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评价排名的指标体系分析
近年来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最 近 几年 , 媒 体 特 别 是 互 联 网 的 推 波 助 澜 下 , 益 攸 关 的 问题 , 校 必 须 大 兴 改 革 举 措 , 则 不 进 则 在 学 否 大 学 排 行 榜 得 到 了越 来 越 多 的关 注 ,每 次 高 校 排 行 退 , 将 会 面 临 危 机 。 同时 , 价 体 系 特 有 的 公 平 性 必 评 榜 的 发 布 都 会 成 为 当时 重 大新 闻 。尽 管 国 内 大 学 评 和 透 明 性 为高 校 间 良性 竞争 提 供 了 一 个 和 谐 有 序 的
价 体 系 还 不 够 完 善 ,但 大 学 排 行 榜 的影 响 力 却 在 日 平台。 3 动 态 地 反 映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 大 学 排 名 不 . 益 扩 大 ,其 产 生 的 社 会 影 响 力 关 系到 学 校 的 知 名 度
和 美 誉 度 ,从 而 直 接 影 响 了 高 校 的生 源 质 量 和 社 会 仅 仅 给 大 学 排 出 先 后次 序 ,每 年 一 次 的 大 学 排 名 所 投 资 方 向 , 动 大 学 之 间 展 开 合 作 与 竞争 等 , 高 校 形 成 的 名 次 轨 迹 ,又 可 以 动 态 地 反映 一 个 学 校 的 发 推 对 各个 高 校 能 够 通 过 排 名 发 现 优 长 与 不 的 发 展 起 着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所 以 , 高 校 都 非 常 重 展 状 况 。同 时 , 各
而 评 1 为学 生 择 校 提 供 权 威 依 据 。 中 国 有 普 通 本 科 系 , 且 由于 参 与 评 价 的机 构 众 多 , 价 的侧 重 点 不 .
本科高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及要求解读

本科高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及要求解读1.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情况、办学条件和资源配置、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学生成果和毕业生就业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2.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科发展水平。
3.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力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社会服务水平、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履行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和社会形象。
4.机构管理与内部质量保证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学校的内部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质量的能力。
以上指标体系是评估学校合格性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质量为本、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
它是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工具。
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解读如下:1.评估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能够客观反映学校的整体实力和质量水平。
2.评估指标要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能够为学校提供明确的办学方向和改进措施。
3.评估指标要具有可比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跟踪。
4.评估指标要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能够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需求。
5.评估指标要能够兼顾学校的特色和差异,鼓励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合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学校自我评估工作,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监督和指导。
学校应加强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主动开展内外部评估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社会各方要积极参与评估工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督与评价,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总之,本科高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评估和全面改进,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排名评比标准

高校排名评比标准高校排名评比是对各个高等教育机构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和比较的一种方式。
评比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确保评比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以下是高校排名评比的一些常见标准。
1. 学术声誉:学术声誉是评估高校学术实力的关键标准之一。
它通常通过对学界的评估、教授和研究人员的影响力以及国内外学术成果的引用等指标来衡量。
2. 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该标准可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的学术表现(如论文发表数量、获得的奖项等)以及教学设施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来评估。
3. 研究水平:高校的研究水平反映了其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评估研究水平的标准可以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以及研究团队的实力等。
4. 国际化程度: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体现了其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表现。
这一标准可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国际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以及学校的国际排名等方面来评估。
5. 社会贡献:高校对社会的贡献也是评比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可以通过校友的社会影响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以及为社会提供的创新成果等方面来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排名评比的标准可能因不同评比机构、不同国家或地区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高校排名评比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标准的权重和使用的数据来源,以更全面和客观地评估高校的综合实力。
