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合集下载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之道,源远流长,蕴藏着古人对生命奥秘的深刻理解。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为忙碌的生活节奏所累,忽略了身体的呼唤。

中医养生,便是为我们指引一条回归自然、颐养天年的康庄大道。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唤醒沉睡的身体,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养
生之旅。

中医讲究“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顺应四
季变化,调养五脏六腑。

晨起一杯温开水,如同清泉滋润心田,唤醒沉睡的细胞。

一日三餐,中医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五谷杂粮养脾胃,蔬果生鲜滋
肺肾,鱼肉蛋奶补心脑。

在这纷繁复杂的食物世界中,我们学会挑选适合自己
的养生美食,让味蕾与身体共同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工作之余,适当的运动不可或缺。

中医提倡“动则不衰”,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陶冶情操。

在绿意盎然的环
境中,跟随大自然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夜晚,中医讲究“静以养神”,睡前泡个热水澡,让疲惫的身体得到舒缓。

静坐冥想,聆听内心的声音,让思绪随风飘散,进入梦乡。

清晨醒来,精神焕发,迎接新的一天。

养生之道,贵在坚持。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自己,注重身体
的变化。

中医养生,教会我们如何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
静之地。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
内经》)中医养生,治未病之道,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健康、快乐地生活。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养生保健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养生保健


四、中医养生强调节制饮食。 《周礼· 天官》记载有“食医”专门研 究饮食养生。同时古代很多文献记载 为食治,宜食,忌食。饮食要注意适当, 在饮食时间、数量等方面均有记载。 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 疗不愈,后乃药尔。”在讲究保健与健 康生活的今天,食疗的意义显得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食疗安全、经济、 简便易行、无创伤痛苦、无毒副作用, 是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疗法。


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 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即防患于未 然。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 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 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 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 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 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 欲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作为 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 一,“治未病”存在着巨大的临床 意义和社会效益。对于单个患者, 可以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一个 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 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还可以 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 大量的医疗资源。

