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材料题目

合集下载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它们是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分析的方法和原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并探讨如何在具体问题上应用唯物主义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物质是无限多样性和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主导地位,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内容,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社会革命和社会的转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事物的普遍规律、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着重于揭示自然界、思维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强调事物发展中的矛盾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研究社会历史的法则,揭示社会历史的特殊性。

四、在具体问题上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

在具体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进行科学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规律入手,深入剖析问题的核心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唯物史观练习题

唯物史观练习题

唯物史观练习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指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不断发展的物质需求。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根本,通过劳动来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二、唯物史观的历史演变唯物史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发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

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唯物史观的现实意义唯物史观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和应用唯物史观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唯物史观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实践题1. 请问为什么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答: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因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根本,通过劳动来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唯物史观的历史演变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答:唯物史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发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

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3. 唯物史观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答:唯物史观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和应用唯物史观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唯物史观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

唯物史观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是() A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C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 D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4把思想动机看成社会历史的动力,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B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C宿命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D怀疑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5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 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为本质的方面是()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7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存在”要素有()A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B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D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和信息系统8在社会存在各要素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的自然增长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 D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10李瑞环同志说:“没有食就会反。

”对此的正确理解是()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下列哪个选项反映了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12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B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C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生物学、道德、宗教、艺术 B艺术学、政治、哲学、宗教C政治思想、哲学、艺术、宗教 D法律思想、艺术、语言、逻辑1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选择题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概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对历史和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哲学学科。

它追求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认识,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探讨人类历史的规律,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原理1.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核心原理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因此,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社会的发展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演变而来。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冲突、斗争、变革的过程,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3.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强调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必然性。

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的演变方向。

4.历史观念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强调历史观念的实践性。

历史观念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揭示了人类对社会现实的改造和进步的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方法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辩证思维,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强调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研究,通过考察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变革,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3.历史唯心主义批判方法历史唯心主义批判方法用以揭示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对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修正和扭曲进行批判。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现实中的应用1.指导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为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武器,指导人民群众在历史的潮流中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2.宏观分析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提供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

专题四历史唯物主义题目

专题四历史唯物主义题目

专题四历史唯物主义题目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A.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B.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D.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答案:C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看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阶级斗争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C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答案:A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答案:B5.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致答案:C6.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答案:A7.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答案:C8.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是:A.改造自然B.适应自然C.制造工具D.控制自然答案:C9.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人口因素D.社会意识答案:A10.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答案:A11.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A.国家元首B.意识形态C.国家政权D.政治法律思想答案:C12.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答案:B13.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答案:D14.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科学技术B.劳动者C.生产工具D.劳动对象答案:B15.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国体和政体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答案:A16.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A.阶级妥协的结果B.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D.使用暴力的结果答案:C1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素质B.生产工具的水平C.科学技术D.自然资源答案:C1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特点:A.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排除异己的力量B.总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C.总是通过暴力的形式进行调节D.总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答案:A19.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政治关系B.家庭关系C.宗教关系D.生产关系答案:D20.决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前提的是:A.生产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C.消费关系D.分配关系答案:B21.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是:A.生产力状况B.生产力水平C.生产力性质D.生产力的发展答案:A2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答案:B23.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在同一意义上使用:A.经济的社会形态B.政治形态C.意识形态D.生产形态答案:A2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答案:B25.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于是很多地方退耕还“荒”。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选择练习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选择练习

