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寄生虫病

合集下载

兽医寄生虫学--第二章 家禽的常见寄生虫病 第四节 住白细胞原虫病

兽医寄生虫学--第二章 家禽的常见寄生虫病 第四节 住白细胞原虫病

兽医寄生虫学第二章家禽的常见寄生虫病第四节住白细胞原虫病一、概述定义: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血孢子虫亚目,住白细胞虫科,住白细胞虫属(Leucocytozoon)的原虫寄生于鸡的血液细胞和内脏器官的组织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已知的病原主要有两种,即卡氏住白细胞虫(Leucocytozoon caulleryi)和沙氏住白细胞虫(L. sabrazesi)。

住白细胞原虫属于血孢子虫亚目。

大配子和小配子母细胞独立发育,无融合体。

通常无类锥体。

小配子母细胞产生带8根鞭毛的小配子。

合子运动,称动合子。

子孢子裸露,表膜为3单位膜。

异宿主寄生。

裂殖生殖在脊椎动物宿主体内,孢子生殖在无脊椎动物宿主体内。

由吸血昆虫传播。

住白细胞虫科(Leucocytozoidae)主要为鸟类寄生虫。

裂殖生殖出现于肝、心、肾和其它器官的实质细胞中。

大配子和小配子母细胞出现于白细胞和未成熟红细胞中。

孢子生殖出现于除蚊子外的吸血昆虫中。

在整个生活史中不形成色素。

与兽医相关的为住白细胞虫属(Leucocytozoon)的沙氏住白细胞虫(L. sabrazesi)和卡氏住白细胞虫(L. caulleryi),主要感染鸡。

流行特点:1.住白细胞虫的传播媒介为蠓和蚋。

沙氏住白细胞虫的传播者为蚋,卡氏住白细胞虫的传播者为蠓。

2.本病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与库蠓和蚋活动的季节性相一致。

当气温在20℃以上时,库蠓和蚋繁殖快,活力强,而分别由它们传播的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和沙氏住白细胞原虫的发生和流行也就日益严重。

二、形态住白细胞原虫有多个种,分别感染不同种禽类,如鸡、火鸡、鸭和鹅等。

蚋和库蠓为中间宿主。

康复的禽可成为健康带虫者,保持终身。

作为中间宿主或生物媒介的蚋和蠓吸食带虫者的血液,其后再去叮咬易感禽,传播本病。

卡氏住白细胞虫的成熟配子体近于圆形,大小为15.5微米×15.0微米。

大配子体的直径为12~14微米,有一个核,直径为3~4微米;小配子体的直径为10~12微米,核的直径也为10~12微米。

养殖场中预防和控制家禽寄生虫病的方法

养殖场中预防和控制家禽寄生虫病的方法

养殖场中预防和控制家禽寄生虫病的方法养殖场中预防和控制家禽寄生虫病是关乎农户经济利益和家禽健康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家禽寄生虫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预防和控制家禽寄生虫病的方法。

一、维护良好的饲养环境1. 清洁卫生无尘环境:保持养殖场的卫生环境非常重要。

及时清理禽舍内的粪便,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无尘,减少寄生虫滋生的机会。

2. 地坪加沙:在禽舍的地坪上撒上一定厚度的沙子,这样可以防止寄生虫的进入。

沙子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寄生虫的卵,从而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合理设计禽舍:在禽舍的设计上考虑防止寄生虫滋生的措施,比如可以将饲料槽设计在禽舍外面,降低室内寄生虫的滋生率。

二、科学的饲养管理1. 合理营养:合理的饲养管理包括科学配置饲料,保证家禽的充足营养,增强其自身免疫力。

免疫力强的家禽对抗寄生虫有更强的抵抗力。

2. 合理放养密度:要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家禽的放养密度。

过高的密度会增加家禽之间的接触和传播寄生虫的机会。

3. 规范饮水:要保证养殖场的饮水设施干净,水质清洁。

家禽饮用的水源如果受到寄生虫的污染,就容易导致寄生虫病的发生。

三、药物预防和控制1. 疫苗接种:根据养殖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疫苗进行接种,加强家禽的免疫力,防止家禽寄生虫病的发生。

