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阅读题及答案
戴氏教育白马寺总校初三全日制周考语文试题十五 (1)

戴氏教育白马寺总校初三全日制语文周考试题十五A卷(共100分)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1.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来说,便亵渎..(xièdú)职业之神圣。
B.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kè)尽职守。
C.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pǐ)夷的神色,仿佛嗤.(chī)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似的。
D.天上的云,有的像峰峦 (1uán),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 (zhuì)得很美丽。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济南的冬天,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
C.我不愿意他们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谁而生活。
D.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惯通,了解大意。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想法。
②演讲稿遣词造句要准确,设问要发人深省,比喻要生动形象,排比要富有气势。
③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A.细致简明布满 B.细小简明充满 C.细小简单布满 D.细致简单充满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B.果然,于勒没再来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C.寻求真理需要探索,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D.栽了筋斗要善于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循规..蹈矩..。
5.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部编七年级语文初中散文阅读理解技巧

部编七年级语文初中散文阅读理解技巧散文的基本知识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状物散文、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是文章所写的事物,“神”就是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形”一般会显得比较散,感觉有些乱,但它有一定的线索,将文章相对散乱的材料组织起来,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中心主旨。
散文考点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3)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领:(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作者挑选材料的依据。
答题要领:状物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物”:如《背影》中的“背影”;XXX《海燕》中的“海燕”;《珍珠鸟》中的“珍珠鸟”……叙事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事情的经过”或“作者的所见所闻”:如《散步》中“一家人的散步情景”;XXX的《藤野先生》中的“我与XXX先生的关系”。
抒情散文的线索往往是“作者的情感变革”。
(2)思路、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主要看作者在文章先后写了什么内容,可以用“首先……然后……最后……”的语言来帮助理解。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答题思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形式,一般我们不主张同意调整,但无论是否同意调整,都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分析。
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96-700

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96-700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分钟会发生什么?大数据给出了答案:每一分钟,中国新生产出10辆新能源汽车,修建481米长的农村道路,“复兴号”动车可以行驶5833米,新增12.7公顷森林或草地,新增3.2万份共享单车订单,收发20.6万份包裹,完成价值26.6万美元的外卖订单,新增28.77万笔移动支付,发送3125万条微信……同时,每一分钟,中国进口近1.5吨智利樱桃,中欧班列运送3标箱货物,8位中国人购买德国汽车,166台苹果手机在中国出货,516529颗中国芯片出口海外: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发电6088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00万人的用电需求;中国在安哥拉援建的供水项目提供35立方米的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2530万人民币,北斗导航系统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7000万次……每一分钟,中国都在蓬勃发展,也都在与世界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我们中国青年就成长于这样的时代,既享受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成果,也肩负着发展中国和世界的使命。
习近平在二十大开幕时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世界·我们”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1.审读材料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选取一个或几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
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
【最新2018】感谢贫穷,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感谢贫穷,阅读答案篇一:感谢贫穷感谢贫穷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
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决不是夸张。
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
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
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
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求感动了老师。
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
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
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
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校。
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
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泊不眠夜,趁着蜡烛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
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
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
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
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
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
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1X元学费。
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
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
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9(附答案)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他要感谢那只手》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
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孩子们也纷纷猜测。
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
”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有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
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给短文分段,用“ //在”原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段意。
4.为什么“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6、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为什么?答案: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
、:“?”“,。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给短文分段,用“ //在”原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段意。
第二段:写了小道格拉斯画的是手及画手的原因。
4.为什么“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答:因为这只手帮助过他,对他来说有非凡的意义,他感谢这只手。
扶贫故事 阅读附答案(2019江苏无锡中考试题) -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扶贫故事阅读附答案(2019江苏无锡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及答案①在一次县文联组织的平天山野外采风活动中,我认识了扶贫办的小杨,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②一年前,小杨通过公考进了县扶贫办。
去年开春,他接到了一个扶贫任务,扶贫对象是石岭村的吴志福。
③一看到石岭村三个字,小杨的心里就发了毛那是一个极其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路途遥远,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边是深沟,一边是大山。
三年前,有两个干部开车去那里开展扶贫工作,在半路摔下山沟,一人重伤一人当场殉职。
④还好,小杨去的时候,路已经修好了。
小杨到了石岭村,在村主任赵勇成的带领下,去见吴志福。
⑤老赵一边走,一边喋喋不休地向小杨介绍三年前田副县长到石岭村扶贫的故事:就是在田副县长的多方努力下,修好了这条路,可惜,田副县长没有看到路通车的那一天,就倒在了扶贫路上⑥她是一个好人啊!老赵感叹道,眼睛发红,声音哽咽。
⑦这条路应该叫玉清路。
老赵说,田副县长叫田玉清。
可上面却说,不能用领导的名字来命名,他们起了另一个名平安路。
⑧政府是对的。
小杨打断了老赵的话,转换了话题,问,老吴家里到底有多困难?能吃上饭吗?⑨难!老赵说,田副县长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指定老吴是她的扶贫对象,她带领工作组来到老吴家,当时,田副县长一看老吴家徒四壁,几间破屋,漏风漏雨,里面黑咕隆咚的,田副县长几度落泪。
她说,想不到,还有这么困难的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啊!⑩在老吴家,要拍几张照片拿去存档,屋里黑,看不清楚,工作人员叫老吴开灯,老吴拉了一下电灯开关绳子,电灯闪了一下,灭了,再拉,怎么也不亮。
田副县长叫他再开另外的灯,老吴说,没了,唯一的一盏电灯。
⑪说话间,就到了老吴的家。
⑫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老吴年近六十,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穿着破旧;一个跛脚的老婆,头发蓬乱,像鸡窝里的草,还傻不拉唧的,老吴年近五十才娶了她;一个半生不死的老娘,长年卧病在床,一年四季要打针吃药;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去学校了,没在家,小杨没看见他们。
部编七年级语文初中散文阅读理解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

