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后检测能力课件湘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湘教版必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湘教版必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
2. 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
4. 将地理核心素养渗入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2.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并以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老师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点评。
在大屏幕上展示沿河设城的类型,并在地图上展示沿河设城的例子
建构
黄河入某某处为什么没有形成较大的城市
一人回答,老师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点评。
探究、评价
交通运输与聚落。
完成知识体系小结。
建构
分析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态的关系
观察两幅图片,分析回答
“一带一路”相关图片展示
训练
出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图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评价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由学生展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PPT放映
讲授
教师评价与讲解
积极回答问题
课堂小练
研讨、讲授、评价
以某某为例,出示某某发展过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根据资料认真思考、讨论。
探究、评价
以沿河设城的几种类型及所形成的城市为例,总结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而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学生都能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至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与商业的影响”,虽然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分析问题的意识,但是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强化。因此,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用长远的目光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理解,仍然是难度很大的事情。学生结合既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分析交通对商业的影响时难度不大,只是原理的应用属于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需要知识的迁移技能;相比之下,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需要更加宏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贯穿,而且作为新知识,要综合、整体的把握难度较大。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8湘教版必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8湘教版必
[创设问题情景]
A、为什么要修建入藏铁路?
原有的公路运输已不能满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某某自治区不通铁路的状况要改变。——合理布局全国交通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B、为什么修青藏铁路而不是滇藏、川藏、甘藏?
阅读P94表4-2-1“进藏铁路方案对比”,青藏线施工条件相对较好,造价及总投资最低——经济因素和自然条件决定选线
运量
运速
运费
灵活性
连续性
受自然影响
投资
铁路
公路
水路
航空
管道
2.选择最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人或物的位移
要求
铁路
公路
海运
河运
航空
从某某到某某参加贸易洽谈会
次日必须报到
从某某到某某
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从九坑河水库运2吨活鱼到某某
保鲜
从某某运200吨煤到某某
走近路较低运费
从某某到某某运1万吨海盐
选择最经济的办法
请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进行总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教法提示
学法点拨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提问: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是最基本的、历史最悠久的、地域性最强的联系方式?——交通运输。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列表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C、为什么不早点修建青藏铁路?三大世界性难题未克服。——技术因素
D、你还能想出其他可能影响青藏铁路的区位因素吗?(学生自主发言)
[小结]: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6湘教版必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6湘教版必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设计思路】1、在新课标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观念和地理实践力这四大要素。

这四某某念也是引领我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某某市以及某某市作为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地理过程与规律,以及体会人地关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2、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因而,本节课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需要做的是创造出教学情境与学生生活情境碰撞的机会,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3.整合教材。

本节课设计到正文11段,阅读材料3个,活动 4个,教材篇幅较大,因而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关于本节课节课,希望设计为一条“区域+话题”的思维链。

将若干个系统知识整合于了解某某市及某某市这两个城市的发展的教学情境中,以该情境为主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点相互融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情分析】原有认知发展分析:高中学生处于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已经对新的学习方式有所适应, 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 可以适当完成资料分析和自主合作学习的任务。

原有知识结构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因而这部分内容应该简单讲解。

生活体验:对于生活在某某市的学生来说,关于交通运输对于商业网点的影响感受较深,对于身边的地理事物,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

因此,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交通运输对于区域发展的感性知识,我们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聚落的形态、分布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2湘教版必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2湘教版必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

2.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难点、兴趣点重点: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2.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兴趣点: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形态教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承转)运输既然能影响到工业的发展,那么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势必对该区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P76回答: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种?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一样吗?(承转)交通运输已成为影响人们衣食住行和各种产业活动的重要因素。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阅读教材P76~P77页,并分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图。

回答: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与主要交通线路分布有什么关系?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规律: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实例:在河流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在河流入海处,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几乎所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

](承转)交通运输不仅对聚落(点)的形成有决定意义,而且对聚落空间布局(形态)也有深刻的制约作用。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阅读教材P77比较我国北方与南方在交通运输、聚落及聚落形态方面的不同,完成下表(2)列举我国北方三个主要枢纽城市及其在此交汇的铁路干线。

(承转)早期城市是在集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城镇的兴起,人员和物资交流的需要,促成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而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又会改变城镇分布格局,加快城市的发展。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学生阅读教材P78-79思考1.河运与城市①古代著名的大都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4湘教版必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4湘教版必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要有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环节。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想体现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效的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结合当代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宗旨,以“授之于渔”为最终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指导——案例实践(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再探究的设计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师生互动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谈话、讨论及多媒体图片欣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本节教材共分四部分:1.引言部分主要以文字叙述的形式介绍了交通运输的概念、作用、方式、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等相关基础知识。

2.交通运输与聚落部分以文字叙述的形式介绍了①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的关系。

②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

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则以活动的形式安排。

3.交通运输(方式、布局)与城镇分布。

4.以山区和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布局的差异对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

