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合集下载

光学系统中成像光束的选择----光阑(应用光学第六,七次课)

光学系统中成像光束的选择----光阑(应用光学第六,七次课)

x f f物
D Γ D 1 D Γ nu D 2 f 物 f目 2 f 500 2 250
数值孔径
Γ NA nu D 500
增大数值孔径可以提高显微镜的视放大率。 增大物方孔径角 增大数值孔径的方法 增大物方介质的折射率 (浸液物镜)
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光学系统中总有一个光孔是限制光束的大小的。 看下图: 出射光瞳 孔径光阑
入射光瞳
A

-U
U

A
说明
(1) 孔径光阑通过其前面的透镜成像到物空间去, 入射光瞳(入瞳) 入瞳实际上限制着光学系统的物方孔径角 U (2) 孔径光阑通过其后面的透镜成像到像空间去, 出射光瞳(出瞳) 出瞳实际上限制着光学系统的像方孔径角 U (3) 入瞳位于物空间的;出瞳位于像空间的。 (4) 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对于整个光学系统是共轭的,即:

F物
非成像的光,来自反射面反射的光,仪器内壁反射的光等。
(2) 其危害:使像面产生明亮的背景,降低像的衬度 (3) 该光阑不限制通过光学系统的成像光束,只限制那些从非 成像物体射来的光,例如:各反射面反射的光,仪器内 壁反射的光等。
物镜
消杂光光阑 分划板
(4) 当然也只是一些重要的光学系统,专门设置消杂光光阑 的,且可以有几个的。例如:天文望远镜,长焦距平行 光管等。 (5) 一般的系统仅仅使用其镜管内壁加工成内螺纹,并涂以 黑色无光漆或者煮黑来达到消杂光的目的。
A 视场光阑
L2
L1
B
(9) 入射光瞳为有限大时,此时入射窗并不能完全决定光
学系统的成像范围
当入射光瞳无限小时
入射窗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照相机的光阑为孔径光阑,照相底片为视场光阑。
5.1.3、 渐晕
由于轴外点斜光束宽度比轴上点光束宽度小,使像平面 边缘比中心暗的现象称为“渐晕”。
线渐晕系数
KD
D D
孔径光阑的位置不同,渐晕不同
面渐晕系数难以处理。
给渐晕的原因: 1. 为了减小元件的口径 2. 为了去处某些像差较大的光线
在某些望远镜中,渐晕系数可以达到0.5
30 F’物
对于轴向光束,物镜口径最大,目镜口径较小 为满足光学特性的要求,各光学元件的通光口径至少 应保证轴向光束通过。
3、轴外光束传播情况
1)孔径光阑确定:轴向光束口径最大的元件-----物镜
a F’物
a
2)、孔径光阑成像位置
a
b a
入瞳
F’物
出瞳
双目望远镜特点:物镜为孔径光阑,物镜垂直放置,可视 为薄透镜,位置确定,孔径光阑在像空间的像(即出瞳) 也是确定的。
S
光学元件的边框也起光阑的作用。
分类:
孔径光阑
视场光阑
5.1.1 孔径光阑
一、孔径光阑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
限制进入光学系统的成像光束口径的光阑称为孔径光阑。
作用: 决定了轴上点发出平面光束的孔径角,有时也称为有效光阑。
其实光阑决定了进入光学系统的光能大小。
光阑可在外面也可在里面
二、光瞳
光瞳就是孔径光阑所成的像。分为入瞳和出瞳。 孔径光阑在透镜后,经前面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称为入瞳。 孔径光阑在透镜前,经后面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称为出瞳。
解决的办法:使主光线不变
孔径光阑
y1´=y´
远心光路:将孔径光阑放置在像方焦平面处, 入射主光线与光轴平行,出射主光线永远不变,与像平 面的交点位置也不变