高校排名评比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任务,需要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标准来确保评比结果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以上介绍的标准只是一些常见的评比指标,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权重和综合评估结果,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知识专栏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我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分享我对“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的理解和观点。
一、简介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是一项旨在评估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各学科实力的权威排名,其指标体系是评估学科发展水平的关键。
二、指标体系的构成1. 学科建设指标:学科设置、学科特色、师资力量等。
2. 学科人才培养指标:学科综合实力、学术影响力、科研能力等。
3. 学科成果转化指标:成果转化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质量等。
4. 学科国际合作指标: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学术影响力等。
以上是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指标将从多个角度评估学科的全面发展水平。
三、指标体系的深度与广度在评估学科排名时,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估。
从深度上看,指标体系考察了学科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而从广度上看,指标体系涵盖了学科的综合实力、国际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以展现出学科的多维发展水平。
四、对指标体系的理解和观点在我潜心研究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它以全面、深入的方式评估学科的实力,并设定了多个角度的指标,以确保排名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还充分考虑了学科间的国际合作、学术影响力等因素,以反映出学科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总结回顾: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的权威排名指标体系,它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全面评估了学科的发展水平。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全面探讨了“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分享了我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指标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权威排名,其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于评估学科的发展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综合排名评价指标因素分析及思考——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

Ke r s c l g a k n s v l ai n n lss h n i g y wo d : ol e r ig ;e au t ;a ay i ;t ik n e n o
中图分类号 :G 4 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9 (0 2 5— 11— 3 0 0— 6 5 2 1 )0 0 4 0
An y i n t e Ra i a ua o c o s o le e alss o h nk ng Ev l t n Fa t r f Co lg s& Uni e ste i v ri s i
Ab ta t T e p p rma e o rh n i er n i gs mmay c n u td b o t e n Me ia ie s y i 0 6—2 , s r c : h a e k s ac mp e e sv a k n u r o d ce y S u h r dc l Un v ri n 2 0 t 01 1 wi h n y i o e sh o  ̄e au t n s t sa d l v lo e e o me t tas u sfr r ss me c n tu t n a d d — t t e a a ss ft c o l v l ai t u n e e f v lp n .I lo p t wa d o o sr ci n e h l h o a d o o
根 据 中 国校友 会 网大 学 评 价 课题 组 发 布 的 《中 国校友会 网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20 , 0 6至 2 1 01 年南方医科大学在中国公办高校的排名 出现下滑趋 势 ( 附表 ) 见 。通过 分 析 该 排行 榜 的评 价 指 标体 系 , 可 以看 出 : “ 国校 友 会 网 中 国大 学 排 行 榜 ” 采 用 中 三 级评 价指 标 体 系 , “ 级 指标 ” 由人 才 培 养 、科 一 学 研究 和 综 合声 誉 三 个 指 标 构成 , “ 级 指 标 ” 由 二 科 研基 地 、科 研 项 目、科 研 成 果 、培 养 基 地 、师 资 队伍、学生情况 、杰出校友和综合声誉等构成 ,“ 三 级 指标 ” 由杰 出人 才 、师 资 水 平 、学科 水 平 、重 大 科 研成 果 、科 学 创 新 基 地 、基 础 科 研 项 目、 国家 声 誉 、校 友捐 赠 、社会 声誉 等构 成 。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指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名师(折合数)
10
思政教育队伍(折合数)
10
思政教育基地(折合数)
10
新生质量
生源质量
80
培养条件
国家级与认证专业(总数)
10
国家级与认证专业(生均)
10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总数)
10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生均)
10
规划与马工程教材(总数)
5
规划与马工程教材(生均)
5
国家教学名师(总数)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指标体系
模块
维度
指标名称
权重
备注
模块一:
办学层次
研本比
20
办学层次
本专比
20
模块二:
学科规模
硕士点数
10
学科水平
博士点数
10
学科实力
国内顶尖学科Ⅰ
5
国内顶尖学科Ⅱ
5
国内一流学科Ⅰ
5
国内一流学科Ⅱ
5国内优势学Biblioteka Ⅰ5国内优势学科Ⅱ
5
学科精度
顶尖学科Ⅰ精度
5
顶尖学科Ⅱ精度
5
一流学科Ⅰ精度
10
中文期刊论文(师均)
10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折合数)
10
科研平台(师均折合数)
10
模块七:
科技服务
企业科研经费(总额)
15
服务社会
企业科研经费(师均)
15
专利成果
专利获奖(折合数)
5
专利获奖(师均折合数)
5
成果转化
技术转让收入(总额)
5
技术转让收入(师均)
对我国四个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比较

、
网大设计 的指标体 系有教育投入和教育产 出指标 。教育投入 : 物资资 源 ( 2 ) 教 师资 源( %) 1% 、 1 、 9 学术 资 源( % , 产 出: 2 ) O 教育 学术 成果( %) 2 、 2 学生情况( %) 1 , 2 此外还有对学校声誉 的调查 。其特点是 突出指标 内容 的相对性 。 排行榜评估重点主要侧重于资源( 、 学生 教 师 、 质) 物 和成果 ( 学术、 声誉) 。
维普资讯
数 汇 2. (删) O。 下 O8 8
口
摘 要
圆
对 我 国 四个 大 学 排 行 榜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分 析 比较
邵 敏
湖北 ・ 汉 武 40 7 ) 30 4 (中国地质 大 学 高等教 育研 究所
文章对广 东管理科 学研 究院( 书连课题组)网大、 武 、 校友 会、 中国科 学评价研 究中心, 这四个 中国大学排 行榜的评
学科(8%赋予权重系数较大萁 特点是突 出指标内容的绝对性 。 85) .
