不高,所以轻道、昧道;误区四违背中国哲学的恒变规律和应变智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从时间上看,今天和明天不一样,明天和后天也不一样,时间就是在不一样的变化中,由春至夏,至秋,至冬;从生命个体来看,人与人不一样;同样是冬天,有人穿厚棉衣还嫌冷,有人穿薄棉衣还怕热;同样一个人的体力,年轻时和中年时不一样,中年时和老年时不一样;面对事物的不断变化和这些个体上的差异,应对事物变化的措施也应不一样;这在中国哲学上称为恒变和应变规律;易经就是谈事物的恒变和应变智慧,只有学会应变,遵循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养生同样如此;然而,目前的现状却与此背道而驰;我们明知人与人差异很大,却采取亿万人一个样,不管什么体质、体内有没有火,也不管什么季节,用统一的方法去清热、补虚;这本身就违背了不同质的矛盾应采取不同解决方法的辩证法原理,也同样违背了中国哲学中的恒变规律和应变智慧;中医养生重和谐人与天地相参中医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中医的精髓就体现在“和谐观”上;这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着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先贤以其独特的智慧发现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时空观,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谱的异动;近年来,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源、大气遭污染,致使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谱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几年泛发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非典”,不都是明显的例证吗另外,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重视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病人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出于患者个体的自然流露,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机体的整体状况及机体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关信息;正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较真实地提供机体“健康曲线”的走向,所以是从整体上反映机体是否“和谐”的一面“反光镜”比如,生活环境比较寒冷、潮湿或恣食生冷寒凉易得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等、湿证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恶心、消化不良等及痛证腹痛、胃痛、痛经等;生活环境燥热或过食辛辣煎炸烧烤之物则易上火即易患口腔溃疡、长痤疮、便秘等,这是从大处着眼看中医的“和谐观”;阴平阳秘即和谐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理念;中医学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和谐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就是阴平阳秘,就是“和谐”,就是机体内部的和谐;机体出现病态就是人体内部“不和谐”造成的结果;有些人平素在工作紧张、压力大、情绪不好、饮食不均衡、生活无规律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不良因子中医所说的七情、内生五邪、饮食劳逸、痰湿瘀血等在体内“膨胀”,致使脏腑功能失调;人体这个“压力锅”在无法承受过多的“气压”,或“减压”的能力不足时,肯定得“炸锅”;比如情绪不好,气郁化火;或恣食煎炸烧烤之垃圾食品,抑或是过食寒凉以及肥甘厚腻之品,碍脾生湿、湿蕴化火;火热内蒸如燎原之势,犹如火山喷发,引发痤疮、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变;而痰湿内停便是导致机体功能发生异常的“泥石流”,这种病理产物更是高血压、高血脂的罪魁祸首;机体出现“炸锅”、“火山喷发”、“泥石流”等现象的根源不除,这个时候疾病自然就会发生;中医把这个病理过程称之为阴阳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也就是机体出现了“不和谐”的状态;祛邪扶正疏导减压如何应对这个不和谐的状态呢那就是“调”,把“不和谐”状态调整为“和谐”状态;如何“调”呢不是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中医“和谐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总之,中医以其独特的“治未病”“养生”在疾病治疗、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大众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谢谢大家。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保健中的应⽤2019-09-0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82摘要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还处在健康状况时,采取⼀定的措施防⽌疾病的发⽣和发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对于预防保健养⽣康复能发挥更好的作⽤,对于提⾼全民的健康素质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养⽣保健Abstract Treating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regimen,that is when people are still in a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to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which includes not disease prevention,bo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disease after anti complex,preventive health care for rehabilitation can play a better role,a more important soci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peopl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disease;Health care医学的⽬的是保障⼈们的⾝⼼健康,⽽不只是寻治疾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学说之⼀,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学说,代表着中医学的特⾊和精髓,⼏千年来它对中华⼤地上⼈们的健康⽣存发挥了重要的作⽤。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⒈引言⑴背景介绍⑵目的和范围⒉概述⑴什么是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⑵中医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理论基础⑶中医养生保健与现代医学的关系⒊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⑴顺应自然规律⑵平衡阴阳五行⑶精神调养⑷调整膳食结构⑸保持适当运动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⒋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与技巧⑴中医药调理⒋⑴中草药的使用⒋⑵饮食药膳的搭配⑵气功养生⒋⑴气功的基本概念⒋⑵气功常用功法介绍⑶食疗养生⒋⑴食疗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⒋⑵具体食疗方法和配方⑷中医经络保健⒋⑴经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⒋⑵经络保健的常用方法⒌中医养生保健的典型疗法⑴针灸养生⒌⑴针灸的原理和作用⒌⑵针灸的常用穴位和手法⑵推拿按摩养生⒌⑴推拿按摩的原理和作用⒌⑵推拿按摩的常用手法和穴位⑶中药药膳养生⒌⑴中药药膳的原理和作用⒌⑵中药药膳的常用配方和使用方法⒍中医养生保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⑴中医养生保健的现状和问题⑵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趋势⑶中医养生保健在未来的价值和影响附件:⒈中医养生保健相关文献资料⒉中医药食疗配方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对中医药的管理和规范进行了详细规定。
⒉《中医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法规,对中医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⒊《中医药配方制剂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法规,对中医药配方制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进行了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 牛蒡去皮浸泡盐水再切成丝 以上材料放在一起煮熟即可
食疗的运用---失眠
酸枣仁小米粥 酸枣仁20克(中药房有卖) 小米100克
洗净放入沙布袋
红枣5个去核 以上材料一起放水800毫升煮成粥即可
食疗的运用---失眠
洋葱红葡萄酒 洋葱洗净凉干切片放入红葡萄酒里浸泡五
扁鹊(秦越人)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 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 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 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 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 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敷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 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 的。”
中医 未病 小故事:“上医治未病”
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秦越人)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 最高?” 扁鹊回答:“长兄最佳,仲兄次之,我最差。”
治
魏文王接着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
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健康要: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治未病的概念
治未病是指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 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 准则。
中医治未病的三层意思
未病先防
预防“病前病”——可能发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 其未成、治其未发”; 既病防变 预防“病中病”——已经发生的疾病,“治其未传”; 病愈防复 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病后防复”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什么是治未病?怎样养生和保健?
