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比较研究
浅析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

种 产 品 的消费 ,都不 会导 致其 他人 对这 种消 费减 少 的一种 产 品 ,它具 有 效用 的不 可分 割性 、消 费的 非竞 争
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种特点。私人产品则正好相反 , 具有效用的分割性和消费 与 受益的独 占性特点 。准
维普资讯
第 l 9卷 第 5期
20 0 6年 l 月 0
南京理1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一 社
Ju a o aj gUnvri f c n eadT c n lg o r l f ni ies yo i c n eh oo y n N n t Se
可行 性 分析 ,并提 出 了相 关对 策和 建议 。 关键词:研 究 生教 育 ;成 本 分担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 2 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6 620 )56 —4 0 82 4 (0 60 —50
我 国 自 17 98年恢 复研究 生招 生 以来 , 过 2 经 O多年 的改 革 和发展 , 究生 教育 取得 了令 人瞩 目的成就 , 研 20 0 6年 的招生 人数 接近 4 O万人 ,为国家 的经 济建 设 和社会 进步 输送 了大批 的高级 专 门人 才 。随着 社会 经 济发 展需 要及 个 人受教 育需 求 的增 强 ,我 围的研 究生 教育 规模 将进 一 步扩 大 ,预计 到 2 1 00年 我 同在 校研
3 .人 力资本 理论 。
究生 将 达到 10万人 。然 而 ,由于多 方面 的原 因 ,我 国的研 究生 培养 经费 基本 上 由国家 承担 ,在 庞大 的教 2
中国本科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比较研究

中国本科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比较研究
王伊雯
【期刊名称】《教育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普及化阶段,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以匹配高质量发展的经费需求是新阶段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重要部分。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支柱,其经费来源主体是我国政府(财政投入)与家庭(学费),因此本文使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的面板数据对公办本科教育经费中家庭与政府的成本分担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学费收入相对于政府投入的合理性。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家庭分担比例与其质量及成本呈现“倒挂”现象,区域间差异不断缩小,但区域内部差异逐渐增大,且学费调整处于僵化状态。
本文根据当下高等教育经费成本分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经济背景,对建立保障高等教育经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提出建议。
【总页数】9页(P1960-1968)
【作者】王伊雯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从教育成本的特殊性看地方院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2.逐步推行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是教育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大趋势
3.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构建研究——基于湖北省学前教育经费的现状与问题
4.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与分担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研机会成本分析

读研机会成本分析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以前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扩展到现在的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研究生两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读研,选择读研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涉及机会成本。
介绍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条件和特点,并从显性机会成本和隐性机会成本两方面分析了读研的机会成本,由此得出一些心得。
标签:机会成本;读研;隐性机会成本;显性机会成本1 引言俗话说,有得必有失,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亚当·斯密曾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拥有国王的权势。
在我们选择做某件事时,必然会放弃另外一件事,而那件被放弃的事所带来的收益就是我们的机会成本。
今年1月15日,有151万名考生走进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场,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参加今年考研的全国考生比2010年增加了11万人。
选择读研就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在考研队伍中有一半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分析读研的机会成本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在是否读研的问题上做出理性选择。
2 机会成本的相关理论2.1 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奥地利的经济学家弗·冯·维塞尔在他的《自然价值》中最先提出。
他通过对成本定律的分析,将效用与成本相联系,独创了机会成本。
他认为机会成本是潜在利益的减少而不是实际发生的支出。
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中写到“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
余绪缨教授指出机会成本是放弃某方案可能带来的最高贡献毛益。
使用某资源的机会成本,就是把该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上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
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将机会成本定义为: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教育成本资料

教育成本优化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教育成本优化策略的制定
教育成本优化策略的实施
• 分析教育成本的影响因素,找出优化空间
• 落实教育成本优化策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 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成本优化策略,如调整教育经费投
• 监测和评估教育成本优化策略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优
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
化策略
教育成本优化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教育成本优化效果的评估
•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等方法评估教育成本优化效果
• 评估教育成本优化策略对学生满意度、毕业率、升学率等指标的影响
教育成本优化效果的反馈
• 将教育成本优化效果的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根据教育成本优化效果的反馈,调整教育成本优化策略,提高教育成本优化效果
• 对教育成本数据进行分类和归集,便于后续分析和比较
教育成本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教育成本数据的分析方法
• 描述性分析:对教育成本数据进行概括和总结
• 比较性分析:对不同学校、专业和地区的教育成本进行比较
• 趋势性分析:分析教育成本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教育成本数据的解读
• 了解教育成本的构成和分布情况,为教育成本优化提供依据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教育成本:理解、评估与优化
DOCS
01
教育成本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教育成本的定义与构成
教育成本的定义
•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学生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投入的各种教育资源总和
• 包括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间接成本
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比较研究

