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针刀医学概述课件

针刀医学概述课件

06
针刀医学的未来发展与挑 战
针刀医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现状
针刀医学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 论文数量逐年上升,涉及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目前 ,针刀医学主要的研究热点包括针刀治疗机制、临床 疗效对比研究、针刀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等。
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针刀医学研 究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估,进一步探讨针刀 治疗的机制和原理,加强针刀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并拓展针刀医学在疼痛管理、康复治疗和预防医学 等领域的应用。
针刀医学概念
针刀医学以软组织损伤理论为基础,以针刀微创手术为治疗 手段,通过松解病变软组织、修复受损器官功能来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针刀医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起源
针刀医学起源于中医的针 灸技术,最初使用针灸治 疗慢性疾病。
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 们开始探索使用更小的针 具来代替传统的针灸针, 从而形成了针刀。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恶心、呕吐等。
呼吸系统
小针刀能松解颈椎、胸椎病变,从 而解除因颈椎病引起的呼吸系统症 状,如:咳嗽、气喘等。
循环系统
小针刀能松解颈椎、胸椎病变,从 而解除因颈椎病引起的心血管症状 ,如:心悸、胸闷等。
外科疾病的治疗
颈椎病
小针刀能有效的松解颈椎病变的 软组织,从而解除颈椎病变对神 经、血管的压迫,使症状得以缓
要点二
针刀准备
确保针刀锋利、清洁、完好无损,并进行消毒处理。
针刀的操作流程
定位
确定治疗部位,并使用体表标志或影像技术 进行定位。
操作
在进针后进行针刀操作,如切割、剥离、疏 通等。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

二 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和网眼理论
湖北中医药大学张天民教授将生物力学与人体解剖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了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是运用弓箭的组成结构和受力模式、力学传导 方式,去认识人体解剖结构,是研究骨连接力学结构及力传导的解剖 系统。一副完整的弓箭由弓、弦和箭三部分组成,弓与弦的连接处称 之为弓弦结合部。一副完整弓弦的力学构架是在弦的牵拉作用下,使 弓按照弦的拉力形成一个闭合的力学系统。射箭时的力学构架是在弦 的拉力作用下,使弓随弦的拉力方向产生形变,最后将箭射出。
人体运动系统软组织主要承担运动功能,因此探讨软组织的生理和病 理规律离不开人体力学。人体力学是利用相似的机械操作和物理定理 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活动的科学。它基于人体生理解剖学、理论物理学 的知识,研究人体运动器官的结构、功能与运动规律,从而指导人体 防护与保健。力学原理在人体活动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则需 要经过后天的训练。人体的生理结构恰到好处地包含着许多力学原理。 如人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骨骼肌的杠杆作用、人体的平衡和稳定、 合力与分力、重量和质量、流体力学、热力学,以及解剖学和生理学 的静态学与动力学等。
闭合性手术技术以人体运动系统病变规律和解剖结构为依据,在 非直视条件下通过小切口进行某些类似手术的操作,具有痛苦小、 切口小、感染风险小、术后无需缝合等优点。针刀闭合性手术的 特点有三,一是切口小,二是非直视手术,三是技术操作有限。 切口小是指针刀刃宽度是毫米级别,通常在1~3mm,所以针刀 刺入皮肤及各层组织后,留下的创口也是毫米级别,大多数时候 只有1mm左右。
(二)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
一般认为,人体的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组织等笼统称为 软组织。软组织分布范围广泛,遍布人体全身上下,重量占体重 的一半左右。软组织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一部 分运动功能,所以受到各种伤害的机会较多。软组织损伤后,在 多数情况下是纤维性修复,形成与原组织不同的纤维性结构。同 时人体软组织会发生适应性改变,比如筋膜和韧带的钙化等。软 组织的纤维性改变和适应性改变可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成 为致病因素。

针刀医学总结范文

针刀医学总结范文

针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自1976年针刀疗法诞生以来,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针刀医学已经在国内外医学界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对针刀医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治疗特点及其在我国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进行总结。

一、发展历程针刀医学的诞生,源于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朱汉章教授的探索与实践。

朱汉章教授将针灸针与外科手术刀的优点相结合,发明了针刀疗法,使骨伤科的手术由开放变为闭合,为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针刀医学的不断发展,其适应症已从骨伤科疾病扩展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美容等科疾病,成为一门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医学学科。

二、理论基础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经络学说、西医解剖学基础理论和电生理线路学说。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的通畅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西医解剖学基础理论则从微观角度对人体的组织结构进行描述。

电生理线路学说则将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生物电学相结合,提出以神经脉管及其所依附的结缔组织为载体,以生物电的形式调节参与有机体各种功能活动。

