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货币供给

合集下载

金融学之货币供给

金融学之货币供给

金融学之货币供给引言货币供给是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货币的产生和流通。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货币供给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对货币供给的调控。

货币供给的定义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内,所发行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两个指标。

其中,M2是指整个社会的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等;而M1只包括现金和居民活期存款。

货币供给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给的规模和速度。

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水平以及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政策来影响货币供给。

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当经济增长加速或通货膨胀预期上升时,人们对货币需求也会增加,中央银行为了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可能会增加货币供给。

居民储蓄率居民储蓄率也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较少的货币投入流通,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抑制作用。

相反,较低的储蓄率意味着较多的货币进入流通,进而促进货币供给的增长。

政府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政府通过开展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对货币供给产生一定的扩张作用。

而财政紧缩政策则可能会抑制货币供给的增长。

政策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货币供给的稳定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货币供给的稳定,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货币供给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央银行会根据经济的运行状态和通货膨胀压力来制定货币政策。

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中央银行可以调控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货币供给介绍课件

货币供给介绍课件

货币乘数
01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的比率
货币乘数受到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
02
超额准备金率等因素的影响
03 货币乘数越大,货币供给量越大,反之亦然
货币乘数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调
04
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货币政策
01
04
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 策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 影响程度和效果
03
02
货币供给减少,可能 导致通货紧缩
04
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 影响程度取决于货币需 求、货币流通速度等因 素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货币供给增加:可能导致通货 膨胀,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货币供给减少:可能导致通货 紧缩,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货币供给波动:可能导致金融 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者信心
货币供给政策:可能影响金融 市场政策,影响投资者决策
02
货币供给减少:可能导致通货紧 缩,影响经济增长
04
货币供给与就业:货币供给增加 可能导致就业增加,但可能加剧 收入不平等
05
货币供给与金融稳定:货币供给 增加可能导致金融市场泡沫,影 响金融稳定
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供给增加,可能 导致通货膨胀
01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 间的关系受到其他因素 的影响,如经济政策、 市场环境等
货币供给目标
稳定物价:保 持物价稳定, 防止通货膨胀 和通货紧缩
促进经济增长: 提供充足的货 币供给,支持 经济增长
保障就业:保 持货币供给稳 定,保障就业 市场稳定
维护金融稳定: 防止金融市场 波动,保障金 融市场稳定
货币供给管理策略
货币政策:通过调 整利率、存款准备 金率等手段,控制 货币供给

第十章货币供给

第十章货币供给
.
此外,客户对- M1如何变化?
➢ 基础货币 ---- M2,如何?
请大家自己考虑。P.221/224/226
五.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能不能完全被央行主动地所控制
1.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由经济体系内多个经济
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
信用创造: 越大
(二)贴近现实的展开—放松最初的假定
1,最初的假定:
▪ 无“超额准备金”

▪ 无“现金的漏出”

存款派生过程示意表
银 行 支票 法定准备 超额准备 贷款
存款 (rr=20%) re:5%
A行 1000 200
50
750
B行 750
150
37.5 562.5
C行 562.5 112.5 28.125 421.875
如果有人告诉你,当你将一元现金存入银行后,会 引起数倍的银行存款的增加,你也许会感到惊讶.但 这却是货币银行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存款创 造”(“信用创造”).
二、商业银行与信用扩张(存款货币的创造)
设:中央银行购入天一银行所持有国债1000元。
央行
+国债 +基础货币
天一银行
+准备金 -国债
因此,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必须同时关注货币 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既强调中央银行对货币供 给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又重视商业银行、政府、企 业和公众等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货币供给的 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描述货币供给的决定机理, 为货币部门的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侧面,如
✓ 上世纪末前广泛存在的“倒逼机制”
+企业定期存款+若个小项目
“准货币”

第10章 货币供给

第10章 货币供给
所谓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是由政策所决定的量, 它具有主观性。
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内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 量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量;所谓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 量是由中央银行之外因素所决定的量。
货币供给量既是内生变量,也是外生变量。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货币供应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
主要是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
(1)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近代银行。这是由于: ① 银行体系中产生了中央银行 ② 国家把中央银行收归国有 ③ 国家委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 ④ 纸币信用货币化和信用货币纸币化等情况的出现,才使 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2)流通中的货币主要但并不唯一出自银行。在有些国家, 铸币或硬币的发行权归属于财政部或政府其他部门。
2.信用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
信用创造学说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 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 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者是18世纪的约翰·劳(John Law),信用创造学说的另一杰出代表是阿伯特·韩 (Albert Hahn)。