2. 喂饲抗虫药物:可以将抗虫药物掺入饲料中,让家禽在食用过程中摄入,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的目的。

3. 定期驱虫:根据养殖场的管理要求,定期给家禽进行驱虫,如家禽体表、水中使用驱虫药物,可有效控制寄生虫数量。

四、合理轮作和消毒1. 合理轮作:可以采用家禽和种植农作物轮作的方式,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种植某些农作物,如葱、大蒜等,对于预防和控制寄生虫有较好的效果。

2. 消毒:在家禽圈舍和养殖环境中进行定期的消毒工作,可以杀死已经滋生的寄生虫,防止其传播。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家禽寄生虫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维护良好的饲养环境、科学的饲养管理、药物预防和控制,合理轮作和消毒等措施,才能够有效地减少家禽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家禽饲养中的消化道常见疾病防治

家禽饲养中的消化道常见疾病防治

家禽饲养中的消化道常见疾病防治消化道疾病是家禽饲养过程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消化道疾病对于维持家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家禽饲养中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防治细菌性疾病是家禽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的细菌病包括腹泻、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等。

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关键在于消毒和合理的用药。

1. 消毒消毒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关键步骤。

在饲养环境中,经常进行卫生消毒,特别是禽舍和饮水器等重要区域。

可以使用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或者乳酸等进行消毒,消毒浓度和时间需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合理使用。

2. 合理用药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使用抗生素前应先进行细菌的敏感性试验,然后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特定的抗生素,并按照推荐的剂量和疗程进行用药。

二、寄生虫疾病防治寄生虫疾病是影响家禽消化道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蛔虫病、鸡肝片虫病等。

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疾病的关键在于环境卫生和药物治疗。

1. 环境卫生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是防止寄生虫疾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理禽舍及环境,清除杂草、霉变饲料和粪便等潜在的感染源,防止寄生虫的传播和滋生。

2. 药物治疗使用驱虫药物对于治疗寄生虫疾病是必要的。

可以选择有效的驱虫药物,喂养家禽进行预防和治疗。

但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方法,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家禽产生不良影响。

三、营养性疾病防治营养性疾病是导致家禽消化道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维生素缺乏病、矿物质缺乏症等。

预防和治疗营养性疾病的关键在于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和补充相应的营养素。

1. 均衡饲料合理配置家禽饲料是预防和治疗营养性疾病的关键。

饲料中应提供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家禽的需求。

可以咨询专业的饲养员或兽医,制定适合家禽生长和发育的饲养方案。

2. 营养素补充在家禽饲养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素补充。

兽医寄生虫学--第二章 家禽的常见寄生虫病 第六节 虱

兽医寄生虫学--第二章 家禽的常见寄生虫病 第六节 虱

兽医寄生虫学第二章家禽的常见寄生虫病第六节虱一、概述定义:虱属昆虫纲,是哺乳动物和鸟类体表的永久性寄生虫,常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流行特点:秋冬季节,家畜被毛增长,绒毛增多增厚,体表湿度增加,造成有利于虱生存的条件,因而数量增多,虱病较重。

夏季家畜体表的虱显著减少。

二、形态虱子有体虱、头虱、羽干虱和翼虱。

在条件较差的老鸡场多见。

图2-6-1 鸡羽虱图2-6-2 鸡头虱2-6-3 大体虱图2-6-4 鸭头虱虱体扁平,无翅,呈白色或灰黑色。

头、胸、腹分界明显,触角3~5节。

胸部有足3对,粗短,咀嚼式口器。

体虱很普遍,多侵袭成年家禽,大小为1~6毫米。

见图2-6-3“大体虱”。

整个生活史都是在宿主身上完成的。

成虱、幼虱和卵可见于胸部、翅下、背部和肛门部的羽毛和皮肤。

体虱可刺激皮肤,引起瘙痒并出现皮屑;受侵袭的鸡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增重慢或产蛋下降,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重度感染的鸡可出现死亡。