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 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中也明确 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 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 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 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 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 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 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 保健作用发展;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从以 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 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 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 病”、“欲病”、“已病”三个 层次。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2)既病防变:在疾病初起或病情尚轻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 疾病进一步恶化。
1、“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内涵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 基础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基础
“治未病”理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学说。这些学说为“治未病”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如根据阴阳五行 学说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进行针灸和按摩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 及其指导意义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内涵解析
引言
引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闻名于世。其中,“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 未发生或未恶化之前进行防治,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以期 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治未病”理论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推动 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 育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治未病 理论,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对于及早预防和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指导读者如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结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代表,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防治, 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治未病”理论不仅对 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治 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也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中就提出来的防病谋略,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发生、发展的方法;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渊源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养生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的,是“治未病”;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膳食金字塔”相一致;第三是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胀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实践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4.“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5.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大众养生要走出理念误区最近,随着一些所谓养生名家蒙人、误人、坑人的丑行被曝光,人们开始思考这一怪现象的根源;很多人认为其根源在于医改滞后,大众就医难未得到解决;也有人认为,根源在于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缺位;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确实道出了问题的一些症结所在;但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重要根源就是大众对养生的错误认识;误区一把养生作为替代一切医疗行为的万应灵丹众多养生书籍的热销就是这一错误理念的体现;人生了病以后,是不是仅靠自己揉揉某个穴位,调节一下饮食就能完全解决问题比如一个人生了阑尾炎或肠梗阻,医生告知必须手术治疗,他却说我自己解决,人们肯定会认为这样做不对;可是我们的大众却偏偏犯了常识错误,以致不少人生了病,真的按照这类书的指导去自我按摩、自我食疗导致延误治疗,甚至因中毒而被抢救;为什么人们会轻信所谓的养生专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把养生保健与医疗混为一谈;其实养生和医疗在中医自古以来就分为两门学科;尽管养生、医疗都与人体健康有关,但养生却不能取代医疗,养生家也不能等同于医家;医家可以兼通养生,而单纯养生家却不能取代医生;正确的按摩、食疗可以健身防病,但按摩、食疗绝对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疗法;正确的养生,尚且不能代替医疗,谬误的养生就更不能代替医疗;把养生当作解决一切医疗健康问题的万应灵丹,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错位;误区二对养生刻意追求,并寄望功毕一役大众有句谚语:一口吃不成胖子;养生与此同理,也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术,让你短时间内达到养生的目的;而我们很多人却犯了认识上的错误,专门热衷于所谓灵丹妙术;今天听说吃某种食物或药物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购来食用;明天听说某种妙术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跟着实施,成了典型的追风族;还有的人十分在意生活中的对与错,常常刻意去追求怎么才能健康长寿;也有的人忙时玩命,闲时就翻出养生书,按图索骥去养生;殊不知,正确的养生在于时时处处均应遵循养生之道,长年顾护身体才会成功,并非毕功于一时一役;人们常把养生之道比喻成一根燃烧的蜡烛,必须时时防风顾护,既不让大风吹灭又不让风助燃,以期能最长时间地燃烧;此外人的精神要放松,不要总是绷紧一根弦,怕得病,怕短寿,须知养生不是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据传清代有一个百岁老人,当皇帝问他是怎么达到高寿时却全然答不出;这便是不追求养生,养生却在其中;上述这些养生道理不仅可以印证于古代的养生成功者,也同样可以验证于现在的一些长寿老人;很多长寿老人之所以长寿,就是生活有规律,动静得宜,并没有常年去吃什么补品或特殊食品,且心态极为平静,对生老病死常能泰然处之,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延年益寿;误区三重术轻道,舍本逐末,急功近利中华养生之所以称为养生之道,不称养生之术,是有道理的;中华养生的灵魂,在于悟道、明道、遵道;所谓道,就是规律;那么,中华养生的道在哪里呢在于两个字——“顺天”;“顺天”也可以称为顺应自然;其一是顺应自然节律;如夏天热,人毛孔大开,出汗散热,你却用空调,把室温调得如同春天或秋天,甚至冬天,把热留在体内,并让寒气入侵则必然生病;此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切动物乃至植物都应遵循的时间节律,如反其道而行之必然生病;其二是顺应生命规律;从远古燧人氏开始就用火,以熟食为主;这在人体肠胃已形成规律,并且古人也指出多食生冷易伤脾胃,而你却按某些所谓养生家的说法长期大吃生茄子、生泥鳅、生萝卜,与生命规律去对着干,对身体绝没好处;顺应规律是道,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做,怎么动是术;术应服从道;否则,术就失去依存,并易转为害;我们大众热衷的往往停留在术的层面,而忘记道;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驱使和大众文化素质不高,所以轻道、昧道;误区四违背中国哲学的恒变规律和应变智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从时间上看,今天和明天不一样,明天和后天也不一样,时间就是在不一样的变化中,由春至夏,至秋,至冬;从生命个体来看,人与人不一样;同样是冬天,有人穿厚棉衣还嫌冷,有人穿薄棉衣还怕热;同样一个人的体力,年轻时和中年时不一样,中年时和老年时不一样;面对事物的不断变化和这些个体上的差异,应对事物变化的措施也应不一样;这在中国哲学上称为恒变和应变规律;易经就是谈事物的恒变和应变智慧,只有学会应变,遵循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养生同样如此;然而,目前的现状却与此背道而驰;我们明知人与人差异很大,却采取亿万人一个样,不管什么体质、体内有没有火,也不管什么季节,用统一的方法去清热、补虚;这本身就违背了不同质的矛盾应采取不同解决方法的辩证法原理,也同样违背了中国哲学中的恒变规律和应变智慧;中医养生重和谐人与天地相参中医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中医的精髓就体现在“和谐观”上;这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着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先贤以其独特的智慧发现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时空观,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谱的异动;近年来,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源、大气遭污染,致使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谱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几年泛发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非典”,不都是明显的例证吗另外,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重视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病人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出于患者个体的自然流露,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机体的整体状况及机体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关信息;正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较真实地提供机体“健康曲线”的走向,所以是从整体上反映机体是否“和谐”的一面“反光镜”比如,生活环境比较寒冷、潮湿或恣食生冷寒凉易得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等、湿证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恶心、消化不良等及痛证腹痛、胃痛、痛经等;生活环境燥热或过食辛辣煎炸烧烤之物则易上火即易患口腔溃疡、长痤疮、便秘等,这是从大处着眼看中医的“和谐观”;阴平阳秘即和谐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理念;中医学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和谐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就是阴平阳秘,就是“和谐”,就是机体内部的和谐;机体出现病态就是人体内部“不和谐”造成的结果;有些人平素在工作紧张、压力大、情绪不好、饮食不均衡、生活无规律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不良因子中医所说的七情、内生五邪、饮食劳逸、痰湿瘀血等在体内“膨胀”,致使脏腑功能失调;人体这个“压力锅”在无法承受过多的“气压”,或“减压”的能力不足时,肯定得“炸锅”;比如情绪不好,气郁化火;或恣食煎炸烧烤之垃圾食品,抑或是过食寒凉以及肥甘厚腻之品,碍脾生湿、湿蕴化火;火热内蒸如燎原之势,犹如火山喷发,引发痤疮、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变;而痰湿内停便是导致机体功能发生异常的“泥石流”,这种病理产物更是高血压、高血脂的罪魁祸首;机体出现“炸锅”、“火山喷发”、“泥石流”等现象的根源不除,这个时候疾病自然就会发生;中医把这个病理过程称之为阴阳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也就是机体出现了“不和谐”的状态;祛邪扶正疏导减压如何应对这个不和谐的状态呢那就是“调”,把“不和谐”状态调整为“和谐”状态;如何“调”呢不是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中医“和谐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总之,中医以其独特的“治未病”“养生”在疾病治疗、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大众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谢谢大家。

