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
《七颗钻石》课件

《七颗钻石》课件《七颗钻石》课件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是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寓意;讲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水罐的神奇变化是学生感知爱心的力量。
难点:引导学生感知童话的色彩,锻炼想象力。
四.教学实数:两课时。
五.教学具准备:本课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问学生“同学们以前学过或者看过童话故事吗?”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并且再问“你们喜欢看童话吗?为什么?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2.问学生“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每当夜晚来临仰望浩瀚的星空的时候,看到月亮你们会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那么看到星星,你们会想到什么传说或者童话故事呢?”将学生引到课文中。
3.课件呈现作者的资料,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注意现实主义作家的意思:揭示社会上的黑暗面,以此寄托自己美好的期盼与理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呈现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多读并读准字音、字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七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七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七颗钻石》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水资源。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课文《七颗钻石》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细节的解读,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对水资源的看法和经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七颗钻石》,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检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四、课文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小结和分享,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分角色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体会故事氛围。
2.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模拟故事中的情景,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价表演的生动与否。
七、拓展阅读(10分钟)1. 教师推荐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课后阅读,如关于节水的故事、水资源保护的报道等。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七颗钻石

变出了钻石、水流、星星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 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 地上睡着了。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 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 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 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 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要 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
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 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 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 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 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 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说一说
大胆想象
• 童话中说:在当时,草木干枯,河水干 涸,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情况下,水 罐涌出了巨大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那 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展开 你想像的翅膀,设想一下,有水后的美 丽景象。
童话中小姑娘的爱心就像钻 石一样晶莹剔透,生活中也 有许多爱心故事感人至深。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爱心故 事?
说一说你身边 的爱心故事
动听的歌曲里动人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 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上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 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突然间离 开了缆索,急速地坠落。十几条生命一瞬间就要消 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一刹那,父母用双手奋力托 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 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洁。韩 红把孩子接到家里做自己的儿子,就这样韩红当了 一个未婚妈妈。每年到了孩子父母的遇难日子,韩 红总带着孩子去他亲生父母的坟前祭拜他们,每次 看到孩子那副伤心的样子,就感到心酸,于是发誓 要把孩子抚养成人,重新给他一个温暖的家。然后, 韩红就写下了《天亮了》这首歌。
大熊星座(北斗七星)
七颗钻石的故事

七颗钻石的故事在一个遥远的国家,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述着七颗神秘的钻石。
这七颗钻石被认为拥有无穷的力量,能够改变命运,保护国家,甚至拯救世界。
人们对这七颗钻石充满了敬畏和渴望,无数冒险家为了寻找它们而四处寻觅。
然而,这些钻石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场寻宝的冒险,它们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颗钻石名为“命运之石”,据说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传说中,一位年轻的农夫得到了这颗钻石,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成为了国王的贵族,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但最终却发现这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他将这颗钻石交给了另一个命运坎坷的年轻人,希望他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命运。
第二颗钻石名为“勇气之石”,传说它能够赋予人无穷的勇气。
有一位年轻的勇士得到了这颗钻石,他带着它去征战,无所畏惧。
然而,他在一次战斗中却因为过于自信而险些丧命。
他意识到,真正的勇气并不是毫无畏惧,而是能够正视自己的恐惧。
