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合集下载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之道,源远流长,蕴藏着古人对生命奥秘的深刻理解。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为忙碌的生活节奏所累,忽略了身体的呼唤。

中医养生,便是为我们指引一条回归自然、颐养天年的康庄大道。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唤醒沉睡的身体,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养
生之旅。

中医讲究“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顺应四
季变化,调养五脏六腑。

晨起一杯温开水,如同清泉滋润心田,唤醒沉睡的细胞。

一日三餐,中医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五谷杂粮养脾胃,蔬果生鲜滋
肺肾,鱼肉蛋奶补心脑。

在这纷繁复杂的食物世界中,我们学会挑选适合自己
的养生美食,让味蕾与身体共同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工作之余,适当的运动不可或缺。

中医提倡“动则不衰”,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陶冶情操。

在绿意盎然的环
境中,跟随大自然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夜晚,中医讲究“静以养神”,睡前泡个热水澡,让疲惫的身体得到舒缓。

静坐冥想,聆听内心的声音,让思绪随风飘散,进入梦乡。

清晨醒来,精神焕发,迎接新的一天。

养生之道,贵在坚持。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自己,注重身体
的变化。

中医养生,教会我们如何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
静之地。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
内经》)中医养生,治未病之道,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健康、快乐地生活。

中医治未病养生

中医治未病养生
疗模式。
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中医治未病 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公众对中医治未病养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仍需进一步 提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同时,中医治未病养生行业也需要加强规范化和
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痰湿质
加强运动锻炼,多吃化痰利湿食物, 如薏米、红豆等。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气郁质
保持心情舒畅,多吃行气解郁食 物,如柑橘、玫瑰花等。
血瘀质
多做有氧运动,多吃活血化瘀食 物,如山楂、桃仁等。
特禀质
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免疫力。
PART 03
饮食养生法
食物性味归经理论
1 2
性味
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辛、甘、酸 、苦、咸五种味道,与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 密切相关。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 调整养生策略。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平和质
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 ,适当锻炼。
气虚质
避免过度劳累,多吃益气 健脾食物,如黄芪、党参 等。
阳虚质
注意保暖,多吃温阳食物 ,如韭菜、生姜等。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阴虚质
保持充足睡眠,多吃滋阴食物,如绿 豆、冬瓜等。
湿热质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多吃清热利湿食 物,如苦瓜、黄瓜等。
运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运动量适中
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 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和损伤。
循序渐进
运动强度和时间应逐渐增加, 不宜突然进行剧烈运动。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锻炼,才能取得良好 的养生效果。

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医养生,治未病之道,源于我国千年文化的精髓。

自古以来,中医便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养生已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焦点。

以下,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养生治未病的世界,探寻那些蕴藏其中的智慧与奥秘。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构成。

养生之道,在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气血。

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强调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首先,中医养生注重情志调养。

古人云:“百病生于气。

”情志不畅,易导致气血失调,百病丛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练习瑜伽等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其次,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五谷杂粮、水果蔬菜等天然食物具有滋养身体、调和阴阳的作用。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注意食物的搭配,合理膳食,避免过量摄入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疗方,如脾胃虚弱者可食用红枣、山药等;肝肾不足者可食用枸杞、核桃等。

再者,中医养生重视运动养生。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

此外,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

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起居有常。

古人云:“不卧不安,不食不饱。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有利于人体阴阳平衡。

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同时,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损伤身体。

在中医养生中,还有一些独特的疗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

这些疗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总之,中医养生治未病,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养生方法。

它不仅关注人体本身,还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

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⒈引言⑴背景介绍⑵目的和范围⒉概述⑴什么是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⑵中医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理论基础⑶中医养生保健与现代医学的关系⒊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⑴顺应自然规律⑵平衡阴阳五行⑶精神调养⑷调整膳食结构⑸保持适当运动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⒋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与技巧⑴中医药调理⒋⑴中草药的使用⒋⑵饮食药膳的搭配⑵气功养生⒋⑴气功的基本概念⒋⑵气功常用功法介绍⑶食疗养生⒋⑴食疗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⒋⑵具体食疗方法和配方⑷中医经络保健⒋⑴经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⒋⑵经络保健的常用方法⒌中医养生保健的典型疗法⑴针灸养生⒌⑴针灸的原理和作用⒌⑵针灸的常用穴位和手法⑵推拿按摩养生⒌⑴推拿按摩的原理和作用⒌⑵推拿按摩的常用手法和穴位⑶中药药膳养生⒌⑴中药药膳的原理和作用⒌⑵中药药膳的常用配方和使用方法⒍中医养生保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⑴中医养生保健的现状和问题⑵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趋势⑶中医养生保健在未来的价值和影响附件:⒈中医养生保健相关文献资料⒉中医药食疗配方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对中医药的管理和规范进行了详细规定。

