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治未病与养生健康讲座教学提纲
最新中医治未病与健康教育

态、健康状况
4、健康服务因素 健康服务又称卫生保健服务。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1977,WHO。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群众为基础。 以健康为中心——公平、平等、人人享有。
《渥太华宪章》指出:健康的基本条件和 资源是和平、住房、教育、食品、经济收 入、稳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 会的公平与平等。——健康的决定因素必 须具有坚实的基础。
社会福利机构)
通过上述不同的健康教育措施与健康 管理策略来对个体和群体提供更为全面 的健康保健服务。
以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 引导健康教育的具体应用
1、“治未病”的由来与内涵
1.1 “治未病”的由来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方法和 理论形成,与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 的发展、形成和完善是一致的。
➢ 可以认为中 医“治未病”理 论是祖国医药学 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2、非医学因素:社会、职业、政策、管 理、心理、信息;
3、具体目标:防止恶化、恢复功能、康 复状态、心理影响、有效沟通、复职情 况、循环管理。
(七)综合的群体健康管理 1、需求管理(企业—员工) 2、疾病管理(保险机构、医疗机构) 3、残疾管理(企业—员工) 4、灾难性病伤管理(保险公司、企业、
➢ 病,“治未病”中的“病”其含义 十分广泛,包括有发病、病机、疾病、 病证、症状、重病、变病、并病、兼病, 以及防治、失治、误治、过治和毒副作 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等。
未病,其含义主要包括有: * 身体健康,无异常指征; * 易感人群,有患病机会; * 检查正常,有不适症状; * 检查异常,无明显症状;
* 病症虽轻、有进展趋势; * 病症缓解,有反复因素; * 病已痊愈,需预防复发; * 治疗措施,有不良反应。
中医治未病 1月17日讲稿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就是建立一个中医模式的健康管理体系:通过体检,建立档案,进行跟踪,进行健康干预,并进行养生保健的生活行为指导,从而达到“防重于治”的目的。
一、“治未病”的防治要点中医认为,体质辨识应该是治未病的重点。
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通过中药、食疗、按摩、针灸、运动疗法等治疗与调整,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治未病”的方法,以下方法和认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平衡心态:中医和现代医学都特别强调,人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
中医早在《内经》就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认识到生气、动怒以及忧、思、悲、恐、惊等过度情绪刺激是“百病之源”。
所以,中医始终把治病“治心”放在了防病健身、治疗疾病的第一位。
其一,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应尽量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刺激。
其二,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应解决其身体疾病,还要关注其心病。
宽其心志,答疑解惑,与患者的心灵拉近与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
医生应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使用开导、暗示、鼓励、转移、娱乐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能实行的心理疗法处方。
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在通过辨证实施其他各种治疗方法,这样就会达到最佳治疗功效。
和调五脏:不论是强身健体,还是防治疾病,都应特别关注对五脏的调理,如补养心血、舒肝解郁、健脾养胃、宣畅肺气、调补肾气等。
其中特别强调对脾胃的保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津液、精气的生化之源。
脾胃健壮、饮食合理则身体强健而疾病少。
所以,中医自古就特别重视食疗,认为“药补不如食补”。
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养生也。
”又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察病原,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所以主张,凡治病应先从脾胃入手。
健康教育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已病防变《伤寒论》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代名医叶天士称:“先安未受邪之地。
”《伤寒论》所讲之意为:“它知道这个病怎么转变,如果得了这个病之后,下一步要转到哪去儿,为了防卫转变,我们先把将要受牵连的脏器保护起来。
”叶天士所讲之意为:“先保护那些没有受到干扰和侵袭的脏腑。
”以糖尿病举例来说,患有糖尿病的人往往在得了糖尿病5年至7年后,几乎100%都要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什么是并发症呢?一般心、脑、肾容易产生并发症,如糖心,糖脑,糖眼,糖腿,都是因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脱落、糖尿病足、慢性溃疡,这些都是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还要特别注意并发症,一旦产生并发症,其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有这样一个病人,我们给他看病时,他的两条腿和胳膊没有任何异样,可他自己觉得像是被火烤了一样。
令他最舒服的方法是将冷冰放在腿和胳膊上,冰得皮肤都变成紫色了才好,反之,就有烤灼感,实际上这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末梢病变,它对外界引起的刺激高度敏感,是一种麻木感.未雨绸缪,防病于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是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防微杜渐,欲病救萌.下医是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以此推论,现在的医生都是下医,都是病已成了,给人看病的医生.我们力争做到的是积极干预,早期预防;努力的目标是上医,维护健康,做一个让病人不得病的好医生。
治未病的方法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就是注重饮食起居的调摄和精神的眷顾,运用医药的扶持,达到养身保健的目的.治未病的方法,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英国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提出,在世界文化当中,唯有中国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现在,外国人也在注意保健,让自己不得病,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中国人的苦恼,外国人也有。
