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问答题绪论1.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P162. 如何全面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20最后一段至21页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P58—P60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56(重要)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P61最后一段至P624、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855.什么是内外因辩证关系? P60(重要)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及其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9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09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P115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P1175.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P120(重要)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P154最后一段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P1683.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观点?P169(重要)4.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P1405.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P17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973.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994.资本的本质是?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2005.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重要)206--208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228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重要)2303.商业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这样的?4.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重要)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有那些形式?2672.什么是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2733.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大的发展?2754.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具体表现是怎样的?2915.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那些新变化?(重要)293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3112、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的异同之点何在?304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那些论述?321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为什么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一元论与二元论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B.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具有()A.社会性B.民族性C.实践性D.时代性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运动变化性C.可知性D.广延性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原理选择题及答案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0.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2.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客观性B、实践性C、历史性D、社会性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A、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激化以及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C、德国古典哲学D、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研究16.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认识论思想17.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共产党宣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D、《资本论》18.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19.从()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面对商人的回答则是:“金子贵,元宝重, 风吹银票动,红罗帐里能藏凤。”
对学士的回答又是一种格调:“书为贵,情为重, 风吹秋波动,君心深处能藏凤。”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矛盾性质 作用与反作用 排斥与吸引 化合与分解 同化与异化 前进与倒退
❖青花瓷之模仿19人.flv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行驶中出了故
障,渐渐下沉。必须让乘客跳水逃命。船长深谙世故, 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方式说 服他们。于是他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 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 “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 法国人爱赶时髦,听完即跳下;他对德国商人说; “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严于纪 律,服从了命令;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的 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许!”意大利人 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他跳他偏要跳。对非常现实的 美国人,船长就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的,不 亏!”对中国商人则说:“你不是家有八十多岁的老 母亲么,你不跳水逃命怎么对得起她老人家呀?”
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康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 德 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
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黑 格 尔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 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 系的表现。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Nhomakorabea联系是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的基 本要求。
拆字的故事
崇祯“友” 、“有”、 “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1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③)。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④)。
A 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 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 理论联系实际E 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④)A 宿命论观点B 唯意志论观点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①)A 德国古典哲学B 古希腊哲学C 中国古代哲学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②)A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 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 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①)A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 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③)A 朴素唯物论B 朴素辩证法C 形而上学D 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③)A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④)A 可知性B 实物性C 运动性D 客观实在性w ww .k h da w .c o m课后答案网(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③)A 可知性B 主观性C 物质性D 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①)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D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1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②)A 客观性B 能动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15)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②)A 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B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C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D 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④)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③)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相对主义的观点D 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④)A 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 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C 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D 精神不能代替物质(21)“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如何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相互关系如何?掌握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哲基本原理第一章

1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 A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二元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心主义 E 庸俗唯物主义 13、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4、列宁的物质观及其伟大意义? 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16、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世界观 E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 C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D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 E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B 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 人为自然界立法 D 存在就是被感知 E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重要的概念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 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现在使用的哲学一词,从古希腊文“爱” (philein)和“智慧”(sophia)演化而来。 马克思也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哲 学,即是智慧之学。 “哲者,智也”《尔雅》。中国古代的玄学、 道学、义理之学。 “哲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者西周采用,由 黄遵宪引入我国。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在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 的事物和现象,在这些事物和现象中,有没有 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呢?共同的本质和本原是什 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例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 (B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 C)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思考与练习[附辅导讲义·选择题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单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c]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多选)下列说法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cd]A.万物皆备于我B.吾心即宇宙C.理在事先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神化了的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柏拉图:“理念创造一切”黑格尔:“绝对观念外化为万事万物”老子:“道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多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acd]A.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彻底的唯物主义B.它是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之科学C.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D.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多选)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在下列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有[ac]A. 生产关系B. 科学C. 场D.法律判断正误1、哲学就是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3、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4、“左”容易导致唯心主义,右容易导致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是辩证法,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
6、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7、世界统一于存在。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9、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因而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10、静止也是运动。
1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2、否认时空的绝对性,是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自在之物”、“为我之物”、“人化”
“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的过程,即自然的“人化”过程。
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物质决定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 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注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能动作用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规律具有客观性。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 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多选:
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 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多选:
1.下面关于实践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实践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物质活动 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C.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活动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2.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其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客观物质性 B.是否具有历史性 C.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D.是否具有社会性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无物永驻” 3.“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3.物质与时空——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 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 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与时空:
辩证唯物主义: 二者不可分割。即物质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形而上学: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唯心主义: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例:《坛经》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例:《坛经》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 动”,议论不已。惠能进而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2.运动与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 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的两种状态: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事物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形而上学: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承认运动,否认静止
赫拉克利特vs克拉底鲁
赫拉克利特:
克拉底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 河流”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例:杜林“时空有限论”
“时间有开端,在时间 开始之前,世界是处于绝对 不变、自身等同的原始状态 之中。此时,只有存在,没 有时间。”
错误原因:割裂了时间与物 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练习:
单选:
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 ) 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3.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 体。”这段话说明( ) A.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C.人依赖于自然界 D.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物
质
意识的起源
决
意识的本质
定
意
意识的作用
识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 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 得一气。”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
恩格斯: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 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总 和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官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静动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 非不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B.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D.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 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一性
能 不能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下列命题属于哪种唯心主义?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 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孟 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可变 性。即时空的具体特性会伴随 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 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尺缩钟慢效应”
尺缩钟慢效应:
当一个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周围 的时间会迅速减慢、空间会迅速缩小。当物体运 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空间就会微 缩为点,也就是说出现零时空。当物体运动速度 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出现倒流即所谓负时间; 空间也会相应回到过去空间,也就是所谓的负空 间,这时该物体就进入了负时空,即时空倒流或 时空倒转,从而该物体就实现了瞬移即瞬间移动。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 ) A.世界的本原 B.世界的状态 C.世界是否具有矛盾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一)物质
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发展: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 将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本原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 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层次结构——原子
辩证唯物 主义
•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
泰勒斯的“水”:万物生于水,复归于 水
阿纳克西米尼的“气”:万物生于气。 稀释时,气变成火;凝聚时,气依次变 成风、云、水、土、石头。
赫拉克利特的“火”:世界是一团永不 熄灭、永远燃烧的活火。
中国:
《管子》:“水者,何也?万物之 本原也”
张载:“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 也,凡象皆气也。”
4.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经证明,当宇宙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 人们在地球上可以测出: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会缩短,在它上面的时 间会减慢,即“尺缩钟慢”。这一现象说明( )
A.时空具有相对性
B.人们的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
C.时空特性依赖于物质运动状态
D.时空具有非客观性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2.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 气也。”这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 “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教学内容: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
何者第一性
维
与
存
在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柏拉图 基督教 黑格尔
朱熹 老子
• “理念”:“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是理念的 摹本或影子
• 上帝
• “绝对观念”、“绝对精神”
• “理”:“理在先、气在后”;“存天理、灭人欲” • “道”
练习:
单选:
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 A.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B.人与自然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1.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具有 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 激感应性
一般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劳动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注意: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但不是意识本身,也不是意识的客观 内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体现为既不能改造,也不能创造。 意识具有能动性,体现为可以认识规律,进而利用规律,一定程度上 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或方式。 二者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
练习:
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