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按钮题目解析
【核按钮】(湖北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5单元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第5单元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是《考试说明》规定的一个考点。
“扩展语句”是在指定语句的基础上增添表述内容以丰富语句内涵的一种考查形式。
完成“扩展”,有时须要添加附加成分,如时间、地点、情态状语和具有描摹性、说明性的定语;有时须要增加分句,补充相关内容;有时须要运用修辞(如比喻、对偶、排比等),把抽象的内容表达得更具体、丰满、生动、形象;有时则须要用阐释、引申、想象、联想把语句扩展成一个完整的语段,表现一个生动的画面。
“压缩语段”是将一段话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对文字作压缩处理的一种考查形式。
“压缩语段”要求考生能对命题者所给出的一段文字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将繁复的文字压缩为比较简洁的提要性文字,或将具体形象的叙述、议论、描写、说明等文字压缩为比较抽象的、概括性的文字。
这一考点从演绎和归纳两个角度设置,旨在通过言语操作对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考查。
近年来本考点所选命题材料通常关涉人文信息、科技信息;情境演绎式扩展、提取关键词式压缩等实用型言语操作类试题已成为主流题型。
而近几年高考湖北卷中涉及“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的考题,基本上都是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的。
1.(2012·湖北卷)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
字数不超过30字。
(4分)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目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内容要符合宝黛初会的特定情景,采用对偶句式。
内容不符合情景,即使是对偶句,该题不得分;不是对偶句,即使符合情景,也不得分。
压缩该语段,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比如,黛玉之“惊”,宝玉之“笑”;黛玉之“眼熟”,宝玉之“面善”等等,稍加整合,即可成对偶句。
核按钮英语题型解读与训练答案

核按钮英语题型解读与训练答案随着新一轮高中英语课程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考英语试题结构和题型也有较大的调整,英语题型体现了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到问题立意,从重知识、重能力到重学科素养的转变,试题着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水平,进一步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良好的思维素质,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
青于蓝考试研究室针对当前高考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汇集了全国各地高考英语研究专家和教学一线的特、高级英语教师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精心编写了《高考英语核按钮题型解读与训练》。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一、题型解读探研命题规律,把握命题导向,提升学科素养本书依照高考英语全国新高考卷题型,从考纲解读、考点点睛等方面分门别类地对各题型的命题规律和考查重点进行了探讨和解析,力图从题目设计要求、答题技巧、方法点拨等方面以发散思维的形式,对考生进行指导,着眼于开拓考生思维,提升考生学科素养,使考生在对试题的分析领会中不断提高对高考英语题型的理解和对考查重点的把握。
二、分类训练强化思维意识,理清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本书对高考英语题型进行分解转化,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按照高考考点的分布来设计“定时、定量”的训练题,力求做到“难题分解,各个击破;陈题新解,推陈出新”,有利于培养和发展考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提高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题型精练锤炼语用能力,遵循规律,有效训练,增强应试能力本书题型精练部分按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素养”来设计试题,淡化单纯语法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考生对语用知识和情景的理解能力,以及对语篇逻辑结构的掌握。
该部分注重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意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进一步锻炼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实战的要求来帮助考生捉高应试能力。
四、答案解析点拨解题思路,提示误区和盲点,查漏补缺本书所附的“答案与解析”简明扼要,指点迷津,精析思路,提示思维误区和知识盲点,引导考生自主学习和校正,有效帮助考生了解自已的已知起点和思维困惑,以查漏补缺,开拓思维,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2021核按钮(新高考)专题一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结束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 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 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 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 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 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 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 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 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 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 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 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 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 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 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该选项谈到了两个概念,分别是材料三中“文学思维”含义的概念和 材料二中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概念。比对这两者概念的异同是做出正确 判断的关键。由材料三中提及有关文学思维的论述可知,该材料中所谈到 的“文学思维”概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即叙事结构和小说情节模式。而 材料二中论及的科幻小说文学性则对应其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 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这不同于材料三所述的叙事结构和小说情节 模式。因此该选项说法正确。
《核按钮》参考答案