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
萌芽期(20世纪20年代):菲利普斯(C. A. Phillips) 1921年出版的《银行信用》一书中最先使用原始存 款和派生存款这一对概念 成长期(20世纪60年代):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 币供给理论 米德在《货币数量与银行制度》一文中阐述了在各 种银行制度下货币数量如何决定的问题
然以现金形态存在。 2.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现金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
笼,那么,无论现金如何流通,它只会发生持有人 结构的变化,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

与现金运行相比,存款运行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1)存款运行都在银行体系内进行。 (2)存款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扩大。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供给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供给

◆各国具体货币层次的划分均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 进行.
◆我国货币层次3个口径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
款)
•11
1994-2001年中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统计
单位:亿元
•12
(三)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给有何特点?
◆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 行,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
•5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货币供给层次----现代信用货币的 供给按不同统计口径划分的若干层 次.
◎各国一般以流动性为依据,以存款及 其信用工具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 间和成本为标准,对货币供给进行层 次划分.
•6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准货币----又叫亚货币或近似货币,是 一种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 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
◎货币供给主要研究由谁来提供货币、提供 什么货币、怎样提供货币和提供多少货币 等问题,从而引出了货币供给的主体、货币 的口径与层次、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 的控制等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
•3
二、若干重要概念的识记
●货币供给量----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 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 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 有科学的口径. ◆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 ◆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 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 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10
(二)各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有何异同?
◆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共同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 性.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货币 供给

第十章 货币供给 (教材第八章12345节)

第十章 货币供给    (教材第八章12345节)

3、二者关系: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存在有相互转化的 关系,这种相互转化须以贷款为条件。
①原始存款转化为派生存款的过程是: 当中央银行用再贷款形式向商业银行 发放贷款时,贷款转入借款人存款账户, 成为可供借款者使用的存款。但由于存款 的所有权属于银行,所以表现在银行账面 上,在原有存款的基础上,又引伸出一笔 存款来。以此类推,这些引伸出来的存款, 就是派生存款。
说明:
① 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 为基础。 派生存款并非可以凭空创造,必须具 有派生的基础,即有一定量的原始存款给 予保证。
② 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 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凡是在银行具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能 力的货币,都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③ 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 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是由贷 款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
三、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 279 货币供给量由基础货币(亦称强力币) 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即: 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MS=mB 式中, MS:货币供给量 M:货币乘数 B:基础货币 这就是货币供给理论的一般模型。
其中,基础货币: 296 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 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 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 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 这两者的总和。
3、货币乘数: 301 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 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 比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一、如何认识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 款渠道注入的 ? 283 银行自身具有创造资金来源的能力, 为了便于说明,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 并简化如下页表 (P.283表8—1)

金融学课件10 第十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金融学课件10 第十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机会成本变量
Md:名义货币需求。
P:价格指数
rm :货币收益率。
rb:债券收益率。
re:股票收益率。
1 dP P dt
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W: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的比率。
y:“恒久收入”,代表财富
u: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它随机因素,如偏好、与货币有关的制度变化等。
一、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
货币视为 一种资 产,可构成财富
是否愿意持有货币是 取决于什么呢??
货币具有储藏 手段的职能
可替代资产的 预期收益率
现金余额说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所持有的货币数量论观点 •主要观点:货币不仅具有交易媒介职能,还具有价值储藏职能; 认为人们的财富水平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影响货币需求。
市场利率>正常利率
预期利率下降 (债券价格上涨)
持有债券
货币需求 减少
市场利率<正常利率
预期利率上升 (债券价格下跌)
持有货币
货币需求 增多
货币需求函数
•M1:交易、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递增函 数 •M2: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递减函数 •L1和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
一、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 财富总额及构成的变化 用恒久性收入来代替总财富。 所谓恒久性收入,是指预期在未来年份中获得的平均收入,一般指预期在 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收入流量。因此,恒久性收入相 对稳定。 恒久性收入(Yp)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财富构成:财富可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包括一切先天的和后天的才能与技术, 其大小与接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 非人力财富是指物质性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各种财产。 用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即来自财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 非人力财富占比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应该包括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货币供给影响经济的理论及控制货币供给的理论,但一般所谓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这也是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给与供给体系全社会的流动性增加还是减少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结果,同时社会公众的消费、投资行为也对流动性形成产生了影响,因此,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决定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货币供给概念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来定义。

