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质性练习题[1]
大一马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大一马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和本质是A、原子B、物质C、精神D、运动E、实践2、物质唯一特性是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E、多样性3、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A、共性和个性关系B 、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C、整体和部分关系D、一般和个别关系E、本质和现象关系4、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是A、冰--- 水汽B、光微粒说一一光波动说一一光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分裂一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觉结合E、麦粒一一植株一一麦粒5、运动和静止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关系B、普遍和特殊关系C、质和量关系D、绝对和相对关系E、内容和形式关系6、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C、意识和物质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7、世界统一性在于A、它矛盾性B、它可知性C、它物质性D、它存在性E、它规律性8、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是A、物质和意识相互起决定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不能决定意识,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E、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9、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因为A 、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物质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运动C、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10、意识是A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产物B、人类社会历史产物C、人类特有精神活动D、物质世界主观映象E、人脑机能和属性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A 、尊重客观规律B、通过实践C、超脱客观规律制约D、不讲任何条件E、掌握必要物质手段12、发展实质是A、事物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D 、量变E、过程13、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E、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14、矛盾范畴所包含两种基本属性是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E、共性和个性15、事物发展方向、趋势是A 、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有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C、向没有矛盾方向转化D 、向矛盾激化方向转化E、向矛盾调和方向转化16、矛盾问题精髓是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问题C、矛盾共性与个性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关系问题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关系问题17、量和事物关系是A、直接同一B、并不是直接同一,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量C、量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D、在一定限度内,量变化并不导致事物质根本变化E、量对事物实际存在是无关紧要18、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是A、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环节D、辩证否定实质是“扬弃”E、辩证否定就是绝对否定19、共性和个性关系是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表现为A 、量变就是质变B、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E、质变不依赖于量变,量变也不依赖于质变21、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A、物质和精神B、联系和发展C、运动和静止D、实践和认识E、时间和空间22、列宁物质定义理论意义是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E、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3、承认相对静止意义在于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条件B、是认识事物惟一途径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尺度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前提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前提24、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物质关系是A、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形式B、形式和内容关系C、一般和个别关系D、整体和局部关系E、不可分离关系25、意识是社会产物,是指A、意识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B、意识离不开集体和社会C、意识是社会基础D、意识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E、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26、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是A、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统一体产生D、消除矛盾双方对立E、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是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前提B、促使事物灭亡C、促使矛盾激化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发展E、规定事物转化可能和发展趋势28、唯物辩证法所讲矛盾是指A、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矛盾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矛盾C、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自相矛盾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E、任何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属性29、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事物本质联系B、事物必然联系C、事物稳定联系D、客观E、事物本身固有30、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意识活动具有目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E、意识能够创造发明规律二、辨析题:1、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
世界的物质性试题

世界的物质性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范畴()A、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B、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C、与实物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C、存在的第一性D、具体性3、否认相对静止必然导致()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把意识看做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5、“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说明了()A、时间的一维性B、时间的绝对性C、时间的相对性D、时间的无限性6、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A、人脑的进化B、动物的心理C、劳动D、语言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
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
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历史观点D、实践观二、多项选择题: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A、物质运动和时、空不可分B、时、空依赖于人的认识C、物质发展的无限性D、客观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E、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以说明()A、时间的相对性B、空间的三维性C、时间的无限性D、时间的一维性E、时间的不可逆性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A、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复杂性的多样性B、不懂得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C、误把人类对原子层次的认识当做最终的认识D、割裂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E、不能科学地驳倒唯心主义4、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是()A、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纯生理结构发展的产物E、意识是人脑主观建构的产物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6、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世界的物质性》选择题练习

4.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 A)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 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 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 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
解析:物质是共同属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具体属性,物质这 一概念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故 B 项错误,A 项正 确且符合题意;C,D 两项说的都是区别而不是联系,不选。
解析:A、C、D 本身表述错误,C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有区别, 在于有无人的参与,人类 社会的产生与人自身的劳动密不可分。
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B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解析: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一开 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 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 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故 B 项符合题意。
解析:A不是题干所反映的问题。CD观点错误。
4.对社会客观性的认识,正确的是( B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 ③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 观的物质的要素 ④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 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从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 要素上说明它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的,因为( A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 ③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④人类的社会思想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 世界的物质性(同步练习)(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必修4

