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美感第一节概说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 美感

美学概论  美感

(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

所谓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 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 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满 足。
4 美感的本质

关于美感的本质,一句话,美感源于人类 的社会实践。
美感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本质力量 的自我观照。
狭义上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 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 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 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 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 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 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 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更多的是建立在精神关系的基础 之上的,它关注的中心是客体在何种程度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日常情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美感心理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美感心理活动的相关要素之间主动性的活 动是审美得以进行的基础。每一种心理活 动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一句话来概括:这几种心理要素并生并存, 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为用。
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所谓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所谓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满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满美感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关于美感的本质一句话美感源于人类关于美感的本质一句话美感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健全的生理条件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保障。 首先,是正常的身体机能。一旦主体的感 官技能受阻、削弱或者丧失,那么主体审 美感受的产生就会受到阻碍或者无法达成。

美感—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医学美学课件)

美感—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医学美学课件)
• 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性
• 当人在与客观现实接触时,看到符合自己生活理 想的现象,体验到人的智慧、力量和才能,在精 神上获得一种满足和自由的喜悦感时,美感就产 生了。
想象创造性
•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 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想象创造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的时候, 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 用的、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 它是美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 要、最突出的特征。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形象直觉性
• 审美感受的直接 性、直观性和整 个审美感受自始 至终都是在形象 的、具体的、直 接的感觉中进行 的。
形象直觉性
• 在美的欣赏中, 个体无须借助抽 象的思考,便能 不假思索地判断 审美对象的美或 不美。
情感体验性
•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人的 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当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理想、主观 态度相一致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 肯定的情感体验;
精神愉悦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是审美个体不作实用 考虑,无关个人利益而产生强烈的情 感体验,因此是非功利的、主观的愉 悦性。
精神愉悦性
审 美 带 来 的 愉 悦
社会功利性
美感的社会功利,

不是狭隘的实用利源自感功利,而是精神带

上的满足和享受。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美感的特点
•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 美感认识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 共同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 • 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美学概论第四讲美感(一)

美学概论第四讲美感(一)

记得十多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土财主, 不知怎么一来,他也忽然“雅”了起来,买 了一个鼎,据说是周鼎,真是土花斑驳,古 色古香。而不料过不几天,他竟叫铜匠把它 的土花和铜绿擦得一干二净,这才摆在客厅 里,闪闪的发着铜光。这样擦得精光的古铜 器,我一生中还没有见过第二个。
——鲁迅:《题未定草》六
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 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一方面 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 显然是一种矛盾么?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这就是布 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the antinomy of distance)。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 ‘‘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距离”太远了,结 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 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 个最好的理想。——朱光潜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 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 散筹筭计 。《世说新语·俭啬》
商人可以在算盘的噼啪声中听到动听的音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埃尔肯拉特:“在荷属布拉邦特内地一个小 村庄里,有一次上演一部流血悲剧。舞台上 接连出现几起凶杀。默默看过了两三起之后, 善良的村民们再也忍受不了了。他们成群地 爬上舞台打断了演出,高喊着:‘血流得够 了!’”
从1681年至1838年这一百五十多年中,舞台 上演出的是伽立克等人的改编本,在这个本 子里考狄利姬与爱德伽成了婚,李尔也重登 王位。
美感与悲剧

美感—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医学美学课件)

美感—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医学美学课件)
• 产生条件 1.具有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 2.具有审美能力的人 3.社会实践活动是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 客体的纽带。
美感的产生
• 美感的产生于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社会 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社 会实践是美感的根本来源。
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
• 美感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包含着结 构和动力两种要素。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美感的概念
凡是与美有关的事物总是会成为人们追 求、向往的目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 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就是 美感。
美感的概念
•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审 美对象引起的具体审美感受。
• 广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意识”, 它包括审美主体所反映美的各种意识 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 受基础上形成的如审美趣味、审美体 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共同组成 的意识系统。
美与美感
• 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 美是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而美感
则是以美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是 对美的事物的能动反映
美感的三个层次
• 物感 • 人生感、历史感 • 宇宙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美感不同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到的快 感,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 美感是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的,由快 感进化而来的。
• 快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美感是人类所 特有的
• 快感的主体是无意识的,它无需认识快感 的目的,而美感的主体是有意识的,它能 够意识到其目的,同时使其行为符合目的。
• 美感总是力图摆脱各种狭隘的生理需求和 实用满足,旨在激励人们的思想、情感和 意志。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3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幻灯片