头虱,寄生于头部羽毛上,对青年禽非常有害。

见图2-6-2“鸡头虱”和图2-6-4“鸭头虱”。

羽干虱,见于羽毛的羽干上。

见图2-6-1“鸡羽虱”。

翼虱,见于翅膀的羽毛上。

三、生活史虱的发育过程:虱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生活史中有卵、若虫和成虫三期(见图2-6-5“虱的生活史”)。

雌雄交配后雄虱即死亡,雌虱于2~3天后开始产卵,每虱一昼夜产卵1~4枚。

卵黄白色,长椭圆形,黏附于家畜被毛上。

卵经9~20天孵化出若虫,若虫分三龄,每隔4~6天退化一次,第三次蜕皮后变为成虫。

雌虱产卵期2~3周,共产卵50~80枚,卵产完后即死亡。

图2-6-5 虱的生活史四、防治进行治疗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药品的商标说明,避免药物污染水和饲料。

在用药前要把蛋拣干净。

可应用的药物有下列几种:爱比菌素饮水剂:剂量为0.2毫克/千克体重,饮水内给药,饮用方法同饮水免疫的疫苗。

3天后再用药1次。

感染严重者需增加用药次数,间隔时间为3天。

马拉硫磷:57%浓缩乳剂或5%粉剂用于墙壁天花板、栖架、产蛋箱地面和垫料。

家禽常见的血液原虫性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家禽常见的血液原虫性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2021年第05期多种禽鸟是许多血液原虫的宿主,本文提及的禽血液原虫包括球虫、变形血原虫、住白细胞虫和疟原虫。

大部分感染不明显也不易确诊,这种信息不明对诊断和防控提出了挑战。

诊断通常经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或组织切片,对寄生虫在组织的分布、大小和物理结构特点进行辨别。

从经济效益考虑,这些疾病很少进行治疗,且有效的疗法很少。

必要时,可考虑应用氯羟吡啶。

养禽场重在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1禽常见血液原虫性寄生虫病球虫类原虫主要寄生于笼养禽鸟,也可能有雀形目野鸟。

这些微生物与其他已知的艾美耳亚目成员如弓形虫、兰克斯特球虫属或等孢子球虫属等多年存在分类学关系的争议。

寄生虫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生活史包括肠道和肠道外两个阶段。

卵囊在鸟粪中排出。

通过显微镜检查与等孢子球虫属区别卵囊是困难的。

孢子化的卵囊有两个胞囊和四个子孢子。

雏鸟会发生急性死亡,成鸟可慢性感染并且没有症状。

常见肝脾肿大。

慢性感染的鸟的肝和脾有类似肿瘤的病变。

当清楚的切面位于单核细胞的细胞核时寄生虫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有时在红细胞中。