本节设计主要是第四部分。

本节课的引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对交通运输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另外,在高一必修一里也学过地形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必修二中城市、农业和工业都学习了区位分析的方法,可以说学生对本节课大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是对这些知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还没有具体的实践,没能将知识分析总结成一般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方法与途径: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家乡所在地商业网点布局状况,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情感与评价:1、关心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对家乡所在地商业网点的了解和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湘教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湘教版
区。 2.我国城市发展:大多数城市都是 □06 沿湖 、沿河、沿海发展起来
的, □07 沿河 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3.交通运输与城市布局和发展
(1) □08 铁路
、公路、 □09 水运
和航空等交通线路,把众多城市
有机地联系起来。 (2)一个地区 □10 交通运输 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 □11 布局 和发
答案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 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
运输 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 公路
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 运输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 费较贵
方式
优点
缺点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展带来很大影响。
四、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交通运输通过 □01 人流 和 □02 物流
影响商业布局
对交通运输要求高,通常位于 □03 区域的核心 位置,交通便 商业
捷,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 □04 人流 的 中心
集散
商业 多散布于 □05 居民区 或广大乡村,以便于为消费者提供 网点 □06 日常购物 服务
『析图悟道』 我国2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与主要交通线路分布
(一)阅读图名——明确主题 由图名“我国2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与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可知,本图展现 的是我国特大城市与主要交通线路分布的关系。 (二)提取信息——图中寻秘 (1)交通便捷的区域同时也是城市密集分布区。 (2)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相比,交通运输方式更多,交通运输网络更加稠密。 (三)应用原理——分析问题 根据图中信息和相应原理可以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以及主要的交 通运输方式。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产业活动第4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区域产业活动第4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案

第4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交通运输概念: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主要方式特点:种类齐全,方便快捷,经济安全,形成了高速化、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

1.影响铁路、公路交通线布局的区位因素交通线应尽量避开;过境线路不要穿过城区,以减少对市区造成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规律方法] 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原则可巧记为:“低、高、大、小”。

1成本低——山区地形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线路要直,桥梁要少。

2安全性高——山区线路不能太陡,平原线路不宜经过沼泽区。

3经济效益大——地方性公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或高速路以直达为主。

4生态破坏小——平原地区少占农田,不破坏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的保护。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港口汽车站航空港自然因素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布局、为港口提供淡水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技术因素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的地区最为有利选址原则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线有方便的联系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线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少云、雾、暴雨,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距城市较远的地方考法1 结合相关统计图表分析,考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考试)下图是我国1994~2014年普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高铁旅客周转量占比图。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产业活动第4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湘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区域产业活动第4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湘教版必修2

