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下)总结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4篇)

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4篇)

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物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动力学特性的学科,它是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学科之一。

我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物理化学课程,深刻认识到物理化学对于理解化学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根据我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总结一些关于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物理化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又能够指导实际应用的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物理化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物理化学能力的关键。

其次,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数学基础的重要性十分显著。

物理化学是一门涉及较多数学知识的学科,数学是解决物理化学问题的基础。

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代数运算和微积分知识,还需要具备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数学工具。

数学基础的不扎实会影响对物理化学理论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学习物理化学之前,我们应该加强数学基础的学习和提高。

另外,物理化学的实验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

物理化学实验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化学现象,同时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严格遵守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措施,精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的结论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实验的训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物理化学的学习需要持续的努力和钻研。

物理化学的知识体系庞大而深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进行课堂学习,还需要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和思考。

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参加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做课程实验和设计等,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物理化学能力和认识。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1一学期就这样悄然而逝。

回想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

然而,一闭眼,感觉自己什么未曾学到。

对物理化学没有整体的感知。

我想这应该说我自己平时不注重积累和总结吧。

确实,平时就只顾着赶作业,而忽视了总结。

这一学期,我很少认真的想这章学完了,我该总结了。

很少认真的想这两章学完了,我该总结了。

更别说全本书学了,我该总结了。

总结不只应该挂在嘴上,而应落实下来。

有总结才有系统的积累。

这是我对学习物化及其他课的最深的一点感想,或者说是收获吧。

但仔细回想,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从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做事之前的准备要做好,做事时常常抬头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做完了要记得总结。

做之前要认真思考:我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目的,我想达到什么效果,中间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我有没有在做无用功……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很忙,可是在忙什么呢?有必要吗?有没有快速点的办法?这些问题却没有思考。

好比,进山之前,我未总体感知他;进山之后,我自顾着低头做,却忘了抬头看看脚下的路,它延向何方,路边风景如何;出山之后,却未回头看看我是怎么进去的,又是怎么出来的。

还有别的路吗我没有思考过。

那是我没有时间吗?当然,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挤出来的。

正如,很多成功之士,他们的成功部分在于他们会挤时间,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其次,我觉得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我从何老师和周老师身上深深感受到的乐观的心态。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我总结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

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来。

一件事对我来说,想到的也都是它坏的一面。

而老师不同,她们总能从另外的角度把自己变得快乐起来。

每次上课,她们都是笑嘻嘻的,非常开心。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 运动和力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

在物理课上,老师讲解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力的等效作用等概念。

我们学习了速度、加速度、牛顿三定律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掌握了相关的公式,如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力的计算公式 F = ma 等。

2. 声音和光学另外,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我们也学习了声音和光学相关的知识。

关于声音,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传播、音速、共鸣等概念,同时也学会了计算声音的频率和波长。

而在光学方面,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明白了光的速度与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了成像公式和折射公式。

3. 电学电学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学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静电、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知晓了欧姆定律以及串联、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我们还学会了简单电路的搭建和测量。

二、化学知识点总结1. 物质的结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结构。

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分类,掌握了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命名规则,并对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反应原理另外,我们还学习了化学反应的原理。

在化学反应中,我们了解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明白了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我们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有了系统的学习,并且掌握了物质的量计算、质量的计算和气体的摩尔计算等内容。

总结回顾在初中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从基本的物理学和化学知识入手,逐渐深入学习了更加复杂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化学课程为我们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物理化学和应用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科学知识的魅力。

物理化学的知识点总结

物理化学的知识点总结

物理化学的知识点总结一、热力学1.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规律的科学。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环境、热、功、内能、焓、熵等。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描述了能量守恒的原理,即能量可以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但总能量量不变。

3.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能量转化的方向性,熵的增加是自然界中不可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4.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表明在绝对零度下熵接近零。

此定律是热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也说明了热力学的某些现象在低温下会呈现出独特的特性。

5. 热力学函数热力学函数是描述系统状态和性质的函数,包括内能、焓、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等。

