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小学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案设计表格
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表格

大单元教学设计结构模板【2022新课标版】
可以是各课时作业的汇总或者单元学业评价【单元结束后的评价】。
单元作业设计需要体现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
单元作业设计要关注实践性、综合性及长周期作业。
六、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课后填写】
基于各课时反思性教学改进,汇总形成单元反思性教学改进设想。
明确主要经验或者需改进的方面。
七、单元教学结构通过结构图展示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学习目标、核心问题串、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目标等。
教学设计通用模板表格

教学设计通用模板表格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
为了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使用通用的模板表格来辅助教学设计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通用的教学设计模板表格,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模板表格教学设计要素说明教学设计目标描述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或知识水平教学背景和前置知识描述学生学习该教学内容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和任务描述教师将要教授的具体知识内容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学方法和策略描述教师用于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教学资源和工具列举教师需要准备和使用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评估和反馈描述教师将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反馈适应性措施和课堂管理描述教师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采取的适应性措施和课堂管理策略扩展和拓展描述教师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和资源使用说明1.教学设计目标:在这一部分,教师应明确描述他们希望学生在本课程或教学活动中达到的能力或知识水平。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要求或教学标准来设定目标,确保目标具有明确性和可衡量性。
2.教学背景和前置知识:在这一部分,教师应提供学生在学习该教学内容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3.教学内容和任务:在这一部分,教师应具体描述他们将要教授的知识内容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或学科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
4.教学方法和策略:在这一部分,教师应描述他们将使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包括课堂讲解、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
5.教学资源和工具:在这一部分,教师应列举他们需要准备和使用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这些资源和工具可以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
6.评估和反馈:在这一部分,教师应描述他们将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反馈。
教师可以采用测试、作业、小组项目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自主预习、课后能力提升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学生应掌握的关键内容。
2. 教学难点:本节课中难以理解或掌握的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突破。
三、教学过程1. 课前自主预习(1)明确预习目标:学生根据预习框架,梳理基础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2. 课堂合作探究(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探究。
(3)展示交流:各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后能力提升(1)基础性习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基础性习题,巩固知识点。
(2)拓展性习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拓展性习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4. 单元综合复习(1)单元知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方法技巧平台:教师分享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 单元综合检测(1)达标检测:针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考点,设计难易适度、梯度合理的达标检测题。
(2)反馈总结:教师根据检测结果,总结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2.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
3. 评价方法:教师观察、学生自评、小组互评、问卷调查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找出不足之处。
2. 教学重难点突破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突破,总结经验。
3. 学生能力提升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进步。
小学课程设计表模板

小学课程设计表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一单元“认识数字4”的相关知识,理解数字4的读写方法,能够准确地书写和口头表达数字4,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1.掌握数字4的读写方法。
2.能够准确地书写和口头表达数字4。
3.理解数字4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4.能够进行数字4的加减法计算。
5.能够进行数字4的乘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4的读写方法、数字4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数字4的加减法计算和乘除法计算。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数字4的读写方法:介绍数字4的书写和发音规则,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书写和口头表达数字4。
2.数字4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讲解数字4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字4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数字4的加减法计算:讲解数字4的加减法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数字4的加减法计算。
4.数字4的乘除法计算:讲解数字4的乘除法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数字4的乘除法计算。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字4的读写方法和基本概念性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数字4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计算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字4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单元“认识数字4”的相关内容。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数学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表格式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习惯”这一主题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4篇课文。
4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本单元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故事情节充满童趣,语言明白易懂,文中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是在延续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找出课文中的信息”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
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是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
本单元还要关注长课文的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1. 认识59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27个生字。
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掌握“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
朗读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重点)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平平安安、后悔”等词语的意思;运用组词的方法继续积累词语;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难点)4.借助插图、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读懂长课文。
(难点)5.能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借助文本情节,了解告知一件事情时,需要说清楚时间、地点等要素;能根据问题提取、整合信息,推断事情的原因、结果。
6.在活动情境中明白游戏规则,在交际互动中初步学习条理表达。
7.学习分辨形近字;展开想象,能选择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8. 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读出韵文的节奏,感受共读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1.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一分钟》的学习,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运用“要是……就……”的句式进行推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2.在《动物王国开大会》中,要让学生在分清角色的基础上,体会角色心理,读出祈使句带有号召、命令的语气,读出疑问句思考的语气。
3.教学时课利用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梳理、读懂课文,再引导学生体验角色,读好对话,读懂长课文。
焦家小学教案模板(表格)

焦家小学教案模板(表格)章节一:数学【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实际问题解决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新课:通过例题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讲解。
4.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
章节二:语文【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课文的朗读技巧课文内容的理解1. 导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新课: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
3. 练习:学生独立朗读课文,老师进行指导。
4. 应用: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老师进行评价。
【作业布置】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章节三:英语【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单词和语法。
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
【教学内容】英语单词的学习英语语法的讲解【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单词和语法。
2. 新课:讲解单词的拼写和用法,讲解语法规则。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讲解。
4. 应用: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复习单词和语法,进行英语对话练习。
章节四:自然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生物和自然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点和分类自然现象的成因和特点【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新课:通过实例讲解自然现象的成因和特点。
3. 练习:学生观察自然界的生物和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4. 应用: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验证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自然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
章节五:体育【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规则。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技精神。
【教学内容】基本体育技能的学习运动规则的讲解【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规则。
2. 新课:示范和讲解基本体育技能的要点。
3. 练习: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老师进行指导。
教学设计模板(表格)

用借助注释、字典和生活累积弄请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2、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板书:美)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初步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自然段,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3、点击图片欣赏,让学生感受秋天的色彩,秋天的丰硕。
4、欣赏诗歌,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导入课题:
秋天就是这样多姿多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如画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欣赏课文文本。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把写秋天的图画的美句子划出来。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体会作者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反馈,师相机指导朗读句子。
(2)虽然父亲也喜欢这条鱼,但他却对我说——(投影:“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投影:对话的内容)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表格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表格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的理解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语文教材。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作业准备: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预习作业。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a. 检查学生预习作业,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
b.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c.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0分钟):a.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b. 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写法。
c. 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3. 课堂互动(10分钟):a.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某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c.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课堂练习(10分钟):a.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b.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a.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b.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