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11同步3.1.3乡土情结03高考778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3.3《乡土情结》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3.3《乡土情结》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及主旨,体会文章中的大量诗文,拓展思维空间。

、体会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史料、典故的意图。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了解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学习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前预习】::情结,指心底的情感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乡土情结指故园之思、故国之爱、故土之恋和爱国主义情怀。

柯灵( ),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剧作家,著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剧本《腐蚀》。

他以杂文针砭时弊,以散文体察世味,以剧作缩写世态。

柯灵精心锤炼语言,以创作态度谨严见称。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预习字词:魂牵梦萦() 忐忑()不安 怯()生生 悠邈()慈母手中线,。

这是诗人在《》一诗里的句子。

男儿何不带吴钩,,不敢问来人。

出自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

这是的名句。

唐代在《》中写到 ,还乡须断肠。

本文以为线索,由 小家 到 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对的热爱之情。

例句: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答:人一离开乡土,,,,。

【课堂交流展示】一.整体把握1.古人讲诗有 诗眼 ,文有 文眼 ,这些 眼 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请同学们找找能帮助我们理解该作品的关键段落。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 童年的烙印 ?(第二节)3.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乡土情结》,是苏教版高一必修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朱自清。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感情和想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认识,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及词汇。

3.了解文章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感,引导学生珍爱乡土,爱护环境。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视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视今天的生活。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在班级内分享自己心中的家乡记忆。

2、讲解教材通过PPT等展示方式,介绍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文学特点。

3、深入探讨学生分小组阅读文章,师生讨论文中的词句、段落及修辞手法等,通过对文章的深入探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情感内涵。

4、活动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乡村风光、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5、课堂总结师生进行课堂总结,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及实践活动的体验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和乡村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珍视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活动的态度以及课下提交的作业,全面评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实现情况。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培养孩子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并珍视自己的生活。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乡土情结》教案江苏省兴化中学王新民备课人:王新民教学过程一、分析第二段1、为什么人产生乡土情结呢?让我们到散文大师柯灵笔下寻找源头吧。

一生读课文第二节,思考:乡土情结产生的源头是什么?明确:童年的烙印。

2、有哪些童年的烙印会留在人们的心里,请加以概括。

(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明确: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二、分析第三、四段1、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引发人们离乡背井的原因是哪些?明确:一种人为了生计,无奈出门;一种人为追求理想而闯荡世界。

2、“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它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的更为强烈。

”课文从第三段开始叙述人们离家。

同学们浏览一下地三、四段,思考:总共写了离家的几中情形?离家后可能的境遇有哪些?(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并概括)明确:两种情形: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可能境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分得意。

3、文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及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明确:“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4、作者是怎样分析人们被动离乡的情形的?明确: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形象写出远离故乡的游子孤苦无依的境遇,具体语句是“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5、这段文字中引用了许多诗文,简要分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第三段: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

茎中抽出的嫩芽。

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

即阴历正月、二月、三月。

晖,阳光。

【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

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课件:3.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同步备课课件:3.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

要说明的是,后兔事后无偿为前兔供应了一个冬季的松子果。 武装的骑士们义愤填膺: “我们去救这两个农民,没有上帝的帮助,他们一定会遭劫难!” “老爷,你的护卫一定会遵照你的意志,扫除不平。
森林里到底什么动物最高呢?是长脖子的长颈鹿还是能爬树的猴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谁高的故事吧! 长颈鹿在森林动物中个儿最高,树上的果子它只要一伸脖子就能轻而易举摘到手,因此动物们个个都感到羡慕,同声赞扬:“长颈鹿真了不起,它的个儿多高呀!” 猴子听了很不服气,它想,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能爬到比它更高的树上去呢! 于是猴子选择一棵高高的大树爬到顶端,一看,长颈鹿正好位于自已身子底下。 外汇论坛 https:// 若想得到更多,必须放弃现在拥有的,为它们营造最大的空间,这是一个基本原理。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他们才从睡梦中醒来,爬出树洞,舒展身体,重新耀武扬威起来! 就在这年秋天,两只黑熊忙着采食的时候,不知从哪里撞进来一头斑斓猛虎! 这还了得!两只黑熊受到了威胁!他们齐心协力要赶走这头老虎。,一柄原先锋利无比的菜刀成为一块残铁而被抛弃
瑾传》等。
预习交流
1.划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并摘到积 累本上。
2.同桌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整理成果。
字词梳理
魂牵梦萦(yíng) 桑梓(zǐ) 忐忑(tǎn tè)不安
屹(yì)立
怯(qiè)生生
搭讪(shàn)
悠邈(miǎo) 崎岖(qíqū)
三匝(zā)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歔(xī xū)
这一主题,以诗来涵盖文章主旨, 中心明晰。
思考 文章还有什么地方也引用了诗
句?请把它们划出来,读一读,再 想一想把它们删去效果好不好?
问题2:第二段写在家乡度过童年, 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作者 认为会打上哪些烙印?