于是,他将这颗钻石送给了一个胆小的孩子,希望他能学会真正的勇气。
第三颗钻石名为“智慧之石”,据说它能够赋予人无尽的智慧。
一位学者得到了这颗钻石,他变得博学多才,无所不知。
然而,他却因为自以为是而得罪了许多人,最终孤独地死去。
他的遗言是,“智慧并非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谦逊和善良。
”他将这颗钻石留给了一个善良而愚钝的人,希望他能用智慧去帮助他人。
第四颗钻石名为“爱情之石”,传说它能够带来真挚的爱情。
一个年轻的女子得到了这颗钻石,她因为它而得到了无数仰慕者,却始终找不到真正懂得她的人。
最终,她明白了,爱情并不是奢华和虚荣,而是平凡和真诚。
她将这颗钻石交给了一个平凡而真诚的人,希望他能找到真正属于他的爱情。
第五颗钻石名为“和平之石”,据说它能够带来和平与安宁。
一位国王得到了这颗钻石,他用它征战四方,最终统一了整个国家。
然而,他却因为战争而失去了家人和朋友,最终孤独地死去。
他的遗言是,“和平并非只是没有战争,更重要的是和睦与关爱。
”他将这颗钻石留给了一个善良而平凡的人,希望他能用和平去抚慰世界的疮痍。
七年级上册语文《七颗钻石》课件优秀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七颗钻石》课件优秀9篇七颗钻石篇一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次大旱灾。
花儿都凋谢了,草木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因焦渴而死去。
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拿着一个木头做的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水从岩缝里慢慢地滴下来。
小姑娘小心翼翼地端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
小姑娘抱着木水罐往家走,她看它一只小狗伸着舌头,要喝水的样子很可怜,小姑娘把水给小狗喝光了,木水罐成了银水罐,水还是满的,小姑娘把水给了妈妈了,妈妈喝了一半,把水给小姑娘了,小姑娘看见了一位路人很需要水,小姑娘就把水罐给了那位路人。
小姑娘说:你比我更需要水,路人还没喝,银水罐里就跳出七个钻石,钻石慢慢地向上升,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大熊星座。
七颗钻石教学课件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咽唾沫、涌出、新鲜清澈”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旱灾的严重。
4、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感受水罐的第一次变化。
教学重点:1、感受姑娘的孝心使水罐发生了变化。
2、通过区分“干涸”和“干枯”,体会焦渴而死,知道旱灾的严重。
3、学习生词,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故事的背景,了解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让我们产生了许多美妙的遐想。
(配星空图)2、在夜空的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我们称它们为北斗七星,在这七颗晶亮的星星背后有一个美丽而感人的童话故事,它就是来自大文豪托尔斯泰笔下的《七颗钻石》。
(出示课题)齐读二、创设情境,学习第一自然段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此时,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2、抓住“所有的”“干涸”引出地球上已经没有水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七颗钻石》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七颗钻石》课文原文及赏析《七颗钻石》课文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枯黄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小姑娘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她小心翼翼地装满了水罐,然后慢慢地往回走。
回到家,她把水罐递给了母亲。
母亲刚要接过水罐,突然,水罐里冒出了一股清泉,接着从水罐里跳出七颗亮晶晶的钻石,又从钻石上落下七滴闪光的露珠。
这时候,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她对母亲说:“妈妈,我想喝口水。
”母亲说:“孩子,你喝吧。
”小姑娘就用双手捧起一捧水,喝了下去。
她感到水清凉可口,非常舒服。
这时,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求讨点水喝。
小姑娘立刻把水罐递给他。
过路人接过来,喝了一口,然后把水罐还给了小姑娘。
就在这一刹那间,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从钻石上又落下了七滴闪光的露珠。
赏析:《七颗钻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中的一篇寓言故事,作者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传达出深深的爱与善良的主题。
首先,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大旱灾的时期,这样的环境设定使得水资源变得极其珍贵,为后文小姑娘寻找水源和珍惜每一滴水的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其次,小姑娘的形象塑造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她不顾自己的疲劳和危险,只为生病的母亲寻找水源,这体现了她的孝顺和无私。
而在找到水源后,她先是让母亲喝水,然后再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又显示了她的谦逊和尊敬长辈的美德。
最后,故事中的七颗钻石和露珠象征着爱心和善良的力量。
每当小姑娘表现出无私的爱和善良的行为时,钻石和露珠就会出现,这既是对她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她精神品质的赞美。
总的来说,《七颗钻石》通过一个简单而感人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珍视水资源,尊重和关爱他人,弘扬无私的爱和善良的精神。
这篇课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七颗钻石》

故事表达了爱、勇气、善良和感恩的主题,强调了爱的力量和善良 的行为能够带来奇迹和改变。
作者简介
•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 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他的作品具有 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对世界文学产生了 深远影响。
02
故事情节概述
故事开端
描述了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河流和 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 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
通过这个情节,展现了小姑娘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
故事结局
描述了大地开始复苏,草木、丛林、 庄稼都重新生长,人们和动物们也恢 复了生机。
VS
通过这个结局,展现了小姑娘的爱心 和善良的力量,以及人们对美好未来 的期待。
03
人物形象分析
小女孩形象
勇敢、善良
小女孩在干旱、饥渴的环境中, 不顾自己的安危,多次为母亲和 狗找水喝,表现出勇敢和善良的 品质。
学会珍惜与感恩
《七颗钻石》故事中,主人公因为对水的渴望而珍惜 每一滴水,这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并感恩生活中的点滴。
孩子们在故事中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因为对水的渴望而产 生的感恩心态,这种心态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自己生活中 的事物更加珍惜和感恩。
勇敢面对困难与挑战
《七颗钻石》故事中,主人公面对困 难和挑战时表现出的勇敢和坚持,可 以激励孩子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勇敢 和坚强。
《七颗钻石》
汇报人: 2023-12-20
目录