( ) 四 中国科 学评价研 究中心 的评价指标体 系分析 中国科学 评价研究 中心针对 不同类 型高校和不 同评 价内容分 别设计 了不 同的评价 指标体系, 每个评价指标体 系均有教育投入 、 教育产 出和效益指标 。现 以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 为例, 教育投 入指标: 资源( .1 , 育产 出指标 : 学水平 ( . % 和科学 办学 1 7 %) 6 教 教 21 ) 66 研究( _1 ) 4 3% , 5 以及学校声誉( 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 。其特点是突出 指标体 系全面性 。 二、 四个 大学 排行榜 评价指标体系的 比较 每个 排行榜 的评价指标 体系 中, 育投入指标 各有不 同, 教 我对 各排行榜 中的人才培养 , 学研 究 , 誉进行 了横向 比较 , 结合第 科 声 再 部分对各排行榜 的分析 , 出国内四个 排行 榜指标 体系各 有不同 得 侧重点 , 而且都有互相值得借鉴 的地方 :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 院武书连课题组侧 重教育产 出的评价 , 评价 指标注重 办学 规模 , 重视人才 培养 和科 学研究 , 但是它 的评价指标 体系 中不重视学 校声誉 。其指 标可 以帮 助考生和 家长了解大学人 才培养 的规模 状况和科研实 力。评价 的主要 目的在于想建立一个 评价大学校长成功与否 的模 型, 同时为考生 择校提供一份有价值 的
中国大学排名四大知名榜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中国大学排名四大知名榜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作者:毕鹤霞来源:《高教探索》2018年第05期摘要:大学排名是评估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质量的方式之一。
研究选取国内四大知名排行榜指标设计进行比较,纵观中国四大知名大学排行榜评价体系沿革和特色各有侧重点。
从指标设计数量来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属网大榜评价指标最多;三级指标则是中评榜数量最多。
从高等教育三大职能来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均覆盖在四大排行榜指标设计中。
从高校投入和过程指标来看,中评榜指标兼顾了高校师资力量、学生情况和声誉的替代性指标,全面诠释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关键词: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2017年1月24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
“双一流”建设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
众所周知,大学排名是评估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质量的方式之一。
排名可以提供比较的信息并增进对高等教育的了解,它可以提供一种市场观点,以作为政府、认证机构以及评价机构有关评估工作的补充。
大学评价对一所大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大学评价指标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
同时,大学排行榜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引导学生择校、促进高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大学排名中,我国存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网大榜、中国校友会、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10多个机构、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也有不少排行榜仅发布过一两次,未能延续。
除了学术机构推出的排行榜之外,商业机构的排行榜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公众眼球。
业界影响力较大的是武书连版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武书连榜”),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排行榜(简称“中评榜”)、校友会版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校友会榜”)和网大版中国大学生源排行榜(简称“网大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排名的关键问题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参与大学评价的组织机构众多,迄今尚无较为统一和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各民间组织机构技术水平的局限以及公众对大学认识的定位,必然影响大学评价侧重点的不同选择以及存在的某些功利主义倾向,结果势必产生较大的排名差距,由此降低大学排名的效度和信度。
相对而言,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网大(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校友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是较有影响的连续性综合评价排名组织机构,通过对这四家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窥见我国大学排名评价的总体水平。
一、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为组长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从1993年6月30日在《广东科技报》上发表“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与发展”到2001年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6期上发表“2001中国大学评价”,其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不断改善。
在指标体系方面,2000年作了重大调整,以对大学主要功能的评价取代研究与发展评价,同时确立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唯一衡量标准,主要以人才培养(研究生、本专科生)、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方面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含科技投入和成果),建立了23项二级指标;2001年该指标体系又作了10项重要调整,将二级指标体系改为三级指标体系,之后基本稳定下来,只作一些小的增删与权重调整。
在评价方法方面,对收集的公开渠道的统计资料和有关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并以此结果进行大学排名,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严谨,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在社会上有着较好的声誉。
但其特点是分项细、数据多,这就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项目细分有利于提高科学性和准确度;二是计算过程复杂,过细的分项易使大学特色和优势发生折中,即弱化重点指标而无形中强化中性指标,其最终累计分值降低可信度。
二、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网站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网大大学排行指标自1999年以来作过多次较大调整,2004年后基本稳定下来,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等6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
网大特别推崇大学评价的特尔斐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在评价指标及相应的权重系数、大学评价要素方面强调调查研究的专家核心作用。
由于这种方法是以专家主观决定性决策为基础的决策方式,往往在缺乏客观定量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推论,这种对大学评价的定论难免会出现偏差,因此,网大极力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断追求适用面广、可测性与操作性强,凸显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
尽管网大聘请参与评价的专家大部分是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的成员,并吸收了部分大学校长以及教务和科研部门的专家参加,甚至包括部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官员,然而,无论是网大聘请的专家成员的数量和代表性还是专业结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局限性,而大学评价的诸多因素无法量化,特尔斐调查法成为主要的大学评价方法,自然增加了主观判断的要素数量,从而致使大学评价容易出现问题或偏差。