+第5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第5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 应用 . 光学
第 五 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5.4
二、物空间轴外光束渐晕分析
. 应用 . 光学
第 五 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5.4
分成三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以AB1为半径的圆形区。在该区域内,每一 点都以充满入射光瞳的全部光束成像。 B1点的确定:由入射光瞳的下边缘P2与入射窗的下边缘M2 的连线与物平面相交。 第二个区域是以B1B2绕光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环形区域。 在此区域内,已不能使所有点都以充满入射光瞳的光束通 过光学系统成像。在子午面内,由点B1和B2,从100%到 50%渐变,产生渐晕。 B2的确定:连接入瞳中心P与入射窗下边缘M2与物平面相 交。 第三个区域以B2B3绕光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环形区域。在 子午面内,有B2到B3产生50%到0渐变, B3的确定:连接入射光瞳上边缘P1和入射窗下边缘M2与物 平面相交。
z 1 主面与光瞳面重合,有
' z '
' k
xz x f f , p l , p l
'
'
此时上式变成一般形式的高斯公式
2)光瞳处的拉赫不变量为
n1hzuz n h u J z
' ' ' k z k
' z 和 z为第一近轴光线与入射和出射光瞳平面相交的高 度, z 和 ' 分别为第二近轴光线在物像空间的夹角。 k
同理,光瞳处的放大 率可写为
n1 '2 再利用牛顿公式 x x ff ' f nk
' 1 k '
可得
z
1 n1 1 1 ' ' ' p p nk z f

第五章光阑和光束限制(2)讲解

第五章光阑和光束限制(2)讲解

我们把光学系统中所有光孔(包括透镜框)被 其前面的光组成像,以物面中心为原点对被成的 光孔像张角,即从物面中心点做出光孔像边缘的 孔径角,其中必有一个光孔像对物面中心的张角 最小,即孔径角U最小,这个像称为入射光瞳。
与入射光瞳共轭的光孔就是孔径光阑。
入射光瞳的大小完全决定了进入系统参与成 像的最大的孔径角,是物平面中心点进入系统光 束的公共入口。
复习
在光学系统中,一些固定透镜和其他光学零 件的金属框架和专门设置的带孔的金属薄片是用 来限制光束的屏障,称为光阑。
孔径光阑:限制轴上物点进入系统孔径角u的光阑。
视场光阑:限制视场的光阑,决定物平面或物空 间有多大的范围可以被光学系统成像。
消杂散光光阑:只对非成像的杂散光起限制作用 的光阑,称为消杂散光光阑。
孔径光阑被其后面光组所成的像必是所有光
孔被其后面光组所成的像中对像面中心 A点张角 U 最小的一个。
孔径光阑被后面光组成的像称为出射光瞳。
P1
A
P1
U1 P2
A U1
P2
O1
O2
出瞳是光学系统的公共出口,能进入入瞳的 光束必能通过出瞳到达像面。
自物面中心A到入瞳边缘的光线与光轴的夹角 U称为物方孔径角,它是轴上物点能进入光学系统 的光束中的最大的物方孔径角。
2.一焦距为1000mm的正透镜,在其焦点处有一发光 点,透镜前置一平面反射镜把光束反射回透镜且在 焦平面上成一点像,它和发光点的距离为1mm,问 平面镜的倾角是多少?
3.用翻拍物镜拍摄文件,文件上压一15mm厚的玻璃 平行平板,其折射率为1.5,设物镜焦距 f 450mm,
拍摄倍率 1 ,试求物镜后主面到平行板第一面
作业
1.有两个薄透镜孔径AB=CD=50mm ,AB透镜 f1 100 mm ,

第五章 光阑

第五章 光阑
注意:此处入(出)射窗的定义与教材不同, 为什么呢?先思考,讲完“渐晕”后解释。
5.4 渐晕光阑(重点、难点)

1、定义:轴外点发出的充满入瞳的光被透镜的通光口径 所拦截的现像,称为“渐晕”;用以产生渐晕效果的光阑, 称为“渐晕光阑”。
有两个渐 晕光阑!
实际上,渐晕现像是普 遍存在的,我们用不着 绝对的消除渐晕。一般 系统允许有50%的渐晕 (拦一半),甚至30% 的渐晕。
5.2 孔径光阑、入瞳和出瞳(重点)


