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
高中语文 12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1.2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
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形散神聚,景人合一——鉴赏1、提问: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学生讨论、发言并具体谈意见。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思维”。
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明确: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2、提问: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学生讨论、发言)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
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
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4)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
3、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
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
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板书:形散神聚)4、过渡: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某某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明确:(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
故都的秋教案两课时

故都的秋教案两课时这是故都的秋教案两课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故都的秋教案两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故都的秋》教案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诵读、鉴赏思考、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
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故都的秋-第2课时教案

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2、反复朗读文章,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文章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指导法【教学步骤】一、导入:1、寒潮袭来,长沙的秋已逝,这个冬天我最怀念的有岳麓山娇艳的红枫,有橘子洲头飘香的橘柚,也有周南校园中渐枯渐黄的衰草。
在那周南的秋天里,你最怀念的还有哪种校园秋景呢?(披情入文秋季图片)如:明黄的银杏、满地的落叶、荷池里的残梗、金色的桂花、环线边的“红豆”……(这其中有着大家对秋满满的爱、对周南真切的爱)上节课,我们读到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去一睹故都的秋意,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留住故都的秋,明白了作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念和深爱,可是,为什么他如此爱故都的秋,选的却是“清静”的景物,传达的的是“悲凉”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描绘的秋景,去体悟他对秋的独特感受。
二、品读秋景。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秋院静观自由朗读→指名读→点评:语速悠长缓慢,语调低沉2、文中秋院晨观图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呢?①碧绿的天色,青天、蓝朵、日光、秋草(隐藏的颜色)浓茶(清)方法点拨:绘色。
(色调)②驯鸽的飞声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静)方法:绘声。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方法:绘形老师点拨:明确所写的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明确意象的修饰词:色、声、形)。
方法:绘声绘色绘形3、齐读第三段,再次感悟。
老师总结: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高远碧绿的天色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寂寥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疏落衰败的秋草里。
4、学生自由朗读第4-11段,组内互读,作业展示问题→然后交流自己仿写的语句→推荐写的好的(朗读展示,结合文本点评反复朗读)文中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四幅图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呢?请结合其中的声、色、形,参照示例,进行仿写。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赏析五幅秋景图,理解分析景物特点,进一步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分析景物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一、导入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找出了文章的文眼:清、静、悲凉;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总——分——总,并对“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胜日”这五幅画命名;体会到作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
这一节课,我们重点赏析写景抒情部分(3-11自然段),具体分析景物特点,进一步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教学过程1、课堂朗读请一个同学起来朗读3-11段,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你认为能够体现故都的秋“请”、“静”、“悲凉”的特点景物,并在文中做好记号。
2、课堂探究(1)学生思考,探究赏析“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胜日”这五幅画,用ppt展示回答问题时的相关要求:指出你赏析的是哪一幅图,读出相关句子;指出这句话描写景物,分析该景物的特点;分析该景物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鼓励学生讨论,用笔记下自己的思考)(2)探究示例(根据学情决定是否出示):赏析秋雨话凉图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的姿态和互答时缓慢悠闲的声调体味出“清(清闲)”的特点;从息列索落的秋雨声体味出“静”的特点;从灰沉沉的天色、凉风冷雨、青布单衣或夹袄和他们闲话秋凉的微叹中体味出“悲凉”的特点。
如果说前面几幅画属于风景画的话,那这一幅是风俗画。
闲人话凉的京腔京味烘托出浓郁的北国秋味,而他们的微叹和互答恰好能唤起作者的落寞和感伤。
作者深爱这样的秋景,与当时作者思想苦闷、向往隐逸清闲的生活情趣是有直接关系的。
(3)课堂引导准备(学生展示思考成果,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启发、引导)A、庭院秋晨图“一椽破屋”:陈旧、沧桑;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两课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两课时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两课时8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两课时【篇1】一、教学目标1、感受并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深沉而隽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创造。
2、难点:悲凉的意境与颂秋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课型导读课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七、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利用《学生学习用书》获得初步理解;回忆古诗中有关“秋”的诗句,为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作准备。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思路:由眼前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春天联想到意蕴丰厚、令人感怀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国文人创作常常涉及的题材,是中国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读课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景画?请为每幅风景画命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为什么?(三)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1、引导要点:(1)描写了哪些秋景?(2)怎样描写秋景的?(3)描写出了秋景的什么特点?2、教师对问题结果的预设:1)秋晨小院图。
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图。
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秋蝉残鸣图。
从状态(衰弱)、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4)秋雨话凉图。
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长)写出了清、静、悲凉。
5)秋日佳果图。
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联系五幅风景画、抓住关键句(文眼),把握意境内涵: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第2课时教案

