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2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一、朝代概述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

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虽然基本承袭了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周州数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郡数40 103 105 65 22 43 156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县数1314 1180 1109 1179 1474 1025 438 352 365 1024备注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定三、侨州郡县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

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

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一、朝代概述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

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西汉周州数郡数县数13 13 13 2 5 1922 23 23 42 103 97 211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1109117914741025秦汉三国东汉两晋南北朝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魏蜀吴西晋40 103 105 65 22 43 15613141180438 352 365 1024一说48 道32国341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备注定三、侨州郡县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

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

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

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

四、双头州郡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1. 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2. 农业技术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农业技术出现了一系列创新。

首先是种植技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中国的农业主要是以传统的直播种植方式为主,而在这一时期,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开始采用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还出现了新的种植工具,如犁和锄头,使得耕作更加高效。

其次是灌溉技术的改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开始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运河、水坝和灌溉渠道等,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还有农业科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对农作物的栽培方法和育种技术进行研究,通过选择性培育和改良,改善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这些农业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繁荣和粮食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3. 工艺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技术的进步对中国古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工艺技术创新。

首先是陶瓷技术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陶瓷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陶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化,陶瓷作品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瓷器种类,如青瓷和白瓷,它们的瓷质更为细腻,釉色更为鲜艳,成为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的重要成果。

其次是纺织技术的进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纺织技术进行了改进和提高。

他们研发出更为高效的纺织机械,如纺锤、织机等,使得纺织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同时,人们还在纺织工艺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对染色和织造技术的改良,使得纺织品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此外,还有冶金技术的进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冶金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如高炉冶炼技术的应用,使得铁产量大幅增加。

《魏晋南北》课件

《魏晋南北》课件
介绍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名人以及代表作品。
宗教信仰的发展
佛教、道教的传入和发展
探讨佛教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入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演变
介绍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的衰落与结束
1 内部矛盾的加剧和外部压力的增加
分析魏晋南北朝衰落的原因,包括内部矛盾 和外部压力。
2 结束和历史遗产
探讨魏晋南北朝的结束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遗 产。
历史价值与启示
1 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历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探索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总结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和借 鉴。
探讨魏国和晋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情 况。
2 南北朝的分裂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的分裂情况。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制
探讨魏晋南北朝采用的君主制度。
封建制度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制度的发展。
文化艺术的繁荣
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发展
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 繁荣。
名人和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PPT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魏晋南北》的PPT课件,旨在介绍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和 影响。通过本课件,你将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背景介绍
1 时间段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间段。
2 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背景
介绍魏晋南北朝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魏国和晋国的分裂

魏晋世系表2

魏晋世系表2

魏晋世系表曹魏世系: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由许昌迁回洛阳,国号魏。

公元265年底,司马炎代魏,魏亡,公历四世五帝,四十六年。

武帝操——文帝丕①——明帝叡②——————————齐王芳③(220—227年在位8年)(227—240年在位14年)(240—254年在位15年)——东海定王霖————————高乡贵公髦④(254—260年在位7年)——燕王宇———陈留王奂⑤(260—265年在位6年)蜀汉世系: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汉。

公元263年,魏司马昭分遣钟会邓艾伐蜀,刘禅降魏,蜀亡,公历二世二帝,四十三年。

先主备①————————后主禅②(221—223年在位3年)(223—263年在位41年)孙吴世系: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以建业为都城。

公元280年,被西晋所灭,共历三世四帝,五十九年。

武烈帝坚——长沙桓王策——大帝权①——废太子和——归命侯皓④(222—252年在位31年)(264—280年在位17年)——景帝休③(258—264年在位7年)——会稽王亮②(252—258年在位7年)西晋世系:公元265年底,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洛阳。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颍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公元317年,被匈奴刘曜所灭,西晋亡,共历三世四帝,五十三年。

宣帝懿——景帝师——文帝昭——武帝炎①————惠帝衷②(265—290年在位26年)( 290—307年在位18年)————怀帝炽③(307—313年在位7年)————吴孝王晏——愍帝邺④(313—317年在位5年)东晋世系:公元317年,司马睿南渡称帝,定都建康,东晋开始。