3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幻灯片

审美标准
• 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
• 是个体进行审美判断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 也是衡量事物审美价值的尺码。
孔庙全景美 “勾心斗角” 局部美
审美标准的内涵
• ――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 ――合乎客观、合乎目的、合乎形式,即
“真”、“善”、“美”三方面和谐统一 •
• 表象是一个审美经验与知识的信息库,人 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调动记忆表象参与到 新的审美活动中去。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二)联想与想象 • 联想与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发生的
一种自由自觉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二)联想与想象
1.联想 •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 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 (二)审美趣味 • 主观情趣、态度、风尚和追求, • 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
美趣味
• 不同个体间的审美趣味也具有丰富性、多 样性和独特性。
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三)审美理想 •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
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 • 审美理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指个体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刺激感觉器官 引起心理功能协调运动而产生的愉悦体验。
美感的起源
美是在社会实践过程形成的,美感也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感的实质
1.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2.美感是一种自由的、符合文化的愉悦体验
二、美感的特征
(一)形象直觉性 (二)情感体验性 (三)精神愉悦性
1.真
• 是指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 规律
• 美的事物必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体现着 “合主体实践的 目的性。

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移情的几种方式 :
1.给无生命的静止对象注入生命: “横,如千里阵云”; “点,如高峰坠石”; “竖,如深林之乔木”; “转折之事,如飞鸟空坠”
——卫夫人《笔阵图》
2.拟人化: “风在细语,树在低吟” “有情芍药寒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秦观《春日》 3.心情外射: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
(五)意志与灵感 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海,放安神思,心 偶照境,率然而生”
——王昌龄在《诗格》
(六)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人在主观态度上与现实生活保持
一定的间隔距离,对客观对象采取非实用、超功 利的态度。
第二节 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李白《菩萨蛮》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人泪”
——苏轼《水龙吟》
(四)思维与理解
1.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灵感思维
2.理解 理解是指以一定的知识为
基础认识新事物的心理活动, 是渗透在审美活动中的理性 能力。
审美理解的特点: 非概念性 意无穷性
玲却夜玉
珑下夜阶
——
望水浸生
李 白
秋晶罗白 月帘袜露
春秋时代:红颜祸水的悲情
代表人物:西施
秦汉时代:轻盈飘逸的纤秀
代表人物:赵飞燕、罗敷
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原名宜主 。因其舞姿轻盈如燕 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 。燕瘦通常用以比 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
罗敷 :《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 敷。”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 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 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 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第三章 美感经验