与本科 生培养 目标 相 比,研 究生教 育 在 横 向上 具有 明确 的学 术 型 和应 用 型 指 向, 在纵 向上是介于本 科和博士之间。两者 培养 目 不同、层次不 同而导 致成本信 息 标 不 同, 因此教育成本核 算的内容是不 同的 。
( ) 二 关于教育成本概 念
完成课 程学 习再进 入论文研 究 ,但也不排
1 . 两者作 为成本核算对象是相 同的
一
、
由于教育成 本的支付 目的是 为 了培 养
一
特 征
定数量和质量 的人 才, 因此 , 育成本 的 教 根据 教学活 动的特 点 ,在计算 教育成
( ) 一 关于培养 目标
计算 、 归集应 该 以学 生为对 象。 本 时应该按不 同专业 、 别、 类 层次 的学生作 为成本计算对 象 ,并全 面反映各部 门的成 本 , 类学生的教育 总成本 和单 位成本。 各 所 以本科 生和 研 究 生分 别 作 为成 本 核 算 对
个焦点问题。 定高校教育成本 , 界 将本科
生与研究生教育 成本进 行比较 ,分 析其共
校 教育进程分 两个 阶段来 归集教育成本 即 课 程学 习阶段和论 文写作研 究阶段 ,课 程 学习阶段的教 育成本与本 科生教育成本 内 涵大致 相 同。而正 是 因为研 究生教育 方式
同点和差异性 ,可 以改变 目前高等教 育 中
象 ,这样不仅可 以比较 实际地反 映每个 学
尽管各 高校 的培 养 目标不 尽相 同 , 但 是对于本科 生和研究生 的培养 目 是有 区 标 别 的。一般 而言 , 科阶 段 的培 养 目标定 本 位在 宽 口径 、 厚基础 , 养 “ 培 通才 ” 在 一定 , 程度 上强调 专业 专项 性 , 主要培 养社 会实 用 性人 才 。硕 士 学位 则 是 一个 过 渡 性学
高等学校办学成本研究

2013年第1期(总第100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 nal of H e 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t r at i ve C adr e C ol l ege of Pol i t i cs A nd L awN o.12013(Sum N o.100)高等学校办学成本研究张莹1,靳利军2(1.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摘要:高等学校办学成本的探讨由来已久,但目前并没有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核算体系,原因就是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体系不能直接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修订给高校成本核算带来了契机,因为开始引入成本核算所需的权责发生制。
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应解决好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期间、成本核算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期增强高校办学成本的可操作性及有用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成本;成本项目中图分类号:G649.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13)01—0156—02高等学校作为非营利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播文化的职能,主要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目前,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学杂费、校办产业、社会捐赠等几个方面。
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学生缴费上学。
高校的非营利性要求其不能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应该在量人为出的基础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自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缴费上学”以来,各高校的收费标准为多少才算合理,与培养成本(教育成本)有密切的关系‘“。
对办学成本进行核算是确定合理的收费水平,完善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前提。
只有明确了高校成本结构,确定了高校合理的成本项目,才能确定高校的收费标准,才能科学建立包括国家拨款、学校各项收入、收费等多渠道资金来源共同组成的成本补偿机制。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以研究生教育为例

单位支付) 自筹经费培养生( 或 培养费由考生本人 自筹) 。但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 研究生教育计划
内招生比例越来越小 , 自费生比例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一些高等院校也不 失时机地实行了这一政策。笔者认为 , 研究生个人和家庭承担必要 的教育成本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进~
维普资讯
第2 8卷 第 1 期
20 年 3月 06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un l f i ga oma U i ri( aua S i c d i ) o ra o Xa t N r l n esy N trl c n eE i本分担 的现状及趋势
2 世纪 8 O O年代以来 , 全世界都出现了高等教育持续增 长的现象 。同时 , 各国对承担高等教育 费用的 愿望和能力减弱。世界性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 , 使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走上了成本分担与补偿之路。
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多样化, 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只有在高教成本 由受
益各方合理分担与补偿时才能实现。只有实现 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合理分担与补偿成本才能促进我国高
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为了一种趋势 :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 《 明确指出,
实施缴费上学制度 已成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一个重要趋势 ; 0 2 3年底 , 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接近 0 我
步发展 , , 同时 也体现了谁受益谁承担的公平性。但要求研究生教育成本完全 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是不合 理的。首先 , 兴办教育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 , 国家有责任兴办教育, 障公 民的受教育权利 ; 保 其次 , 由于 教育具有巨大的外部正效应 , 教育的发展不仅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收益 , 同时也给国家 、 、 社会 企业等利益
浅谈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