公元420年六月,刘裕篡晋称帝,东晋亡,共历三世十一帝,一百零四年。

元帝睿①明帝绍②哀帝丕⑥(317—322年在位6年) (322—325年在位4年) (325—343年在位19年) (362—366年在位5年)海西公奕⑦(366—371年在位6年)康帝岳④穆帝聃⑤(343—345年在位2年) (345—362年在位18年)简文帝昱⑧孝武帝曜⑨安帝德宗⑩(371—373年在位3年)(373—397年在位25年)(397—419年在位23年)安帝德文⑾(419—420年在位2年)十六国兴亡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传奇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宫廷生活也有着不同寻常的魅力。

在这个时期,宫廷生活已经成为了宫廷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候之一。

宫廷生活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就变得有趣而又复杂。

一、优雅华贵的出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与现在的宫廷生活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品味。

这个时期最流行的宫廷活动是议宴。

议宴是皇帝或贵族宴请文人、士人和高官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聚集才华横溢的人物,共同探讨政治、文学与艺术,提升自身品位和文化素养。

议宴时需要注重穿着,男性需要穿着华丽的锦袍、长衫或袍子,带着丝带或绦子,配上靴子和玉带。

女性则需要穿着华丽的绸缎长袍和长裙,佩戴金银首饰,还要画浓妆,头上戴着珠宝首饰,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的美丽动人。

在这种优雅的环境中,贵族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才华。

二、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的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

除了议宴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娱乐活动。

例如,宫廷里经常举行音乐会、歌舞会和诗歌比赛。

其中,音乐会是宫廷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皇帝和宫女们会穿着华丽的服饰,听着宫廷乐队演奏。

歌舞会则是给宫女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她们会手持乐器在台上演奏和跳舞,各显神通。

宫廷生活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赏花。

在春天的时候,皇宫里的花园会栽种着各种各样的美丽花卉,皇帝和皇后会带着宫女和贵族来赏花。

有时还会在花园里举行茶会,大家会坐在花园的草地上,品尝着浓郁的茶水,吃着小吃,欣赏着美丽的花朵。

三、政治斗争的阴影下的宫廷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生活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宫廷里也存在着残酷和阴影。

这个时期各个王朝之间的内部斗争非常激烈,宫廷生活也难以幸免于帝位争夺这一绝不善良的斗争。

有的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可以不择手段,将无辜的人杀掉。

这些阴暗而残酷的事情往往让人十分不悦。

此外,在宫廷里也存在着骚乱。

在那个时期,宫女从事的是人口贩卖,不少年轻女子被强迫入宫成为宫女,无法自拔。

魏晋南北朝称呼(二)

魏晋南北朝称呼(二)

称女子:女郎,小娘子(注意,千万别用“小姐”一语!!!后来的北宋南宋才出现,而且是指三陪)“女郎”从《搜神记》可判断晋代已经有“女郎”一词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

” 便敕内:“卢郎已来,可令女郎妆严。

”且语充云:“君可就东廊,及至黄昏。

”内白:“女郎妆严已毕。

”《搜神记》婢女对外人也称呼自家主人的女儿为女郎。

她们不会说“我家小姐如何”,而是说“女郎如何”在《搜神记》好像只第三人称。

《太平广记》里唐朝有当面称呼为女郎的例子:翱因问曰:“女郎何为者?得不为他怪乎?”美人笑不答"小娘子"(娘子当时意思为姑娘,不是某人老婆)《太平广记》((刘)宋文帝元嘉三年八月,忽有一女子,衣青罗之衣,绝美,云:“王尚书小娘子,欲来访君”。

文昭问其所以,答曰:“小娘子闻君歌咏,有怨旷之心,著清凉之恨,故来愿荐枕席。

”言讫而至,姿容绝世。

(出《八朝穷怪录》))称男子:郎君,某郎,阿郎"郎君"(《陈书》寄字次安,少聪敏。

年数岁,客有造其父者,遇寄于门,因嘲之曰:“郎君姓虞,必当无智。

”)"某郎"(姓或者名+郎,比如独孤郎)"阿郎"(《南史》萧梁时代:法和收太子圆照兄弟三人,问圆照曰:“阿郎何以至此?”),"小郎"指小叔子(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

