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单元同步练习附解答:第0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人教版生物学科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练习: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2课时 Word人教版生物学科含答案

第22课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目标导航】.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
(2)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
(3)传递过程(4)转化和散失过程(以第一营养级为例)①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③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a.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b.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1)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分析1.下表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A→B→C(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
针对此图有关计算错误的是(单位:百万千焦)(..)B.“?”处数值是59.5C.B呼吸消耗的能量是19D.能量从B传到C的传递效率为14.3%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能量流动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明确每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向关键点②明确每个营养级中能量之间的关系③能量流动传递效率的计算每个营养级中能量的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通化量净同化量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的呼吸消化同化量⎩⎪⎨⎪⎧ 净同化量⎩⎨⎧ 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呼吸消耗所以生产者同化的数量为净同化量:3+15+41.5=59.5,加上呼吸消耗量65.5共125。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保持不变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不变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D [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稳态,其成分、营养结构、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稳态.]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A.河流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B.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C.农民在稻田中除草,水稻长势良好D.草原黄鼠增多,猫头鹰数量随之增多C [农民在稻田中除草,体现了人的作用,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调节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C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C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幅度越小,周期越短,故选C。
]5.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问题。
(1)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2)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________,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文档: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复习 Word版含答案

第26课时章末复习应用一食物网中物种数量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1.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2为某特殊环境中的食物网。
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②图1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③图2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G/125千克④图1中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数目短期内将不发生变化⑤图1中信息已体现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⑥图1中食虫鸟与蜘蛛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⑦图1中有一条食物链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A.①③⑤⑦B.②⑥?C.②④⑥D.②③④⑤⑥⑦解析图1中,食草鸟为初级消费者;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被猫头鹰捕食增加,数目短期内将会减少(昆虫减少对草的影响较小);图1中信息只体现出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而未体现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其中一条食物链应该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⑦中所指出的不完整。
图2中,设黄雀增加体重X千克,则根据题意可列出代数式:(5×1/2X+5×5×1/2X)×5=G,X=G/75千克。
答案 B规律总结(1)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生物都将减少。
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各营养级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第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后各营养级生物数量依次减少。
如图中a的数量减少会导致b、c、d、e、f、g的数量都减少。
(2)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然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先增后减,最后趋于稳定。
精选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练习: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3课时 Word人教版含答案

第23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目标导航】.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一、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3.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4.温室效应含量迅速增加,打(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含义循环途径: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物质范围:生物圈循环循环流动特点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相互关系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案例1(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2.案例2(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2)实验设计:实验组: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B烧杯中加入30_mL蒸馏水。
知识点一.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答案.A解析.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物质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2.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依赖于水B.需要能量驱动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答案.A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大气中的CO2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水的参与)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然后通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入各营养级(该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时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都能产生CO2,再返回到大气中(化学燃料的燃烧也产生CO2返回到大气中),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产生温室效应;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随堂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结构1.判断正误。
(1)森林中的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等生物均以这棵朽木为生。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 )(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 )(3)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一条由三个营养级所构成的食物链。
( )(5)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 )(6)分解者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 )(7)食物网比食物链更为复杂,所以更容易受到破坏。
( )解析:(1)题中概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所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2)异养型生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也可能是分解者。
(3)一个生态系统要稳定存在,在生物成分中必须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
(4)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终点必须是顶级消费者。
(5)食物网中的生物有的不具有直接的营养关系,有的具有竞争关系。
(6)食物链是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所以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构成。