称为择一成本 。若资源充足 , 则不存在放弃机会失去相应收益的 情 况。() 2所使用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 。机会成本本质上是对不 能利用 的机会所付出的成本 , 因为企业选择了这种用途 , 就必然丧 失其 它用途所能带来的收益 。如果资源的使用方式是单一的 , 那 就谈 不上各个 机会的利益 比较。只有 当资源具有多用性 的时候 , 企业 才要考虑机会成本 , 这是考虑机 会成 本的一个前提条件 。() 3 把 可 能 获 得 的最 大收 入 视 为 机 会成 本 。考 虑 机 会成 本 时并 不 是 指 任 何 一 个 使 用 方 式 , 是 指 可 能 获 得 最 大 的 收入 使 用 方 式 。在 这 而 里 , 要 强调 可 能 性 。 需 ( ) 三 机会成本 的特性 (本是 除此项 业 务 之 外 的最 好 的业 务 收益 。所 以 , 会 成 本 实 际上 是 属 于 “ 机 收 益 ” 概 念 , 属 于 “ 本 ” 概 念 范 畴 。 。 “ 本 ” 是 指 投 入 、消 不 成 成 耗 ,“ 收益”通常指产 出与成本的相对关系 。把收益取个成本 的 名称, 当然 也 未 尝不 可 , 其 经济 意 义仍 然 是 收 益 。 但 ( 机会成本 的选择 四) “ 会成本 ”的概念告诉 我们 , 机 任何稀 缺的资源的使 用, 不论 在 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 , 总会形成 “ 机会成本” , 即为 了这 种使 用所牺 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 。因此 , 一概 念拓 这 宽和深化 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 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 的理解。 通 过 对 相 同的 经 济资 源 在 不 同 的生 产 用 途 中所 得 到 的不 同收 入 的 比较 , 使 得 经 济 资 源从 所 得 收 入 相对 低 的生 产 用 途 上 , 移 到所 将 转 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 , 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 ) 五 机会成本 的应用 机 会 成 本 不 只 是 一个 概 念 而 已 , 活 中也 有 不少 运 用 。 比如 , 生 对于并不怎么重视时 间的人来说 , 现在就可 以明白, 当我们焦躁地 等待迟到的他人 同时 , 我们 的损失不仅 仅是好心情 , 还有宝贵 的时 【】 6周运 清 , 刘莫鲜 . 社会资本在 农村劳动 力流 动中的 负面效应 分 析 [ . 汉 大 学 学报 : 科 版 ,0 4 2()5 . J江 ] 社 2 0 , 33:-8 [】 梅 华 , 国 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现 状 与 对 策 [】 农 村 经 7李 我 J. 济 ,0 6: 19 1 1 2 1() - 2 . 0 1 【 裴 志 军 ,区 域 社 会 资 本 的 维 度 及 测 量 [ 】 统 计 与 决 8】 J. 策 ,O 9: 14 6 : 2 1() 1—1 . 0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比较研究
【摘要】尽管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尚未开始,但开展成本核算的愿望与要求与日俱增。
在同享高等教育资源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教育成本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对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研究生教育成本在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奖学金、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与本科生教育成本存在差异,旨在为科学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成本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一些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高于本科生,形成了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状态,研究生教育成本概念凸显,成为本科生教育成本讨论之后的另一个焦点问题。
界定高校教育成本,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和差异性,可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大锅饭”现象,对于科学核算教育成本,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改革高校财务核算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的特征
(一)关于培养目标
尽管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通才”,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专业专项性,主要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
硕士学位则是一个过渡性学位,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在培养目标上主要突出表现在:学科知识的深入系统性;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术型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比,研究生教育在横向上具有明确的学术型和应用型指向,在纵向上是介于本科和博士之间。
两者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而导致成本信息不同,因此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是不同的。
(二)关于教育成本概念
早期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把经济学中一整套成本概念和成本分析方法移植到教育领域中来,得出经济学意义上的国家教育成本、家庭教育成本和学校教育成本概念。
近期的研究以务实的态度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成本进行考量,因而本文所指的高校教育成本是以高等院校为会计主体的教育成本概念,不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也不包括社会教育成本及家庭教育成本等。
由于普通高校担当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任务,本文将基于两者共同耗用高校教育资源上进行比较,即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这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校教育产品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是
狭义的教育成本,也就是说教育成本概念是相同的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
(三)关于教育成本核算基础
基于相同成本概念的基础,对于成本核算基础有以下特征:
1.两者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是相同的
由于教育成本的支付目的是为了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因此,教育成本的计算、归集应该以学生为对象。
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该按不同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并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成本,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所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实际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可以使教育计划与会计核算保持一致。
2.两者的成本计算期是一致的
高等学校培养一名本科生需四至六年时间,培养一名研究生需二至三年时间。
每年新生入校开始,作为一届学生的教育周期,以学年为成本计算期,归集一学年发生的各种教育费用,确定该学年的教育成本。
因此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成本计算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计算时间的长短。
3.都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
在学生培养期间,教育投入与受益对象的培养进度往往是不同步的。
如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这些投入可以培养很多期学生。
一般情况下,投入在先,实施培养在后。