中医
治未病 养生保健
顺应四时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病愈防复
饮食 起居 运动 工作 心理
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 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 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治未病:病前病、病中病、病后病
防旧病复发
康复人群
防“传”的风险
已病人群
防“成病”的风险
亚健康人群
防“生病”的风险
健康人群
什么是未病?
“未病”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 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 二是“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 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已有潜在的病理信 息,但尚未有临床表现的状态,也就是说明病理 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期。
什么是健康?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 良好”(精神健康) 来作为健康的衡量标准。 “五快”是指: 一、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 完一顿饭。 二、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三、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 清醒,精神饱满。 四、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五、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三良好”是指: 一、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 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二、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 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 情。
其它食疗减肥
果蔬汁断食减肥法
食疗的运用---月事综合症
老姜泥红糖茶 老姜一块取5克
红糖 15克 老姜搞成泥 放入水中煮5分钟 再加入红糖 煮3分钟即可 适合月经期间吃 帮助渡过经期
食疗的运用---痛经
肉桂山楂红枣汤 肉桂6克
山楂10克 红糖30克 水1000毫升 先肉桂 山楂煮开后小火煮30分钟 最后放入 红糖再煮5分钟即可 适合气滞血淤型痛经 要在经期提前10天喝才有效
精力汤 苹果或木瓜100克
有机小青瓜1根 有机芽 菜20克 小麦胚芽10克 啤酒酵母5克 松子10 克 蜂蜜5毫升 温开水300毫升(30度以内) 或者自发酵酸奶300毫升 放入搅拌机打成 奶昔状,打的越细越好喝
食疗的运用---便秘
牛蒡黄豆黑芝麻糙米饭 黄豆30克糙米200克黑芝麻10克放水浸泡4
食疗的运用---便秘
认识便秘 晨起蜂蜜水 薏米绿豆红薯汤
薏米150克绿豆50克泡水4小时,加水煮烂,红
薯150克去皮切丁最后加入煮熟即可.
食疗的运用---便秘
红薯杏仁糙米粥 糙米150克杏仁50克泡水4小时,红薯150克
去皮切丁放在一起煮熟即可
食疗的运用---便秘
什么是健康?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 志,例如: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什么是未病?
三、“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根据 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的某一器官 已有疾病,会波及到其它器官使之发病,所以要 尽早防止疾病的传变,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什么是健康?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
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 疾病和虚弱”。
美味的减肥营养餐
低热量全营养餐 有机小青瓜或菠萝100克
自发酵酸奶250毫 升 小麦胚芽20克 啤酒酵母10克 亚麻油5 毫升 15克的熟黄豆 以上材料放入搅拌机里做成奶昔状即可 早晚各一餐
不挨饿的减肥餐
山药薏米绿豆粥 薏米100克
绿豆50克 山药150克 将薏米和绿豆先煮熟然后再放入切成块的 山药煮15分钟即可 可以健脾去湿降火
清
调
补
养
综合疗法
拔罐、刮痧、推拿、艾灸、足疗、针灸、熏蒸、敷 贴、汤剂、药浴等等
祝大家健康幸福!
健康是一份投资,回报则是一生的幸福.
普通人把钱花在看得见的地方.而智慧 的人则把钱投资在看不见的地方.智慧 的成长,身体的强健,心灵的平衡才是人 生最重要的财富
Thanks
祝您阖家欢乐 幸福安康
天以后就可以喝 睡前半小时喝30毫升
食疗的运用---失眠
莲藕生汁 莲藕洗
净榨汁 隔水加温到35度左右
食疗的运用---减肥
减肥的生活守则 避吃油炸食物 少吃高热量食物如碳水饮料
冰淇淋 蛋糕
控制盐分的摄入
养成运动的习惯
食疗的运用---减肥
减肥误区只要体重下去就可以 为什么有些人喝水也胖 脂肪燃烧的前提(热量和营养)
什么是健康?
WHO提出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在人身体上、 精神上、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符合WHO关于健 康的人群只占总人口的15%,而与此同时,有15%的 人处于疾病状态中,剩下的70%的人处于第三状态 (亚健康状态)。具体到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 疾病负担已成为广泛的社会、经济问题,面对心脑 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各类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 居高不下,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难”、“看 病贵”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善我国13亿 人民的健康状态,那就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医疗保 健之路——治未病。
经期的美味粥品
红豆
薏米 大枣粥 红豆50克 薏米50克 大枣20粒 以上材料放 800毫升水煮烂即可 可作早点晚餐 能逐渐改善经期综合症
中医理疗----自然疗法
中医治疗 先调经络
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内经》曰:“经
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 不通。”故中医治病,无论是针灸还是汤药, 总以人体经络的畅通和气机的条达为前提, 所谓“用针之道气至为要;灸者温通经络,驱 散邪气;砭者之意,以调血络风痹;汤药调理, 以入经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