• 故事背景与作者简介 • 故事情节概述 • 人物形象分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特色鉴赏 • 教育意义启示
01
故事背景与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故事起源
本故事选自《在人间》第10卷第一章,由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创作。
《七颗钻石》(最新10篇)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 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 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 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长大到现在读过不少关于爱的文章,有的把爱写得热烈温暖;有的写得感人至深。其中有一篇文章是永久铭刻在我心中,让我 喜爱,令我感动,更给我深深震撼的文章一一《天堂回信》。
它刊登在多年前的一本修订本《读者》杂志上。平平淡淡的几页文字,普通的插图。吸引我的是“天堂回信”这特别的题目,我 以为它是神话故事,我读了一一
1863— 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 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 件,特别是 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 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 制。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 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பைடு நூலகம்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 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七颗钻石(无私的爱)一、备整体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钻zuan”、“倒dao”及新词,认读5个字。
能用“清澈”造句。
2.继续练习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6、7自然段。
4.展开想像,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发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爱之永恒。
课前准备:搜集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情况。
教学课时数:2课时板书设计:17、七颗钻石二、分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钻zuan”、“倒dao”及新词,认读5个字。
能用“清澈”造句。
2.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三、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说明:放手让学生有序自学。
一、激情导入二、正确读文,认读词语、导读句子第一课时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质疑梳疑四、学习词语,指导书写五、布置作业1.激情导入。
2、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情况。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
3、学习生字,寻找规律。
(1)音同声旁:绊递(2)音近声旁:钻枯咽接(3)多音字:dǎo ( )倒dao ( )zuan ( )钻zun ( )3.读读写写。
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水井干枯干渴清亮清澈绊倒喜出望外端端正正4、看课后一题再读课文。
默读课文。
思考小姑娘的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5、作业:(1)抄写字词。
(2)造句:清澈:指的是水流清而透明。
想一想,哪些内容可以用“清澈”(泉水、小溪、小河……)(3)搜集有关资料,说说你对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哪些了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练习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6、7自然段。
3展开想像,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发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过程:一、想像钻石的样子,读题。
二、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内容。
1.轻声读课文,想想水罐罐发生了哪些变化?2.生答,师相机板书:水罐,木(空)—有水—银—金—射出七颗钻石,涌出水流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1.默读课文,思考:小姑娘的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词句,并简单做批注。
2.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指导生学习。
反馈:小姑娘的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空→满(有孝心,不怕累)出示句子:小姑娘在哪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1)在学生交流中抓住“哪”来理解。
发挥自己的想像,可能都去了哪儿?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灌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她来到(),这里的()干涸了,来到(),这里的()干枯了;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的()也都()而死,哪儿也找不到水,她又()又()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小姑娘走了这些地方,也找不到水,感受到什么了?读出来。
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告诉大家,水罐变满的原因吗?★木→银1.二次水罐发生什么变化?2.小姑娘把水倒在手心里,让小狗喝,想想这时她会对着狗说些什么?3.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4.★银→金(1)小姑娘把水端到家以后,听了妈妈的话,你想像一下,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试着演演。
(2)出示: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喝,她用小勺一口一口地喂妈妈。
(3)想象她的动作,感悟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射出钻石过渡:小姑娘给妈妈喂完了水,看着妈妈睡着了,刚刚松了口气。
这时又发生了什么情况?(1)如果你是那个过路人,在这大旱之年,你会怎样你会怎样跟小姑娘说?(2)出示表现小姑娘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那个过路人。
师:你从这一递中又感受到了什么?3、出示填空: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小姑娘先想到的是,是,是,却忘了。
三、体会爱心,回顾全文1、同学们,读到这儿你们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爱心)2、为什么用七颗钻石做题目了吗?2、小姑娘是多么无私,她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她有着钻石般闪亮的爱心。
这爱心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出示:突然从水罐里面跳出了——并且涌出了——。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大熊星把你心中的感受读出来。
3、同学们,这七颗钻石是小姑娘爱心的象征,上天让这七颗钻石变成七颗灿烂的星星永远挂在空中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4、再读全文。
