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2.3《观察风》课件1湘教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5《观测风》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5《观测风》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测风》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风的概念以及风的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观测风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学生在观测风的方面可能还没有太多的经验,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掌握观测风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观测风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关于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的PPT。
2.准备观测风的工具,如风向袋、风速计等。
3.准备一些关于风的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奥秘。
同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风的一些了解和经历。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关于风的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风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观测风的工具进行实地观测。
引导学生记录观测数据,并尝试解释数据的含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他们的观测结果,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风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风帆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风对环境的影响。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观测风的方法和风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风的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风的观察日记,记录他们在家中观测到的风的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风的成因》科学教学PPT课件(3篇)

2023/4/21
7
2023/4/21
7
2023/4/21
7
2023/4/21
7
单单单单击击击击此实此此此处处处验处编编编编探辑辑辑辑母究母母母版版版版标标标标题题题题样样样样式式式式
做风的模拟实验
单单单单击击第击击第此第此二此第此二处二处级第处 二处 级第实第编级编三编级第蜡编三三辑验辑级第辑三辑级第烛第级母母四材母级第母四四版盒版级第版四料版级第级文第文五文级第、文五本五本级本五本级透样级样样级样式明式式式塑料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蚊香、双面胶和纸条
热 空
气 加热的空气
冷空气
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 然后开始下降
温暖的地 面加热它 上面的空 气
阳光加热地面
冷空气补充 到暖空气
上升后留下 的空间里
2023/4/21 2023/4/21
15 15
2023/4/21
15
2023/4/21
15
风的成因
风的形成
1、你用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
2、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 (风) 3、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空外气力流,动) 4、风看的见吗?
(点燃蚊香时,火机火头朝上,抓住蚊香的下端,蚊香头要对 着火头,千万不要烧着手。蚊香头放置的位置一定在左侧面圆 洞洞口处可以偏下一点,不要把蚊香头伸里面去。)
蜡烛 点燃前 点然后
蚊香的烟
纸盒里空气
(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 动方向。
特别注意: ①蜡烛一定要放在盒子右半部,靠近上面圆洞的下方 ②蚊香头放置的位置一定在左侧面圆洞洞口处 ③点燃蜡烛时,火机火头朝上,抓住蜡烛的下端,蜡 烛芯要对着火头,千万不要烧着手。
2.3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课件

90 ° 60 ° 30 ° 0° ° 30 ° 60 ° 90 °
咆哮西风带
南纬40~60°常年吹 南纬 ~ ° 刮偏西风, 刮偏西风,且风速很 大,给过往船只带来 很多威胁和险象。 很多威胁和险象。
咆哮西风带常年有风 “马纬度”经常无风 马纬度”
2、三圈环流的形成 (考虑地球自转) 考虑地球自转)
B.乙点位于30°N .乙点位于 ° D.②盛行西南风 .
例3: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 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C )
A.a .
B.b .
C.c .
D.d .
风带 极地东风带
分布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属性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属性 冷、干 冷、干 温、湿 温、湿 热、干 凉、干 热、湿 凉、干 热、干 温、湿 温、湿 冷、干 冷、干
0° °
即只考虑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低 极地空气 冷却下沉
90° °
高
极地空气 冷却下沉
单圈环流
北极
赤道空气 受热上升
赤道
赤道
南极
这种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这种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马纬度”问题 马纬度” 马纬度 南北纬30° 南北纬 °附近风不会 轻易来这儿作客, 轻易来这儿作客,在古 代人们把这个恼人的无 风带戏称为“马纬度” 风带戏称为“马纬度”
深入研究 形成体系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下册《风向和风力》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六、总结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估算云量、 测量雨量,今天,我们用风向风力计测量了两个模拟地区的风向和风 力。大家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测一测南京地区的天气情 况,连续测量一周或者更长时间,像这样记录在表格里(图片)。可 以自己测量,也可以查看天气预报,记得把数据及时记录下来
3.随着级数的增加,风力越来越?(强) 4.有了风级歌,我们就可以根据周围现象来判断风级,我们一起试试 看。请每个小组拿出风级歌资料单,你们能利用资料判断风级吗? (实际生活中的图)(小组讨论)
5.(图)六级风,七级风同时存在时算几级呢?你们怎么认为,说说 理由。(就高不就低) [设计意图:借助风级歌,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通过现象认识风 力大小。]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不够主动,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我们要关注学困生,应多表扬鼓励他们,教师应让学生多看 书,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风向和风力》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 单元《观测天气》的第3课。本课聚焦在风向和风力这两个气象要素上, 围绕是什么、如何测量、有什么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教学。本课先围绕识 别风向和风力展开,介绍观测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风向标和风力计, 并进行实地观测风向和风力。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用来观测风向的轻飘物体,如纸屑、纱巾、布条等。 学生材料:自制风向风力计的材料:硬卡纸、乒乓球、粗吸管、细吸管 。
STEM活动教案观测风