二、化学热力学1. 热力学平衡和热力学过程热力学平衡是指系统各个部分之间没有宏观可观察的能量传输,热力学过程是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2. 能量转化和热力学函数能量转化是热力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热力学函数则是描述系统各种状态和性质的函数。

3. 热力学理想气体理想气体是热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它通过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定律来描述气体的性质和行为。

4. 热力学方程热力学方程是描述系统热力学性质和行为的方程,包括焓-熵图、温度-熵图、压力-体积图等。

5. 反应焓和反应熵反应焓和反应熵是化学热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可以用来描述化学反应的热力学过程。

三、物质平衡和相平衡1. 物质平衡物质平衡是研究物质在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中的转化和分配规律的一个重要概念。

2. 相平衡相平衡是研究不同相之间的平衡状态和转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固相、液相、气相以及其之间的平衡状态。

3. 物质平衡和相平衡的研究方法物质平衡和相平衡的研究方法包括热力学分析、相平衡曲线的绘制和分析、相平衡图的绘制等。

四、电化学1. 电解质和电解电解质是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化合物,电解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或反之的过程。

2. 电化学反应和电势电化学反应是在电化学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电势是描述电化学系统状态的一个重要参数。

物理化学下册笔记

物理化学下册笔记

物理化学下册笔记摘要:一、引言二、物理化学基本概念1.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2.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三、物理化学的核心理论1.热力学1.1 热力学第一定律1.2 热力学第二定律1.3 热力学第三定律2.动力学2.1 反应速率理论2.2 化学反应动力学2.3 物质传递过程动力学四、物理化学的应用领域1.化学工程2.能源与环境3.材料科学4.生命科学五、物理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一、引言物理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内容涉及物质在各种条件下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等。

物理化学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简要介绍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及其应用领域,并展望物理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二、物理化学基本概念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等。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其中实验方法包括测量、观察和模拟等;理论方法包括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和归纳等。

三、物理化学的核心理论物理化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

热力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宏观热力学性质,如热、功、熵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动力学主要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在各种条件下的运动、碰撞、反应等过程。

1.热力学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宏观热力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热力学主要包括三个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1.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总能量守恒。

1.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加原理,表明自然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1.3 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又称绝对零度定律,表明在绝对零度时,物质的熵等于零。

2.动力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另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在各种条件下的运动、碰撞、反应等过程。

动力学主要包括反应速率理论、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物质传递过程动力学。

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热力学第一定律)

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热力学第一定律)

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热力学第一定律).doc物理化学知识点总结(热力学第一定律)摘要: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热力学的基础之一,它描述了能量守恒的原理。

本文将对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其定义、数学表达式、应用以及在物理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物理化学;系统;状态函数一、引言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换和能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是理解和分析热力学过程的关键。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义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

在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对于一个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 \Delta U = Q - W ]其中,( \Delta U ) 是系统内能的变化,( Q ) 是系统吸收的热量,( W ) 是系统对外做的功。

四、系统与状态函数在热力学中,系统是指我们研究的对象,它可以是封闭的或开放的。

状态函数是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如温度、压力、体积等,它们只与系统的状态有关,而与系统状态变化的过程无关。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理想气体的等体过程在等体过程中,体积保持不变,系统对外不做功,热力学第一定律简化为 ( \Delta U = Q )。

理想气体的等压过程在等压过程中,压力保持不变,系统对外做膨胀功,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示为 ( \Delta U = Q + W )。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在等温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理想气体的内能不发生变化,热力学第一定律简化为 ( 0 = Q - W )。

六、热力学第一定律与能量转换热力学第一定律不仅适用于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换,还适用于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化学能等。

七、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热力学第一定律用于计算反应热,即反应过程中系统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物理化学各章节总结

物理化学各章节总结

物理化学每章总结第1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1.系统、环境及性质热力学中把研究的对象(物质和空间)称为系统,与系统密切相关的其余物质和空间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否有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系统分为三类: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敞开系统。

性质⎩⎨⎧容量性质强度性质2.热力学平衡态系统的各种宏观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则称该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态。