同时,网大评价的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相对比较简化,在大学评价指标设计和权重分配方面缺乏明显的合理性和针对性,这些评价技术和手段方面的问题势必影响评价对象的准确定位。
三、中国校友会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指标体系中国校友会网于2003年开始联合21世纪人才报社收稿日期:2010-12-28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重庆市理工类高校核心竞争力与特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02211)作者简介:邓成超(1971-),男,四川达县人,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我国大学评价排名的指标体系分析邓成超(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400054)摘要:大学排名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诸多激烈的争论。
着重选取国内四家较有影响的评价机构并对其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为改进和完善我国大学评价排名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评价;排名;指标体系;分析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5—0171—02J ia o Yu LiLu n Ya n jiu☆教育理论研究☆171论理★★Th e o ry Re s e a rc h学★★等进行大学评价研究工作,并以“大学对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标准对大学进行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选优排序”,而不仅仅是现实的“综合排序”和“规模排序”,这也是“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区别于国内外其他大学排行榜的最大特点。
在评价指标方面,2005年进行了较大调整与重新归类,形成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三级评价指标集;2006年大胆创新并在国内首次将大学毕业生中的杰出人才作为重要评价指标;2007年依据“金字塔”原理和“新闻洞”理论大幅度筛选、精减指标,将二三级指标分别调整为7个和8个,至此基本稳定下来。
总体上看,这个指标体系侧重硬性指标,既注重积累性指标与年度指标相结合,通过指标的累积量来衡量高校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又引入杰出校友指标来检验大学人才培养效率状况,避免因引入学生数量指标所导致的排名不公问题,还每年与发布大学排行榜的同时公布各类特色排行榜,全方位地体现大学的发展与特色。
这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是一种尝试,反映了大学评价指标的设计者在极力吸收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图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指标体系。
在评价方式上,主要以网络评选为支持,通过国家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相关网站、高校网站、媒体报道和图书、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取数据,由于在数据的调查整理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在评价排名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核心指标以极端样本表示整体、偏重“规模”与“产出”等问题。
四、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邱均平为代表的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开始联合研制和发布“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报告”,分别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及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排名,其评价指标及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并以高校的社会职能和贡献为基本标准。
在综合竞争力评价方面,与其他大学排行榜相比,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更加全面,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对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分别进行排名,针对重点大学设置了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等4个一级指标,而对一般大学则去掉了学校声誉指标;在科研竞争力评价方面,无论是人文社科研究评价还是科技创新评价均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相结合的思路设置相同的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则有所区别。
同时,2005年至今还相继针对研究生教育、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等进行分类评价,分别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突破了大多数大学排行榜只用一套指标体系完成多项评估排行任务的局限。
在评价方式上,全部采用客观指标和客观数据,并自行设计了《中国大学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等,尽量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指标和权重分别对大学的综合实力、科研实力、学科专业竞争力等进行评价,先后形成了二百种左右分类排行榜,其大学评价系统相对更加完善。
但是,由于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排行的指标范围较大,涉及不同类型院校、所有学科等多个评价领域,难免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
比如:在综合评价方面,除重点院校评估引入声誉指标外,其他都采用定量指标,这些指标分类与归属尚有值得商榷之处,而且有些指标很难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在学科评价方面,就一级指标而言,效益指标所点比例偏小而投入与产出指标又都采用“规模”或“绝对数”指标,这样就很难真正体现投入、产出、效益相结合的评估思想;在研究生教育评价方面,不同层次的指标之间难以相互解释,有的内涵不够清晰,有的存在交叉等等。
从整体上看,由于我国信息统计渠道没有形成法制化,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性有待改进,政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严峻,关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问题无法彻底解决,要想获取大量的精确资料非常困难。
即使是在科研方面,由于学术专著认定、科技成果级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理论成果与实用成果的关系等都比较复杂和难以区分,这是导致计算结果差异性的基础性障碍,而不仅仅是大学排名指标的设计和技术性问题。
正因为我国大学评价的基础条件目前还不很成熟,要想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大学排名,还必须对大学核心竞争力涉及的各个方面、各种关键指标进行深入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1]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8):10-17.[2]李冬英,刘访华.中国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7,(6):23-25.The Index System Analysis of University Evaluation Rankings in ChinaDENG Cheng-chao(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China)Abstract :Nowadays university ranking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 ,leading to many kinds of heated debates.This essay chooses four relatively influential rating agencies and analyzes their index systems of universal university rankings ,providing ref -erences for improving and bettering the systems of university evaluation rankings in China.Key words :university evaluation ;rankings ;index systems ;analysis(责任编辑/陈鹤)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