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2018最新版本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

合集下载

2018-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4

2018-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4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了解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 并找出导致这种变 迁的因素。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 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本 单元的内容,还得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清末:淞沪铁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洋务派创 办轮船招商局;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中国第一 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 话;最早在中国办报的是在华传教士,19 世纪 70 年代 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纸;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 民国以来:“断发易服”、西装传入、旗袍和中山装 流行;西餐的传入;中西合璧和完全西化建筑的出现; 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汽车出现在上海等大城 市;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民 报》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 红牡丹》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渔光曲》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要求回 答的是“社会原因”。A 项中“完全西化”表 述有误,排除。“社会原因”是 1912 年中华 民国成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女性开 始追求曲线美, 故选 B 项; D 项不是社会原因, 排除; C 项“城市化”不符合当时实际, 排除。
【例 4】(2014 浙江)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B
3.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 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 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 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 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 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 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20张PPT)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20张PPT)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 大众传媒的媒介
报纸、 广播、电视、 互联网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形成: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②l873年,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出现
——艾小梅在汉口主办《昭文新报》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 而面目一新 ……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 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 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 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 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 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 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2、交通工具发展的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
展,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对人民的社 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表现: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人~上海~第一个电报机
房,福建巡抚~台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
20世纪初上海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
②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
2.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③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
总结
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
闭关锁国
面向世界
单一
多元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沿海快,内地慢;城市快,农村慢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导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以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结构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作为社会结构重要组 成部分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 所未有的变迁。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 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 和社交礼仪等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的 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 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工具和通讯
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给人
们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报刊是印刷传媒,
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影视是音像媒介,互联 网是电子媒介,他有着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便
利了大众的生活,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当今社会正
经历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 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
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
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 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 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
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 表了新的生 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
度的体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急剧的 变化之中,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大众传媒也就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1.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 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
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电影也出

2018-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5

2018-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15

【重难突破】 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消极影响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 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 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 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 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 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 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2) 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 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 分析中国人在对 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 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 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 靡生活风气。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 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西方式生活时尚。西方列强的入侵,西 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19 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 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 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 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 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 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 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原先的“研究》
材料三:20 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 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 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 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 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 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 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 《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 变迁史》等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13张PPT)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13张PPT)

文明 史观
物质生活、社会 习俗和大众传媒 的发展都促进了 中国文明的发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017· 北京文综卷,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
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 )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谜面 生涯在镜中 海军 成汤国旗 谜底 照相处 浜 商标
中华人民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 第三次 共和国成 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立以后
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
第四次
历 史 必 修 ② · 人 教 版
改革开放 速;切实关注民生;中
以后 国与世界接轨,西方文 化习俗大量涌入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运用不同史观看待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观 结论 史实论证
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 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B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历 史 必 修 ② · 人 教 版
[解析]
材料反映了婚礼仪式上中西合璧,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婚姻
历 史 必 修 ② · 人 教 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2017· 全国文综卷 Ⅱ,4分)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
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 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 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B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3页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3页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活的变迁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历史课件】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课件】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以致用
3.上海竹枝词有“申江好,男女不妨嫌。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 观瞻”;成都竹枝词有“汽车更比包车好,男女相逢坐一堆”;北京竹枝词有 “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以上竹枝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传统思想,传播了男女平等观念、民 主科学精神。
(2)公路 ①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①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的垄断。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受铁路、公 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 ①1909 年,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 天津 航线开通。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 台湾,20 世纪初,上海 开始设立无线电 报局。 (2)电话 ①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 上海 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 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 互联网 发送电子邮件。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受到 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 吃西餐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 的豪宅。(源自)社会习俗时期变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26
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如何?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逐渐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涉及海陆空三个方面。
27
3.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积极影 响分别是什么?
8
1.中国近现代的服饰变化有时具有政治色 彩,结合史实说明原因。
(1)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传承已久的服饰等级 制度,孙中山设计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意在体现 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 交政策,苏式服装成为时尚选择。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与 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蓝、绿、黑、白成为 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颜色比较单调。
活和习 引进西餐;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受
近代 俗变迁, 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也
化史 观
表明中 国近现 代生活
表明人们思想走向近代化;近代以来 ,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车、 汽车、飞机、邮社会近代
近代化 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中国逐步由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
29
(2)作用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 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 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一、二、三、四”
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 明化和走向世界。
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 文明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 试 说 明
考查情况 社会习俗的演变;仿 制的“西式帽”反映 的社会生活变迁;晚 清婚俗的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
会习俗的变迁
(三年3考)
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
的新风尚
考 试 说 明 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
考查情况
交通、通讯 工具的进步
工具的发展;交通和通讯工
(2)特点 ①网络媒介可以集_____、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 文字 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_________,双向传受。 高度互动 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
时 间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8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后 “九五”期末 1997年以来
成 就
淞沪 铁路 外国商人建_____
清政府建唐胥铁路 宝成、兰新等铁路 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实现几次大提速
(2)公路 ①20世纪初,_____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 汽车 随后,近代_________传入中国。 筑路技术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①近代: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_________,垄断中国水上运 输;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 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 轮船公司 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 轮船招商局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 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问题: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 提示: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
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演进。
(1)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 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 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联系的加强,逐渐又跟上了国 际潮流。
中文报刊是《_____》。 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申报 ③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_________》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
(2)现代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 人民日报 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②《_________》《_______》等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 光明日报 文汇报 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③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欧式洋房
(4)习俗 断发易服 戊戌变法时期:主张 “_________” “废止缠足” 反清革命 色彩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 城市 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 式_________ 简约文明 农村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Nhomakorabea农村
2.新中国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_____供应,总体生活 票证 水平低。
3.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 (1)近代因素 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 的推动;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民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2)现代因素 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②改革
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③党和政府始终把
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年,《_______ 定军山 》首映成功,开始起步。
(1)电影事业
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_____。 成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1958年电视业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
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的兴起 (1)历程 ①诞生:互联网诞生于_______________。 20世纪60年代末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被称为“_________”。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第四媒介
②社会风尚:_________、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勤俭节约
(2)改革开放后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_______。 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___________”丰富了餐 菜篮子工程 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_________”。 安居工程 ④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 第一架飞机 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航线开通。 北京至天津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_____,20世纪初上海开 台湾 始设立___________。 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设立电话公司。
上海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 _________。到2003年末,中 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电讯网络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_________。 电子邮件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近代中国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 ①19世纪中期前后 《中国丛报》和《_________》。 万国公报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
具的变革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
三年未考
大众传媒的 发展
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 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
三年未考
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
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_______,受到新派人 中山装 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在_________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 餐馆、面包房等;_______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通商口岸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_________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吃西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