三、治疗特点针刀医学的治疗特点可概括为四个字:简、便、廉、验。

具体表现为:1. 简单易行:针刀手术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2. 便廉高效:针刀手术无需住院,费用低廉,疗效显著。

3. 安全可靠:针刀手术风险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4. 立竿见影:针刀手术见效快,患者症状可迅速缓解。

四、重要地位针刀医学在我国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体系:针刀医学将中医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 推动了医学创新:针刀医学的诞生与发展,为我国医学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针刀医学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4. 培养了大量人才:针刀医学的普及与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针刀医学人才。

针刀医学的四大基本理论-最终版

针刀医学的四大基本理论-最终版




人 体 调
体液调节系统 放血疗法,治疗发热、感 冒、腰痛等



生物电调节系统 如:气功健身、治病
其他调节系统
谢谢观赏!
2020/11/5
17
病变都是以人体弓弦力学为基础
节点为弓弦力学结合部, 是软组织在骨骼的附着点, 是粘连、瘢痕最集中、严重部位
关键部位
连接各节点的网线就是 弦的行经路线
三、骨质增生新的病因病理学理论
• 普遍说法都是退行性变,即骨骼老化 • 这一理论有很多临床表现无法解释如许多年轻人踝关节、
髋关节、腰椎、颈椎等部位都可能有骨质增生现象 • 运用生物力学进行研究,发现骨性关节炎的根本原因——
• 3.软组织受到损伤后逐渐出现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病理变化 ,从而出现各种疾病症状如疼痛、酸胀、麻木等。
• 4.软组织损伤疾病可致人体动态平蘅失调。人体的生命活动在自由 活动状态叫动态平衡,反之活动出现障碍或不适称动态平衡失调。造 成软组织出现病理变化的即是粘连挛缩、瘢痕和堵塞。平衡失调常见 病变如颈胸腰椎病,关节错位,几乎人皆有之。
加运大量钙质和磷,加强软 骨膜强度,抵抗超长压力
体积小:骨质增生。 体积大:骨刺
跃局压
,部力
刺电学
激 骨
位 越
原 理

细高, 变
胞,骨
繁促质
殖使受
骨力
细越
胞高
活,
针刀医学对骨质增生的分类:
• 1.压应力过高性骨质增生:多发生在关节内侧缘/中间的高 压区;
• 2.拉应力过高性骨质增生:多发生在肌腱韧带起止的附着 部,特点是牵拉的软组织呈现紧张态,而且骨质增生的前 轴和牵拉的方向一致;

医学: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医学: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人体平衡详解
人体平衡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当人 体内环境失衡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治疗时应注重调节人体内环境, 恢复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平衡。
理论三:疾病控制理论
疾病控制总结
疾病控制理论强调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认为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是提高治疗效果 的关键。
医学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的意义 和价值
contents
目录
• 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概述 • 四大基本理论的意义 • 四大基本理论的价值 • 四大基本理论的实践应用 • 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的未来展望
01 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概 述
理论一: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总结
整体医学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各部分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而非仅针 对局部病变。
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促进跨学科的研 究合作,推动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提高研究水平
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医学研究的水平 和质量,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04 四大基本理论的实践应用
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结词:准确判断
详细描述:针刀医学四大基本理论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细致观察,结合理论知识,医生 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程度和病变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疾病控制详解
疾病控制理论认为,早期发现和干预疾病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应加 强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病情恶
化。
理论四:临床治疗理论
临床治疗总结

针刀四大基础理论

针刀四大基础理论

针刀四大基础理论针刀医学的四大基本理论的雏形是从小针刀应用于临床的治疗开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小针刀疗法。

只有疗法是不能成为一门新的医学的,最多是一门学科,或仅仅是一种相对于其他疗法不同的疗法。

要发展为新的医学体系,就要求其必须有较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

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开始时不可能就认识的很清楚、很正确,而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甚至是漫长的过程。

最初只能提出假说(甚至是胡说),经过不断地论证及实践,然后提出学说;只有这个学说经过了反复的理论论证,以及反复的实践证明,才能上升为理论。

小针刀疗法经过20多年的大量的临床实践及临床研究,经过基础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创立了针刀医学的四大基础,2004年经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组织的70多位专家,以及多名院士联合评审。

鉴定结果是:针刀医学原理(四大基础理论、六大组成部分中国原创、世界首创;针刀器械中国原创、世界首创;针刀疗法中国原创、世界首创)。

因此我们可以说,针刀医学的四大基础理论是针刀医学的活的灵魂,只有学好了这些理论,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针刀工作者,才能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去创新与发展,才能成为一方名医。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朱汉章老师创立的针刀医学的四大基础理论,有些同学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容易懂,不如教针刀的临床治疗,这样更实用。