(7)如果某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其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被其他生物取代,所以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答案:(1)√(2)×(3)×(4)×(5)×(6)×(7)×2.(2019年长春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解析:有些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某些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属于异养型生物,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中的捕食或寄生类型,不包括腐生类型,而分解者是异养型中的腐生类型。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题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题2019—2019生物学是农学、林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的基础。
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同步练习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1.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在生态系统中,对下列生物的分析正确的是( )A.硝化细菌自养生物生产者B.大肠杆菌寄生生物分解者C.乳酸菌需氧生物分解者D.酵母菌异养生物消费者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等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4.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 )A.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C.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6.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定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数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数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暴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8. 草羊人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在此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一定在10%~20%之间B.与自然的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C.羊排泄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D.为了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羊的种群密度越大越好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同步练习: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1课时 Word人教版含答案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1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目标导航】.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模型。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3.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自然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1)生产者①生物类群: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另外还包括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等。
②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可被生物利用的化学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 ①生物类群: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寄生的细菌、寄生的植物也是消费者。
②作用:a.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如CO 2、H 2O 、氨等),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帮助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3)分解者 ①生物类群:各种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②作用: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1.概念(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a.第一营养级:生产者;b.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c.其他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不是固定不变的。
2.功能(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3)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1.以下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如下:只有选项B含有生态系统的两大部分,而其他三个选项只含有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5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测试包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5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自然情况下,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生态系统达到了稳定状态的是()A.食物链缩短B.物种多样化C.结构复杂化D.功能完善化2.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特征是()①该系统处于幼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②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④有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呈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④⑤⑥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4.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相同的方式起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会降低它;如果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A.正反馈B.内调节C.外调节D.负反馈5.如图是一个密封的鱼缸.它是一个模拟的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有人指出该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有:①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各类生物的数量相对稳定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动物的生活提供氧气和养料④动物生长活动过程中产生的CO2能够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⑤微生物能利用和转化动物粪便和动植物残体,为植物生活提供营养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6.下列关于生物圈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B.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且不断趋向相对稳定D.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的圈层,是生物的总和7.下列关于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A.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其正常运转的动力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C.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D.二氧化碳的增加必定破坏生物圈稳态8.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与进行,科学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6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的目标.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C.禁止近亲婚配可以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6亿9.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B.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重大而艰巨的任务C.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国人口的素质D. 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后,将开始缓慢下降10.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层空洞⑥潮汐⑦大脖子病A.②④B.⑥⑦C.⑤⑦D.②⑤⑦11.大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变化引起当今世界的各种生态危机.下列有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三大危机的叙述,错误的是()A.三大危机都与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B.“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氧气的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加所致C. 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生物圈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D.海洋中的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无微生物的深海,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12.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的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13.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的目的不包括()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导致地理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保护藏羚羊等物种的遗传性D.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14.如图中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Y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是dB.