从动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及其过程。

从静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性资产的总量。

二、两极银行体系下货币供给主体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时代,货币供给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承担的,这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普遍模式。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源头,即基础货币的创造,以及整个体系货币流量、流速与流向。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调控下,进行信用创造,即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基于两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过程由上述货币供给过程可知,现代货币供给是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机构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体系。

四、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货币定义按口径依次加大的顺序可划分为IM。

、M1、M2、M3等几个层次。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创造一、中央银行概念1.央行含义中央银行(Central 82水)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i °中心i±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全国金融机构或组织、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贷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2.央行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垄断性。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机构,独享货币发行权,履行国家赋予的调节经济、稳定货币的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 币供给决定模型
• 对M/H=(C+D)/(C+R)进行变换,可以得到:
D D (1 + ) R C M = H· D D + R C
• 该式是弗里德曼-施瓦兹在分析货币供给量决 定因素时所使用的基本方程式。
二、模型解读
• 这一方程中,决定货币存量的三个因素分别是: 基础货币H;存款与银行准备金之比D/R;存款与 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之比D/C。 •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基础货币H、还有D/R、D/C H D/R D/C 的变动会导致货币存量M的同比例同方向变动。 后两者的还可以通过求偏导来进行数学证明。 • 上面分析还表明货币量实际上是由三个经济主体: 公众、银行及货币当局共同决定的。
对政府债权净额
• 2.对政府债权净额。 • 指央行购买政府债券或政府向央行信用借 款(透支)。两种方式都可使财政资金增 加,若财政动用了这些资金,基础货币就 注入了流通领域。
对商业银行债权
• 3.对商业银行债权。 • 央行对商业银行发放再贴现贷款和再贷款, 就会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也就是基 础货币的增加。
3、我国的划分 、
• 划分货币层次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 搬西方国家的作法。我国对货币层次的研究起步 较晚,但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 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目前划定的货币层 次为: • M0= 流通中现金 • 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它存款
三、基础货币变化的决定因素
• 资产变了,负债当然也要跟着变。所以, 根据上面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基础货 币的变化取决于以下四个资产因素。 • 1.国外净资产。由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中 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主 要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变动对基础货币 的变化有重大影响。央行买卖外汇的另一 面就是增减基础货币。
• 基础货币由存款准备金和通货两部分组成, 而通货是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存款准 备金则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所 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能考察影 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 产 负 债 1.国外净资产 2.对政府债权净额 3.对商业银行债权 4.其它项目净值 资产合计 负债合计 1.商业银行准备金 2.流通中的现金
三、划分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及意 义
•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 时,一般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这 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 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划分货币供 给统计口径,一方面的意义体现在对宏观 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上,另 一方面的意义体现在这种监控也促使了各 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相应地做出反应。
2.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 • • • 因素主要有三个: ①社会公众持有通货还是存款的决策; ②中央银行对银行法定准备的规定; ③商业银行对超额准备的决策。 下面的货币供给模型主要分析这三个决定 因素。
二、货币供应模型
• 1.银行准备总额R。 • 银行准备总额R等于法定准备Rd加超额准 备Re,公式为: • R=Rd+Re • 法定准备Rd等于法定准备率rd乘以存款数 量D,超额准备等于超额准备率re乘以存款 D,所以公式为: • R=rd×D+re×D=D(rd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 •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 发行的债务凭证,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的 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 H=C+R • 基础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 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 通货比率也是存款创造的重要因素: • K=C/D • 该比率越小,表明公众持有的现金越少, 进入银行的货币就越多,能创造的存款也 就越多。