⒉《中医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法规,对中医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⒊《中医药配方制剂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法规,对中医药配方制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进行了规范。

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中草药、经络调理等各种中医传统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即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

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

●未病先防:重在养生,或者运用中医药及各种传统疗法促使欲病
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这需要我们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及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等。

●既病防变:已经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这需要我们及时发现身体不适,积极寻求医疗帮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瘥后防复:疾病痊愈后进行合理的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这需要我
们在疾病治愈后,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起居,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以及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等。

总之,中医治未病和养生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我们应该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养生与中医治未病理念

养生与中医治未病理念

养生与中医治未病理念
生活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也越来越突出。


统中医文化所倡导的“养生”理念在这个时代愈发重要。

养生一词,最初是指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式,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饮食、运动和休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在人体尚未发病的状态下,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以
及经络气血的流畅,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源于体内的阴阳失调或气血不畅,而对此提出的治未病理念强调的是在未患病之前,就要做好身体的调理和保养,使身体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养生与中医治未病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强调了人体内部的平衡和调整。


生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起居饮食、养生保健、适度锻炼等,这些方面在中医治未病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通过适当的食疗、穴位按摩、气功练习等方式来促进体内经络气血的流通,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养生与中医治未病理念并不是一蹴即至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现代社会,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注重预防医学与中医养生相结合,早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只有将养生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健康与幸福。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烦躁和激动 。
06
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中医养生建 议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遵循自然规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保持每天规律的作息 时间。
充足睡眠
保证每晚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 时的睡眠。
午间小憩
适当进行午休,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
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
心态平和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筋骨,畅通气血。
情志调护
03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抑郁恼怒,以利于肝气的疏泄和阳气的生
发。
夏季养心与清热解暑
饮食调养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苦味、酸味食物,如苦瓜 、绿豆、乌梅等,以清热解暑,养心安神。
起居调摄
夏季宜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午休,避免烈日暴晒,注意防暑降温 。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不安,以利于心神的宁静和阳气的固守 。
节约医疗资源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养生保健,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 社会资源。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也可以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通过养生保健可以提高 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02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 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未病需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
秋季养肺与滋阴润燥
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多吃白色食物、酸味水果,如梨、 百合、银耳等,以养肺生津,缓解秋燥。
起居调摄
秋季宜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内容清晰)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内容清晰)

中医“治未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治未病解读》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

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黄。

乾隆皇帝吃少量大黄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

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

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

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

温羹汤,厚毡褥。

少饮酒,惺惺宿。

缓缓行,双拳曲。

虚其心,实其腹。

丧其耳,忘其目。

久久行,金丹熟。

”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

“温羹汤”中的“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

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

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

“厚毡褥”是指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治未病解读》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

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黄。

乾隆皇帝吃少量大黄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

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

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

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

温羹汤,厚毡褥。

少饮酒,惺惺宿。

缓缓行,双拳曲。

虚其心,实其腹。

丧其耳,忘其目。

久久行,金丹熟。

”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

“温羹汤”中的“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

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

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

“厚毡褥”是指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

“少饮酒,惺惺宿”中,“惺惺”即聪明清醒之意。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酒的原则是少则有益,多则有害,不饮最佳。

饮食养生歌诀
〔抱朴子养生诀〕
若要养生,肠中常清;
若要不死,肠中无滓。

注:保持胃肠通畅对于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养生歌〕
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
饭菜宜清淡,少盐少病患;
清晨一杯水,生津润脾胃;
宁让饭菜剩,不让胃胀撑。

〔喝茶养生诀〕
姜茶能治痢,红茶能和胃;
菊花茶明目,浓茶伤五内;
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
饭后茶漱口,洁齿除垢秽;
饭后茶化食,酒后茶解醉;
过量茶人瘦,淡茶保年岁。

注:五内,指人体内五脏六腑。

〔食养七字歌〕
万物唯人为最贵,百岁光阴如旅寄;
自非留意修养中,未免疾苦为身累。

何必餐霞饵大药,妄意延龄等龟鹤;
但于饮食起居间,去其甚者将安乐。

食后徐行百步多,两手摩胁并胸腹;
须臾转手摩肾堂,谓之运动水与土。

仰面常呵三四呵,自然食毒气消磨;
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尤戒多。

大意: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自然寿命一百年左右,实际上是非常短暂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养生保健,就会因为疾病丛生而痛苦不堪。

比如总是吃山珍海味而没有节制,想健康长寿就很不容易了。

所以我们平日要注意饮食养生:如饭后百步走,经常用手摩擦胸腹部、后腰部,就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保养肾气;经常呵气,可以调节脾胃运动功能,利于饮食糟粕毒素的排出;此外,要注意醉酒、饱餐后睡眠对身体很不好,而且在饥渴时注意不要饮食太过,以保持脾胃消化功能的正常。