细胞学检测对肠道外阶段有效,组织病理学对肠道阶段有效。

,并与疟原虫和住白细胞虫有相似性。

感染有宿主特异性。

在家禽和观赏鸟发病的是火鸡变形血原虫,已经在家养和野生火鸡确诊;在鸽子的鸽变形血原虫和萨氏变形血原虫,以及水禽的小鸭变形血原虫。

(2)流行。

叮咬的蚊蝇是传播的媒介。

孢子生殖发生在昆虫宿主体内,进入禽鸟宿主是通过蚊虫叮咬。

裂殖体一般感染肺血管内皮或其他血管内皮细胞。

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并成熟。

有些种类的变形血原虫有第二个分裂生殖周期,裂殖子入侵红细胞之前在心肌和骨骼肌中有大裂殖体。

(3)临诊。

多数感染是不明显的,且不能诊断。

报道在鹌鹑、火鸡、鸽子和一些鹦鹉有临床症状。

一般只有少部分的感染禽鸟表现出临床症状。

对火鸡实验性感染火鸡变形血原虫会出现严重跛行、腹泻、精神萎靡、消瘦和厌食。

也有贫血和肝肿大的报道。

与大裂殖体相关的肌肉病在野生火鸡有报道,横纹肌内有平行于肌纤维方向的纺锤形包囊。

影响家禽生病的主要寄生虫及防制措施

影响家禽生病的主要寄生虫及防制措施

的 中间宿主 , 能够 造成 该病 的传播 和 流 行 ,在 有 些 地 区 该虫 的感 染 率 达
10 。 该 虫 主 要 有 三 种 : _ 0% L s 0 d — 主 要 寄 生 于 鸭 和 鹅 .- i ni m — L c词 盯y a i 一 寄 生 于 鸡 , tl — Ls h— mi 寄 生 于 火 鸡 。后 者 是 造 成 南 克 罗林 纳
影响家禽生产的
寄生 虫 对 家 禽生 产 的 影响 与 饲
养 模 式 有 关 , 饲 有 利 于那 些 具 有 较 舍
Hale Waihona Puke 何 译西校南技范 宏 ,臣一职术 轩 张 河业师
短生 活史 和直接传 播 的寄 生虫生 活 . 如艾美 耳 球 虫 、 虫 、 刺 线 虫 和毛 蛔 异
细 线 虫 ; 养 和庭 院 式 饲 养 有 利 于 需 散 是 群 发 病 , 文 对 影 响 家 禽 生 产 的 主 本
定 的影 响 最近报道鸡体 内有微孢子
虫属家兔脑原虫寄生 。
11 球 虫
家 禽 艾 美 耳 球 虫 具 有 很 强 的 宿
沿 海 平原 和 沙丘 地 区大 型火 鸡 养 殖 场倒 闭的主要原 因。据报道 寄生于鸟
类 的 变 形 血 原 虫 有 10 种 , 但 是 很 2多 少 引起 发 病 。 肉孢 子 虫 病 是 水 禽 的 主
主特 异性 , 如鸡 、 例 火鸡 、 雀 、 孔 日本 鹌鹑 和 白喉鹑都 有各 自特 定的虫 种 。 同一种家 禽可 能 寄生多种 球虫 , 中 其 有 一些 种类的致病性更强 。不过所有 的禽 艾美耳 球 虫 均能 使 家 禽体 重 和 饲 料转换 率降低 , 肤色 素损失 和产 皮 蛋量 减少 。所有 家禽 养殖 场 , 有增 都 殖很快 的细胞 内寄 生虫球 虫 的存 在 。