2015高考语文核按钮参考答案·答题示例·答题提示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1单元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真题演练1.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常用字的读音,设题取向在于方音辨正及多音字认读。
命题材料全部取自教材。
B.“餐霜饮雪”的“雪”应读xuě。
C.“谦逊”的“逊”应读xùn。
D.“青苔”的“苔”应读tái。
答案:A。
2.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主要考查多音多义字和习惯性误读字的读音。
部分字词与江西省必修教材有联系,如“蟊贼”出自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涔涔”出自曹禺《雷雨》,“殒身不恤”出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等。
A.“给养”的“给”应读jǐ,指军队中人员的伙食、牲畜的饲料以及炊事燃料等物资。
要注意与“给(ɡěi)以”的字音字义区别。
C.“呱呱坠地”的“呱”应读ɡū,用来形容小儿的啼哭。
要注意和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叫声的“呱呱(ɡuāɡuā)”的字音字义区别。
D.“角色”的“角”应读juã,要注意和“头角(jiǎo)”的字音字义区别。
答案:B。
3.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多音字和形声字的读音。
其中“旋涡”的“旋”、“混搭”的“混”、“喷香”的“喷”、“扛鼎之作”的“扛”与“佝偻”的“偻”属多音字,其余都为单音字。
A.“捺”应读nà。
“捺”是个常用字,如果知道“一撇一捺”这个词语,就不难判断出“捺”的注音错误。
C.“扛”应读gāng。
“扛”是多音字,指“用双手举(重物)”时读ɡāng,指“用肩膀承担物体”读káng。
D.“拙”应读zhuō。
“拙”容易误读成第二声。
答案:B。
4.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主要考查形似音近(同或异)字、形异音近(同)字、多音字的读音辨析。
核按钮 实用文阅读答案

21.试题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 判断”的能力。 判断”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对题干的 理解,二是具有一定的鉴赏语言的能力。首先 理解,二是具有一定的鉴赏语言的能力。 要从画线句中找出非“客观平实”的词句, 要从画线句中找出非“客观平实”的词句,再 对其在文段乃至全文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价即可。 对其在文段乃至全文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价即可。 参考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 ”“奄奄一 参考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 ”“焦急 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焦急” 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 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 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参考答案①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 参考答案① 参考答案 是遇到许多阻碍, 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 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 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 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 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②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 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 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 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需要 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20.试题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的能力。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 的能力。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 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 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 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 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 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 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 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 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 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 万象、学无止境。 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 万象、学无止境。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 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 贡献: 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 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核按钮青于蓝试题解析

9、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表现的 ? 情感:落寞、失意、悠闲、孤独 手法:寓情于景 ,将复杂而多变的感情融合 在景物描写的不平衡 2、不平衡是绝对的 3、这种抚慰调适只能是一定程度的
青于蓝
第一套
文言文
张慎言,字金铭,阳城人。祖升,河南 参政。慎言举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寿张 知县,有能声。调繁曹县,出库银籴粟备 振,连值荒岁,民赖以济,泰昌时,擢御 史。逾月,熹宗即位,无何,贾继春以请 安选侍被谴,慎言抗疏救之。帝怒,夺俸 二年
天启初,出督畿辅屯田,言:“天津、静 海、兴济间,沃野万顷,可垦为田。近同知卢 观象垦田三千余亩,其沟洫庐舍之制,种植疏 浚之方,犁然具备,可仿而行。”因列上官种、 佃种、民种、军种、屯种五法。又言:“广宁 失守,辽人转徙入关者不下百万。宜招集津门, 以无家之众,垦不耕之田便。”诏从之。 那些修筑沟渠和房舍的制度,种植庄稼,疏浚 沟渠的方法,明确具体完备,可以仿照施行
尝疏荐赵南星,劾冯铨,铨属曹钦 程论劾,诬盗曹县库银三千,遂下抚按征 脏,编戍肃州。崇祯元年起故官。会当京 察,请先治媚珰者附逆之罪,其他始付考 功,报可。旋擢刑部右侍郎。谳耿如杞狱, 不称旨,并尚书韩继思下吏,寻落职归。 久之,召为工部右侍郎。国用不支,廷议 开采、鼓铸、屯田、盐法诸事。慎言屡疏 陈奏,悉根本计。大学士杨嗣昌议改府州 县佐为练备练总慎言以更制事大历陈八议 其后卒不能行。
诗歌
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 李正封 竹柏风雨过,萧疏台殿凉。 石渠写奔溜,金刹照颓阳。 鹤飞岩烟碧,鹿鸣涧草香。 山僧引清梵,幡盖绕回廊。
8\ (1)与李白《望庐山瀑布》相比,本诗描写景 物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不同 ? 9\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表现的?
