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试题(全册)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有(质量)。
流动的空气有力量,可以推动风车旋转。
2、中国民间很流行的走马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
3、空气能够流动,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像蜻蜓、蚂蚁、蝗虫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_头、_胸_、_腹_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_足,科学家把这种动物叫做__昆虫__。
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遍布整个地球。
已知昆虫有100余万种。
2.我认识的昆虫有__蜻蜓、蝴蝶、_蚕蛾、蝗虫、蚂蚁、蜜蜂_。
3、蜘蛛、蝎子、蚯蚓、螃蟹不是昆虫。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头部有鳃帮助呼吸,身体表面有鳞,靠鳍协调运动,分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
终身生活在水中。
5、蝌蚪、鳄鱼、墨鱼都不是鱼。
6、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7、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有护体、保温、飞翔的功能。
8、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等。
9、会飞的动物不一定都是鸟,如蝙蝠、蜻蜓都不是鸟。
10、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兔子、狗、猫、鲸、蝙蝠、海豚都是哺乳动物。
鸭嘴兽是特殊的哺乳动物,产卵繁殖后代,乳汁哺育后代。
11、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
中华秋沙鸭在野外的数量比大熊猫还少,雪豹被评为“极危”物种。
大鲵(娃娃鱼)、金斑喙凤蝶、藏羚羊也是珍稀动物。
12、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这里适合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箭竹的生长。
13、天然林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野生动物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土壤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2.砂质土:含砂较多。
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 .(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固体和液体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2 .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o3 .风的形成是(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
)4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常见的昆虫有(天牛)、(蝗虫)、(蜜蜂)、(蚂蚁)5 .(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6 .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大部分,鱼在水中靠(鳍)运动,用(Sg)呼吸。
7 .鸟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8 .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9 .我国珍稀动物中,有称为国宝的(大熊猫),称为雪山之王的(雪豹)还有(中华秋沙鸭)、(金丝猴)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10 .土壤的种类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11 .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空气)、(水)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有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12 .我国主要有(红土)、(黄土)、(棕土)、(黑土)、(紫土)。
(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植物对(土壤)也有保护作用。
土壤上的(植被)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14 .(量筒)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单位是(毫升),用(mL)表示。
15 .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16 .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冷热程度,(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17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18 .液体一般情况下,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19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固体也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提纲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总复习提纲(湘教版)三年级上期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是多感官、多角度的结合:眼睛看颜色、形状、大小,手摸冷热、光滑程度,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学会应用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官的配合,使我们的观察更仔细、更全面。
2、观察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得更精确、细致、清楚。
对观察物体的适当的处理可以使观察更深入,发现更多秘密。
不断地思考,能让我们在观察中有更多的发现,观察更深入。
3、观察过程中注意找物体的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是物体分类的依据。
分类前要注意先定标准(共同特征),记住每一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4、植物标本制作包括:采集、处理、固定、贴标签。
标签包括物品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
5、达尔文是著名的生物学家。
于1859年写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1、动物的特征包含:外型、繁殖、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我们可以根据动物的特征将动物分为: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2、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3、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
历经27年对药物的鉴别考证,著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内容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单元:土壤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
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2、鉴别土壤主要有手捏法、搓条法、沉淀法等。
用“手捏法”鉴别土壤的方法是: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3、不同的植物适合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最适合蔬菜生长的土壤是壤土。
4、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这种营养液可以代替土壤向作物提供养分,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
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

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1、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4)不乱砍乱伐,2、我们每个人能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些什么?(1)不虐待动物。
(2)不打猎。
(3)保护动物,不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
保护植物。
(5)多种植花草树木。
第三单元土壤1、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2、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3、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
无土栽培是批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4、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
在春4、空气中有灰尘,不同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多栽花草树木等。
第五单元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材料分为(天然材料:棉花做成的布)和(人造材料:塑料)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它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用(℃)表示。
