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李世民

李世民一、君主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二、爱民如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三、治国思想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2.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4. 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治国措施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减轻刑罚,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5.实习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
四、主要治绩唐太宗在位23年,励精图治,对内则整顿国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对外则击败北方强权东突厥,扩大了唐帝国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响。
以下分述贞观之治在各方面的治绩:1.亡隋为戒隋末民变,使太宗认识「民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道理。
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历史人物:李世民的政绩与贡献

李世民的政绩与贡献介绍李世民(598年-649年),即唐太宗,是中国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创造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被后世称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本文将介绍李世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政绩与贡献。
政治成就1.建立贞观之治:李世民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管理,并推行廉洁官员选拔制度,从根本上改善了唐朝政治局势。
2.实施开放外交政策:李世民提倡亲邻外交,在西域地区建设吐蕃和亲信国家,扩大对外影响力。
3.推行法律改革:李世民颁布《开皇律》,对唐朝法律进行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刑罚种类和审判程序,为今后法律改革奠定了基础。
经济成就1.发展农业生产:李世民注重发展农业,通过减税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2.促进商业繁荣:李世民鼓励商人组织商会来推动贸易发展,并修建了许多运河和驿站以便于商品流通。
3.支持文化教育:李世民注重教育事业,设立国子监、太学等学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军事成就1.统一中国:李世民通过武力平定了内乱与战乱,并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使得唐朝统一了整个中国领土。
2.征服西域:李世民率领军队征服吐蕃,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线路,并稳定了边境地区的局势。
3.发展水陆军力量:李世民增加对军队的投资,班师回朝后拥有强大的水陆军力量。
总结: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政绩与贡献。
他在政治上实行贞观之治,推行法律改革;在经济方面注重农业发展和商业繁荣,同时大力支持文化教育;在军事上统一中国,征服西域并发展强大的水陆军力量。
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代表作品:《赠萧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全文古诗如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过旧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还陕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翻译】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
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a/ihiminhtm。
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
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
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
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经破薛举战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你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生平吗?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李世民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在位期间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早年经历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7] 。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
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一个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皇帝,一个与秦皇汉武齐名、有文韬武略的皇帝,一个曾经被封为法家代表人物的皇帝,一个因执行所谓“让步政策”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帝位。
唐太宗当皇帝不过23年,比他享祚久长的皇帝大有人在;贞观时期的全国人口不过300万户,远远不及隋炀帝和唐玄宗时期的900万户左右的规模,这个数字基本上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处在恢复期。
那么,唐太宗凭什么被推为千古一帝呢?从马背取天下识时务者为俊杰。
唐太宗就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晋阳起兵前,老谋深算的李渊曾对提出起兵反隋建议的年轻小伙子李世民说:今化家为国,或破家灭族,都由汝而起。
而后世和现在的史家大都认为起兵是唐高祖李渊蓄谋已久的心思,并非李世民首谋,李渊的话只是对自己的掩饰和对后生的勉励之辞。
做这个翻案文章的关键证据出自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该书封笔于李渊在位之时。
论者咸谓此乃第一手资料,未经太宗时的史官篡改。
但是,谁又能保证当时人记当时事,不是取悦高祖的附会之辞呢?不管如何,18岁的李世民已经察觉到天下可为,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这一点应是无可置疑的。
无论是进军长安途中清除河西肘腋之患,还是在平定山东、河北劲敌的战争中,李世民不仅身先士卒,作风勇猛顽强,而且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以善用骑兵、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等战术,经常出其不意地打败强敌,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后来的敉平突厥与征服高昌的战争中,他都表现出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
本朝的经验和前朝的教训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转变观念影响很大,那就是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天下!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李世民的简介

