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选择题专项练习(共18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选择题专项练习(共18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伐越”“自伐者无功”中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故曰圣人蚤从事焉”中的“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

C.“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中的“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

D.“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中的“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2.下列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事请不烦出敕”中国的“敕”,指“皇帝的命令”,《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敕造”,意为奉皇命而建。

B.“乞容臣出牒处分”中的“乞”,文中义为“请求”,与《陈情表》中“愿乞终养”的“乞”意思相同。

C.“古有讨除不胜者”中的“胜”,文中义为“尽”,与《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的“胜”意思相同。

D.“帝然之”中的“然”,文中义为“认为……正确”,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然”意思不同。

3.下列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

文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

文中“泰尝举有道,不就”中的“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

《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文中“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缓急,“缓急得以应援”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中“作息”一样都是偏义复词。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专项练习(真题+优化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专项练习(真题+优化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概括分析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真题练习(一)(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

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

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

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

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类+说苑+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类+说苑+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小说类说苑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

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

”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

”子曰:“然。

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问焉,曰:“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李克曰: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可知矣,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矣。

”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出,过翟黄①,翟黄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李克曰:“季成子为相。

”翟黄作色不说曰:“触失望于先生。

”李克曰:“子何遽失望于我,子之言我于子之君也,岂与我比周而求大官哉?君问相于我,臣对曰:‘君不察故也,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也。

’君曰:‘出矣,寡人之相定矣。

’以是.知季成子为相。

”翟黄不说曰:“触何遽不为相乎?西河之守,触所任也;计事内史,触所任也;王欲攻中山,吾进乐羊;无使治之臣,吾进先生;无使傅其子,吾进屈侯鲋。

触何负于季成子?”李克曰:“不如季成子。

季成子食采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

”翟黄迮然②而惭,曰:“触失对于先生,请自修然后学。

”(节选自《说苑·臣术》)【注】①翟黄,即翟触。

②迮(zé)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B.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C.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D.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则齐无管仲”与“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两句中的“然则”意义和用法相同。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阅读练习题0821(古代诗文+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阅读练习题0821(古代诗文+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5小题。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

晟幼孤,奉母孝。

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

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殪之,三军欢奋。

魏博田悦反,晟为神策先锋,与河东马燧等合兵攻之。

晟内攻郑景济,而外抗朱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

李怀光屯咸阳凡八旬,帝数促战,以伺贼隙为言,卒不出兵,阴通朱泚,反迹浸露。

晟恐二盗合以轧之,则卑词厚币,伪致城于怀光者。

时敖仓覂,调畿内赋,不淹旬,刍米告具。

乃陈兵下令曰:“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士皆雪泣曰:“惟公命。

”贼伏千骑出官军背,晟以麾下百骑自驰之,贼惊溃,禽馘略尽。

余党悉降。

贞元三年,帝坐宣政殿引见晟,备册礼,进拜太尉、中书令,罢其兵。

通王府长史丁琼见晟曰:“以公功,乃夺兵柄,夫惟位高者难全,盍蚤图之?”晟曰:“君安得不祥之言?”执以闻。

诏为晟立五庙,追贲高祖芝以下祔其主,给牲器床幄,礼官相事。

薨,年六十七。

帝闻流涕。

册赠太师,谥曰忠武。

及葬,又御望春门临送,遣谒者宣诏于柩车。

晟性疾恶,临下明。

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

”笃分义,隆于故旧。

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死。

晟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

在凤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

我诚慕焉。

”行军司马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勋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

晟幸得备将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

”叔度惭。

故晟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

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

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

”即却之,不得进。

达礼敦教类若此。

(选自《新唐书·李晟列传》,有删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22(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22(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

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越州赵公救灾记》)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B.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C.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D.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知越州,越州知州。

知州是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知州权柄,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

B.“前民之未饥”中“前”作状语,意为在……之前,与《项脊轩志》中“前辟四窗”中的“前”用法相同。

C朔,古代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之后的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戊申晦,五鼓”。

D.“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中“为”意为修筑、修建,与《<老子>四章》中“凿户牖以为室”的“为”含义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吴越大旱,赵公来到越州,在饥荒还未到来之前,就亲自带领属官到各个县调查了七件事情,并谨慎地准备应对。