散养家禽体表寄生虫病的中药防治

散养家禽体表寄生虫病的中药防治
用3 ~ 5 d 。
方剂 3 : 取 百部草 、 地肤 子 、 蛇床 子 、 苦参 、 黄柏 、 花椒各 等份 , 水煎取汁均匀涂擦 患处 。 方剂 4 : 明矾 3 0 g , 硫磺 l O g , 芒硝 2 0 g , 青盐 2 0 g , 乌 梅 2 0 g , 诃子 2 0 g , 川椒 1 5 g , 水煎取汁涂擦患处 。
再经过 2 4 — 4 8 h 蜕变为稚虫 ,然后在适宜气温下再蜕变 为成 虫, 这个发育过程约需 7 d 。由于这种螨可在无任何食物时生
鸡虱属于食毛 目, 即所谓 咀嚼虱。其特征是头部的腹面 上具有 咀嚼型的上颚 , 身体 背扁平 , 头前长 短触角 。除鸡之 外, 鸭、 鹅、 鸽都可患此病 。 该病流传于世界各 国, 当然我 国也 不例外 , 特别是散养家禽 , 患有此病机率很高 。 1 . 1 流行特 点 禽 虱有 1 1 种。其 中鸡虱 5种 , 即雏 鸡头羽
禽 虱病 和螨病是家禽 常患 的两 种体 表寄生虫病 , 两 者都 会 导致患病鸡奇 痒难 耐 , 导致采食 、 饮水 、 休息 障碍 , 严重影
响生产效益 。本文就散养家禽 虱病 和螨病 的流行 特点 、 病 因 病机与主症 、 中药防治方剂等三方面加 以阐述。 1 禽虱病
也有 的深入到羽管中去吸血。
活2 1 d , 因此 , 给传 播造成 良机 。鸡 刺皮 螨是昼息 而夜行 , 夜 间鸡栖 它忙 , 导致鸡昼夜不得 安宁。 禽羽管中都有血供应 , 羽
螨 寄生在羽管 内。鸡 突变膝螨 生存在鸡 的脚和无 毛的鳞缝
间。以上及其他动物 的螨虫均 为接触性传播 , 越是用得时 间
长 时鸡舍 、 鸭舍 , 越易感染 。 2 . 2 病 因病机 及主症 主症与虱相 同。 2 . 3 防治方剂 方剂 1 : 荆 防汤。荆芥 、 防风 、 苦参 、 苍术 、 地 无论是 哪种螨虫 ,都是 以吸禽之血 液来 繁殖 自己一族 , 因此 , 它们致 鸡及其他 禽的病 因病机及

鹅几种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鹅几种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鹅几种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措施鹅的常见消化道寄生虫有鹅裂口线虫、绦虫、蛔虫、球虫等病,影响鹅的生长发育和产蛋,严重者极度消瘦,而且能使鹅死亡。

无论是规模化养鹅或是散养鹅均易感染,特别是一家一户散养的鹅感染更加严重,必须要加以防治。

1.鹅裂口线虫鹅裂口线虫病是由鹅裂口线虫寄生于鹅的腺胃、肌胃角膜层下引起的疾病。

本病主要是以肌胃角膜的脱落和肌胃急性炎症与溃疡为特征。

1.1流行特点鹅裂口线虫发育无需中间宿主。

受精后的雌虫每天在胃内排出大量的肉眼看不见的虫卵。

卵随粪便排泄到外界之后,不能感染鹅,在适宜条件下(28-30℃),经24-48h后在卵中发育有活性的幼虫,然后再经5-6d,发育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破壳而出,沿草茎或地面蠕动。

鹅食人含有侵袭性的幼虫的草而感染。

幼虫在前5d栖居于鹅的腺胃,最后进入肌胃内或钻入肌胃角膜层下面,在此处经过17~22d发育为成虫。

寿命只有3个月。

雏鹅更易感染鹅裂口线虫。

1.2临床症状雏鹅消化障碍,饲料的消化率明显下降,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不食,发育受阻,体弱、贫血,有时腹泻。

倘若虫体数量多,饲养管理不善,可造成大批死亡。

如虫体数量减少时,或鹅的年龄较大,则症状不明显,而成为带虫者和本病的传播者。

患裂口线虫病的鹅,由于体况潺弱,对其传染有较高易感性。

1.3剖检变化剖开肌胃,可见角质层较薄的部位有大量粉红色、细长的虫体。

有虫体存在的肌胃角质层易碎,坏死呈棕色硬块,如除去角质层,可见有黑色溃疡病灶。

1.4防治措施1.4.1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只能活15d,而在10cm深的水中可以生存25d。