必须同时包括四个平衡:力平衡、热平衡、相平衡、化学平衡。

3.热与功 (1) 热与功的定义热的定义:由于系统与环境间温度差的存在而引起的能量传递形式。

以Q 表示,0>Q 表示环境向系统传热。

功的定义:由于系统与环境之间压力差的存在或其它机、电的存在引起的能量传递形式。

以W 表示。

0>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2) 体积功与非体积功功有多种形式,通常涉及到是体积功,是系统体积变化时的功,其定义为:V p W d δe -=式中e p 表示环境的压力。

对于等外压过程 )(12e V V p W --= 对于可逆过程,因e p p =,p 为系统的压力,则有V p W V V d 21⎰-=体积功以外的其它功,如电功、表面功等叫非体积功,以W ′表示。

4.热力学能热力学能以符号U 表示,是系统的状态函数。

若系统由状态1变化到状态2,则过程的热力学增量为 12U U U -=∆对于一定量的系统,热力学能是任意两个独立变量的状态函数,即 ),(V T f U = 则其全微分为V V U T T U U TVd d d ⎪⎭⎫⎝⎛∂∂+⎪⎭⎫ ⎝⎛∂∂=对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则有0=⎪⎭⎫⎝⎛∂∂TV U 或 U =f (T ) 即一定量纯态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只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5.热力学第一定律及数学表达式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经典描述①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但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数量不变。

② “不供给能量而可连续不断做功的机器称为第一类永动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

物理化学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物理化学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物理化学下册的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1 物理化学的定义和意义- 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物理学与化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 物理化学对于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化学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物质的结构- 化学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1.3 物质的基本性质- 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质的量、质量、体积、密度等。

第二章:热力学基础2.1 热力学基本概念- 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的学科,包括热平衡、热力学系统、热力学过程等基本概念。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能量守恒的原理,即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守恒。

2.3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也就是说热能不可能自发地从一个低温系统传递到一个高温系统,即热量不可能自行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

2.4 熵的概念- 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表示系统的无序程度和混乱程度。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3.1 化学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3.2 反应速率规律-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来表示。

3.3 反应活化能和活化能理论- 反应活化能是反应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最小能量,活化能理论可以解释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4.1 电化学基本概念- 电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与电流、电势、电解等相互关系的学科。

4.2 电解和化学电池- 电解是指用电流将化合物分解成元素或离子的过程,而化学电池则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4.3 电化学动力学- 电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电流密度、电势的关系。

第五章:分子动力学5.1 分子的基本运动- 分子动力学研究分子的热运动和扩散等基本运动。

5.2 分子碰撞理论- 分子碰撞理论是研究气体分子之间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下) (南京大学第五版)总结第八章 电解质溶液一、基本概念与定义 1. 离子迁移数t电解质溶液导电时,溶液中的i 离子运载的电流I i 与总电流之比(即i 离子所承担的导电任务的分数)。

1i i i i iiiiQ I ut tQ I u ====∑∑2. 离子电迁移率(离子淌度)u i :单位电位梯度时离子的运动速率。

3. 电导与电导率电导G(Ω-1):电阻R 的倒数。

a 电导率κ(Ω-1·m -1):电阻率ρ的倒数。

电导池常数K cell :K cell = L/A L: 电极之间的距离;A:电极的面积 4. 摩尔电导率Λm (S ·m 2·mol -1)含1mol 电解质的溶液置于相距单位距离的2个平行电极之间的电导池所具有的电导。

m cκΛ=5.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对于任意价型的强电解质M ν+B ν-平均活度因子 γ± =[ (γ+)ν+(γ-)ν-]1/(ν++ ν-)a ± = m ±γ±m ± =[ (m +)ν+(m -)ν-]1/(ν++ ν-)m + = ν+m ;m - = ν-m 电解质活度a = (a ±)(ν+ +ν- )6. 离子强度I212i i iI m z =∑ 7. 离子氛电解质溶液中环绕在某一离子B 周围电荷与B 相反、电荷数量与B 相等的异号离子构成的球体。

8. 基本摩尔单元发生1mol 电子转移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1/zM n++ e → 1/z M 二、基本公式 1. Faraday 电解定律往电解池通电,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与通入的电量成正比。