3.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影响这个地区城市的 布局和发展。如__扬__州_____、__济__宁_____、___聊__城____等城市由于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得到充分发展,当运河严重淤塞后,这些 城市的发展明显受阻。但随着京沪线的建成,铁路运输在很大 程度上取代了昔日的水运,铁路沿线的城市迅速发展壮大。
三、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交通运输对于商业布局具有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 通过_人__流______和___物__流____来体现的。
2.商业中心通常位于__区__域__的__核__心__位__置__,__交__通__便__利_____, 这样有利于_商__品__的__运__输__和__销__售______,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商 业网点多散布于___居__民__区__或__广__大__乡__村____,以便于为消费者提供 日常购物服务。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相比,前者对交通运输的 要求__更__高_____,所经营的商品种类__更__多_____,_专__业__性__能__也更 加突出。
(1) 手机通 过电子商 务进行销 售,其产 生的直接 影响是 ()
A.提高了产品质量 B.降低了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要求 C.削弱了产品的市场开拓 D.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2)电子销售的手机产品主要通过航空运输方式的原因是 ()
A.手机产品价值高,重量体积小 B.电子产品通过航空运输更安全 C.航空物流成本低 D.手机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周期短
据此回答 3~4 题。
3.石家庄发展成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华北平原
B.矿产资源丰富
C.铁路的修建和发展 D.工农业基础好
解析: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铁路的修建和发展 使石家庄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并发展成特大城市,C 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哈大客运专线于 2012 年 12 月 1 日正式开通。哈 大客运专线设计时速可达 350 km 以上,是我国的一条名副 其实的“高速铁路”。 材料二 哈大客运专线示意图。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1)哈尔滨到大连速度最快的交通方式是( )
A.航空
D.促进铁路沿线经济发展,使芜湖市不断向东发展
7.芜湖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功
能是( )
A.工业发展中心
B.水陆交通中心
C.商品交易中心
D.港口集散中心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解析:第 6 题,芜湖市形成于铁路修建之前,不是铁路修 建促进了城市形成,A 错。铁路线不会阻隔东西交通,制 约城市的发展,B 错。材料不能显示出铁路运输超越水运, C 错。促进铁路沿线经济发展,使芜湖市不断向东发展,D 对。第 7 题,读图可以看到,芜湖市位于长江干支流汇合 处,水陆交通便利,在区域发展中是水运和陆运的转运站, 所以重要功能是港口集散中心,D 对。长江三角洲的工业 中心是上海、南京、杭州、A 错。水陆交通便利,但不是 区域交通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B、C 错。 答案:6.D 7.D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基础巩固] 2014 年 7 月 1 日 7 时 41 分,成都至上海虹桥的 D628 次动车组在成都站启动,中国铁路网“四纵四横”之一的 沪汉蓉铁路大通道正式全线投入运营,川渝地区从此融入 中国的高铁版图。读图回答 1~3 题。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1.有一批机械设备要从上海运往重庆,最适宜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输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海洋运输
C.公路运输
D.内河运输
2.汉宜(武汉—宜昌)铁路是沪汉蓉铁路的重要一段,该段没
有选择沿(长)江修建,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
A.地形复杂,路基不牢
B.河道弯曲,线路太长
C.人口稠密,搬迁人口多
D.多小城镇,对经济带动不明显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3.关于修建沪汉蓉铁路最主要的意义是( ) A.缓解我国东西方向的货运压力,完善交通运输网 B.促进沿线农矿产品的销售,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C.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步伐,增进民族团结 D.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 4~5 题。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4.对图示地区村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初期受河流影响,村落呈带状分布
②初期受地形影响,村落分布稀疏
③村落形态演变过程是由Ⅰ到Ⅱ
④村落形态演变过程是由Ⅲ到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能力提升] 2015 年 10 月 16 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正式签署雅万 高铁项目,下图为印尼部分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 1~2 题。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1.影响图中规划高铁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聚落
D.气候
2.雅万高铁修建后对雅加达与万隆之间原有交通运输方式
冲击最大的是( )
A.公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内河运输
D.海洋运输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解析:第 1 题,高铁以客运为主,要联系重要的居民点。 所以,影响图中规划高铁走向的主要因素是聚落,C 对。 随着科技的发展,修路的建筑技术水平提高,地形、河流、 气候等自然因素不再是主要因素,A、B、D 错。第 2 题, 雅万高铁修建前,两地间主要交通方式是公路运输。修建 后,对雅加达与万隆之间原有交通运输方式冲击最大的是 公路运输,A 对。两地间距离短,对航空运输、海洋运输 影响不大,B、D 错。河流短,直接入海,内河航运不发达, C 错。 答案:1.C 2.A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解析:(1)主要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航空速度最快。 (2)哈尔滨至大连经过东北平原。(3)港口的区位条件要从陆 域、水域两方面展开分析。(4)交通线建设的意义可从经济、 社会、政治方面展开分析。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答案:(1)A (2)B (3)自然条件:港阔水深、冬季不冻。社会经济条件:陆路 交通便利,联系东北、辐射东北亚、经济腹地广阔,以大 连为依托。 (4)哈大客运专线大大拉近了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时空 距离,增进了东北主要城市间人员往来与交流;与原有铁 路客货分线运输,缓解了交通运输紧张问题,提高了运输 效率。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与青弋江汇合处。下 图是芜湖城市形态变化图,读图回答 6~7 题。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6.铁路建设对芜湖市的影响是 ( )
A.铁路的修建,促进了芜湖市的形成与发展
B.铁路线阻隔了东西交通,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C.铁路运输超越水运,极大地促进了芜湖市的物资集散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解析:第 1 题,机械设备较为笨重,运输量大,而且时效 性不强,应该采用沿长江水运。第 2 题,修建高速铁路线 的原则是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汉宜铁路穿行于长 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但是由于河道过于弯曲,不宜 沿江修建。第 3 题,沪汉蓉铁路以客运为主,主要是缓解 客流量,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答案:1.D 2.B 3.D
B.高速铁路
C.高速公路
D.铁路
(2)哈大客运专线全程 663 km,全线有 2/3 以上的路段在高
架桥上,主要原因是( )
A.主要经过山地丘陵地区
B.减少占用沿线耕地
C.减少冻土对铁路的影响
D.沿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3)哈大客运专线的终点大连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港口。 分析大连港的区位条件。 (4)分析哈大高速铁路修建的意义。
5.乡村地区往往在人流量较大的地点形成集市。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a、b、c、d 四地中,a 地可能最早出现集市 B.新集市出现在 d 地 C.a、b、c、d 四地皆形成集市 D.随着公路修建,集市可能由 c 地转移到 b 地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解析:第 4 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村 落较密集。初期,受河流影响,村落沿河呈带状分布;后 来由于修建了公路,村落主要沿公路延伸。第 5 题,初期, 联系村落的渡口形成集市,后来集市可能转移到交通更加 方便的 b 地。 答案:4.C 5.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