2.1 世界的物质性(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段论述说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可知性B.客观实在性C.运动D.物质2.在粒子物理学中,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
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最重反物质粒子是反氦-4。
下列对反物质认识正确的是()①反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②反物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反物质和物质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④反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3.2020年7月20日,深场重子声波振荡光谱巡天国际合作组发布一批研究成果。
该研究工作在11个标准差水平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是迄今为止依托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强暗能量观测证据。
这说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结构C.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
吉祥物冰墩墩名字中的“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
而“墩墩”,则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该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②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对象③主观与客观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下列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③物质就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6.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7.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
高中政治 4.1世界的物质性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4.1世界的物质性一、选择题1.我国各地的山水地貌不同,城镇建设必须因山就势,建筑和谐于自然,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建筑美与自然美协调和谐。
其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②实践决定认识,要坚持理论第一③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④认识和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A.①③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各地山水地貌不同,因此城镇建设必须因山就势;建筑和谐于自然,体现了应尊重自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①③正确;②观点错误;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④错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不是为“根本出发点”。
2.造林绿化被视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首要手段,因此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快速推进。
然而,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美观,将适宜本地栽种的乡土树种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豹子”,却热衷于调运跨纬度且价格高的“洋树种”。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哲学原理是( ) A.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B.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D.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选B。
题目要求选出哲学原理,据此排除A;C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表述是错误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排除;题干中有些地方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性,B符合题意;题干中有些地方的做法不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错误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故D不符合题意。
3.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解析]选A。
物质是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当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它把意思说颠倒了,C、D两项说的都是区别不是联系,不选。
高二下册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复习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所有有形的物体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D.高山、河流等自然事物[答案]C2.人类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表明( )A.人类能够创造物质B.人类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D.自然界不是物质的[答案]B3.“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答案]A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这是因为( )①地理环境是客观的②人口因素是客观的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完全自发的④生产方式是客观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5.下列对哲学上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是( )A.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B.它概括的是自然界中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它可以被人创造的D.它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客观实在性[答案]A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能够说明材料中观点的是(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④从构成要素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二、非选择题7.《尚书•洪范》一书中指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培根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恩格斯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恩格斯所说的“物质”与其他两种观点的“物质”有何不同?(2)请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认识。
[答案](1)恩格斯所说的“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而《尚书•洪范》一书和培根所讲的“物质”实际上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世界的物质性》习题

《世界的物质性》习题1、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2、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是()①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②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③经济基础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C.③④D.①③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C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6、对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①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②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③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并通过物质具体形态表现出来④物质具体形态包含着物质,不包含物质的物质具体形态是不存在的⑤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表现,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A.①②⑧④⑤ B.①②⑧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7、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 )A .事物是客观存在 B.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C .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第一章 练习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基础知识题(一)单项选择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实在基础,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辩证法道理是(C)A.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中国古代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C)A.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D.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6、规律是指(A)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现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二)多项选择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ACE)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E.克服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2、下列论述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BCE)A.人的自由选择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间一切C.自然规律是绝对观念的表象D.存在就是被感知E.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3、辩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二、材料分析题(一)单项选择1、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1、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2、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是()①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②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③经济基础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C.③④D.①③3、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B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C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D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6、对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①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②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③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并通过物质具体形态表现出来④物质具体形态包含着物质,不包含物质的物质具体形态是不存在的⑤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表现,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A.①②⑧④⑤ B.①②⑧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7、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 )A .事物是客观存在 B.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C .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8、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9、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
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11、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12“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都是循环反复的13、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也离不开物质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是联系在一起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运动都是绝对运动15、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甲观点正确,乙观点错B.甲观点错,乙观点正确C.两人观点都正确D.两人观点都错16、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表明()A、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的决定。
B、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生产力比封建社会创造的生产力大。
C、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
D、手推磨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力,蒸汽磨代表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17、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B、运动的规律相同C、都有具有客观实在性D、构成因素相同18、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19、马克思说:“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B.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0、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22、“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3、“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
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24、“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哲学寓意是()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25、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运行的线路,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C.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26、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
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
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7、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28、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可见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29、根据我国今年经济发展形势,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8%,这表明()①人们可以随意地选择生产力②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③生产力的发展只能依据已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其他历史条件,是客观的④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与修改,发展速度的确定与调整,必须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31. 简答题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
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
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10分)《哲学生活》第四课参考答案1—5 DDDCC 6—10 CADBA 11—15 CACAC 16—20 ACBDD21—25 CDDBA 26—30 CABDB三、简答题31(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
《哲学生活》第四课参考答案1—5 DDDCC 6—10 CADBA 11—15 CACAC 16—20 ACBDD21—25 CDDBA 26—30 CABDB三、简答题31(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
《哲学生活》第四课参考答案1—5 DDDCC 6—10 CADBA 11—15 CACAC 16—20 ACBDD21—25 CDDBA 26—30 CABDB三、简答题31(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