李世民的简介1. 引言李世民(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的时间是626年至649年,被誉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2. 早年生活李世民于598年出生在隋朝末年的一个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是隋朝的功臣李渊。
李世民自小聪明机智,喜欢读书和学习军事策略。
在李渊发动玄武门之变推翻隋朝后,李世民开始参与政务,对治国理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3. 登基与统一江山在李渊去世后,李世民继承了父亲的大业,成为了唐朝的皇帝。
他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废除官僚贵族特权、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军队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
这些政策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得唐朝逐渐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帝国。
4. 内政与外交李世民在内政方面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组织编纂了《隋书》和《唐书》,对历史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他还积极开展各种改革,包括推行土地制度改革、优化税收制度,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通商贸易的推广等。
在外交方面,李世民致力于扩大领土,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保持着国家的稳定和强大。
5. 儒学与佛教李世民对于儒学和佛教都有极高的重视。
他鼓励儒学的研究和传承,以儒家思想来约束官员的行为,倡导礼乐之风。
同时,李世民也对佛教非常包容,许多佛教寺庙在他的推动下得以建设和发展,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6. 李世民的后期统治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统治逐渐出现了问题。
他先后发生了两次儿子之争,分别是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次子李元吉之间的夺嫡之争,以及李治与李世民的四子李显之间的夺嫡之争。
这两次夺嫡事件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内乱,给后世留下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7. 逝世与评价李世民于649年去世,享年52岁。
他被后人称为“圣武皇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他的治理将国家带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在李家别馆,他的父亲是当时隋朝的官员李渊,而母亲则是北周皇族窦氏。
再来说说李世民名字的由来,他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个算命先生,对他父亲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那个算命书生见到李世民,看看了他的面相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所以,李渊就用“济世安民”里的两个字给儿子取名“李世民”。
公元617年,李世民和父亲起兵反隋,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起兵。
他父亲李渊废黜杨侑,创立唐朝,而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进封秦王。
本来李渊是答应李世民立他为太子的,但是唐朝建立后,李渊还是立了他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李世民当然也不肯屈为人臣,所以李世民、李建成等兄弟之间猜忌越来越深。
公元626年,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打探到消息说,李建成要设计杀自己,所以他决定先发制人,在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而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决定斩草除根,于是也杀掉了他那几个兄弟的儿子。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批评李世民的狠毒,为了皇位,自己的兄弟乃至只有几岁的侄儿都不放过。
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太子,两个月后,李渊退位做太上皇,而李世民登基,年号为贞观。
后人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
李世民之所以可以之所以可以被后人评价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文学家是有道理的,因为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让他值得有这样的赞美。
他对唐代立下了很多丰功伟绩,主要有以下的几点:1.人才有很多,但是如果没有慧眼识珠人才就会被淹没,李世民用人不拘一格,让人才有了发挥的机会。
李世民重用人才也是他的功绩,因为他没有让人才埋没。
2.他对政治管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没有独断专行,而是确立了政治管理制度,杜绝了老百姓被不良的决策危害。
3.他胸怀大局,采取四海统一的外交政策,使得不仅是中国之内,四海之内都是一片祥和的局面,人们安居乐业,国家也繁荣富强。
4.李世民在文学上也有很大的作为,他的个人修养极高,精通书法,因此在他大力弘扬之下唐代成了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的鼎盛时代。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简介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简介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太子李建成的胞弟,母亲窦氏是北周的贵族。
李世民少年时期便从军,曾在雁门关救过被围困的隋炀帝杨广,后又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出征。
公元617年,隋炀帝滥用民力引起民怨,各地起兵反隋,李世民亦鼓动李渊发动了晋阳起兵,攻入长安,灭隋朝,次年,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等职位。
唐朝建立后,全国尚未统一,李世民经常出征,消灭了各个割据势力,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在全国上下积攒了一定的威望。
公元621年,李渊封其为天策上将,仅在皇帝与太子之下。
李世民的战功与威望远远超过了兄长太子李建成,使李建成感觉到了威胁,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并设计想要伏杀他。
晋阳起兵时,李渊曾答应过李世民,事成之后要立他为太子,但后来立的却是李建成,又加上李建成的排挤,李世民于是先发制人,于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诛其子嗣。
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禅位于他,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年间,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提倡节俭,减轻徭役赋税,复兴文教,使社会逐渐安定下来,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公元649年,李世民患病,次年,在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去世,葬于昭陵。
死后其九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
唐太宗李世民几岁登基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公元626年登基为皇帝,这一年他28岁。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渊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
三天之后,李渊下令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过了几天后,李渊表示禅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后,改国号为贞观,期间治理国家的政策,被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唐高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任用贤能,安定国内外环境,促进唐朝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 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 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整体感知
• 一、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 •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二、根据课后的文意源自解课文 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 事
合作交流
• 一、请给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拟一 个小标题 • 二、关于李世民的故事,你还知道 哪一些呢?试举出一二例
相关成语
• 小鸟依人 • 禇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 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 后以“小鸟依人”喻小孩或年轻女子的娇稚可爱。 • 一代楷模 • 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 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 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 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玄武门之变
• 唐王朝的开创者李渊只是贵族世家中一个很平凡的人物,不过他虽然 平凡,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却都 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绩最大,几个最强悍的敌人,像刘武 周、王世充、窦建德都被他统军击败。由于封建王朝实行的是皇长子 继承制度(当然,也有少数的例外),一旦亲王声望和力量,跟太子 相等,甚至超过太子时,残酷无情的政变和流血事件几乎是无法避免 的,这是专制政体下无法解决的死结。 基于这一原因,新兴的唐王朝 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几十年前隋王朝所走过的道路,发生了夺嫡斗争。 公元626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 亲当年一样的左右为难中,所不同的是,他父亲是为君臣之道,而他 则是为了兄弟情义。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谏之后,日后的唐太宗下 定了决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门,格杀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 弟齐王元吉。当时,唐太祖李渊正在皇宫内的湖上泛舟游玩,李世民 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老人家这才知道两个儿子已死。为了避 免与杨坚同一命运,他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为太上皇。,这 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年龄的称谓
• • • • • • • • • 垂髫 (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我们从 李世民 身上学 到了什 么?
• 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在今天这样一个 张扬自我的时代,依然要保持这种美德。 这对每一个成功人士来说是如此,对每 一个还没有成功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在 你周围有具有这种美德、值得你尊重学 习的人吗?请将给你的同学们听听。
作业
• 以“我眼中的 • 李世民”为主 题,小组为单 位,出一份手 抄报
• 毛泽东《沁园春﹒雪》:
昔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活动目标
•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2、走进李世民,了解其相关资料 • 3、学习谦虚谨慎的传统美德
个人资料
• 中文名:李世民 国籍:唐朝 职业:皇帝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 • • • • • • • • 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 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 主要成就:文韬武略,平定乱世,开疆扩土 主要成就:贞观之治,求贤纳谏,宽厚爱民 庙号:太宗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 年号:贞观 历史地位:千古一帝、一代明君
李世民畏魏征
•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 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 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 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 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 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 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 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代楷模
•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起兵打天下,李靖率兵南征北战建立了 许多功劳,多次得到奖赏。 • 有一年东突厥军犯境,李靖仅率领骁骑三千,就平定了 叛军。唐太宗对他更加信任。此后,李靖又为朝廷立下不少 战功,官升至尚书右仆射。 • 李靖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 受到的封赏也不少,应该急流勇退,早点解甲归田,免生后 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访察民俗的机会,说自己的脚有毛 病,奏请退休归家。唐太宗见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 应了他的请求,并派中书侍郎牟岑少去传他的旨意说:“我 看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论是愚人还是 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没有什么才能,却硬是要占据官 职;就是有了病。也勉强留着不肯辞官,李靖能识大体,实 在可嘉。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 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