部编七年级语文初中散文阅读理解技巧散文的基本知识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状物散文、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是文章所写的事物,“神”就是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形”一般会显得比较散,感觉有些乱,但它有一定的线索,将文章相对散乱的材料组织起来,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中心主旨。
散文考点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3)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要领:(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
答题要领:状物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物”:如《背影》中的“背影”;高尔基《海燕》中的“海燕”;《珍珠鸟》中的“珍珠鸟”……叙事散文的线索往往就是所写的“事情的经过”或“作者的所见所闻”:如《散步》中“一家人的散步情景”;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关系”。
抒情散文的线索往往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2)思路、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主要看作者在文章先后写了什么内容,可以用“首先……然后……最后……”的语言来帮助理解。
考题形式:答题思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形式,一般我们不主张同意调整,但无论是否同意调整,都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分析。
答题思路: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他要感谢那双手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
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这是你的手,老师。
”孩子小声答道。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不仅有物质上的给予,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支持。
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文中小道格拉斯要感谢的是________的手?原因是________(2)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________。
(3)在你的生活中,有要感谢的手吗?请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解析:(1)老师;老师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给他温暖和关爱(2)总结全文,点明主题(3)略。
【解析】【分析】(1)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选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老师、老师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贫穷阅读题及答案
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
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绝不是夸张。
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
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
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
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求感动了老师。
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地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
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
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
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声中送我进校。
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
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
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
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
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
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
的山村沸腾了。
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
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
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
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
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
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
舞厅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
当然,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
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当我接过那张本科学位的证书时,我的眼圈湿了。
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
菁菁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
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
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都觉得不可理解。
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
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困。
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
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1. 第1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 找出文中最能突出作者家庭贫穷的语句,用波浪线划出。
3. 第3段“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4. “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从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5.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贫穷,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 总领全文,将“贫穷”作为全文故事的线索。
2. 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
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
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地跋涉。
3. 因年龄小而产生的恐惧感,突出求学的艰难。
4. 是一个面对贫穷毫无畏惧,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
5. 略。
参考文章最后两段,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