18 我希望有一枝神笔(纯真的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阅读选读课文《神笔马良》,体会诗中展现的作者美好的心灵,丰富的想像,纯真的爱心。
3.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选择喜欢的一小节背诵。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展现的作者美好的心灵,丰富的想像,纯真的爱心。
教学难点: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查阅资料:阅读选读课文《神笔马良》教、学具准备:实物投影生字卡片教学课时数:2课时板书设计:18 我希望有一枝神笔给谁画什么愿望是什么朋友西西一双好腿-------------邻居飞飞一架飞机--------------房前小鸟温暖的家--------------窗前小树小太阳、白云--------------(爱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9个生字,认读1个字。
检查课前阅读。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课前阅读。
布置阅读选读课文《神笔马良》,给出自学提纲: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马良用神笔都给谁画?3、马良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课前按自学提纲阅读选读课文。
二、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我们阅读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马良用神笔都为谁作画?喜欢马良吗??学生可能回答:马良用神笔为穷人作画。
马良对穷人有爱心,憎恨坏人,爱憎分明2.引导:马良用神笔为穷人们做了很多好事,有一位小朋友也希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那么,他想用这枝神笔画些什么呢?我们快来读读18课。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山脊.寻觅.诗稿.撕破批评委屈蜷.缩鞭击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明白?3、出示生字:你能读准它们的字音吗?你会给它们组词吗?提示:哪个字容易写错?提示大家注意什么?师指导书写难字:脊4、同桌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学生互读诗歌,达到正确、流利。
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四、书写生字。
导: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正确、美观地写出本课的生字。
学生书写生字。
五、作业。
提示: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孩子自己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展现的作者美好的心灵,丰富的想像,纯真的爱心。
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1.师:读了《神笔马良》我们都知道了,马良用自己的神笔为穷人们做了许多好事,18课中的“我”也希望有一枝神笔,那么“我”要用神笔画些什么呢?2.孩子们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读诗歌,出示自读提示:“我”希望有了神笔要给谁画?各要画什么?愿望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边读边找边画出有关内容。
2、学生汇报交流前两个问题。
汇报交流:“我”希望有了神笔要给谁画?各要画什么?老师适时板书:朋友西西一双好腿邻居飞飞一架飞机房前小鸟温暖的家窗前小树小太阳、白云师:小作者为什么要为他们画这些画呢?他的愿望是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再认真地读一遍,练习读出语气来。
(体会“我”的爱心,有感情朗读。
讨论交流,体会作者美好的心灵,纯真的爱心。
)汇报交流:谁来有语气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再说一说“我”的愿望是什么?师:你喜欢小作者吗?为什么?3、再来把全诗朗读一遍,边读边观察4个小节有什么共同特点?接力形式朗读全诗,再汇报4个小节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4、引导:这么好的诗歌,我们要是能够背诵就更好了。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背下来。
6、引导:诗作者多有爱心,想像多么丰富啊!你也想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吗?三、读写结合,培养创新。
请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写一小节诗。
自己练习或小组合作写一段话或一小节诗,然后读给大家听。
四、提示: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并完成。
19.真正的施主(真诚的爱)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用“坚决”、“盼望”造句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4、默读课文,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懂得对人要有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教学难点:联系语境体会结尾句的意思查阅资料:教参教学课时数:2板书设计:真正的施主我买鸡蛋扶贫老太太低价卖鸡蛋发展教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读课题19、真正的施主,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二、正确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检查预习情况音:单薄形:薄倡既义:坚决(结合课文句子理解)盼望试造句3.自己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音,断好句4.小组互读---集体测读5.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6.有感情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再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倾听,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三.细读课文,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懂得对人要有真诚的爱。
1、真正的施主指谁?抓重点引读。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2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我怎么当施主?为什么要当施主?为什么说老人是真正的施主?老人为什么要当施主?解疑:3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汇报4.集体汇报(1)我怎么当施主?为什么当施主?(体会我对老太太的关爱)出示: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我想,在我们家乡,一个鸡蛋卖4角5分钱。
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
国家不正在提倡“扶贫”吗?我暗下决心,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坚持下去,做一个小施主吧!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一个鸡蛋5角5分。
体会老太太可怜---读出感受为什么又单方面提高价钱?谈体会----从哪体会到了---读出感受(2)老太太怎么成了真正的施主?读小贩和老太太的对话体会老太太对“我”的关爱“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
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
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呆下去。
孩子们需要他。
”老太太这么可怜,需要钱,却不把鸡蛋卖给小贩,低价把鸡蛋卖给我,为什么?你感受到什么?----把感受读出来四、结尾读结尾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