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2、反复朗读文章,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文章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指导法【教学步骤】一、导入:1、寒潮袭来,长沙的秋已逝,这个冬天我最怀念的有岳麓山娇艳的红枫,有橘子洲头飘香的橘柚,也有周南校园中渐枯渐黄的衰草。
在那周南的秋天里,你最怀念的还有哪种校园秋景呢?(披情入文秋季图片)如:明黄的银杏、满地的落叶、荷池里的残梗、金色的桂花、环线边的“红豆”……(这其中有着大家对秋满满的爱、对周南真切的爱)上节课,我们读到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去一睹故都的秋意,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留住故都的秋,明白了作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念和深爱,可是,为什么他如此爱故都的秋,选的却是“清静”的景物,传达的的是“悲凉”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描绘的秋景,去体悟他对秋的独特感受。
二、品读秋景。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秋院静观自由朗读→指名读→点评:语速悠长缓慢,语调低沉2、文中秋院晨观图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呢?①碧绿的天色,青天、蓝朵、日光、秋草(隐藏的颜色)浓茶(清)方法点拨:绘色。
(色调)②驯鸽的飞声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静)方法:绘声。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尖细且长的秋草(悲凉)方法:绘形老师点拨:明确所写的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明确意象的修饰词:色、声、形)。
方法:绘声绘色绘形3、齐读第三段,再次感悟。
老师总结: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高远碧绿的天色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寂寥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疏落衰败的秋草里。
4、学生自由朗读第4-11段,组内互读,作业展示问题→然后交流自己仿写的语句→推荐写的好的(朗读展示,结合文本点评反复朗读)文中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四幅图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呢?请结合其中的声、色、形,参照示例,进行仿写。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二课时《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所创作的行旅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如何写出优秀教案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故都之秋的特点,赏析北国之秋的意境,把握作者独特情感;2、探讨作者“悲秋”之感的缘由,培养缜密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北国之秋的特点与意境教学难点:作者“悲秋”之感的因由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忆温习:1、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2、北国之秋的意境: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人→秋果→秋士二、诵读“议论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一段,联系全文,提问:1、“颓废”一词原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 在文句中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2、您认为作者对北国之秋产生“悲凉”之感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尽力从文本中筛选全面、合理的答案)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讨论评析答案,总结答题方法:阅读丢分的原因分析:1、挂一漏万:答题往往只写一点,不及其余,造成失分。
(高考答题规律总结:现代文阅读题3分、6分的小题一般要答3点;4分、7分的小题一般要答4点。
平时训练要贯彻“多答不扣分,少答会丢分”的原则,尽量简练地多答,但不能照抄照搬原句)2、脱离文本:没答题技巧的学生喜欢自己“想象”答题,考后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分数丢光了。
答题要尽量从文段中寻找、提炼词句来答,不要吃力不讨好,“空答”。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案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确立依据: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及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教学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大部分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基调。
(2)90%的学生能从分析景物的特点入手,抓住借助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在《故都的秋》中蕴涵的思想感情;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对祖国以及祖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沉的爱二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依据:(1)学习当代散文,首先要体会思想感情。
散文是作者个人的自叙传,也就是说在散文中最能见到作者的本来面目、真实面目。
所以鉴赏散文,要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由来和线索,发现作者的独特情怀、抱负和气质。
(2)学习当代散文,还要注意鉴赏方法。
鉴赏散文方法因文而异,《故都的秋》主要是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把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从景物的特点入手,抓住关键词句, 朗读品味.把握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既“悲秋”又“爱秋”的复杂心境以及对故都的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三、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运用讨论、讲授、点拨等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2、教学模式教师教授和学生讨论探究相结合。
3、组织形式提问形式和讨论形式相结合。
4、教学顺序[依据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教学顺序]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教师点拨→学生分析、质疑→得出结论、总结规律5、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设备;Power point幻灯片;朗读配乐带6、课时安排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学案
故都的秋
课时:第二课时编写人:张叶萍审核人:编号:
一、学习情境
本文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问题导学
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景物,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异果----
秋色:
秋声:
2、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4、“清、静”可以说是客观景物的特点,“悲凉”怎能也能看成是景物的特点呢?你怎样看待这里的清静悲凉?
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
6、写作手法探究:
三、达标检测
虞美人听响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问题:
同是听雨,心情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体现?
歌楼听雨(欢乐)(红、昏)
客舟听雨(愁怅)(阔、低、断、叫)
僧庐听雨(凄凉)(点滴)
心境不同,选择的场景亦各异,是为了契合作者当时心情而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