STEM活动教案观测风教案名称:观测风课时数:1-2课时课程目标:1.通过观测风的方向和速度,了解气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提高学生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教学资源:1.温度计2.定向风速仪3.计时器4.观察日记表格教学准备:1.安排在室外教学,确保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风力。
2.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温度计、定向风速仪和观察日记表格。
3.准备好介绍风向、风速等气象学概念的教学资料。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观测风”。
解释风是由地球各处气压差造成的气体运动,是地球大气层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风向和风速是气象学中重要的观测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天气变化规律。
请学生准备好观察日记表格和测量工具,准备在实验中观测风的方向和速度。
2.实验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个温度计、一个定向风速仪和一个计时器。
在室外选择一个空旷的地方,让学生们比较大方向,在不同地点的风向和风速可能会有所不同。
学生们依次进行观测,记录下当前时间、风向和风速,并将数据填写到观察日记表格中。
每个小组至少观测3次不同的时间点,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3.数据整理和分析(15分钟)在所有小组观测完成后,让学生们将数据整理在一起,比较各组数据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让学生们思考可能导致数据差异的原因,如地形、高度、建筑物等因素会影响风的流向和速度。
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们归纳出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讨论气象学中的相关原理和概念。
4.结论和讨论(10分钟)在数据分析完毕后,让学生们总结观测风的经验和收获,讨论气象学中风向和风速的作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风向和风速对天气变化有何影响?如何通过观测风来预测天气?如何利用风力进行能源利用?5.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学生们掌握了观测风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了风向和风速的重要性,提高了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带领学生总结教学内容,强调气象学的实践意义,鼓励他们多加观察和实践,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风的作用》优质课件

风能把树连根拔起。
……
3
二、探索
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1)先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然后用砂纸打磨。 (2)打磨结束后,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岩石有什么变化。 (3)做好观察记录。
4
二、探索
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戈壁
沙漠
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5
二、探索
总结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1) 风对岩石的磨蚀作用,改变着岩石的形状。 (2) 风能搬运沙、土,形成戈壁。 (3) 风力减弱时,风搬运的沙土沉积形成沙漠。 (4) 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是缓慢的,现象并不明显。
13
二、注重小组讨论,强化互动效率 小学科学本来就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时候,应当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很多时候小学生并不愿意一个人去钻研某些科学知识,但是如果此 时教师能够注重小组讨论,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互动气氛,那么相信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 论活动当中去,加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强化活动效率。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让他们进 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提供及时的指导。在带领学生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时候,为了能 够体现出互动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第一个讨论的内容是 绿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我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并引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积极的讨论,讨论 结束之后,将所得到的结果反馈给我。最终学生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浇水,需要种到土里并且 要有合适的温度。经过讨论,学生对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有了准确的把握。其次我引出了第二 部分讨论的内容: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会有怎样的结果?可以改变哪些条件?如何用实验证明? 第二部分的讨论内容提出之后,小组里的成员立刻对问题进行了记录,并且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 探讨问题,比如说在绿豆种子发芽过程中不同的浇水量、光照程度会对发芽产生哪些影响等等。教 师通过有效的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加浓厚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引导他 们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对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探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小学科学 教学,更适用于处于发展中的学生。
2.3 喀斯特地貌(教学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 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 称作峰林。
黄龙钙华
石钟乳:从洞顶向下由碳酸盐沉淀 堆积形成的倒锥状石钟乳。
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 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
石笋:从洞底向上由碳酸盐沉淀 堆积形成的竹笋状石笋。
【合作探究一、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结合概念,从气候、岩石和水文三个方面 分析)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水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出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愈发 尖削高大,如同30-40米的微型山峰,“峰”就这样诞生了。万千“峰”群 铺天盖地,又好似一片岩石森林,因此得名石林。
3.分类:
(1)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地下溶洞等
(2)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等。
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塌陷的喀斯特漏斗 又称为天坑。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
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喀斯特堆积地貌 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当富含Ca(HCO₃)₂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 CO₂大量逸出,导致CaCO₃沉积,形成钙华。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
植被稀少,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 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教科版科学《风的成因》优质课件1

教科版科学《风的成因》优质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风的成因》。
该章节主要从气候、地形和地球自转等方面阐述风的成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风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知道自然界中风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风速计、地球仪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段有关风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现象,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2. 探究风的成因(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对风的影响。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地形对风的影响。
(3)教师出示例题,讲解气候对风的影响。
3. 风的作用(1)学生观察风速计,了解风的作用。
(2)小组讨论风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制作简易风车,观察风车的运行原理,体会风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风的成因:气候、地形、地球自转风的作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彩笔在笔记本上绘制一幅有关风的成因和作用的插图。
2. 题目:写一篇关于风的成因和作用的小短文。
答案:插图:包括气候、地形、地球自转等因素对风的影响,以及风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短文:风的成因和作用介绍,要求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风的成因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讲解风的作用时,部分学生对于风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的风能资源,了解风能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风的成因在探究风的成因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上纬度和经度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对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4 B. 8
C.9
D.13
• 2. 操场上的丝带飘向东南方向,说明次时的风向是( )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 3. “叶动红旗展?描述的是( )
• A. 一级风 B. 三级风 C. 八级风 D.十级风
风向标是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标箭头所指方向 就是当时的风向。风速计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自制简易风向标
将吸管的一端剪开 做尾翼(yì)
橡皮泥
大头针
尾翼
用大头针做轴。在标头上粘一些 橡皮泥,保持风向标头尾平衡。
同步检测
• 一、填空题。
• 1. 风的大小叫( ),风吹来的方向叫(
)。
• 2. (
)是测量风向的仪器。(
)是测量风力大小的仪器。
• 3. 科学家一般设定( )、(
)、(
)、( )、(源自)、()、()、(
)共8个风向。
• 二、判断题。
• 1. 风有方向,但没有大小,( )
• 2. 我们现在一般把风定为十级。( )
• 3. 相风铜鸟是我国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 )
• 三、选择题。
• 1. 李淳风把风分为( )级。
第2单元 变化的天气
3 观测风
张衡发明的“相风铜鸟”
在一根五丈高的杆顶安放一只衔着花的 铜鸟,可以随着风向转动。鸟头所对的方向 就是风向。
形式多样的风向标
风向的观测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上图风向是 __东____风。
目测风力
目测风力
目测风力
气象站用风向标、风速计等仪器来观测风。
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