若Y表示物种多样性,a、b、c、d表示四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则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C.若Y表示鸽种群中的个体数,a、b、c、d表示不同生活区域中的四个鸽种群,则d 种群被鹰攻击的机率最大D.若Y表示a、b、c、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群密度,其中b是科学家在某原始森林中发现的一个新物种,则其增长曲线将呈“J”型二、非选择题15.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1)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____________进行传递.(2)与物种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__________较弱.(3)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自我净化能力的限度,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6.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可刺激牧草分蘖,促进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放牧量应为乙图中______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4)乙图中的B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该草原的最大控制放牧量.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C点的右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如图所示为1910年梅托斯提出的“人口增长、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这个模型反映:(1)人口剧增将导致土地利用过度,其结果是粮食产量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剧增,环境污染加剧,粮食___________的情况会加快,并使人口死亡率______.(3)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___.18.水从高处向下流形成的景观叫“跌水”.环保部门采用跌水充氧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方法是:生活污水首先进入沼气池,经过沼气池处理后的污水再用泵提升进入多级跌水池.跌水池分多格串行,内装组合填料,借助生长在填料上的微生物去除有机物;经过跌水池的污水一部分回流入沼气池,另一部分进入水耕型蔬菜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河水变黑变臭,其原因是外来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______的限度.图示污水处理过程有多种微生物参与,生长在填料上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经过水耕型蔬菜池处理后的水中,_________元素(至少两种)明显减少.(2)水耕型蔬菜池中还生活着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生物类群,水耕型蔬菜池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水耕型蔬菜,如空心菜、水芹菜、茭白等的生长,对水中_______(一类植物)的繁殖和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实现了水体净化,并进一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多层次的循环利用.19.从不同角度看,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不同.(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变异的来源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造成的.(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由于____________.(4)从整个生物圈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5)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20.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是多种酸性污染气体溶于大气中的水后,产生硫酸或硝酸等化合物,然后随着雨点降落下来.某生物探究小组为了解酸雨对陆生植物的影响,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方案.(1)目的原理:大气中的SO2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验室中以SO2模拟酸雨,研究不同SO2量对两种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从而了解自然界中酸雨对植物的危害.(2)实验材料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②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SO2气体、气体流量计(控制充气量)、蒸馏水、植物培养液等.(3)实验步骤①取5套实验装置并编号,设立_______和________.②甲、乙两种植物的种子发芽后,取已长出一片真叶的幼苗若干株,使其分别直立于盛有植物培养液的玻璃皿中,并放入各实验装置的容器内,如图所示.③按图装配好实验装置.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关闭实验装置活塞,将装置置于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下,在第5天统计各组两种幼苗的死亡数,并计算死亡率.(4)实验结果:①实验结果如下表(5)讨论:从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实验拓展:在“酸雨对陆生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的研究中,除本题所用的“方法”与“指标”外,请你另外设计一个方案,将方案内容填入下表.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C4. D5. D6. D7. D8. D 9. C 10. B 11. B 12. A 13. C 14. A二、非选择题15.(1)光合作用食物链(网)(2)自我调节能力(3)有一定限度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下来,进入生物群落,再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群落中传递,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转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弱.(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能力,但其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达到一定程度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就会被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大量的无机营养物质积聚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中缺氧而导致生物大量死亡.大量死亡的生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毒害水体中的生物,使之死亡,水体恶化.16.(1)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或各营养级上的生物种类少)(2)C~D(3)A(4)保持在B点,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产量;超过B点,草原的生产能力将被破坏(5)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原沙漠化(6)①合理确定放牧量,防止过度放牧;②开展季节性放牧;③提倡划区轮牧;④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虫等措施;⑤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答出其中两条即可)解析: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也不如森林生态系统复杂,故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乙图中虚线为未放牧时草原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则最大放牧量应以生产者的净生产量降至虚线为界,而最适放牧量应以保持生产者最大净生产量为宜.17.(1)下降(2)不足升高(3)枯竭加剧解析:人口增长,土地利用过度,使粮食单产量不高不稳,甚至病虫害频繁出现,导致粮食减产.人口继续增加,由于土地开垦,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加剧,粮食不足的情况会加快.由于食物不足、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因素,人口死亡率升高,导致人口数量下降.18.(1)自我调节能力分解者氮、磷(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浮游)藻类物质解析:本题中处理污水的思路是污水发酵后,经植物吸收利用,最终得到净水,其中借助了“跌水”现象,当外来污染严重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河水会变臭.蔬菜主要吸收N、P、K等大量元素,其生长还能抑制藻类等易引起水体二次污染的植物生长,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19.(1)蛋白质的多样性DNA上基因的多样性(2)基因突变(3)生物生存的各种的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4)生态系统的多样性(5)遗传物种生态系统解析: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体现的,而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因此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与蛋白质和DNA都有密切关系.从进化角度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产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就是生物所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遗传、物种、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从这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20.(3)①实验组对照组④向4套实验组装置的容器中充入不同量的SO2气体;向对照组容器中充入空气⑤适宜的温度光照(4)②(5)SO2浓度越高,对植物生长影响越大,但不同植物受影响的程度不同,间接说明酸雨对自然界植物的影响(6)解析:本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解答时要注意实验设计时应注意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设计原则,并特别注意自变量的控制和因变量的检验,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及结论的得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河北省邯郸市2018-2019学年期中)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利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来降低某些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B.多给作物施用有机肥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作物的产量C.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能的利用率D.可通过增加食物链来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答案】B【解析】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A正确;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这是利用的光合作用原理,C正确;可通过增加食物链,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以减少病虫害多,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D 正确。