• 在美国,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有区 别,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低于活期存款。 • 定期存款比率对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 的,也就是总存款中的定期存款比例低,货币货 币乘数就大。反之则反之。具体原因是: • 其一,总存款一定,定期存款比重越大,活期比 重就越小,也就是M1越小(M1=通货+活期存 M1 M1= + 款),当然乘数也就越小。 • 其二,只有活期才能签发支票,才能创造存款货 币,而定期则不能。所以总存款一定的情况下, 采用狭义的货币定义时,定期存款比重越大,M1 就越小,货币乘数也就越小。公式为: • t=T/D • 其中T为定期存款,D为总存款。
二、准备金比率
• 乔顿区分了不同类型的银行和受制于不同 准备金率要求不同类型存款的基础上,将 商业银行的全部准备金划分为不同类型银 行的准备金和不同类型存款的准备金。 • R=r(D+T+G) • r为各种存款的加权平均准备金率,D为商 业银行的私人活期存款、T为私人定期存款、 G为政府存款。
三、通货比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 M0=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 M1=M0+活期存款(包括邮政汇划制度或 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 (包括国库券)
2、美国的划分 、
• 1970年以后,美国银行向全能化、综合化方向发 展的趋势明显加快,金融创新不断出现。这些变 化使得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之间差别 越来越模糊。因此,美国的货币层次划分具有自 己的特点: • M1A=现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 M1B=M1A +所有存款机构的其他支票存款 • M2=M1B +储蓄存款+所有存款机构的小额定期 存款 • M3=M2 +所有存款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商业 银行、储蓄贷款机构的定期存款协议 • M4=M3 +其他流动资产(短期债券、保险单、 股票等)
• 前提: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对货币的 分析采用的是广义货币M2的定义,并且不 区分不同类型存款的不同准备金要求。 • 乔顿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货币只限于M1、 区分了中央银行成员与非成员、区分了不 同法定准备率的存款。 • 这些区分可以更准确估算货币乘数。
一、货币基数
• 根据乔顿的分析,决定货币存量的要素有 • 一、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 • 货币基数是公众(包括商业银行)所持有 的政府的净货币负债。 • 实际上与基础货币的意思相同。货币基数 只是从来源上说的,基础货币是从使用上 说的。
• 通货C+存款D=货币存量M
• •
通货C+准备R=基础货币H 货币乘数m=M/H =(C+D)/(C+R)
1.货币乘数的定义
• 货币乘数m是货币存量M对基础货币H的比 率,表示货币供应量随基础货币H的变动而 变动,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的倍数。 • 在一般情况下,m总是大于1,之所以称为 “高能货币”,是因为基础货币变动1元将 导致货币供应的扩张和收缩超过1元。
四、定期存款比率
五、政府存款比率
• 商业银行对政府的存款也必须保持保证金,而且 与私人活期存款的保证金相同,所以,政府存款 与与私人活期存款之比也是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 之一。 • g=G/D • 将上面4个公式代入
M C+D m= = B C+R
六、货币乘数模型
• 可得下式,也就是说是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
第十章 货币供给
本章重点和难点
• • • • 1.基础货币 2.货币供给模型和货币乘数 3.弗里德曼的理论 4.乔顿的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简介
• 1.20世纪60年代后,货币供给理论有了迅 速发展,它研究货币供应是由哪些因素所 决定以及如何决定的问题。 • 2.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包括货币供给的决定 理论、货币供给的影响理论和控制货币供 给的决定理论。
本章思考题
• • • • • • • • 一、重要概念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通货比率;准备金比率。 二、思考题 1.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货币乘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3.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的内容。 4.乔顿模型的内容。 5.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如何看待我国近年外汇储 备规模的变化?
C rd + re + D
4.货币乘数的说明
• 这个公式表明,货币乘数具体是由社会公 众决定的通货比率(C/D)、中央银行的法 定准备率rd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re决定 的,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 这三个因素都导致货币乘数的反向变动。
第四节 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 货币供给决定理论
• 他们的理论在货币供给理论中占据着很重 要的地位,是当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 •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分析见诸于他们合著 的《美国货币史》,卡甘的分析在其著作 《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 及其影响》中。他们使用相似的方法,所 以称之为“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分析”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口径
• 一、货币供给的范畴和内涵 • 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中货币存在的形态多 种多样。货币应具有价值大、可分割、易携带、 易保存等特点。这样的归纳有其一般的妥当性, 但实际生活更复杂。 •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生活中所有形形色色的货币的 集合。现金存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现代世界经济生活中的货币诸形态日趋一致,而 且还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这种发展也影响 到货币的定义。我国曾将现金发行视作全部货币 供给,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易导致不恰当的货币政策选择。
kD + D m = kD + r (D + T + G ) kD + D = k D + r ( D + tD + g D ) 1 + k = r (1 + t + g ) + k
七、模型说明
• 1.货币乘数m是行为参数r、t和g的递减函数。意 味着商业银行的各种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 款比率和政府存款比率的变化将对货币乘数产生 反方向的影响。 • 2.该乘数模型表明,各行为参数对货币乘数的决 定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 • 3.与弗里德曼等人的模型相比,形式更为简洁明 了,也更接近现实,更便于进行货币量决定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