这个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许多针刀学员主要学习了针刀疗法,回单位后确实治好了大量病人,若干年下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感到还有许多较疑难的疾病治疗效果上不去;或者治疗时不得法,须经反复地相对较长时间的治疗,才有效果,本来三至五次可以治愈,结果却需几十次治疗才能痊愈。

出现了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原因来,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共同的原因:针刀医学原理没有学好,有些是一知半解;有些只是学好了其中的一个理论,而没有全面系统地准确地学好四大基础理论。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针刀医学的四大基础理论。

第一节四大基础理论的产生或发展过程针刀医学作为一个医学的新的理论体系己经形成,而且是一个创新体系,它将对世界医学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还不能盲目的去预料,但是它一定会产生影响。

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pdf

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pdf

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pdf《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pdf》针刀医学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它通过使用针灸和刀割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是一本关于针刀医学的教材,它系统地介绍了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穴位学和刺激学等内容。

经络学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学科,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穴位学是研究人体穴位的学科,它认为人体上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功能。

刺激学是研究刺激对人体的影响的学科,它认为通过刺激可以改变人体的生理状态。

针刀医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针灸和刀割两种方法。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上插入针来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刀割是通过使用刀具来切割人体组织,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刀割可以切除病变组织,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pdf》这本教材详细介绍了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它首先介绍了经络学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构成,然后详细介绍了穴位学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能。

接着,它介绍了刺激学的基本原理和刺激对人体的影响。

最后,它详细介绍了针灸和刀割的临床应用,包括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本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系统性强。

它不仅介绍了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还详细介绍了临床应用,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针刀医学的知识。

同时,它还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践操作,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针刀医学的技术。

总之,《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pdf》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材,它对于学习和应用针刀医学的人来说是一本必备的参考书。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提高自己的临床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针刀医学》课件

《针刀医学》课件
《针刀医学》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针刀医学》PPT课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医学领域中的针刀 医学,了解它的定义、原理、应用和优势,并探讨其限制和风险。
医学史和现状
1 漫长的历史
2 前沿的技术
医学已经发展了数千年, 经历了从简单治疗到现 代医学的转变。
医学领域不断创新,采 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 改善治疗效果。
针刀医学利用能量传导 原理,通过针或手术刀 上的病理物质影响患者 体内的生理过程。
2 神经调控
针刀医学通过刺激神经 末梢,调控神经系统功 能,促进身体的平衡和 康复。
3 疏通经络
针刀医学通过疏通经络, 促进气血畅通,调节身 体各系统的协调运作。
针刀医学的应用领域
疼痛治疗
针刀医学在疼痛管理中起到 重要作用,帮助缓解各种类 型的疼痛。
3 综合疗效
针刀医学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可以同时治疗多个病症,提高整体疗效。
针刀医学的限制和风险
1 专业要求
针刀医学需要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才能进行。
2 术后反应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术后反应,如红肿、淤血或暂时的不适症状。
3 效果因人而异
针刀医学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某些人可能效果不明显。
神经疾病
针刀医学可用于治疗神经系 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和神经 根痛。
内外科手术
针刀医学在内外科手术中广 泛应用,帮助改善手术治疗 效果。
针刀医学的优势
1 非侵入性
相比传统手术,针刀医学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减少了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
2 个体化治疗
针刀医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域应用
针刀医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Ⅲ 重视力学因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过去认识到力学因素能够对人体造成损伤, 是一些损伤性疾病的病因,而且大多数都 局限在明显可见的损伤范围内,而对那些 隐藏在内部的力学因素所造成的疾病及其 病理变化则知之甚少。 针刀医学正是从这个角度,发现了这些疑 难病的真正病因,比如骨质增生的病因、 骨化性肌炎、部分慢性内脏疾病等的病因。
形成新的病理因素
骨折移位 骨错缝 筋出槽
产生瘢痕、粘连、 挛缩、堵塞
缓激肽类、 5-羟色胺类 等化学物质 含量变化
病区有关组织的保 护机制处于警觉状 态而制动
产生 病理 变化
神经反射系统、 体液调节系统作 用
产生生物化学变 化
3. 对骨质增生的新认识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针
刀医学认为骨质增生的根本病因 是人体内力学状态的异常变化— —人体内力平衡失调。