前面已经说过,用以限制进入系统的成像光束口径的光阑,称为孔径 光阑,与之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就是出瞳和入瞳。 一、定义: 1、入瞳:孔径光阑经前面的透镜组(光学系统)在物空间所成的像。 入瞳决定了物方最大孔径角的大小,是所有入射光的入口。 2、出瞳:孔径光阑经后面的透镜组(光学系统)在像空间所成的像。 出瞳决定了像方孔径角的大小,且是所以出射光的出口。
目前大部分应用光学教材都直接称视场光阑的像是入(出)射 窗,并没有详解其中理由,以上为本人概括,参考资料为《几 何光学和光学设计》王子余著P85~P86,浙江大学出版社。

5.4 渐晕光阑(重点、难点)
暗角 以及LOMO的暗角艺术效果
5.4 渐晕光阑(重点、难点)


2、消除渐晕的条件
只要入射窗(决定了物方视场的大小)与物平面重合,出射窗 与像平面重合就可消除渐晕。

例题5-1: 计算判断系统的孔径光阑,并计算入瞳、出瞳 的位置和大小。
5.2 孔径光阑、入瞳和出瞳(重点)


二、主光线、相对孔径 、光瞳数以及数值孔径
1、主光线:通过入瞳中心的光线叫主光线。 主光线不仅通过入瞳中心也通过孔径光阑中心及出瞳中心。 主光线是物面上发出的充满光学系统入瞳的成像光束的轴线。

第五章光学系统中的光阑解析

第五章光学系统中的光阑解析
金属表面及镜座内壁的反射和散射所产生)
B’ A B 孔径光阑 渐晕 光阑 消杂光 光阑 视场光阑 A’
位置:位置可选择,以达到限制杂散光的目的,也可以没有
§ 5-2 孔径光阑
1. 作用:在光学系统中实际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的孔径角U。 2.孔径光阑的确定
所有光孔投射到第一光孔的物空间,对轴上物点A张角最小的光孔“像” 所共轭的光孔为孔径光阑,该光孔“像”称入射光瞳,这个张角称物方孔径角 2U。 所有光孔投射到最后一个光孔的像空间,对轴上像点A’张角最小的光孔“像” 所共轭的光孔为孔径光阑,该光孔“像”称出射光瞳,这个张角称像方孔径角 2U’。 物点在有限远时,各光孔像中,对轴上物点张角最小者,限制了轴 上点光束的孔径角,即为入瞳。入瞳对应的实际光孔即为孔径光阑。 物点在无限远时,各光孔像中,直径最小者即为入瞳。入瞳对应的 实际光孔即为孔径光阑。
4.说明:
1)物体位置改变,原孔阑可能失去控制轴上点孔径角的作用,要重复 上述三个步骤确定孔阑。 2)一般来说,入瞳在物空间,孔阑在系统中,出瞳在像空间; 但有时 光学系统第一个光孔为孔阑,入瞳与孔阑重合;
光学系统最后一个光孔为孔阑,出瞳与孔阑重合;
3)入瞳为孔阑经过前面光组在物空间的像,决定了系统轴上物点的物方孔径角。 出瞳为孔阑经过后面光组在像空间的像,决定了系统轴上像点的像方孔径角。 4)对于理想光学系统,轴上和 轴外物点的主光线都过入瞳、孔 阑、出瞳中心。 主光线:通过入射光瞳中心的光 线称为主光线。 主光线是物面上发出的充满光学 系统入射光瞳的成像光束的轴线。
§ 5-1 光阑及其作用
在设计光学系统时,应按其用途、要求,在成象范围内的各点以一 定立体角的光束通过光学系统成象。这就是一个如何合理地限制光束的 问题。 定义:限制光束通过光学系统的光孔。 组成:透镜等光学零件边框或专门设置的带孔金属框。