故选B。
2.(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期末)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物的动物称为()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C.第二营养级D.三级消费者【答案】B【解析】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第三、第四营养级分别为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消费级别总是比营养级高一个级别,因此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据此答题。
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A错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B正确;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D错误;故选B。
3.(甘肃省武威五中2018-2019学年期末)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呼吸散失一部分能量,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能量,只有少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因此,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A 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不可能都对捕食者有利,有的对于被捕食者有利,如:鸟的叫声,提醒同伴有捕食者等,B错误;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关系不大,如大象比狮子体型大,但是它的营养级比狮子低,C错误;与C选项同理,动物的体型与营养级的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D错误。
4.(福建省莆田市八中2018-2019学年期中)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早期因为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大量的水蚤捕食大量的藻类,藻类因水蚤数量增加而减少,藻类减少,水蚤因食物缺乏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水体污染,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水蚤死亡后腐烂的尸体加重了水体污染的程度,导致更多的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5.(福建省莆田市五校2018-2019学年期末)下列关于生态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分类的基本单位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基础是正反馈调节C.人工生态瓶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应适当的补充光照D.群落的结构包括时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型是其主要特征【答案】C【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A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基础是负反馈,B错误;人工生态瓶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应适当的补充光照和食物,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6.(黑龙江省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期末)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和“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故选C。
7.(广西省柳州高级中学2018-2019期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C.生产者均属于自养生物,有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案】C【解析】动物不一定属于消费者,如蜣螂、蚯蚓属于分解者,A错误;细菌中的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B错误;生产者均属于自养生物,有光能自养型(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如硝化细菌),C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8.(江苏启东中学2018-2019期中)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正确的是A.输入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能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体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D.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能量【答案】A【解析】对于人工生态系统如鱼塘,输入的能量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饲料中的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A正确;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错误;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矿质元素,但是不能为植物提供能量,D错误。
9.(河北辛集中学2018-2019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兔子与狼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鸟类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C.正吃骨头的狗,对靠近它的人做出咬人动作,并发出警告的声音,该过程既有物理信息也有行为信息D.植物的花传递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答案】D【解析】兔子与狼之间为捕食关系,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A正确;鸟类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正在吃骨头的狗,对于靠近它的人做出咬人的动作,并不断发出警告的声音,这一过程既有物理信息的传递也有行为信息的传递,C正确;植物的花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10.(吉林省白山市第七中学2018-2019期中)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完成了物质循环B.蛇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答案】D【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昆虫→青蛙→蛇,昆虫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昆虫的体内;青蛙吃昆虫,昆虫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青蛙的体内;蛇吃青蛙,青蛙体内的物质能量就到了蛇的体内.因此,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11.(安徽省合肥市十一中2018-2019学年期末)下图为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答案】B【解析】图中所有成分都有碳流向f,只有a能利用f中的碳,所以a为生产者,f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a、c、d、e都有碳流向b,所以b应为分解者。
c、d、e为异养生物,且不是分解者,所以c、d、e为消费者。
图中所有成分都有碳流向f,所以f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故A项正确;该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即a→c→d→e,故B项错误;图中a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一定是自养生物。
b、c、d、e不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一定是异养生物(化能自养型生物也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故C项正确。
生产者a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b利用a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故D项正确。
故选B。
12.(辽宁大连一中2018-2019学年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答案】D【解析】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生物,A错误;植物既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可通过物理形式(如颜色)传递信息,B错误;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传递,C错误;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3.(甘肃省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期末)以下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一个池塘的水、泥土等和所有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答案】B【解析】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也没有涉及到无机环境,因此不能称为生态系统,A错误;一个池塘的水、泥土等和所有生物,包含了该池塘的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所以可以称为生态系统,B正确;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也没有涉及到无机环境,因此不能称为生态系统,C错误;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没有涉及到微生物和无机环境,因此不能称为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14.(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期中)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仓鼠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仓鼠同化量为B+C+DB.仓鼠天敌的同化量最大值约为0.2BC.A不属于仓鼠同化的能量D.C代表用于仓鼠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图中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仓鼠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仓鼠粪便(未同化)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表示仓鼠同化的能量,C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仓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