高考语文核按钮
高考语文核按钮
在高考语文试卷的核心部分,常常会出现“说明文”、“议论文”、“夹叙夹议”等类型的题目。
这些题目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考生对
文章主题的提示和引导,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
在这些文章中,往往会有一个核心按钮,它对整个文章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说明文”为例,核心按钮往往是文章所要解释或说明的对象。
比如,一篇说明文的主题是“汽车”,那么核心按钮可能是“汽
车的发明与发展”、“汽车的分类与特点”等,它们将成为文章
不同段落的小标题。
这些小标题有助于考生提前理解文章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议论文”中,核心按钮通常是文章的亮点所在。
作者通过这
个核心按钮展开论述,分析、解释或批判某一具体问题。
比如,一篇议论文的主题是“手机的利与弊”,核心按钮可能是“手机
对生活的便利”、“手机对学习的影响”等。
这些核心按钮将贯
穿整篇文章,体现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而“夹叙夹议”则更为复杂,它既有夹叙的故事情节,又有对这
些情节的议论与评价。
在这种类型的文章中,核心按钮有时隐晦,需要通过精读理解,才能找到其中的要点。
考生需要仔细分析夹叙的故事情节,辨别作者的观点,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总之,在解答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时,我们应该注意题目给出的类型,理解核心按钮的作用,挖掘文章的思路和主
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这对于掌握文章的含义、分析作者的观点以及正确回答相关问题都非常重要。
【核按钮】(湖北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4单元 辨析并修改病句
第4单元 辨析并修改病句“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考试说明》规定的一个考点。
“辨析”病句,即对句子的正误作分析和辨别;“修改病句”,则是在对病句进行准确辨析、找出病因的基础上,对句子的毛病作修正。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对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考查的重要形式。
《考试说明》框定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其中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这四类是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两类是语意、逻辑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考湖北卷年年设有辨析病句的考题,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等几种病句的考查频率比较高,值得特别重视。
1.(2013·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 .《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C .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 .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语序不当。
“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应为“一幅大写意的美丽中国”。
C.句式杂糅。
把“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与“那些生命依然坚强”糅在一起了,应在“依然坚强”前加上“,那些生命”。
D.成分残缺。
在“耐人寻味”后加上“的东西”。
答案:B 。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 .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高考语文核按钮配套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深不可测(测)B. 惊涛骇浪(骇)C. 遥不可及(及)D. 源远流长(源)答案:C解析:A项“测”应为“侧”,B项“骇”应为“害”,D项“源”应为“缘”,故选C。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B. 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C. 面对疫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防疫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D. 他在比赛中屡次犯规,被裁判员出示红牌。
答案:C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为我国赢得了荣誉的称号”;D项成分赘余,应删去“裁判员”。
3.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们已步入而立之年。
B. 这座城市的夜晚,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D. 那片森林,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
答案:B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修辞,B项运用了拟人修辞,C项运用了夸张修辞,D项运用了比喻修辞,但“宛如”使用不当,应为“犹如”。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小明最近在学习物理,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他在做实验时,手触摸到铁块,铁块会变热。
他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小明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他,这是因为电流在铁块中流动时,会产生热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电流的热效应”。
小明感到很惊讶,他决定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一下这个现象。
他找来了一根电线、一个电池和一个电阻,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将它们连接起来。
然后,他将手触摸到铁块上,果然,铁块变热了。
小明继续思考,他想:如果电流在铁块中流动会产生热量,那么在其他导体中流动是否也会产生热量呢?于是,他进行了另一个实验。
他将电阻换成铜块,连接好电路后,触摸铜块,发现铜块也变热了。
小明非常高兴,他终于明白了电流的热效应。
1-2021核按钮(新高考)专题一