第五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第五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例:有一光学系统,透镜O1、O2的口径D1=D2=50mm,焦 距f1′= f2′=150mm,两透镜间隔为300mm,并在中间置 一光孔O3,口径D3=20mm,透镜O2右侧150mm处再置一光 孔O4,口径D4=40mm,平面物体处于透镜O1左侧150mm处。 求该系统的孔径光阑、入瞳、出瞳、视场光阑、入窗、 出窗的位置和大小。
3)入瞳为孔阑经过前面光组在物空间的像,决定了系统轴上物点的物 方孔径角。出瞳为孔阑经过后面光组在像空间的像,决定了系统轴上 像点的像方孔径角。
4)对于理想光学系统,轴上和轴外物点的主光线都过入瞳、孔阑、出 瞳中心。 主光线:通过入射光瞳中心的光线称为主光线。 第二近轴光线:由物方视场边缘发出通过入射光瞳中心的近轴光线 。
§ 5-3 视场光阑
视场光阑通过前面光组在光学系统的物空间所成的像称为入射窗。 视场光阑通过后面光组在光学系统的像空间所成的像称为出射窗。 1.作用:限制物、像面上的成像范围。 2.视场表示方法: 物方线视场2y 长度度量: 像方线视场2y′
角度度量:
物方视场角2ω
像方线视场2ω ′
3.确定视场光阑的方法:
4. 说明:
1)场镜的光焦度可从物镜的出瞳与目镜的入瞳互为物象关系 的条件中求出。 2)场镜按用途不同,可分为正场镜和负场镜。 正场镜:使整个光束靠近光轴,从而减小了后面的透镜尺寸,
但出射光瞳靠近了目镜。
负场镜:使整个光束离开光轴,从而增大了后面的透镜尺寸, 但出射光瞳距离增大。
例:开普勒望远镜, f物′=100mm, f目′=20mm,物镜口径 D=25mm,由于目镜口径限制,轴外边缘视场渐晕系数 KD′=0.5,视场角2ω =10° ,问在不增加目镜口径情况下, 场镜焦距多大时,能恰好消除渐晕?

光学系统的光阑

光学系统的光阑
• 视场光阑若不能与物面或像面重合,物 方视场的大小则需要根据指定的标准进 行计算或判定,但存在一个视场大小的 最大极限值。
整理ppt
视场光阑设在像面
孔径光阑
视场光阑
y'
F
物在有限远
y
y'
物在无限远
整理ppt
tg y ' f'
视场光阑设在物面
视场光阑 B y A
孔径光阑
y D视 2
tg y
空间深度 • 近景深:对准平面以近能成清晰像的物
空间深度 • 景深为近景深与远景深之和。
整理ppt
z2 z1
2a z'2
z'1
对准平面 B1
A B2
入射光瞳 出射光瞳 P'1
P1 P P'
景像平面 B"2
A'
P2
P'2
B"1
1
2
p2
p
p 1
p'1 p' p'2
z1 p1 p
D
p1
p1
Dp D z1
题解图
整理ppt
入瞳和出瞳
• 孔径光阑在物方空间的共轭“像”称为入 射光瞳,简称入瞳
• 孔径光阑在像方空间的共轭像称为出射光 瞳,简称出瞳
• 孔径光阑、入瞳、出瞳三者互为共轭关系 • 入瞳在整个系统的物方对光束进行限制,
出瞳在整个系统的像方对光束进行限制
整理ppt
入瞳和出瞳
C.R. M.R. 物
整理ppt
焦深
一个物平面能够获得清晰像的空间深度称为焦深
入瞳 出瞳
D D'
z'1 z'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其他透镜框产生的渐晕
当光学系统中透镜较多,且孔径都不大时,虽然视场光阑不起 拦光作用,但其它透镜框仍可能拦光而造成渐晕。 *****是否所有光学系统都要无渐晕?
当孔径和视场都较大时,无渐晕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因为远离 孔阑的透镜直径不能做得太大,且适当拦掉偏离理想成像状态较远的 即像差较大的轴外光束有利于改善像质。
3)入瞳无限小时,视场范围由入窗边缘和入瞳中心连线决定;当物体 在无限远时,视场必须设置在像平面(后焦面)上。
4)若视阑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其线视场按对角线计算。
5)入射窗、出射窗、视阑之间的相互共轭关系。
§ 5-4 渐晕光阑
轴外光束被拦截的现象称为“渐晕”,产生渐晕的光阑称为 “渐晕光阑”。渐晕光阑多是透镜框。

