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的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完整版)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完整版)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一.唯物史观。

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其中,经济基础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存在。

(三)、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其中,阶级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对立和斗争构成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切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其中,民族的内部结构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种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外交往的发展程度;私有制和资本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革命的。

(五)、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

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结局的主要是人民群众,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唯物史观知识点高考真题

唯物史观知识点高考真题

唯物史观知识点高考真题在高考中,历史学科常常是让学生感到头疼的一门科目,而其中关于唯物史观的知识点更是让人难以掌握。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下面将结合高考真题详细介绍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

1.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指一种以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为基础,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观。

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

2.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英雄人物和灵魂的力量推动的,而唯物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驱动的。

3. 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关系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的具体应用。

辩证法是对事物的研究方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转化和发展。

唯物史观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历史上各种矛盾不断冲突、转化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唯物史观与历史阶段的划分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人类历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

5. 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的发展。

它强调历史的主动性和人民的历史作用,鼓舞人民积极参与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发展。

6. 唯物史观与现代社会主义的联系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

它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强调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为目标,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通过以上对唯物史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高考历史中,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面对高考真题时,考生应该注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分析和解答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关系的演变等方面的分析,来阐述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展现自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讲 学科前沿——求真谛5大素养引领历史学习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讲 学科前沿——求真谛5大素养引领历史学习

认知透视 1.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 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 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 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 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6)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
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 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 (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 —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 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 历史现象反映了( )
经典示例 [示例]命题点: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苏联1970年前后经济发展现状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钢 煤 肉 蔬菜与瓜类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45亿 3.9亿 2 500万 4 700万
1970年实际产量 1.15亿 3.35亿 1 230万 1 300万
3.得出结论的前提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 性。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首先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 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有了准确的时 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 空,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 4.理性认识的依据 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 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进而上升 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归纳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高中历史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了解历史哲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对于深入理解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中历史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的归纳。

原理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受到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经济、社会和物质因素的影响。

2. 客观性原则历史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指的是研究历史时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我们不能受到个人偏见、政治立场或利益关系的影响,应该以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和评价历史。

3. 辩证法辩证法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原理之一。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的推动。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该关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矛盾双方,了解其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方法论1. 系统分析历史哲学的系统分析方法指的是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在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系统中进行研究。

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影响。

2.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历史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共性和差异,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区域的特点和规律。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

3.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资料中推断出未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逻辑推理在填补历史空白和解决历史疑问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并运用上述的原理和方法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这对于高中历史教育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1、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和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2、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运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从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使社会制度更替,推动历史的前进。

4、关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存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矛盾,就会引起社会的革命和变革。

2、恩格斯的历史观。

恩格斯进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相互作用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唯物史观的历史演变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强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党的领导理论。

列宁主义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丰富和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毛泽东思想的创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唯物史观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提出了群众路线、阶级斗争和生产力是第一要素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四、唯物史观在现实中的应用1、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高考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唯物史观知识点唯物史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以物质存在和物质运动为基础,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

在高考中,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知识点是很重要的。

一、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在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味着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还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不仅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还受到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物质生活水平决定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着重强调了物质生活水平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使人们的思维观念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改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提出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重要观点。

阶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阶级存在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主要原因。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斗争所推动和创造的。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斗争、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改变了社会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六、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历史的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人们只有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七、社会历史性质和前进方向的认识唯物史观强调了对社会历史性质和前进方向的认识。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可以认识到社会历史是连续的、非线性的,以及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和趋势。

2019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唯物史观——客观公正看待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

2019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唯物史观——客观公正看待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

唯物史观——客观公正看待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理论阐释]1.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题例证](2017·高考全国卷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

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本题通过史学理论考查古代封建统治者官修史书的本质。

据题干可知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

官修的史书有时隐讳历史事实,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说法错误。

答案:C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

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等。

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1  唯物史观(解析版)

唯物史观【概念内涵】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主要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无相对固定的关键词【真题回顾】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的唯物史观
以下是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必须要会运用的史学理论,有助于题型训练时,照
使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不失为解题之金钥匙。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思想观念,如政治、法律、哲学、科学、
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社会存在是一切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4、社会意识的内容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社会意识适应社会存在的要求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而变化发展。

6、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7、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8、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
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

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
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
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
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
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

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有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也受到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影响。

理论四: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1、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2、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为了维护权力机关,就要征收
赋税,按地域而不再以血缘的标志来划分国家统治下的居民;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4、革命的根本问题时政权问题。

5、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6、落后民族以武力征服先进民族而最终被后者同化。

理论五:矛盾论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4、坚持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从个性之中归纳共性,从共性之中分析个性。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六:量变与质变
1、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

2、质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3、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而当量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一次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理论七:否定之否定原理
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坚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信念。

理论八:认识论
历史上的真理,是通过实践的检验;
理论九:评价历史人物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析制约历史人物活动的因素:(1)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2)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3)分析历史的个人品质。

3、分阶段去评价每一历史人物。

4、两点论——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重点论——抓主流;
5、透过现象看本质;
6、把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看问题;
7、个人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和民族的。

8、个人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至;
9、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