那么,外国人是怎样预防的呢?首先,外国人接受疫苗非常多,全民都注射疫苗,比如甲型流感,外国人就盼着快出疫苗。
中医健康养生知识科普讲座讲课教案

第二十一页,共79页。
抗阻运动(yù ndò ng)
抗阻运动是指肌肉在克服外来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阻力 的大小根据患肢肌力而定,以经过用力后能克服阻力完成运 动为度。阻力可由他人(tārén)、自身的健肢或器械(如哑铃、 沙袋、弹簧、橡皮筋等)进行。能恢复和发展肌力,广泛用 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肌肉萎缩。例如:俯卧撑、平板支撑、哑 铃、杠铃、器械等项目。
康 是 第
己
健事 家收 孩 房 车 康业 庭入 子 子 子
、 爱
惜
一
健康虽说不是一切
自
财 但失去健康你就会失去一切
已
富
拥有健康才会有将来
第六页,共79页。
健康人标准(biāozhǔn)
1,精力充沛,从容不迫,胜任日常工作 2,处世乐观,勇于进取,乐于奉献,
心胸豁达(huòdá) 3,善于休息,睡眠充足 4,应变能力强,能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 5,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中,身材匀称,动作协调 7, 耳聪目明,反应敏捷 8,口腔清洁,无龋齿与牙龈炎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的完好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它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
生理意义上的健康:人的躯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的健康。 心理意义上的健康:精神( jīngshén)与智力的正常。 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页,共79页。
WHO对健康的标志作了最具代表性的规 定:
内容提要 (nèi rónɡ tí
健康的概念
健y康à管o理)
运动(yùndòng)医学 情绪管理 常见疾病管理
第二页,共79页。
一、健康(jiànkāng)的概念:
中医治未病健康养生宣讲方案

中医“治未病”健康养生科普宣讲方案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实践告诉我们,健康全靠自己。
上世纪30年代,美籍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兰安生(J.B.Grant)博士的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
市场预测显示,人们花1块钱的健康教育成本,将节约18块钱的医药费用。
我们认为,首先,要树立一个健康的思想理念;其次,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防病治病方法;再者,改变不良习惯,主动管理健康,才能把握健康。
一、指导思想、目的、意义(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提倡预防为主、中医“治未病”的有关文件和要求,普及中医药的科普知识,挖掘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点和优势,凸显“预防”这一核心,关口前移,节约卫生资源,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促进健康自我管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增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意识和能力。
与此同时,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推动国家中医“治未病”工程,以中医疗效和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来激发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任和支持,让老百姓享受到中医药发展的成果,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二)目的:向社会大众传播中国传统健康文化,传播中医“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普及、推广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知识和方法,让人们去体验它、感受它、践行它,改变陋习,实实在在以健康养生治未病的效果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全面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值”。
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意义:1、关爱弱势群体,重视社区老百姓的健康,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老百姓防病治病的能力。
2、增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意识,发动群众重视健康,关爱、关心健康,管理健康。
3、传播、普及中医药科普健康知识,全面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值”。
二、内容与方式(一)内容1、向社区居民免费赠送中医科普书籍2、中医“治未病”——科普保健系列讲座3、健康进万家——名中医与你面对面(二)活动方式在有关社区、基层单位健康大讲堂宣讲中医药科普防病知识,让中医药进农村(基层)、进社区、进家庭,更加贴近老百姓,服务老百姓,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认知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带来的“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
社区卫生服务健康讲座: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课件 (一)

社区卫生服务健康讲座: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课件 (一)近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举办健康讲座,主题为“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共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参加。
本次健康讲座内容详实,表现出中华医学博大精深的魅力,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宝贵的健康知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重视中医的养生保健理念。
首先,深入了解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讲座内容介绍,中医治未病指的是通过中医理论预防疾病,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中医注重预防保健,先养生再治病,主张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并非没有病情便不能治疗,而是在疾病未出现时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锻炼身体、舒缓心情等方式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