2011年高一语文教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

2011年高一语文教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

《乡土情结》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如何赏析优秀散文;2、通过赏析加深对对故乡的理解,培养热爱故乡的情操。

重点难点: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课型:讲读课(新授)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板书课文标题——乡土情结,其中用红色粉笔标注“情结”)【我在黑板上已经用红色粉笔把乡土情结的“情结”标注出来,我们这节课程主要将围绕这个“情结”展开。

】二、进入文本,解题:1、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研读第1节)(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诗词分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

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明确: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目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目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目录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目录(06年暑假最新修订版)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相信未来/食指﹡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体悟人生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我的四季/张洁﹡◎设计未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德]马克思我的五样/毕淑敏写作写作观你的生活很重要写作指导燃烧我们的激情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劝学(节选)/荀子师说/韩愈◎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瑞士]赫尔曼·黑塞写作写作指导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漂泊的旅人想北平/老舍我心归去/韩少功﹡乡土情结/柯灵◎乡关何处前方/曹文轩﹡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写作写作指导夹叙夹议,枝繁叶茂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郁达夫西地平线上/高建群◎感悟自然赤壁赋/苏轼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湖山沉思﹡神的一滴/[美]梭罗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利奥波德写作写作指导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苏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目录(2006.12 第三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文本研习)◎强者之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精神支点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生命的礼赞鸟啼/[英]劳伦斯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研习·探讨·活动)◎遭遇战争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海因里希·伯尔/◎黑暗中的心迹安妮日记(节选)/[德]安妮·弗兰克/◎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68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后人之鉴六国论/苏洵/阿房宫赋/杜牧/◎千古江山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永志不忘落日/朱启平消息二则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活动体验)◎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朱自清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金岳霖先生/汪曾祺亡人逸事/孙犁◎永远新的旧故事祝福/鲁迅边城(节选)/沈从文◎总借俊眼传出来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目录第一专题祖国土(文本研习)◎江山多娇祖国山川颂/黄药眠长江三峡/刘白羽肖邦故园/[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颂歌的变奏发现/闻—多北方/艾青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祖国土/[苏联]阿赫玛托娃写作写作观写作,也是对话写作指导生成诗歌的意象写作实践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烈士的抉择《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五人墓碑记/张溥◎底层的光芒品质/[英]高尔斯华绥老王/杨绛◎殉道者之歌离骚(节选)/屈原﹡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俄]普希金﹡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美]惠特曼写作写作指导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写作实践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审视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认识和沟通东方与西方的科学/[美]乔治·萨顿﹡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陈炎◎拿来与接纳拿来主义/鲁迅﹡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翁乃群写作写作指导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写作实践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因声求气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仔细理会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鸿门宴/司马迁﹡◎融会贯通秋水(节选)/庄子非攻(节选)/墨子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四册目录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文本研习)◎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4◎英名与事业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德]恩格斯/6《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8我有一个梦想/[美]马丁·路德·金/10第二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仰观宇宙逍遥游(节选)/庄子/21兰亭集序/王羲之/24◎思想的阳光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节选)/[刻帕斯卡尔/26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德]康德/27◎生命箴言我为何而生/(英)罗素/30横渠四句/冯友兰/31第三专题直面人生(问题探讨)◎生存选择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37渔父/《楚辞》/43平凡的张鲁/乔艳琳等/45庸人/丁大同/49◎真的猛士记念刘和珍君/鲁迅/54◎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英]培根/60《名人传》序(节选)/[法]罗曼·罗兰/61直面苦难(节选)/周国平/62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在演讲厅不自由,毋宁死/[美]帕特里克·亨利/69奥林匹克精神/[法]顾拜旦/72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75◎问答之间作为偶像/82一个人的渡口(节选)/87◎交锋时刻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97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梁思成/100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最新修订版目录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文本研习)版块一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版块二神奇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版块三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版块一如泣如诉:陈情表项脊轩志版块二执子之手: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版块三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第三专题直面人生(问题探讨)版块一生存选择:报任安书(节选)渔父版块二真的猛士:记念刘和珍君﹡版块三苦难中的尊严:论厄运直面困难(节选)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版块一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版块二伟大的情思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11同步1.3让我们一起奔腾教案10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011同步1.3让我们一起奔腾教案103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诗人在面对祖国春天来临时的那份喜悦之情以及对理想和美好未来的渴望与追求。