〔食粥歌〕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大意:人人都想长寿,却不知我们身边就有健康长寿的简便方法,如能经常吃米粥、菜粥这些容易消化吸收又能增强脾胃功能的食品,自然可以做到延年益寿。

四、运动养生与“治未病”
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运动锻炼可增强机体机能。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改善偏颇体质的目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

《吕氏春秋·尽数》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

“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前,运动锻炼就已经成为强身防病的重要手段。

如后汉名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不同的禽兽的动作,根据意守的部位不同,达到强壮不同脏器的作用。

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行可以强筋骨,利关节。

现代社会进步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坐在办公室里办公,而久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很大的。

近代研究表明,久坐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久坐不动则血液循环减缓,日久则会使心脏功能衰退,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等症的中老年人,久坐血液循环迟缓,最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形成;久坐不动,气血不畅,缺少运动会使肌肉松弛,弹性降低,出现下肢浮肿,倦怠乏力,重则会使肌
肉僵硬,感到疼痛麻木,引发肌肉萎缩;久坐缺乏全身运动,会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日久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脘腹饱胀等症状;久坐颈肩腰背持续保持固定姿势,椎间盘和棘间韧带长时间处于一种紧张僵持状态,会导致颈肩腰背僵硬酸痛,特别是坐姿不当(如脊柱持续向前弯曲),还易引发驼背和骨质增生;久坐还会使骨盆和骶髂关节长时间负重,影响腹部和下肢血液循环,从而诱发便秘、痔疮,出现下肢麻木,引发下肢静脉曲张等。

因此,进行适当运动,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必须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养生还包括勤动脑。

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上的长寿者都是勤于思考的人。

孔子在人均寿命20岁的时候活到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当时人均寿命27岁的情况下活了101岁。

在古今中外的长寿者中,科学家、书画家、棋手占了多数,这些人都是善于思考的人。

当然,多用脑虽然重要,但一定要适度。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边分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边负责形象思维。

平时的读书、思考都用左脑,这样时间一长就会感到疲劳。

这时可以看看花草,或是欣赏一下绘画作品,使两个半脑都得到调剂。

运动养生可掌握如下原则和方法:
积极主动,兴趣广泛。

在运动锻炼时,要保持心情舒畅,自觉主动、积极愉快地长期参加锻炼。

对运动兴趣的培养是形成运动习惯的关键。

比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创造了一套适合书法家锻炼身体的运动“鹅掌戏”,即一种独特的体操练习套路。

通过练习“鹅掌戏”,不但使他的书法艺术更趋精湛,也使他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因为王羲之从小就喜欢看鹅,时常逗鹅玩耍。

成年以后,更嗜好养鹅。

他觉得大白鹅羽毛洁白,一尘不染,鹅掌鲜红,在绿水中轻快划动,好像一条小船。

于是,他就在院子里专门修建了两个水池子,一个用来刷洗笔砚,一个用来养鹅。

王羲之几乎每天都在池边摆上书案,研墨练字或看书。

他写累了,手指酸疼了,就放下笔,走到鹅池边去看鹅,观察鹅的各种动作,有时一边看,还一边用手比划着。

乍看起来,白鹅划水的动作似乎很简单,仔细观察,却又并不那么简单,包括收腿、屈肢、缩趾和伸腿、张趾、划动等许多动作。

王羲之不禁模仿起来。

他发觉这些动作很美,不仅能扩胸,还能屈腕、伸掌、亮指,对于锻炼臂力、腕力和指力大有益处。

经过一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他编制了一套以鹅掌划水动作为主,并融汇大鹅行走、亮翅、觅食等动作在内的操练动作。

这套操,有的动作好像鹅在陆地上行走,左右摇摆,十分逗人喜爱;有的动作又如鹅在水中游动,扇动着翅膀互相追逐,显得活泼矫健;有的动作好像鹅在水中急速划行,引颈朝天欢鸣,显得十分敏捷。

王羲之对自己创编的这套“鹅掌戏”十分喜爱。

因为不仅可以活动身躯四肢,增强体力,而且在锻炼臂力和腕力方面,更能与习练书法紧密结合。

所以,王羲之坚持练习,很少中断。

经过常年锻炼,效果显著,直到晚年,他的身体仍然十分健壮。

他曾进行了一次长途跋涉。

据文字记载,他“与东土人士尽山水游,弋钓为娱。

又与道士许辽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各山,泛沧海”。

纵览许多医著及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关于房事养生的研究,不仅有科学的独创理论,而且有许多易于实行的有效方法。

其总的要求是,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和欲有所避,这些我们都应该遵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