60
D3 '
D3
l3 ' l3
10 *
60 20

30
两正薄透镜组L1和L2的焦距分别为100mm和50mm,通光口 径分别为60mm和30mm,两透镜之间的间隔为50mm,在透 镜L2之前30mm处放置直径为40mm的光阑,问 1)当物体在无穷远处时,孔径光阑为哪个?
2)当物体在L1前方300mm处时,孔径光阑为哪个?
L1
B’
L2
A u
Q P’
A’ P
B
1)首先用寻找入瞳、孔阑的方法寻找到入瞳、孔阑。
3.确定视场光阑的方法:
L2’ 入射窗
孔径光阑
入射光瞳
L1
B’
L2
A
P’

P
A’
(视
B
出场
射光
C
窗阑 )
2)将所有除孔阑外的光孔经其前方光组成像到物空间,求出每个光孔 像的位置和大小。
3)各光孔像中,对入瞳中心张角最小者,像本身为入射窗,像对应的 实际光孔即为视阑。视阑经过后方光组成在像空间的像即为出射窗。
B’ A
A’ B
渐晕 光阑
位置:位置可选择,以改善成 像质量,与视场光阑二者必有 其一。
● 消杂光光阑:限制杂散光(从视场外射入系统,或由镜头内部的光学表面、
金属表面及镜座内壁的反射和散射所产生)
B’
A A’
B
孔径光阑
消杂光 渐晕 光阑 光阑
视场光阑
位置:位置可选择,以达到限制杂散光的目的,也可以没有
物点在有限远时,各光孔像中,对轴上物点张角最小者,限制了轴 上点光束的孔径角,即为入瞳。入瞳对应的实际光孔即为孔径光阑。
物点在无限远时,各光孔像中,直径最小者即为入瞳。入瞳对应的 实际光孔即为孔径光阑。
3.确定孔径光阑的方法:
原则:将光学系统中所有的光学零件的通光孔(镜框)分别通 过其前面的光学零件成像到整个系统的物空间去,入射光瞳必然是 其中对物面中心张角最小的一个。 1)将所有光学元件的通光孔径经前方光组成像到物空间,并求出各个 光孔在物空间像的大小和位置。 a)规定光传播方向从右向左,以光孔为物,与物点发出的光线反向。 b)所有孔或框为实物。 c)利用解析法求解像的位置和大小。
2)物点在有限远时,各光孔像中,对轴上物点张角最小者,限制了轴 上点光束的孔径角,即为入瞳。入瞳对应的实际光孔即为孔径光阑。
3)物点在无限远时,各光孔像中,直径最小者即为入瞳。入瞳对应的 实际光孔即为孔径光阑。
例:有两个薄透镜L1和L2 ,焦距分别为90mm和30mm,孔 径分别为60mm和40mm,相隔50mm,在两透镜之间, 离L2为20mm处放置一直径为10mm的圆光阑,试对L1前 120mm处的轴上物点求孔阑、入瞳、出瞳的位置和大小。
渐晕光阑与视场光阑二者必有其一
● 消杂光光阑:限制杂散光(从视场外射入系统,或由镜头内部的光学表面、金 属表面及镜座内壁的反射和散射所产生)
● 消杂光光阑:限制杂散光(从视场外射入系统,或由镜头内部的光学表面、
金属表面及镜座内壁的反射和散射所产生)
B’
A A’
B
孔径光阑
消杂光 渐晕 光阑 光阑
视场光阑
视场光阑通过前面光组在光学系统的物空间所成的像称为入射窗。 视场光阑通过后面光组在光学系统的像空间所成的像称为出射窗。
1.作用:限制物、像面上的成像范围。
2.视场表示方法:
长度度量:
物方线视场2y 像方线视场2y′
角度度量:
物方视场角2ω 像方线视场2ω′
3.确定视场光阑的方法:
L2‘
孔径光阑
入射光瞳
2.以入瞳中心为透视中心,将空间物点沿主光线方向向对准平面上 投影,投影点在景象面上的共轭点即为空间点的平面像。
3.对准面和景象面上的点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几何点而为斑点。
AB—对准平面
B
B1
B01
a
b
A
B02
B03
B3
B2
B4
B04
A’B’—景像平面
入瞳 出瞳
P P’
B4”
B4’
B2”
B3”
B3’ B2’
● 消杂光光阑:限制杂散光(从视场外射入系统,或由镜头内部的光学表面、金 属表面及镜座内壁的反射和散射所产生)
● 孔径光阑:限制轴上点成像光束的孔径角,决定像面的照度。(有效光阑)
B’
A
A’
B 孔径光阑ຫໍສະໝຸດ A(∞)BC位置:随系统而异,目视光学系统要求孔阑或孔阑的像一定要在外面,以与 眼瞳重合;远心光学系统要求孔阑在焦面上。其他无特殊要求的可以选择。
l3

l3' f ' 30 *9 f 'l3 ' 9 3
45
D3

D3 '
l3 l3 '
15
tan u2

9/2 12 9

3 / 14
tan u2

15/ 2 120 45
1/
22
出瞳
L3
l3 20
l3 '
l3 f2 ' l3 f2 '

