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炼字炼句的例子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中的“炼字”

古代诗歌中的“炼字”

炼字类型
4.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 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卢延让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苏轼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 剪 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 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 樱桃,绿了芭蕉。
炼字类型 5.炼虚词与表颜色的词。在古典诗词中,虚 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 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 学效果。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 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 氛。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总结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 烘托 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课堂练习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 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 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 亭更短亭。
诗人炼字有什么好处?
1、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 2、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 3、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

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

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古代关于炼字流传的例子:1、推敲: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

(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2、一字师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

”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如今以此称呼善改诗文的人;比喻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即使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为自己的老师。

扩展资料:1、力求“语意”两工一首好的诗歌,“意”要好,“语”也要好。

写诗当然先要强调“立意”,但同时也要有好的语言:“有意无词,锦袄子上披蓑衣矣”(吴乔《围炉诗话》)。

有人认为只要诗歌的立意好,语言上可以不加修饰,就像古代齐国的女子无盐一样。

无盐虽然丑陋但德行高尚,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2、炼字、炼句要服从炼意追求“语意两工”,这是说炼字、炼句和炼意都很重要,但并非平行关系,炼句、炼字要服从炼意,即诗歌的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

过零丁洋
8
①“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 名,二指心情不安孤苦,这两个词写出了 自己当年在惶恐滩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和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过伶仃洋时的孤 苦伶仃。巧用地名,双关,写出了形势的 险急诗人兵败被俘时惶恐不安孤苦无依的心 情。。
刚才我们所碰到的题目是先给出了“炼字”, 然后再要求我们分析的,如果题目事先不给 出这个字,如: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 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为什么?
5
南浦别 真题示例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 释词
14
课后作业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问题:诗中“软”和“涌”字,历来被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 度对其进行赏析。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15
每天努力多一点, 距离目标近一点!
你认为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为什么?
怎么办?
10
规律总结一
寻找关键字要关注哪些类型的字?
关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 关注丰富多彩的形容词(活用)
关注生动形象的叠词、数词
关注表色彩的词
11
我来判断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 弄 云破月来花弄影 绿 春风又绿江南岸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 滚滚 来 无边落木萧萧

古诗炼字的例子和解析

古诗炼字的例子和解析

古诗炼字的例子和解析
古诗炼字是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以下是一些古诗炼字的例子和解析:
1.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析:这句诗中的“绿”字经过精心锤炼,极富表现力。

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2.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解析:这句诗中的“敲”字,使读者仿佛听到了僧人的敲门声,感受到了夜深人静的清幽氛围。

3.宋祁的《玉楼春·春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
杏枝头春意闹。


-解析:这句诗中的“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杏花拟人化,描绘出了杏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这句诗中的“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表达了戍边士卒心中的思乡之愁。

总之,古诗炼字可以增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诗词中炼字炼句的例子

中国古诗词中炼字炼句的例子

炼字炼句又称“炼词”。

修辞方法之一。

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到”,又改为“过”“入”“满”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

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古人对炼字炼词都很重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一、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唐宋诗词炼字

唐宋诗词炼字

在唐宋诗词中,炼字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

炼字是指在
创作过程中,对每一个字进行精心推敲和选择,以表达最准确、生动的意思和情感。

在唐宋诗词中,炼字不仅体现了诗
人的才情和审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以下是一些唐宋诗词中的炼字例子:
1. 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中“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
对明月的疑惑和思乡之情。

2.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依”字形象地描绘了太
阳依山而下的情景,“入”字则生动地表现了黄河奔腾不息
的态势。

3. 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其中“破”字和“深”字分别从国
家和城市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悲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中“离离”和“枯荣”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草原上的景象和生命的循环。

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中“几时”
和“何年”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明月的向往和对时光的感慨。

这些炼字的例子都充分体现了唐宋诗词的精妙之处,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全新视角。

古诗炼字的例子

古诗炼字的例子

古诗炼字的例子
以下是14首“炼”字的古诗例子:
1.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

出自唐代李白的《下途归石门旧居》
2.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出自唐代李白的《相和歌辞·凤吹笙曲》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出自唐代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4.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梦旧》
5.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出自唐代郭震的《古剑篇/宝剑篇》
6.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

出自唐代吕岩的《绝句》
7.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

出自唐代吕岩的《七言》
8.谁解长生似我哉,炼成真气在三台。

出自唐代吕岩的《七言》
9.百岁梦中看即过,劝君修炼保尊年。

出自唐代吕岩的《忆江南》
10.加添火候切防危,初九潜龙不可炼。

出自唐代吕岩的《敲爻歌》
11.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闲居书事》
12.玩影冯妃堪比艳,炼形萧史好争妍。

出自唐代皮日休的《奉和鲁望白菊》
13.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出自明代唐寅的《言志》
14.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出自清代袁枚的《箴作诗者》
1/ 1。

古代炼字例子

古代炼字例子

古代炼字例子1.春风又绿江南岸: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

“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3.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

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4.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

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诗词中炼字炼句的例子
又称“炼词”。

修辞方法之一。

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到”,又改为“过”“入”“满”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

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古人对炼字炼词都很重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一.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二.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三. 关于于“一字师”的典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四.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五、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

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

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唐宋八大家丛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欧阳修和朋友出游,看见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于是大家分别拟句描写。

有个朋友写道:“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

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

”欧阳修说:“字太多,又重复。

在二十个字中,
有两个‘马’字,三个‘犬’字,通衢、通途也重复了。

”另一个朋友写的句子是:“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欧阳修认为还是太啰嗦,于是提笔在句子前后圈掉了几个字,只存“逸马”二字,然后再加上四个字:“逸马杀犬于道。

”(《丛话》记述这件事时用的句子是“有奔马毙犬于道”)。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也记载了一个差不多的故事:穆修、张景两个人一起上朝,路上看见有一匹马狂奔过来,踩死了一只黄狗。

两个人就分别把这件事记下来。

穆修写的是“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写的是“有犬死奔马之下”。

沈括自己也写了一句“适有奔马践死一犬”。

《丛话》和《笔谈》记载这件事无非是想说明欧阳修的句子最短,或者沈括本人的句子最恰当。

其实句子的长短要看表达的需要。

这些不同的句子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是以“马”作主语,有的先说“犬”。

究竟哪一句更好,就要看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目的:如果要求简明扼要,就应用单句;如果要求细致描写,可以用复句;如果强调动作的施加者,应以“马”作主语;如果突出后果的遭受者,应以“犬”为开头。

同学们不妨评论一下,上面这些句子中,哪句好,哪句不好,理由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