因此,先开支的费用应按比例计入当期和以后各期教育成本中去,而不能将当期开支的所有费用全部计入当期的教育成本中去,无论是本科生教育成本还是研究生教育成本,都应该本着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耗费。
(四)关于教育成本内涵
尽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的概念是相同的,教育成本的内涵也有相似之处,如本科生教育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所有为本科生教育教学而发生的耗费即为本科生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
研究生教育按在校教育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归集教育成本即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写作研究阶段,课程学习阶段的教育成本与本科生教育成本内涵大致相同。
而正是因为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带来了教育成本内涵的特殊性,即研究生论文写作阶段教育成本的确定。
在进行分阶段费用归集时应关注几个问题:其一,区分好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研究阶段。
一般而言,研究生的教学环节是先完成课程学习再进入论文研究,但也不排除二者交叉进行。
因而二者的区分不应该以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来划分,
而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划分。
其二,在归集研究生教育费用时应剔除非教育耗费的内容,如校办企业、附属医院、已社会化的后勤集团等的开支与费用。
其三,对于不容易划分清楚的费用,如导师、任课教师的工资应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估算分摊,以使归集的费用更加合理。
因此,研究生教育成本不同于本科生教育成本的是研究阶段的成本归集,此阶段的成本具有确认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和列支项目的不确定性。
综上分析,高校本科生教育成本与研究生教育成本具有以下特征:两者关于教育成本的概念及核算基础是一致的,但由于担当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具体的核算内容及成本核算项目是存在差异的,因而两者教育成本计量的结果应该是不同的。
二、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差别成本分析
2005年出台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家人和个人的补助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四部(下转第81页)(上接第79页)分组成。
但具体到实际业务上,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本科生与研究生耗费资源的侧重点不同,即支出范围不完全一样。
当本科生教育成本由上述四个部分构成时,研究生教育成本与本科生教育成本存在以下差异:
(一)人员经费
首先,在课程学习阶段由学校集中授课,这个阶段的教师工资应该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进行分配;在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一般都作为导师的科研助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此时的研究生已经不是单纯消耗学校的教育资源,而是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研究生教育成本一般不再分担教师的工资。
另外,普通高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助研究生完成学业,都设有研究生部,那么该部门人员经费应该全部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而不再分到本科生教育成本中。
(二)科研经费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研究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不是进行机械的教学训练,而要重点引导学生开发智力潜能。
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索上的能力,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先导,科研能力往往体现了研究生的实际水平,论文写作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因而研究生教育的研究阶段时间占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课程学习阶段一年至一年半,论文阶段一年至两年)。
因此,以科研为主的论文写作阶段的研究生教育成本主要项目应该是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
相对来说,本科生一般较少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所以本科生不直接分担科研经费。
在实际操作时,对于科研经费还要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与培养学生相
关的科研支出计入教育成本,与培养学生无关的科研支出如横向科研、有经费来源的政府科研任务等不纳入教育成本的范围。
(三)奖学金
在高校对研究生逐步实行收费以来,作为对学费的一种补偿,一些高校加大了对研究生奖学金的奖励力度。
根据我国现行的奖学金制度,国家设立的研究生奖学金分为两种: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和普通奖学金。
普通奖学金奖励面广,主要目的是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而设立的资助项目,是国家计划内研究生每人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只能起到“助学”而不能起到“奖学”的作用,作为对缴费上学的一种补偿,所以这部分奖学金不宜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
(四)固定资产折旧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可分为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
从形成来看,有国家投入、社会捐赠、学校自筹及科研项目构建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首先应分部门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正确评估其损耗程度和实际价值,然后按照国家统一制订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采用一定方法计算提取。
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教育成本时,应区分固定资产的不同来源:对于专为研究生建立的实验室、机房、图书等提取的折旧就直接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对于有经费来源构建的固定资产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入教育成本;对于共用的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在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之间选择一定方法进行分配。
三、结束语
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之间存在差异,是由于两者不同的培养模式造成的。
对于两者的教育差别成本,首先考虑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对于能直接区分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就直接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对于不能划分清楚的,则在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计入研究生教育成本和本科生教育成本。
当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成本核算尚属理论探索阶段,如何在实践中实施和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
【参考文献】
[1] 刘荣. 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财会研究,2005(7).
[2] 于敏.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3] 康莉莉,陈春华.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5(1).
[4] 孙涛.关于实行有偿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理性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