虫卵在冬季孵出的幼虫很快死亡。

鉴于以上情况,要清除病原体并不难,只要让养鹅场休闲1-1.5个月,在休闲期间,搞好鹅舍清洁卫生,加强消毒,则可以在1.5~2个月内清除病原。

1.4.2要把大、小鹅分开饲养,避免使用同一个场地,这样就能让雏鹅摆脱鹅裂口线虫的侵袭。

1.4.3预防性驱虫,鹅裂口线虫的幼虫侵入到机体内,经17-22d发育为成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病作用与症状
虫体在鸡十二指肠中依靠头节深入肠壁, 可造成微血管破裂逸血,引起肠炎或继 发感染 虫体分泌毒素可使鸡发生麻痹 消瘦、羽毛粗乱、呼吸困难、腹泻、粪 中带血 最后全身麻痹而死
低颈属(Hypoderaeum):似锥低颈吸虫(H.conoideum)
棘缘属(Echinoparyphium):曲领棘缘吸虫(E.recurvatum)
病原体形态
卷棘口吸虫呈长叶形,大小为 7.6 ~ 12.6╳1.26 ~ 1.60mm 。 具有头冠和头棘。口吸盘小于 腹吸盘。卵巢呈圆形或扁圆形, 位于虫体中央或中央稍前。睾 丸呈椭圆形,前后排列,位于 卵巢后方。子宫位于卵巢前方。 卵黄腺发达,分布在腹吸盘后 方的两侧,伸达虫体后端。

四、其它吸虫病

(一)背孔吸虫病
寄生于家禽的直肠与盲肠,分布于南方 各地。背孔科背孔属。

病原形态
虫体扁叶状,两端钝圆,腹面稍向内凹, 体长 3.84—4.32mm, 宽 1.12—1.28mm, 只 有口吸盘,无腹吸盘。 腹面有三纵列圆形腹腺,每列15个,呈 乳头状突起。 两睾丸分叶左右排列在虫体后端两侧。 卵巢分叶位于虫体后部中央。子宫左右 回旋弯曲于两肠支之间。 卵黄腺呈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两侧,自 虫体中部开始至睾丸的前缘。 卵小,大小为15—21um,两端各有 一条卵丝,长约0.26mm
病原体形态 生活史
流行病学
病变
症状
诊断 治疗 预防
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前殖属 (Prosthogonimus)的各种吸虫:
透明前殖吸虫(E. pellucidus)
卵圆前殖吸虫(E.ovatus)
透明前殖吸虫 病原体形态
透 明 前 殖 吸 虫 呈 梨 形 , 大 小 为 6.5 ~ 8.2×2.5 ~ 4.2mm 。口吸盘为球形。腹吸 盘呈圆形位于虫体前 1 / 3 处。肠支达体后 部。睾丸卵圆形,不分叶,位于虫体中央 的两侧,左右并列。雄茎囊弯曲于口吸盘 与食道的左侧。生殖孔开口于口吸盘的左 上方。卵巢多分叶,位于两睾丸前缘与腹 吸盘之间。子宫位于腹吸盘与睾丸之间。 卵黄腺的分布始于腹吸盘后缘的体两侧, 后端终于睾丸之后。
拌于饲料内喂服。
预防
1、 对流行区内的家禽进行计划性驱虫,减少病原扩散; 2、 对禽粪进行堆积发酵,杀灭虫卵; 3、勿以生鱼或蝌蚪以及贝类等饲喂家禽,以防感染; 4、用药物或土壤改良法消灭中间宿主。
二、前殖吸虫病 P293
病原体:
宿主:家禽、野禽
寄生部位:输卵管、法氏囊、泻殖腔、 直肠及蛋内 危害:输卵管炎、畸形蛋、腹膜炎
症状
1、前殖吸虫主要危害鸡,特别是产蛋鸡;对鸭的致病性 不明显。 2、初期患鸡症状不明显,有时产薄壳蛋,易破。病情进一 步发展可造成产蛋率下降,产畸形蛋或排出石灰样液
体。食欲减退,消瘦,羽毛蓬乱、脱落。腹部膨大、下
垂、压痛。泄殖腔突出,肛门潮红。严重者可致死。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所见病变,发现虫 体或粪便中发现虫卵,即可确诊。
病理变化
肠黏膜肥厚,有出血点 肠管内有多量恶臭黏液 黏膜贫血、黄染 棘盘赖利绦虫感染时,十二指肠黏膜有 肉芽肿结节,其中央有黍米粒大小呈火 山口状的凹陷。