示例 (2011· 广东文综)“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 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解析:引文认为宇宙是一个物质生生不息、变化不止的合乎规 律的运动过程, 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项与此哲学观点相通, 当选。A 项是形而上学观点,B 项是唯心主义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D 项体现了辩证法观点,但没有体现唯物主义,不符合题意。
答案:A
9.许多同学高考前找算命先生算命,或者去寺庙求签测凶吉, 这种做法属于( ) A.唯物主义 B.不可知论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客观唯心主义的客观精神是指独立于人之外,却能操 纵支配人如上帝,绝对理念等,这里高考算命,实际上是认为人 的成败皆有命定,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 A.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 作用 B.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承认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 物质 D.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 主观符合客观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少同 学可能要错选 A 项。这就涉及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崭新的唯物主义(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共同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而且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因而也是最科学的。 A 项的内容将辩证唯物 主义对待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观点与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混淆了,故不 应选 A 项。
解析:④⑤是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 答案:C
4.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④理生万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历史小论文题 目

历史小论文题    目

题目:我眼中的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全国,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专制帝国。

但专制暴虐、焚书坑儒、建阿房宫,使秦始皇饱受抨击。

这个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绩,是“消灭六国,统一中国”。

秦始皇第二大功绩,是“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绩,是“统一经济制度,统一文字。

通过这些行动,秦王嬴政把权利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他花费10年时间,实现了统一各国的雄心,也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成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国。

在政治方面他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和三公九卿制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

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统治体制,确保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了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文字方面全国改用小篆,文字的统一对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他下令统一货币度量衡,方便了各地的贸易来往和国家的财政税收。

并且还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为抵御匈奴,修建长城,有效阻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

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

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

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三年高考例题)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三年高考例题)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主观题一、小角度题目1、考点: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例1、(2009重庆卷39.)材料三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8)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三。

(10分)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前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考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011·全国新课标)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

(12分)3、考点:人民群众观点例1、(2009广东卷)材料2: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让人振奋和憧憬,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追求幸福与尊严,是人的崇高价值取向。

党和政府顺应这一必然趋势并针对当前客观实际的新问题,将“人民的尊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工作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落实,是国家发展的最高思想理念的新变化,也体现了新世纪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的新期待、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2、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世界读者认可,是因为他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社会课题,并对各种时代的“关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是因为他一直站在人的立场写作,歌颂了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还因为他在立于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善于借鉴欧美、拉美等现代文学的养分。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相关知识,说明莫言为什么要“歌颂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

3、材料1:2010年7月7日,集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等于一身的重庆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被执行死刑,其54年复杂而荒唐的人生到此终结。

文强曾经是重庆公安系统标杆式的人物。

但是,当他成为手握大权的地方领导干部之后,渐渐地从社会守护者蜕变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从执法者蜕变为阶下囚。

材料2:文强在悔过书中写道:“看到比自己资历短、业务又不熟悉,甚至过去是自己‘下级’甚至‘下下级’的人,都提拔到与我同一级的职务,甚至更高的职务后,思想上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情绪,升官不成,就乱用权……”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剖析文强的蜕变给公务员的警示。

(14分)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国家发展最高理念的新变化,适应了新世纪我国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的新期待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正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体现和落实。

③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党和政府顺应人们追求幸福与尊严的崇高价值取向这一必然趋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所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①莫言的作品“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社会课题,并对各种时代的“关口”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启示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分)②莫言作品一直站在人的立场上,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启示文化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要自觉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3分)③莫言的文学作品在立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借鉴欧美、拉美等现代文学的养分,启示文化工作者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3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莫言“歌颂生活在故乡土地上那些平凡而又历经灾难的生命”,其作品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生活,才具有生命力。

(3分)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扎根于土地上的作品才能真实反应人民的生活和需要,才能发挥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3分)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莫言歌颂土地上的人民,坚持了文学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

(4分)
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文强的蜕变警示公务员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背离人民利益就会蜕化变质。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因此,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文强的蜕变警示公务员必须牢记工作宗旨,用自己切实的行动满足社会、人民群众的需要。

(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因此,公务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

文强价值观的扭曲,他对使用权力、对生活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贡献作出错误的选择。

(4)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文强的蜕变警示公务员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5)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公务员要排除外界干扰,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人生道路。

文强的蜕变,是理想信念垮塌,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的体现。

(答出其中4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