20 *30 20 30
4)对于理想光学系统,轴上和 轴外物点的主光线都过入瞳、孔 阑、出瞳中心。 主光线:通过入射光瞳中心的光 线称为主光线。 主光线是物面上发出的充满光学 系统入射光瞳的成像光束的轴线。
5)在保证轴上点物方孔径角不变的情况 下,合理的选取孔径光阑的位置,可提 高成像质量,减小整个系统的横向尺寸。
6)入瞳、孔阑、出瞳之间的相互共轭关系。
位置:位置可选择,以达到限制杂散光的目的,也可以没有
§ 5-5 光学系统的景深
拍摄小景深的照片
如特定镜头,应选择长焦距、 大的相对孔径即小的光圈数, 对准距离近。
拍摄大景深的照片
如远景镜头,应选择短焦距、 小的相对孔径即大的光圈数, 对准距离远。
一、光学系统的空间像
1.对准面为景象面在物空间的共轭面。
L1
L3
L2
L1 L3’ L3
L2
L2’
孔栏到入瞳 L1
l1' 0
出瞳
入瞳
D1' D1 60
tan
u1

60 / 2 120

1/
4
L2
l2 ' 50
l2
l2 ' f ' 50 *90 450 f 'l2 ' 90 50 4
D2

D2 '
l2 l2 '

90
L3 l3 ' 30
4.说明:
1)物体位置改变,原孔阑可能失去控制轴上点孔径角的作用,要重复 上述三个步骤确定孔阑。 2)一般来说,入瞳在物空间,孔阑在系统中,出瞳在像空间;
但有时 光学系统第一个光孔为孔阑,入瞳与孔阑重合;
光学系统最后一个光孔为孔阑,出瞳与孔阑重合;
3)入瞳为孔阑经过前面光组在物空间的像,决定了系统轴上物点的物方孔径角。 出瞳为孔阑经过后面光组在像空间的像,决定了系统轴上像点的像方孔径角。
A’
a’
B1”
B1’
b’
B’
如果入瞳位置对于物 方空间点(即景物) 位置发生变化,则景 象也随之变化
投影中心作前后移动 时,投影像的变化和 景物是不成比例的, 也称为透视失真。

准 平
S1

A S2
A
入出 射射 光光 瞳瞳
P
P’ P
景 像 平 面
A’
A’
景象畸变
二、景深性质及计算
入射窗
出射光瞳 孔径光阑
入射光瞳
L1
B’
L2
A
ω’
A’
ω
P’
Q
P
(视
B
出场
射光
C
窗阑 )
物方视场角2ω
通过入射光瞳中心的光线称为主光线,
像方线视场2ω′
主光线同时通过入瞳、孔阑、出瞳中心
说明
1)孔阑位置变化,入瞳、出瞳位置也变化,原视阑可能失去限制物象 方视场范围的作用,要重新确定视阑。
2)入窗限制物方物面上的成像范围,视场光阑是实际光学系统中限制 物面成像范围的实际光孔,出窗限制像方像面范围。
3)轴外点从某一视场范围开始,通过光学系统的成像光束要比轴 上光束少,并逐渐递减,直至光照度为零。
4.消除渐晕的条件:(必要条件)
B1 B3

2
q
q
p
由上式可知,欲使渐晕区B1B3为
零,需使p=q,即入射窗和物平面重
合,出射窗和象平面重合。
***入瞳为无限小时。
在有的光学系统中,不存在实像平面,视场光阑无法与像 平面重合,这种系统的视场边缘存在一个由亮到暗的过渡区域, 没有清晰的视场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