然后,讲座内容重点阐述了中医的饮食保健。
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不仅关系到生命的延续,也是健康的基础。
利用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进行饮食保健不仅能增强人体抵御力,还可以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身体的健康平衡。
具体来说,居民应该注意饮食多样化、荤素搭配合理、清淡适度,避免烟酒等刺激性食品,少食多餐等等。
最后,讲座内容总结了中医养生的七个方面,包括上下五味调、日常饮食保健、养生保健、情绪调节、中草药养生、针灸推拿养生和膳食养生。
这些方面旨在通过调节身体机能和增强体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医养生还能够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增进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在这场讲座中,中医的养生理念得以充分展示,让居民们进一步认识到预防保健重要性、注重日常养生的必要性。
通过听取讲座,居民们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关注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良好平台,让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健康服务,为打造和谐社区健康生活,做出了新的贡献。
健康讲座-治未病与养生方式

健康讲座-治未病与养生方式国家“治未病”健康工程2008年1月在北京启动,佛山市中医院为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成立了治未病中心。
通过宣传、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让群众了解“治未病”的理念,掌握“治未病”的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促进民众的健康。
一、我的健康我做主我的健康我做主9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4城市居民患上慢性病;中国慢病死亡人数10年后增长将达19%。
我们应当知道: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生活方式;“治未病健康工程”提供中医特色个性化预防保健服务。
我们可以做到:重视“治未病”,学会科学养生;有效改善生活方式,8成慢性病可以避免。
据史书记载,名医扁鹃有三兄弟从医,被魏文王问谁的医术高时,扁鹃说是长兄的医术最高,因为他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上工治未病”,意思是上等的医生“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思想,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是中医的至高境界和健康文化核心理念之一。
中医“治未病”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其充分体现了预防医学和个性化干预的健康观。
二、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健康工程”是健康保障服务工程,由健康文化、管理、保险子工程共同组成,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融健康文化、管理、保险为一体为基础,从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入手,运用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自助的健康状态信息管理和自主的健康管理,提供体现中医特色的个性化预防、保健等服务。
“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健康文化子系统为先导,将通过“治未病”大讲堂等形式,在群众中开展中医特色健康教育,系统传播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的文化精粹和研究成果,普及实用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以健康管理子系统为核心,帮助人们实现中医特色个性化、信息化的检测、评估、干预等服务,形成既有中医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健康管理服务;以健康保险子系统为保障,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保险系列产品,实现健康服务承诺和经济补偿承诺。
健康养生讲座教学提纲

• 发病倾向:易患出血、癜瘕、中风、胸痹等病
调养原则
• 饮食原则 行气活血。
• 饮食宜忌 (1)宜清淡饮食,以利活血。(2)不宜 过食酸涩,以免涩滞血脉。(3)不宜生冷寒凉类食 物,以免凝滞血脉。(4)不宜骤进大补,以免壅滞 气血。
• 适宜食物 山楂、桃仁、月季花、陈皮、藕、玫 瑰花等。
常见表现: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晕头 痛、心悸胸闷、睡眠絮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 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感冒、眼 部干涩 。
心理亚健康:
常见表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 躁易怒、惊恐胆怯、记忆力下降、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
社会适应亚健康
常见表现:不能较好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 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 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 适宜食物 大枣、葡萄、龙眼肉、落花生、猪 肝、乌贼鱼、荔枝、何首乌等。
• 精神调养 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 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 情绪不佳时,可以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 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能使精神振奋。
特禀质
• 常见表现: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先天 性、家族性特征;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 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两手自然下垂身体两侧,含胸拔背,全身 放松,排除杂念,闭目垂帘,内视印堂, 意念配合呼吸,使意气相随一同下达丹田。 意守丹田,自然呼吸。
• 2、搓手浴面
• 双手合掌胸前,相互摩擦至热,然后迅速 分开,上下摩擦面部(包括五官)。
• 3、擦胸揉腹