脊柱区带病因学新认识要点
• 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实质就是植物神
经电流量的变化。
• 脊柱骨性组织因某种原因引起它的位
置发生移动,必然牵拉或挤压有关的 植物神经节,同样引起植物神经的功 能障碍,从而导致有关脏器的疾病。
5. 针刀医学病理生理学
对病理生理学新认识
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新认识
Ⅰ Ⅱ Ⅲ Ⅳ
提出人体存在一个新的生理系统的假说


欢 迎
谢谢各位老师在百 忙之中来听陈医生的 汇报
针刀医学理论与实践
陈 关 富
中国十九冶集团公司职工医院 攀枝花康复医院
申明: !
本讲座部分资料与内容与图片取材于针刀医 学创始人朱汉章(已故)教授“香山科学会议” 本讲座部分资料与内容与针刀针刀医学泰斗 庞继光教授的多媒体资料。
主要内容
• 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 • 针刀在骨伤疼痛科领域的应用 • 针刀手术的安全与疗效 • 针刀实践花絮
针刀
针刀疗法 针刀医学
针刀医学
针刀医学是在中医
理论的指导下,吸收 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 成果,再加以创造而 形成的医学新学科。 属于中医学范畴。
针刀医学构架
1. 关于闭合性手术 的新认识 2. 关于慢性软组织 损伤的新认识 3. 关于骨质增生的 新认识 4. 关于脊柱区带病 因学的新认识 5. 针刀医学病理生 理学 6. 针刀医学影像学 7. 针刀医学诊断学 8. 针刀医学手法学 9. 针刀医学治疗学 10. 针刀医学护理学
X线特点
开口位片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Ⅰ型、水平旋转移位型,齿 突居中,两侧块对称,颈2棘 突偏向一侧(图3-9); Ⅱ型、侧向移位型,齿突偏 向一侧,颈2棘突偏向对侧 (图3-10); Ⅲ型、侧向偏移型,寰齿间 隙不对称,齿状突与颈2棘突 偏向同侧(图片3-11); Ⅳ型、侧倾型,齿突向一侧 倾斜,齿突与两侧块的距离 一侧可上宽下窄,另侧为上 窄下宽(图3-12);


提出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 6. 自重性损伤 7. 手术性损伤 8. 病损性损伤 9. 环境性损伤 10. 功能性损伤
1. 暴力性损伤 2. 积累性损伤 3. 情绪性损伤 4. 疲劳性损伤
5. 侵害性损伤
损伤
生物物理 学变化
力学状 态改变
软组织器官 受到破坏
引起挤压、牵拉、 松弛 致使大量细胞 破裂坏死、组 织渗出,成为 体内异物 刺激周围组织, 引起疼痛
举例
精 细 解 剖 举 例
腰脊神经后外侧支卡压综合征的针刀治疗
腰脊神经后支的行径特点可归纳 为6点、4段、1管: 出孔点:脊神经自椎间孔发出后 穿骨性纤维孔处; 骨表段:即沿肋骨或横突的背面 和上面走行段; 横突点:即在横突上被纤维束固 定处; 肌内段:即行走在竖脊肌内的一 段; 入肌点:即相当于进入竖脊肌处; 筋膜下段——出肌点——皮下段_ 出筋膜点- 骨性纤维管-入臀点:
8. 针刀医学手法学
• 中医传统手法以中医理论为基
础,治疗机理多用镇痉止痛、
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通
络等来解释。
• 针刀医学手法是建立在解剖学、病理
生理学、生物力学的基础上,吸收传 统中医手法学的精华,运用手法技巧, 每个手法的作用原理都是根据生理学 的要求、病理学的特点、生物力学的 原理来设计的,每一个手法技巧,都 能用现代科学知识说清楚。



4. 关于脊柱区带病因学的新认识
• 定义:以脊柱为中轴线的背部,
上至枕骨上项线,下至尾骨, 在颈部旁开1.5cm,在胸、腰、 骶部旁开3cm,这样的一个区 域,我们称之为脊柱区带。
脊柱区带内的软组织极容易劳损, 在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过程中形成新的病 理因素,即粘连、瘢痕、挛缩、堵塞有 可能卡压、牵拉区带内的神经末梢,造 成这些神经末梢功能障碍,这些功能障 碍通过和内脏植物神经相连接的通道, 直接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
重视力学因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提出生命的本质是平衡
Ⅰ 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新认识
• 人体是有生命的活体,受到损伤后能够
在一定限度内自我修复、自我调节。
• 当损伤超过人体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
的能力以外时,才需借助外来因素来治 疗。
• 在人体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时,也可
以产生新的致病因素,许多严重的慢性 病就是这样发生的。
1.1 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理奥的基础; 1.2 根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 查、影像学检查等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分 析,分清病变在骨骼、肌肉还是在神经, 明确病因部位性质; 1.3 对原有疾病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以选 择针刀的适应症; 1.4 中医的辩证诊断可为治疗手法、技巧、 预后提供有力的帮助。
图3 A:C 5椎体向后 移位≧3.5 cm
图3 B:颈椎体前后 移位的测量方法
④ 在棘突的远端中点定E点,经过E点做直线 CD的垂 线,并延长为直线EF(椎体轴线)(图7 A、B);
图6A
图6B
⑤ 测量EF(椎体轴线)与直线AB (颈椎正中矢状面) 的交角,
≧110为颈椎失稳的旋转角度值(图 8 A、B);
针刀