健康教育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健康教育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已病防变《伤寒论》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代名医叶天士称:“先安未受邪之地。

”《伤寒论》所讲之意为:“它知道这个病怎么转变,如果得了这个病之后,下一步要转到哪去儿,为了防卫转变,我们先把将要受牵连的脏器保护起来。

”叶天士所讲之意为:“先保护那些没有受到干扰和侵袭的脏腑。

”以糖尿病举例来说,患有糖尿病的人往往在得了糖尿病5年至7年后,几乎100%都要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什么是并发症呢?一般心、脑、肾容易产生并发症,如糖心,糖脑,糖眼,糖腿,都是因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脱落、糖尿病足、慢性溃疡,这些都是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还要特别注意并发症,一旦产生并发症,其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有这样一个病人,我们给他看病时,他的两条腿和胳膊没有任何异样,可他自己觉得像是被火烤了一样。

令他最舒服的方法是将冷冰放在腿和胳膊上,冰得皮肤都变成紫色了才好,反之,就有烤灼感,实际上这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末梢病变,它对外界引起的刺激高度敏感,是一种麻木感.未雨绸缪,防病于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是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防微杜渐,欲病救萌.下医是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以此推论,现在的医生都是下医,都是病已成了,给人看病的医生.我们力争做到的是积极干预,早期预防;努力的目标是上医,维护健康,做一个让病人不得病的好医生。

治未病的方法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就是注重饮食起居的调摄和精神的眷顾,运用医药的扶持,达到养身保健的目的.治未病的方法,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英国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提出,在世界文化当中,唯有中国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现在,外国人也在注意保健,让自己不得病,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中国人的苦恼,外国人也有。

那么,外国人是怎样预防的呢?首先,外国人接受疫苗非常多,全民都注射疫苗,比如甲型流感,外国人就盼着快出疫苗。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到达“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假设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那么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开展的方法。

中医治那么学说的根本法那么。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开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防止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到达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那么,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根底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开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医养生,古往今来,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智慧的结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生命健康与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强调的是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它告诉我们,养生之道,贵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依存,彼此制约。

养生之道,便是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使人体处于最佳状态。

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使身体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之品。

同时,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运动养生,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

中医提倡“动则不衰,静则生疾”。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都是很好的养生运动。

情志养生,关注人的心理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喜怒哀乐,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中医养生,还要注重生活习惯。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勤于梳头,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等等。

在中医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关爱自己的身体,如何预防疾病。

治未病,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养生之道,在乎养心。

”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中医养生智慧,共创美好人生。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1️⃣ 中医养生理念概览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其核心在于“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形成或初期阶段,通过调养身心,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保持健康状态。

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不谋而合,但中医养生更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差异。

2️⃣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状态是阴阳两气相互协调、平衡的结果。

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调节饮食起居,保持阴阳平衡。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理论将自然界万物归纳为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等也与五行相应,通过调节五行关系,可调和身体机能。

脏腑调理:中医重视脏腑功能,认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

通过食疗、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调理脏腑,增强其功能,预防疾病。

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喜怒哀乐,有助于维护身心健康。

3️⃣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实践方法饮食调养:根据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搭配食物,以滋养五脏六腑,增强体质。