诊断和治疗
诊断:检查粪中节片和虫卵;用水漂洗 肠黏膜查虫体;开产前蛋鸡进行诊断性 驱虫。 治疗:氢溴酸槟榔碱、氯硝硫氨、硫双 二氯酚
锥实螺和小土 蜗 ( 1)
背孔吸虫
毛毕吸虫
家禽
鸭、鸟类
第二节 禽类绦虫病
一、鸡的赖利绦虫病 P294 由 戴 文 科 (Davaineidae) 的 赖 利 属 (raillietia) 的绦虫寄生于鸡小肠内引起的 疾病。常见有赖利属的四角赖利绦虫、 棘盘赖利绦虫、有轮赖利绦虫

病原

(二)生活史: 虫卵(毛蚴)→(纹沼螺、赤豆螺)胞 蚴→雷蚴→尾蚴→(鱼类)囊蚴→(禽 类)成虫 (三)流行病学:两个中间宿主,第二 个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尤其是鲤科小 鱼。

(四)致病作用:肝脏破坏,胆囊、胆 管炎,降低消化能力。 (五)症状:消瘦,胆囊壁增厚,色白, 胆汁变质。 (六)诊断:粪检,卵少、漂乳法。 (七)治疗:丙硫咪唑(75-100mg/kg) (八)预防:控制食生鱼。
生活史
中间宿主的蛞蝓 在蛞蝓体内经 21-22 天发育为成熟的似囊 尾蚴;鸡啄食中间宿主后,似囊尾蚴在 鸡十二指肠中经 7-21 天即可发育为成虫 排出孕节 。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危害雏鸡,但各种年龄鸡均易 感 宿主排出的虫卵在潮湿的环境中能生存5 天,这种环境正适合于蜗牛和蛞蝓的繁 衍,曾在一只蛞蝓的消化道中发现1500 个以上的似囊尾蚴,且能保持感染力11 个月以上。 成虫可在鸡体内保持生命力达3年。

虫体特征
雄虫细长,长 5.35-7.31mm, 宽0.076-0.095mm 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腹吸 盘呈圆形,表面有许多小刺, 长突出于虫体外 ,直径 5160um 食道长,在腹吸盘前方分为 两支肠管。肠管在抱雌沟后 方合而为一,睾丸 70-90 枚, 单行纵列。 雌 虫 体 纤 细 , 长 3.384.89mm, 宽 0.076-0.114mm, 肠管在腹吸盘前后合而为一。


四角赖利绦虫: 1. 扁 平 带 状 , 长 10250mm,宽1-4mm 2. 头 节 上 具 有 顶 突 和 小 钩,排成两列(100个), 有四个长椭圆形吸盘, 吸盘上有8-12列小 钩 3. 孕节子宫分成许多卵 囊,每个卵囊内有虫卵 6-12 个 , 虫 卵 球 形 , 内 有六钩蚴 4.成节有雌雄性生殖器 官一套,生殖孔开口于 节片一侧
棘盘赖利绦虫
扁 平 带 状 , 长 10250mm,宽1-4mm 头节上顶突比四角赖 利绦虫大,小钩有 200 个 排 成 两 列 , 有 四个圆形吸盘,吸盘 上有8-10列小 钩
成节