• 双手掌先以丹田为中心进行揉擦,以后逐 渐扩展至整个胸腹部。可顺时针或逆时针, 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按摩,也可以横擦、 纵擦,直至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 脾旺不受邪,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 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 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 如今,养生保健知识日益普及,大家都知道,为了健康和长 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积极运动,讲究饮食, 保证睡眠等等。可是尽管如此,有不少人仍无法获得一个健 康的身体,常常得病,过早衰老或离世。
《黄帝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 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 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 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 故曰朴。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 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 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上医治未病
据史料记载,有这么一个古代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
高?” 扁鹊回答:“长兄最佳,仲兄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接着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
警惕:生活方式与重大疾病
饮食 起居 运动 工作 心理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 高血压、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颈椎病、慢性胃炎等
❖ 很多疾病的发生:主要和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 ❖ 先天遗传(占20%) ❖ 后天的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绪,压力…) ❖ 周围的大小环境和社会
可以避免
❖ 当你失去它时,立即感到它是最重要 的,不可缺少
❖ 这就是“健康”
个人整体性的健康指标
➢ 健全的自我照顾能力 ➢ 不会时刻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或某个部位或器官的健康 ➢ 感觉轻松、乐观 ➢ 精力充沛、体能的协调与效率良好 ➢ 享受人生,生活愉悦、踏实 ➢ 面对问题时,平静松弛,并思考合适的解决问题方法 ➢ 食欲好,不偏食 ➢ 维持相对稳定的体重 ➢ 规则而充分的睡眠与休息 ➢ 日常生活有计划,有目的 ➢ 情绪稳定,面对极端兴奋或失意的情景时,能很快恢复平稳的情绪 ➢ 良好的社交生活及人际关系
难以避免
预防 养生
治疗
现代白领:不良的生活方式
❖ 作息时间不固定 生活无规律 ❖ 长期吸烟 过量饮酒 ❖ 长期伏案工作 缺乏锻炼 ❖ 过度安逸 过度疲劳 ❖ 饮食不合理 ❖ 精神压力过大
要改改啦!
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的目的
能健康的颐养天年
养生作为人类生存的智慧和生命自我管理的艺术,已
故事的要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
《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素问·刺热篇》:“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 谓也”。
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 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 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 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 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 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 医术是最差的。”
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 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 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
《清代温病医家》
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研究颇深,他在《温热论》中 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 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未雨 绸缪、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控制其发展的积 极措施。
《唐代医家孙思邈》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 已病之病”。
“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 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
措施,很有实用价值。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
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 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
《伤寒论》
《张仲景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曾不慨然叹 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疗君亲之疾, 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 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 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 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 凡医,恣其所措,咄嗟duojie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 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 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 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 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 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 了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治未病
❖未病先防
❖ 有病早治 ❖ 既病防变 ❖ 病退防返 ❖ 病已防遗 ❖ 病愈防复
养生
顺应四时
饮食 起居 运动 工作 心理
健康象什么?
❖ 当你拥有它时,最容易忽视它,感觉 不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