Q = It = znFz :电极反应M n++ ze → M 中电子转移的计量数。

n:析出的M 的量; 2.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对于电解质M ν+B ν-的无限稀释溶液,有:,,m m m νν∞∞∞++--Λ=Λ+Λ3. 离子迁移数t i = n 迁移/n 电解 (希脱夫法,界面移动法),m ii mt ν+Λ=Λ4. Debye-H ückel 极限公式lg A z z γ±+=-三、电导测定的应用1. 求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和电离常数2. 求难溶盐的溶解度3. 水的纯度4. 电导滴定第九、十章 原电池与电解池1.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在可逆条件下,η阳 = 0; η阴 = 0; IR = 0对于原电池,I →0, 电极反应可逆,电池中其他过程也可逆(如液界电势→0),电池为可逆电池 E 端 = E 可逆 = ϕ +,R - ϕ -,R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采用对消法) Weston battery(cell): Cd(Hg)|CdSO 4(饱和)| HgSO 4(s)|Hg(l)|Pt 对于电解池,I →0, 电极反应可逆,不存在极化。

E 分解 = E 可逆 = ϕ +,R - ϕ -,R2.可逆电极:反应可逆的电极。

(1)第一类电极: M – ne → M n+负极:M |M n+;正极:M n+|M金属电极(如Cu 电极)、气体电极(如氢、氧电极)、卤素电极、汞齐电极等。

(2) 第二类电极:M x A y + ne → xM(s) + yA m- 负极:M(s)| M x A y (s)| A m-正极: A m-| M x A y (s)| M(s)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常用作参比电极。

(3) 第三类电极(氧化还原电极): M n+ + xe → M(n-x)+负极:M n+(a1),M(n-x)+(a2)|Pt;正极:Pt | M n+(a1),M(n-x)+(a2)Fe3+(a1),Fe2+(a2)|Pt3. 盐桥采用离子迁移数相近的高浓度电解质溶液减小原电池液界电势的装置。

5. 双电层在电极表面电荷层和与之相接触的电解质溶液中多余的异号离子构成的电荷分布层(紧密层+扩散层)。

6. 电极极化效应和超电势电极极化效应:由于电极反应的不可逆,使得在反应条件下,出现电极电势偏离可逆电极反应时的平衡电极电势的现象。

引起电极极化原因:浓差极化(可降低)、电化学极化。

超电势:某一电流密度下的电极电势ϕiR与该条件下可逆电极电势ϕR之间的差值。

η阳 = ϕ iR - ϕR;η阴 = ϕ R - ϕiR7. 分解电压电解过程中,能使电解质溶液连续发生电解反应所必需的最小外加电压。

E分解 = E可逆 + ∆E iR + IR = E可逆+ η阳 + η阴 + IR8. 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溶液中某种特定离子浓度的指示电极 (如:玻璃电极、F-选择性电极等)。

电极的基本形式:内参比电极(Ag|AgCl(s)|Cl-) |已知特定离子活度的溶液|电极膜(晶体膜)9. 金属的腐蚀与钝化金属的腐蚀有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就电化学腐蚀而言,金属表面在可形成微电池的条件下构成微电池使金属发生溶解的过程。

电化学腐蚀包括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金属的钝化:在一些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表面在一定的电流密度和电势范围内形成致密氧化膜的现象。

二、公式1. 电池的电动势E = ϕ+ - ϕ-2. 可逆电池反应的 Nernst方程对于可逆的电池反应:aA + bB = fF + gG0lnf g F G a b A B a aRTE EzF a a=-3. 可逆电极反应的 Nernst方程可逆电极反应:mOx(氧化态) + ze → nRed(还原态)(Re )Re (Re )ln Ox d nd Ox d m Oxa RT zF a ϕϕ=- 4. 可逆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热力学状态函数变化的关系()()()r m r m r m p pr m r m r m p G zFEG ES zF T TEH G T S zFE zFT Tθθθθθθ∆=-∂∆∂∆=-=∂∂∂∆=∆+∆=-+∂TK 时,可逆电池反应热效应:()R r m p R r mE Q T S zFT T Q H θθ∂=∆=∂≠∆5. Tafel 公式电极反应过程中,H 2在金属上的超电势与通过电极的电流密度的关系η = a + bln j6.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测定E 0和ϕ0、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变化、与电池反应相关的各种平衡常数、电解质溶液的γ±以及t i (用浓差电池求液界电势)等。