如春季宜养肝,多吃绿色蔬菜;夏季宜养心,适量食用苦味食物以清心火。

运动养生: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运动,这些运动注重呼吸与动作的协调,有助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

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

穴位按摩与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疲劳,预防疾病。

针灸疗法更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调理: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误用或滥用。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治未病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健康维护方法,它强调个体差异、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作者: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张宝增张剑锋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往往容易让人们的认识有所模糊,更容易引起人们认为中医治未病就是无病先治,无病先用药的错误认识。

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理论,来自于中医古籍,要分清什么是治未病,什么是养生和保健,必须纵观古籍中的论述,不能断章取义,才能理解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的真正内涵。

一、中医治未病所谓“治未病”,首先要注重“治未病”一词中的“治”字,既然是“治”,就说明身体有问题才需要“治”,与健康之人的“养生”和“保健”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将中医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混为一谈。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纵观以上两段经文,可以发现,中医治未病有以下含义:1、中医治未病是治“疾病”之“疾”,不是对健康人治疗,是把疾病消除在有不舒适感觉或症状的亚健康状态,也就是把疾病消除在“疾病”的“疾”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小毛病时期。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这里就明确说明了一个问题,病虽然未发,却已可以见到患者体表有了色泽变化,所以,这时治之,称为“治未病”。

那么,此时的治未病又是治的什么病呢?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再者,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

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

《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

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

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

“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临床前期);疾甚为“病”,患病。

提醒“治未病”不是指“无疾”的健康人使用药物治疗。

以上中医的疗疾治未病方法,就像是修理机器一样,不等机器不能运转,而发现机器有了缺润滑油或轻微的异常响声,或只是有的螺丝稍微松动,虽然没有任何零件损坏时,就要进行调整修理,以免造成缺油、螺丝松动等引起机器的损伤。

又如:既然发现某种物体与另一种物体摩擦,已经产生了火花,就要及早消除产生火花的因素,消除隐患,这就是救治在火灾之前,也可以说是“救治未火灾”。

在临床上,属于中医疗疾治未病的范畴很多,如:困倦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心烦意乱、饮食无味、大便失调,小便黄赤,形寒肢冷,过度肥胖,头晕目眩,胸满腹胀,肩背沉紧,少气懒言,心悸气短,多食善饥,食少而胀,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还有诸多气滞血瘀,固定的或移动的寒痹、湿痹,风痹,串气疼痛,移走疼痛以及蚁行症状等等,用现代仪器或检验手段又很难找出病位的所在,被现代医学定为亚健康状态,实际上,这些症状就属于“病”发之前之“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医根据四诊进行八纲辨证,就可以区别阴阳、虚实、寒热所属,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对症治疗,就可以把诸多症状消除,避免了由疾向病发展,这就是实际意义的中医治未病之一。

2、中医治未病是养已病之脏,而治未病之腑;这是根据疾病在脏腑间相传理论确定的,不能追着病治,要迎着病而治;不能只知治淤,更应防腐防变;不能只治病灶,更要治疗无病灶的病因之位。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上这段经文,字简而意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这一句,本身就渗透了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圣人治病的观察入微,及早发现疾病的初发阶段,将疾病消除于“疾”的时期;二是说明病已成,受病之脏腑阴阳俱虚,气血已乱,已经达到虚不受补、实不受泻的危重阶段,所以,经文的后一句,“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了本脏腑受病之深,如果再直接在这个病灶下功夫,这个脏腑的吸收、排泄等功能几乎丧失,尽管用了看似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由于这个部位不能正常吸收药物的劲力,达不到预期的疗效,所以,不能等着口渴了再打井,临战再磨刀,应该尽量发现早期症状,早期治疗。

一旦出现已病已乱之病灶,也不能直接治疗受病之位了,必须找到与病灶关联密切的病因之位,就如《灵枢经·逆顺》篇中所论的:“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也就是说,与病灶密切关联的脏腑部位,虽然未受病,但是,病灶之邪却来源于此;比如:某些肠炎,是由于心火下移小肠而导致小肠发病的,如果直接治疗肠炎,疗效就会差些,如果直接消除心火之病源,则犹如釜底抽薪,此时的心脏虽然没发病,但也是处于有“疾”存在的时期,消除心火的过程,也就符合了经文所说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如果是在病灶不是太乱太盛的阶段,一是治其病源之脏,如同消除心火一样;二是对病灶予以适宜的治法;这样,就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使疾病愈而不易复发;这应该才是《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之本意。