195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2、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应的温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湘教版三年科学上册复习题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一、填空题:1、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
2、(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3、(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拖盘上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5、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6、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7、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8、中国人很早起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
9、(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二、问答题: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答:⑴调节,⑵测量,⑶读数,⑷整理。
2、风是怎样形成的?答: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填图题。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一、填空题:1、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目前,已知昆虫有(100余万)种。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
5、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6、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
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做(鸟)。
7、至2018,全世界已知鸟的种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一1、水1、(水)和(空气),是地球上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
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
2、水的样子: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水的存在方式:冰、雪、淡水、云、海洋等形式。
4、水的用途:洗衣、做饭、饮用等。
5、水和生物的关系:植物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微生物离不开水。
6、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7、人们通常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
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
8、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答: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1、水是一种(液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液体,比如:洗洁精,饮料,食用油,醋等。
2、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尝)的方法比较物体。
3、水重食用油轻。
4、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说明水和食用油都没有固定形状。
5、水和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不黏,比油重,水滴是圆的。
油是淡黄色,有气味,有味道,半透明,有点黏,比水轻,油滴是扁平的。
相同点: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液体、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都有一定的黏度。
3、谁流的更快一些1、按流动速度从快到慢排列:水>食用油>洗洁精(水最快,油较快,洗洁精最慢)2、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稠度)的影响。
3、液体和固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液体——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点透明;都会形成滴状;有黏度。
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有些透明有些不透明;不会形成滴状。
相同点:都有重量,有形状。
4、比较水的多少1、你有什么方法来比较不同瓶中水的多少?答:(1)倒在同一个大杯子。
湘教版小学科学知识点

湘教版小学科学知识点三年级(上册)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经过(20多)年的研究, 完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每发现一个新的“宝贝”, 总要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让他发现了许多(科学)的秘密。
2.不要忘了带上纸和笔, 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或(问题)。
3.我们把“宝贝”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物品)三类。
4.植物标本制作包括: 采集、处理、固定、贴标签。
标签包括: 物品名称、采集人、采集时间、地点。
5.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 他经过(27)年写成(《本草纲目》), 在这本书里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这本书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 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动物的特征包含: 外形、繁殖、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根据动物的特征将动物分为: 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常见的动物如: 猪、狗、鸽子、金鱼等。
7、(霸王花)世界上单朵最大的花。
含羞草是一种(草本)植物, 用手摸它, 它的叶子会(闭合)。
捕蝇草是(食虫)植物。
纺锤树又叫(瓶子树), 树高30米, 树干直径5米, 树茎内可储存2吨水。
8、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大约有(150万)种。
地球上到处都生长着植物, 而且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常见的陆生植物如: 辣椒、含羞草、菊花、柳树等;水生植物如: 荷花、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
9、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它的身体是(柔软)的。
蜗牛受到外界刺激能够作出反应, 会将身体(缩进壳内)。
大熊猫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它的眼圈是(黑)色的, 它的食物是(箭竹)。
10、(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 保水性(差), 透气性(好);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保水性(好), 透气性(差);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保水性(居中), 透气性(居中)。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下册全年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下册全年知识点汇总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完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每发现一个新的“宝贝”,总要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让他发现了许多(科学)的秘密。
2、不要忘了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或(问题)。
3、我们把“宝贝”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物品)三类。
4、植物标本制作包括:采集、处理、固定、贴标签。
标签包括:物品名称、采集人、采集时间、地点。
5、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他经过(27)年写成(《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这本书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动物的特征包含:外形、繁殖、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根据动物的特征将动物分为: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常见的动物如:猪、狗、鸽子、金鱼等。
7、(霸王花)世界上单朵最大的花。
含羞草是一种(草本)植物,用手摸它,它的叶子会(闭合)。
捕蝇草是(食虫)植物。
纺锤树又叫(瓶子树),树高30米,树干直径5米,树茎内可储存2吨水。
8、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大约有(150万)种。
地球上到处都生长着植物,而且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常见的陆生植物如:辣椒、含羞草、菊花、柳树等;水生植物如:荷花、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
9、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它的身体是(柔软)的。
蜗牛受到外界刺激能够作出反应,会将身体(缩进壳内)。
大熊猫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它的眼圈是(黑)色的,它的食物是(箭竹)。
10、(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含(黏土)较多,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