关键:(1)能将化学反应设计为相对应的两个合理的电极反应,组合为电池。

(2)利用Nernst 方程和其它关系建立电动势与所求量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和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一、基本概念1. 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T 一定时的恒容系统中进行的化学反应:aA + bB = fF + gG11111G I A A F I A B I dC dC dC dC dC r k C C dt a dt b dt f dt g dtαβν==-=-===g g gGA B F k k k k a b f g=== k I 对应于用I 组分表示反应速率时的速率常数。

k = f (T, 催化剂)对于气相反应,若气体系统视为理想气体,用组分I 的分压表示反应速率与对于的速率常数k p 和用组分浓度表示的速率常数之间用p i V = n I RT 联系。

2. 基元反应与总包反应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一次化学行为中就能完成的反应。

分为单分子、双分子和三分子反应。

总包反应(非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多步基元反应的组合。

3. 反应速率方程与反应级数表达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组分浓度(微分式),或某一反应组分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式(积分式)。

A AB dC kC C dtαβ-=g g g (速率方程的微分式) α和 β分别为反应对组分A 和B 的级数。

n = α+ β 为反应的总级数(注意与反应分子数的区别与联系)。

在一个反应中,反应级数、k 、E a 、A 及r 0称为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4. 活化能E a一个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是使具有平均能量的1mol 反应物分子变为发生反应的分子所需的能量。

对于非基元反应,活化能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5. 双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一定温度下,双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221/28()exp()cAB AB E RTZ d L RTππμ=-A BAB A B A Bm m d r r m m μ=+=+;阈能E c :反应物分子碰撞能发生反应的最低能量。

6. 概率因子概率因子P =A 实验 /A 理论7. 反应的衰期t θ: 反应至反应物A 的剩余浓度占初始浓度分数所需的反应时间。

二、基本公式 1. 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 A + B = C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组分浓度(含相应的指数)的乘积成正比,浓度的指数为反应式中各反应物质的计量系数。

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vant Hoff 规则与Arrhenius 方程)vant Hoff 规则:102~4T Tr r += Arrhenius 方程:exp()aE k A RT=-3. 反应速率常数21/28()exp()cAB E RTk d L RTππμ=-(硬球碰撞理论 SCT)1()exp()exp()n r mr m B S H k T k c h R RTθθθ≠≠-∆∆=- (过渡态理论的Eyring 方程)4. 频率因子A21/28()AB RTeA d L ππμ= (硬球碰撞理论 SCT)1()exp()n n r mB S k Te A c h Rθθ≠-∆= (过渡态理论)5. 反应的活化能(ln ln )a E RT A k =-122211ln ()a RTT k E T T k =- (Arrhenius 方程)12a C E E RT =+ (硬球碰撞理论 SCT)a r m E H nRT θ≠=∆- (气相反应) a r m E H RT θ≠=∆+ (凝聚态反应)由键焓估算基元反应的E a : (1)22a A A B B A A B B A B 2AB()30%()30%E E E L εε----+→=+⨯=+⨯ (2)2a Cl-Cl Cl-Cl H Cl HCl Cl5.5% 5.5%E E L ε+→+=⨯=⨯⨯(3)2a Cl Cl Cl Cl Cl M 2Cl M E E Lε--+→+==⨯(4)2a Cl Cl M Cl M E 0++=+=对于可逆反应,,22ln ln(/)C a a C r mk K k E E d K U d k k dT RT RT dTθθθ+--++-=-∆===三、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速率方程 1. 反应速率方程及其特征反应级数n1/81/41/2::t t t说明0 1 27:6:4 3:2:1 7:3:1t 1/8和t 1/4分别为反应物反应了7/8和3/4所需的时间2. 确定反应速率方程确定反应速率方程要求出相关的动力学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