针刀疗法 针刀医学
针刀 Acupotomy
凡是以针刺的方式进入人体,在人体
内又能发挥刀的治疗作用的医疗器械
都称之为针刀

刀 柄 针 身 刀 锋 正面 图 侧面 图 刀锋 图
普通针刀针体直径
1mm,刀刃宽0.8mm

既可以起针刺作用, 又具有手术刀的功能
针刀握持方法
单手持针法
双手持针法
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
拉 压 胀
应 力
局 部 压 电 位
成 骨 细 胞
骨 质 增 生
消 减 应 力 即 可 抑 制 骨 质 增 生 。
骨 刺 总 是 指 向 应 力 方 向 ,
骨质增生新认识要点

力学因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和力学因素失调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人体主动对体内外力学状态的变化的适 应和调节。 人体对软组织力学状态异常变化所做出 的对抗性调节的结果——骨质增生。 这种对抗性改变的三个阶段是硬化、钙 化和骨化。
如:《髌股失稳症的影像改变与针刀治疗》(陈关富)
股骨滑车沟角:AOB, 不 大于 140° 适合角: 正 常人群为( - 8± 9°) , > 16°为髌骨外侧半脱位
外侧髌骨角 髌骨倾斜角 髌骨 外移率 正常时垂线外侧髌骨横径 EO应不超过5 mm。
7. 针刀医学诊断学

针刀医学诊断方法是在继承中西 医诊断学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既吸收了中医行之有效而又简 单易行的宏观诊断方法,又采用了现 代医学精细入微的诊断方法,在此基 础上结合针刀医学独有的理论,形成 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学方法。
Ⅰ型
Ⅱ型、侧向移位型,齿突偏向一侧, 颈2棘突偏向对侧.
Ⅲ型、侧向偏移型,寰齿间隙不对 称,齿状突与颈2棘突偏向同侧.
Ⅳ型、侧倾型,齿突向一侧倾斜,齿 突与两侧块的距离一侧可上宽下窄, 另侧为上窄下宽.
CT见寰齿侧间隙不等宽
如 《颈椎失稳症的CT影像改变与针刀手法干预》(陈关富)
颈椎水平(矢状面)移位(图3A、B):
斜刃针持针法
针刀无菌技术规程
消毒
戴手套
铺巾、扎针
递器械
无菌技术操作(备皮、准备治疗盘)
无菌技术操作
针刀手术室
西充人民医院
针刀疗法
针刀
针刀疗法 针刀医学

在针刀医学的相关理论的 指导下,利用精细解剖定 位、立体解剖定位、动态 解剖定位、体表定位等方 法,运用针刀来治疗多种 疾病的方法,称为针刀疗 法,是针刀治疗学的总称。


提出生命的本质是平衡
• 平衡是发挥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
条件,人体某一方面出现不平衡,人 体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 任何治疗方法都是为了恢复平衡,平
衡得到恢复,人体也就恢复了健康。
6. 针刀医学影像学
• 针刀医学要求精确的诊断、准确的
治疗,不得不对影像学做更加深入 的研究; • 根据精细解剖学的理论,采取临床 和骨架模型及尸体相对照的办法, 发现许多被过去影像学所忽略的影 像信息,对疾病的诊断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
测量方法与判断: ① 在颈椎CT片矢状 面窗口的移位椎体后 缘上下,分别标记A、 B点和A’、B’点; ②分别连接A、B点和 A’、B’点,并延长; ③判断:AB延长线不 经过A’,且A’B之 间水平距离(线段) ≧3.5 cm(关于颈椎 颈椎X线水平的测量, 有作者提出:过伸位 与过屈位椎体后缘水 平移位的代数和 ≧3.5 cm)
针刀手 法
特点: 以影像学为基础 注重力点方向和角度 对健康组织损伤较小 操作大简化 施术时间短
作用: 主要用于针刀闭合性 手术后,彻底松解粘 连和挛缩,或者纠正 移位的骨关节。是常 用的针刀治疗辅助方 法。
钳夹式手法
坐式手法复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