王献之与客谈义不胜,道韫遣婢白曰:“请与小郎解围。

”(出《独异志》)),但我在《太平广记》里看到唐朝有用“小郎”指代某家小兄弟,小男孩的意思。

“况小郎娘子魂识已随足下,慕足下深矣。

”称主人:郎主"郎主"(《宋史》奴客与符伍交接,有所藏蔽,可以得知,是以罪及奴客。

自是客身犯愆,非代郎主受罪也。

”)外人,或者仆人称呼主人的儿子:郎君(当时有公子一词,但当面一般不直接称呼公子,而是郎君。

公子多数用于第三人称)外人,或者仆人称呼主人的女儿:女郎,娘子总之,南北朝“郎君”“女郎”和后来“公子”“小姐”的用途是一样的。

第二节 魏晋时期ppt

第二节 魏晋时期ppt

艺术标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 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 ·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整体要求,也就是说从构思、构 图、塑造形象及用笔用色等都要有气有韵,是六法中最重要 的一条。 • · 骨法用笔:用笔要有骨力,要劲紧有力,有笔有墨。以 后所说的下笔要有神劲,力透纸背等都是指骨法用笔。 • · 应物象形:要根据事物的对象去塑造形体,而塑造的形 体 • · 随类赋彩:不能理解为实地图色彩,而要根据对象的不 同特征运用色彩。 • · 经营位置:章法布局 • · 传移模写:临摹古画
中国画
• “中国画”,古时称为丹青,主要指以毛 笔、墨、国画颜料等在绢、宣纸、帛上作 的卷轴画。
中国画分类
• 1、按照笔墨技法分:工笔、写意、工兼写
中国画的分类
• 2、从是否设色上面分为:白描、水墨、设 色
中国画的分类
• 3、按照题材分为: •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绘画,最早 形成的画种。 • 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物为主要描绘对象,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开始独立, 五代北宋趋于成熟。 • 花鸟画:以花鸟鱼虫为主要描绘对象。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特点:
• 人物画:强调传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 (特别是眼睛的刻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语言、环境 等的表现,达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 心世界。 • 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将大自然的美和 文人逸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 花鸟画: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 美生命,歌颂大自然。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
• 相传,有一年春天,他要出远门,于是就 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 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一位叫 桓玄的人代为保管。桓玄收到柜子后,竟 偷偷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精彩的 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 两个月后,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 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未动。等 把柜子拿回家,打开一看,一张画也没有 了。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 犹如人之羽化登仙,太妙了!太妙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平陵之变,亦称高平陵事变或正始之变,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魏国建立以后的一次重大政变。

事件源自曹魏宗室曹爽和大臣司马懿之间的权力斗争,最后以司马懿罢免并杀害曹爽以及夺取大权而结束。

(2)高平陵之变:(通过这次政变,司马家族从曹魏集团手中夺过了权力,奠定了晋帝国兴起的基础)司马懿才高居下位,曹爽无能却任总揽大权的首辅。

久之,这种不平的心态必引出事端。

起因: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睿去世。

他无子,领养的曹芳才八岁,只得安排顾命大臣。

魏文帝曹丕所选的四位顾命大臣,只剩下司马懿一人了。

经过反复,魏明帝不得不让司马懿和曹爽辅佐少子曹芳。

曹爽、司马懿一起成为曹芳的辅政大臣。

论才能资望,明明是司马懿为优,曹睿偏偏起用宗室亲贵曹爽为第一辅政。

起初几年,二人在国事上尚能配合,但是两人才干的差异迅即在政绩上表现出来。

正始二年(241)吴国诸葛恪等率军攻略樊城、六安等地,司马懿亲自带兵反击。

不过一个月,就得胜回朝。

正始五年(244),建功心切的曹爽不听司马懿劝阻,率数万大军攻蜀,对峙数月,败兵而返。

司马懿小施瞒天过海之计,就麻痹了曹爽一伙,他佯装有病,安然在家避祸,很快就找到了发难的机会。

失去警觉的曹爽经常带着全班人马出城游猎,忽略留守。

桓范早就劝过他,不能都走了,要防备有人关闭城门,谁接应你回来?曹爽漫不经心地说:谁敢!正始十年(249)正月,曹爽兄弟四人全都跟随少帝曹芳去拜谒明帝高平陵(今偃师市万安山麓),曹氏集团的核心人物都走了,京城空虚。

司马懿乘机率司马师、司马昭和暗中蓄养的三千武士发动政变,以皇太后令,关闭所有城门,派兵占据武库,还控制了曹爽及其弟曹曦的兵营,然后上书魏帝,痛斥曹爽种种罪行,表示自己将履行对先帝的诺言,已奉皇太后旨,罢曹爽兄弟兵权,并不得挟持皇帝,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曹爽扣下司马懿的奏章,不敢报告皇帝,仍挟持皇帝,调发洛阳屯田兵自卫。