成节有雌雄性生殖器 官一套,生殖孔开口 于节片一侧
孕节

孕节子宫分成许多卵 囊,每个卵囊内有虫 卵 6-12 个,虫卵球形, 内有六钩蚴
第三章 家禽寄生虫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吸虫病 绦虫病 线虫病 棘头虫病 原虫病 蜘蛛昆虫病
第一节 禽吸虫病
一、棘口吸虫病 二、前殖吸虫病 三、后睾吸虫病 四、其它吸虫病
一、 棘口吸虫病 P293
病原体 宿主:家禽和野禽 寄生部位:大肠和小肠
病原体形态
发育史
四角赖利绦虫和棘盘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 是蚂蚁; 有轮赖利绦虫的中间宿主为金龟子和家蝇; 成虫寄生于小肠,孕节随粪排出。 虫卵被蚂蚁等中间宿主吞食,六钩蚴逸出, 发育为似囊尾蚴。 当鸡吃了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 中间宿主被消化后,似囊尾蚴进入小肠 发育为成虫。
致病性与症状

肠炎、肠阻塞、神经症状,轻度感染不 表现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表现为消瘦、 贫血、鸡冠苍白、精神萎顿、翅膀下垂、 粪便稀薄或混有血样粘液、产蛋量显著 减少、雏鸡因体弱消瘦或伴发其他疾病 而死亡。
流行病学
1、分布:家禽常见寄生虫病,其流行区域广泛,世 界各地均有报道。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各省。
2、宿主:家禽(如鸡、鸭、鹅)和野禽(如野鸭)。
3、散养产蛋鸡多发。
病变
1、主要病变是输卵管炎,粘膜充血,增厚, 可在粘膜上找到虫体。 2、其次是腹膜炎,腹腔内含大量黄色浑浊的 液体。脏器被干酪样物粘着在一起。
症状
1、主要危害雏禽。
2、刺激肠黏膜,引起黏膜发时可引起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痢,粪便中混有粘
液。禽体消瘦,贫血,可因衰竭而死亡。
诊断
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剖检发现虫体可确诊。
治疗:
1、二氯酚:剂量为150-200mg/kg体重,
拌于饲料内喂服。
2、氯硝柳胺:剂量为50-60mg/kg体重,
有轮赖利绦虫
a. 扁 平 带 状 , 长 10130mm,宽1.5-3.0mm b. 头节上顶突大,形 状特殊为轮状,突出 于头节顶端,小钩有 400-500 个 排 成 两 列 , 四个吸盘小近圆形, 吸盘无小 钩
成节

成节有雌雄性生殖器 官一套,生殖孔不规 则开口于节片侧缘
孕节

孕节子宫分成许多 卵囊,每个卵囊内有 虫卵 1 个,虫卵球形, 内有六钩蚴
卷棘口吸虫
虫卵椭圆形,淡 黄色,大小为81-
91×52-64μm。
生活史
发育需要两个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 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蛙类及 淡水鱼。 成虫产卵→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 →[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 →尾蚴→[囊蚴] →终末宿主感染。

病变
剖检可见肠壁发炎,点状出血,肠内 容物充满粘液,粘膜上附有虫体。

各种吸虫比较
种类 棘口吸虫 宿主 家禽和野 禽 家禽、野 禽 寄生部位 大肠和小肠 中间宿主 淡水螺(1、 2)、蛙、淡水 鱼(2)
前殖吸虫
输卵管、法氏囊、 淡水螺(1)、 泻殖腔、 直肠及 蜻蜓(2) 蛋内
后睾吸虫

肝脏、胆管、胆 囊 直肠与盲肠
肝门静脉与肠系 膜静脉
纹沼螺、赤豆 螺(1)、淡水 鱼(2) 螺类(1)、水 生植物(2)
虫卵深褐色,大小为26-32╳10-15μm,
具卵盖,另一端有小刺。
生活史
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和排泄物排出体 外,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发育为毛
蚴、胞蚴和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钻入第二中
间宿主(蜻蜓),发育为囊蚴。家禽通过啄食含 囊蚴的蜻蜓(稚虫或成虫)而被感染。囊蚴在家 禽消化道发育为童虫,经肠、泄殖腔移行至输卵 管和法氏囊发育为成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