但选项的后半句则存在问题。后半句来源于材料一中的概括转述: “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 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刘慈欣)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 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转述 的依据出自材料一,不是材料二。再者材料二中的卡勒的学理只能解释 文学性需要变革意识,不能以守旧的态度对待文学性,但不意味着凡是 变革、创新的内容都是文学所需要的,同时,刘慈欣的科幻探索也无法 代表所有科幻文学的整体状况,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
再者材料二中的卡勒的学理只能解释文学性需要变革意识不能以守旧的态度对待文学性但不意味着凡是变革创新的内容都是文学所需要的同时刘慈欣的科幻探索也无法代表所有科幻文学的整体状况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解析
结束
解读试卷明考向
[考题一] [2019·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 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的是直接甩出 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 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 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 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 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 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 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 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 “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 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对点攻关五
【诗歌解析】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对点攻关六
【诗歌解析】词前三句写了四样景象:清波、阳光、柳和草。
春水悠远,春阳晴明,柳条轻柔,青草繁茂。
安闲平静,与社日人们的欢乐情景,似了无关系。
如此一片清幽澹远之景,正透出诗人的寂寞情怀。
接以径直抒情。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
春来,万物萌发,生意盎然,本应给人以振奋,而诗人却恰恰相反。
“逢春”,是触媒;“老大”,才是根源。
再以景收束前片:“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竹帘四垂,本已显示极静,复云“庭院静”,则简直静到万籁俱寂了。
“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
“怯寒未敢试春衣”。
这句应上“老大逢春”,用语朴拙真实。
对于已到“试春衣”之时因“怯寒”而“未敢”的七十五岁老人来说,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踏青”,指春日到郊野游览。
因此想只要有点山野风味的酒食就可以了。
“蔌”,蔬菜的总称。
“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既有野蔌、山肴、村酿,本想拚一醉,只是因为他担心:“花不语,笑人痴”。
把人虽老,犹想学少年人模样的情怀,深切地表现出来,为全篇生姿添色。
专题2
典题2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以寄托游子的浓浓哀愁。
【诗歌解析】首联点出这个传说。
点明在暮春初夏,子规哀鸣。
颔联写出听了杜宇的哀啼后,两种人有反应:一者为贪夫,一者为远客。
远客听到后哀怨、愁思不已,这是对应杜宇传说中的第二点。
贪夫是什么?词典上很清楚,就是贪婪的人,贪婪的人听到以后是什么感受,一个是“倦”、一个是“低首”。
低首是什么?词典上有“恭顺貌”“羞愧貌”“折服貌”“佩服”几个义项。
对应杜宇传说第一点,杜宇禅让隐居,那贪婪的人还不羞愧死么?但是他们是“空”羞愧,是“倦听”(厌於听闻),说他们空佩服也行,总之他们是不会放弃追名逐利的。
颈联景物烘托。
尾联“催归催得谁归去”,那就是照应颔联了。
你杜鹃鸟儿在那儿叫,叫声里不断催促人们。
但是贪夫不会被催去归隐。
催远客回家,但远客想归去却不能够。
只有乡郊的人们被你催促着去忙农事了
P 对点攻关六
【诗歌解析】“江行日已暮”,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早已是傍晚时分。
傍晚之际,正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远在天涯的游子看到夕阳,思乡之情也格外深沉。
“何处可维舟?”想要落脚休息,可是“何处可维舟”,偌大的钱塘江,竟没有一块可以拴住小船的地方吗?这句话写出了飘荡在外的游子对于无家可归的凄凉心情。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树里”“风前”承受着餐风饮露的生活,这就更让诗人怀念自己的家乡。
此时正是“孤灯”难眠,见“雁”思归之际。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在作者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寻“酒市”,是想“借酒消愁”,可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杯酒”哪能化解浓浓思乡之情?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专题3
对点攻关四
【诗歌解析】
一年曾经两次到锦城去游玩,头一次利春风第二次是秋天。
芳草有情碍马蹄不让我们走,彩云片片把楼阁层层来遮掩。
青山把我们隔断产生了别恨,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
今天为你向锦官城回首眺望,只见绵州的乔木和淡淡云烟。
对点攻关六
【诗词解析】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入云中的百尺楼台。
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
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
世事变化无常何必计较,只要逢佳
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来游玩。
专题5
对点攻关四
【诗歌注释】
[一]物情螳捕蝉:喻强者欺侮弱者。
《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
”
[二]世态蛇吞象: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
”
[三]行藏:出仕和退隐。
[四]松花酿:一种淡黄色的酒。
又叫“松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