太常卿诈开城门,去到曹爽处,劝他重操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伎,带魏帝去许昌,调四方勤王。

任凭他再三分析利害,曹爽、曹曦兄弟就是不听,犹豫一夜,曹爽解下佩刀掷于地说:我总不失为一个富家翁!曹爽如驽马恋栈豆,只顾恋家室,没有远大眼光,不采纳桓范的计谋。

桓范气得老泪纵横,说曹真是个能人,怎么生下这么两个笨牛蠢猪般的儿子!想不到今天要跟着你们被灭族了。

曹爽把事情报告给皇帝,让下诏免了自己的官职,奉帝还宫,自己回家。

司马懿派兵把曹宅团团围住。

曹爽被困在家里,一筹莫展。

司马懿欲加曹爽罪,随便找了个借口,把曹爽、曹曦、何晏、桓范等一起逮捕下狱,定下大逆不道之罪,被处以夷三族的重刑。

通过这次政变,司马家族从曹魏集团手中夺过了权力,奠定了晋帝国兴起的基础。

高平陵之变的三个月后,司马懿也死了。

长子司马师专制朝政。

嘉平六年(254)司马师又杀了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等大名士。

随后司马师导演一场逼宫戏,废掉少帝曹芳,改立年仅14岁的曹髦即位。

曹芳朝中有一个叫范粲的官员。

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为了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于正始八年(247年)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

次年,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更在他面前装出重病的样子[2],因此令曹爽对他更为松懈;但于此同时,司马懿却与儿子司马师(当时为中护军)、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暗中准备发动政变。

经过:正始十年正月(249年),少帝曹芳拜谒明帝之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

司马懿乘机率兵发动政变,藉皇太后郭氏命令关闭洛阳所有城门,占据洛水浮桥。

接着任命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接管曹爽的军队;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军队。

司马懿控制城内,随即派人上奏皇帝曹芳,宣称奉皇太后诏书,罢免曹爽兄弟。

奏疏先传至曹爽手中,曹爽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送给曹芳。

大司农桓范在政变发生后不顾下属劝阻,出城劝曹爽前往许昌,然后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司马懿。

司马懿接连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等人劝说曹爽投降,并允诺其只要罢兵息甲,交出兵权,仍可保留爵位。

曹爽犹豫了一夜,最后认为投降虽然会失去权力,但以侯爵的身份应仍能享受荣华富贵;于是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

曹爽兄弟罢官后随即回到府邸。

不久,与曹爽往来甚密的朝中侍从张当在严刑拷问之下供称曹爽和何晏计划在三月造反,于是曹爽与其同伙都被捕,而桓范亦因诬告司马懿谋反[3]而下狱,与曹爽等人一同处死,并且诛灭三族。

后封曹真的族孙曹熙为新昌亭侯,邑三百户,供奉曹真的祭祀[4]。

影响司马懿因为这次政变,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逐步消灭支持曹氏的势力,向篡夺曹魏政权的目标前进,为日後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王淩和令狐愚因为高平陵事件,认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而司马懿独揽大权,於是於两年後发动兵变企图推翻曹芳和司马懿,另立年纪较长的曹彪(曹操儿子)为帝,即寿春三叛。

驻守雍州的征蜀护军夏侯霸因与曹爽有亲戚关系,同时身为征西将军侄儿夏侯玄被徵召入洛阳,於是恐惧会遭司马氏逼害;同时与自己不和的郭淮又出任征西将军,都令他十分不安,因而逃入蜀汉。

(2)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

(3)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序幕战役过程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战争结果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曹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

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战役意义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天灾人祸不断,终于酿成黄巾农民大起义。

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东汉王朝却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休。

至建安四年(199年)夏,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

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

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

所以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

八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

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

九月,曹操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

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

12月,曹操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

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

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

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

曹操获胜后,还军官渡,以迎战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

四月,曹操决定率兵救刘延。

他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

曹操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

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

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操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

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

曹操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

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

袁绍下令退军阳武。

曹操也还军官渡固守。

八月,袁绍兵临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数十里。

曹操也分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出击,但战斗不顺。

当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十有二三为伤兵,只好退回营垒坚守。

袁军见此,便堆起土山,筑高橹,用箭俯射曹营,使曹军士兵只能蒙盾而行。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操命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