第三章   美感经验

二、美感是审美活动发生时产生的一种经 验状态 那么,什么是美感或美感经验呢? 所谓美感或美感经验,从心理感受上说, 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 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 间经验状态。
纪 八 十 年 代 中 美 国 画 坛 的 名 一 面 旗 帜 。 此 被 誉 为 二 十 世 由 ) 也 生 学 一 的 院 川 四 是 还
(一)美感经验作为自由的经验的基本含义 第一,美感经验作为自由的经验,首先 是一种人的感性和理性、肉体和精神、形与 神处于和谐融通的经验。 第二,美感经验作为自由的经验,是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验。 第三,美感经验作为自由的经验,是人 与自己和谐统一的经验,即在美感经验中人 获得了他的生命整体性存在。
时 国 当 代 人 像 油
年 美 展 一 等 奖 画 里 源自 碑 表 式 的 作 品 的 《 获 父 得 亲 第 》 二 已 届 成 全 为 国 中 青 农 画 现 老 该 , 初 大 代 放 , 十 年 八 纪 世 个 上
。 作 者 罗 中 立 (当
请欣赏: 《春江花月夜》朗诵视频 世博 梁祝 视频
游戏的结构:在游戏状态,人把自己分裂 为二,一方面投入自己的精力于游戏的把玩中, 成为一个游戏者;但另一方面,这个参与游戏 的人又是一个观看游戏的人,在游戏的同时反 观自身。其中,那个游戏的“我”是在游戏中 “表现”自己,那个观看的“我”则在观赏着 这种“表现”,这种既表现又反观自身的过程, 是游戏的本质。 美感经验作为自由的经验,其实就是这样 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游戏,在其中,美感经验 者既“表现”(出离)自身,又反观自身。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在探讨了美感经验的本性和美感经 验的特征后,我们就面临一个最基本的、 但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这就是美感经验 与“美”的关系。既然美感经验是“美” 的唯一见证和标志,那么,探讨“美” 就不能脱离美感经验。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 罗莎· 博纳尔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1822-1899), 《尼维 尔内的田间劳动》
《有母牛和骆驼的风景》 1914年 [德国]奥古斯特·马 克
三、美感的特征
• 1、个人直觉性(呈现形式) • 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审美过程 始终要求审美个体在形象的、具体 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 • 其次还指人们在美的欣赏中,无 须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 判断对象是美还是不美
• • • • • • •
①超越了分别意识(万物一体) 超越时代、阶级;理智、意志、情感 ②彻底的自由 精神自由 ③是全真、至善、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 子》)
• • • • • • •
例子: 《绝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 • •
1、感官层次的美感 ①审美客体起很重要的作用 ②主体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去接受 ③主要是具体事物所引起的人感官 上的快适(短暂性、变异性)
2、心意层次的美感
• ①是完全超越 生理、实用关 系的陶然自得 • ②是主体领悟 到审美对象所 蕴含的意义、 情感后产生的 欣喜
荷 花 影
齐 白 石
• ①审美过程始终充满着情感活动 • ②是一种精神愉快 • a美感不等于一般的生理快感,但必 须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 • b美感的愉快中往往渗入了伦理上或 理性上的满足,而快感没有 • c美感有分享性,快感则具有独占性
四、美感的层次性
• 南北朝宗炳提出“应目”、“会心”、 “畅神”三层次,当代李泽厚提出 “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 神悦志“说。 • 美感可分三个层次 • 感官层次的美感 • 心意层次的美感
劳拉· 克劳福特
布拉德-皮特
2007年英国科学家 评出的最美的脸
妮可· 基德曼 施瓦辛格
2、超功利性(内在内容)
两层意思 • 一、指美感主体不以满足当下实际 物质利益为目标 • 二、指美感对于人和社会的一种特 殊有用性,一种不同于物质实用功 利的功利性,即精神的功利性(鼓 舞、休息、解忧)。

3、情感愉悦性
第四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概说 含义、特点、层次性
一、美感的含义
• 1、狭义美感 • 指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 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 感受,也称之为审美感受,或审美 愉快。
2、广义美感:
• 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 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 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 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共同形成 的意识系统,也叫审美意识。
3、万物一体层次的美感
• 超越有限与有形的具体事物,达到 对宇宙最高规律(道、无)圆融整 体体悟,而获得的震颤灵魂的超然 感。 • 它常常表现为自由感、解放感、无 限感和永恒感,交织着庄严感、神 秘感、神圣感,谦卑敬畏感,因此 也称为宇宙感。
• “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 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 萼春深,百色妖露,马下坡,泳鳞出水, 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 皎明月,仙仙白云,鸿 雁高翔,坠叶如雨,不 知其何以冲然而澹, 然 而远也。
审美感受
审美意识 (审美趣味、审美体验、
审美理想、审美观念)
审美趣味:审美方面的偏好
两汉雄风、魏晋风度 盛唐气象、宋元韵致
审美体验:审美方面的经历 (广度、深度、强度) 审美理想:审美方面的最高追求
魏 晋 风 度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审美观念:审美方面的理性认识
二、美感的产生与发展
• 1、混生阶段 • 2、独立发展阶段 • 3、向纵深发展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