B.文章通过一连串的数量词,如“二万一千九百余人”“四万八千余石”“一升”“四千一百丈”等,充分反映了赵公出色的救灾成绩。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16(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16(附参考答案)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知越州,越州知州。

知州是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知州权柄,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

B.“前民之未饥”中“前”作状语,意为在……之前,与《项脊轩志》中“前辟四窗”中的“前”用法相同。

C朔,古代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之后的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戊申晦,五鼓”。

D.“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中“为”意为修筑、修建,与《<老子>四章》中“凿户牖以为室”的“为”含义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吴越大旱,赵公来到越州,在饥荒还未到来之前,就亲自带领属官到各个县调查了七件事情,并谨慎地准备应对。

B.文章通过一连串的数量词,如“二万一千九百余人”“四万八千余石”“一升”“四千一百丈”等,充分反映了赵公出色的救灾成绩。

C.文章详写了赵公救灾,结尾简要地概括了赵公的其他方面的品德和修养,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具有无穷的余味。

D.这是一篇调查记,记述赵公在越州救灾的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扑的吏才与吏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1)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2)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10.本篇救灾记重在记事,而非写人,但由于笔端含情,人也因事可见。

请根据文本第一、二两段简要概括赵公的形象。

(3分)附:参考答案一、【挖空训练】苏秦说(游说)赵王曰:“请屏(屏退)左右,白(禀告)言所以异(不同)。

大王诚(果真,如果)能听臣,燕必致(送达,献纳)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

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之)致封地汤沐之邑(指天子赐给诸侯的王畿以内的一块土地,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地,也可以指国君、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4分)(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4分)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②,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

②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

③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九日”与“佳节”相呼应,“和”字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B.首联“晚岁”与“华发”相互映衬,其中“不才”颇具自嘲之感。

C.颔联以公孙弘比韩琦,既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又表达了辞谢之意。

D.尾联“寒无睡”“百遍开”刻画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诗人形象。

7.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价此诗“哀而不伤”,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从“________________”至“修我矛戟”,到最后“________________”,描绘士兵磨砺兵刃、整装待发情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问孔子“何哂由也”,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答了曾皙的问题。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用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悠然自得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一、专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

由此可见“痴名”后必定停顿,可排除A、D两项。

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C项。

答案:C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

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

”(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

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

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

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

”世宗皇帝沉默不语。

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多次,被感动而叹息。

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

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

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少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然后分析“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排除B、C两项。

比较A、D两项,分析“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

答案:D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

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

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

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从王朝衰落到重新振兴以来首屈一指。

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

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

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

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

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

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

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

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帛乃退去。

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

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

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

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动词谓语为“率”“吊祭”,意思是“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D 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句子中主语为“霍峻”,意思是“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卒”为“死”,不应该看作“最终”,排除B项。

故选A项。

答案:A参考译文: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

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组成军队。

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霍峻代管霍笃的部下。

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

先主从葭萌南返回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

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

”杨帛于是退去。

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进军,攻围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

霍峻城中的士兵仅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

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

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

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

”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霍峻很荣耀。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①,士争从之游。

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

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

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

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

丁母忧。

服阕,改建宁崇安县。

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

侍从复荐,除国子正。

注:①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指南宋都城临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

C、D两项相比,“知人……”与“绳人……”明显为对偶句式,故选D。

答案:D参考译文:陆九渊字子静。

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他的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笑却没有回答。

陆九渊便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忘记休息和吃饭。

有一天读古书,读到“宇宙”两个字,书上解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陆九渊忽然醒悟说:“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宇宙内的事。

”后来,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

到了临安,读书人争相跟随他并与之交往。

他的言论能感动并启发人,听到而感动奋起的人很多。

陆九渊教育人不用学校里的规范,弟子如有小过,能以理服人,有时使他们愧疚。

有人心中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不能自己懂得的,则为之细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一如那个人心中所想。

也有的人在千里之外,陆九渊只要听说那个人的大概情形,就能了解那个人的为人。

他曾说:“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

想法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

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

通过行事来观察人,终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

一定要用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

”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

遭遇母亲去世。

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

因受到少师史浩的举荐,受召审察,陆九渊未前往。

侍从再次举荐他,授国子正。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