2.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深刻领悟作品的感情基调;能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1.重点:能够准确读出诗人的激情与喜悦,渴望与追求。

2.难点:对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认识与理解,朗读过程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呈现形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多媒体时间安排介绍背景导入课题(5分钟)检查预习整体感知(5分钟)听读诗歌把握情感基调(15分钟)分组朗读相互交流(10分钟)学生质疑师生交流(5分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课题在阴云密布,无人能够看到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未来的时期,20岁的诗人食指用朴实平易的文字,用冷静而炽热的语言告诉人们: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能够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若干年后,所有有幸还活着的人真地看到了诗人当年的预言,“文革”结束了,我们的国家从疯狂回归了理性,从寒冬走回了春天。

内乱结束了,建设开始了;封闭结束了,改革开放开始了。

每一个中国人都由衷地发出了笑声,这时候又有一位诗人站了出来,他放声为所有变革革者唱出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诗人江河及社会背景1.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

江河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梁小斌等人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朦胧诗群,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作品有《纪念碑》、《星星变奏曲》等。

其大部分诗作与其他朦胧诗人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但他的有些诗作更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意识,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即是其中的佳作。

2.社会背景: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初步从内乱中走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注定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确定了国家对外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中国开始由内乱走向建设,社会逐步走回正确的轨道。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3.1.3乡土情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3.1.3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读前要热身柯灵的“空城计”近些年来,柯灵先生一直在集中精力创作一部以上海百年历史为线索,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

写这样题材的长篇巨著,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柯灵先生对此充满信心。

然而,频频推之不及的文债及社会活动,尤其是络绎不绝的上门来访者,使柯13—1 灵先生无法正常地写作,这样下去,长篇小说真不知何时才能完成,柯灵先生为此感到很焦虑。

他与老伴陈国容校长采取了许多措施都无济于事。

老俩口在一番苦思冥想之后,又谋出一个不得已的“上策”,二老默契配合,演起了双簧戏,叫做“真假空城计”。

只要听到门铃响,陈校长赶快将书房门反锁,然后再去迎接客人。

“柯灵不在家,有什么事情等他回来后我转告他。

”从未说过谎话的陈校长心里怦怦直跳。

试了几次还挺灵,但好景不长,这招没用几次就被他们自己揭穿了。

一次,有位远道而来的约稿者登门,老俩口依然按计行事,不想客人却说:“没关系,我等等他。

”时间过得可不短了,而这位锲而不舍的客人仍无离去的意思。

陈校长是如坐针毡,心里直犯嘀咕:“可千万别露马脚呀。

”谁知屋漏偏遭连阴雨,他们的戏终于演到头了,这时耳背的柯灵先生拿着杯子从书房的边门走出来,他以为这么长时间,客人早走了,便出来倒水喝,尴尬之极的情形可想而知。

老俩口只好赔礼道歉,说明真相。

看来家里是呆不住了,只有采取下策,躲到外面去,寻找一个“秘密据点”。

从此,柯灵先生就像陈校长调侃的那样,“小学生,起得早,背着书包上学校”,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知识应储备●作者作品柯灵(1909~2000),散文家,剧作家。

原名高隆任,字季琳。

浙江绍兴人。

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31年冬到上海参与左翼文艺活动。

此后除了40年代末一度被迫避居香港外,一直在上海从事创作和编辑工作,先后编过《大美晚报·文化街》、《文汇报·世纪风》、《万象》、《周报》等10多13—2 种报纸副刊和期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情结(柯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

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19.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烙印”。

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提炼出有关“两种情况”的信息不会太难。

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些关键句,这是解题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能准确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个交叉点: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

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只要答出前两点,第三点只不过就是再将这两点合二为一罢了。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
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恨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若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解析: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

C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

E 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么“生动具体”。

此题难度较大,考生很容易将E项选上。

答案: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