《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此段经文则直截了当地、并且是以实例说明了治未病的理论内涵;说明了肝脏发病,肝脏已病,必须清楚肝脏之病可传与脾,脾虽未受病,必须未水先叠坝,防患于未然,上工,明智的医生,就应当先强壮脾脏,以防肝病相传,侵害脾脏;而那些见肝治肝,不知道保护、强壮脾脏的医生,就属于比较愚钝的中工了。

在临床上,已病的例子很多,如:肝胆结石病,结石是有形的,不但发病时临床症状明显,病情剧烈,而且通过现代仪器检测,可以明确结石的大小、多少和所在的具体位置,甚至可以诊断分析出对肝胆脏腑损害的程度;目前,手术可以取石,激光可以碎石,但是,又有哪一种方法真的把结石根除了呢?因为,这些方法都是在见肝胆结石而治肝胆结石而已,就算真的把发现的结石全部清除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又会从新长出了结石,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去寻找和治疗那些产生结石病的病源、病因,所以,造成了切除胆囊后,结石会向肝外胆管、肝内胆管、肝内毛细胆管蔓延发展,甚至导致对肝脏的严重损害。

五绝指针疗法治疗各种结石病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到了结石病产生的病因,认识到多脏腑功能失调,也就是诸多脏腑都有了小“疾”,造成排泄失常,体内积热等;如:肠道通而不畅,运化失司,造成肠道内久积湿热,湿热上泛肝胆,导致肝胆脏腑受浊气熏蒸而受病,造成功能下降、感染,甚至形体变化,管腔、管道内汁液排下不畅,造成新陈代谢困难,导致汁液的质变沉积,久而久之,诸多沉积之物结晶为石砂,随着肝胆功能的不断下降,结石体也就越积越多,越积越大。

所以,要恢复肝胆功能,消除肝胆脏腑内的结石,首先,必须先治疗未病之肠道,使之畅通,排泄正常,消除肠道湿热,切断生长肝胆结石之病源,才有利于恢复和增强肝胆功能,通过肝胆管道的舒张和收缩,将结石挤压粉碎,并顺胆汁的排泄渠道排出体外。

如果是多个脏腑都涉及到了结石病的生长之病源,就要对诸多“未病”的脏腑进行治疗。

五绝指针疗法治疗结石病的方法,就完全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不治已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论内涵,五绝指针疗法治疗结石病,不是对准结石部位治疗,而是通过指法对周身多部位、多经络穴位的调理刺激,从而恢复多脏腑的吸收、排泄功能,保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从而达到碎石、排石,以及愈后不易复发的目的。

从以上这段论述也就明白了一个问题,中医治未病,不是对正常的健康人进行治疗,也不是病已乱、病已成就不治了,而是要迎着病的发展去治;这里的治未病,一是说找出已病的病源、病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标本兼治;二是说首先强壮关联密切的相传脏腑,防止疾病的相传和蔓延,控制疾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也就明白了中医治未病属于治疗疾病的范畴,与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不是一个概念。

二、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健康状态下,重在摄生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方面,充分认识风寒湿燥暑等外邪致病的规律及特点,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另一方面,提倡饮食有节,保洁,忌冷食,勿贪食,且保持精神愉悦,做到起居有常,“房室勿令竭乏”,在此基础上通过导引、吐纳等方式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五脏元真通畅”的生理状态,使病邪“无由入其肌肤腠理”。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中医养生保健,就像是新买的汽车一样,什么故障都没有,但是,什么毛病也没有的汽车,仍然需要勤加擦洗,保持汽车各部位的清洁卫生,以防灰尘污染造成生锈;为了防晒,还要涂上一层蜡油;除了平时的清洁之外,还要定期的检查、保养和维护,这一切,都是为了预防各种因素对汽车的损坏,预防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

总之,养生是指健康人通过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以及生活、工作、饮食等的节制和适度,再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或是某些保健手段,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的目的;不是采用某些治疗方法或治病药物提前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是不同的;具体说来,中医养生保健,是以应用各种保养、摄生、体育锻炼、保健操、自我保健技术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加机体免疫力,使机体保持平衡态,免受外邪侵袭,从而预防疾病发生,不属于未病先治,所以,应该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