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苏州星海生活广场工程中的应用
fidic合同风险分配

谢谢大家!
▪ 近因原则的里程碑案例是英国 Leyland Shipping Co.Ltd.v.Norwich Union Fire Insurance Society td.一案。1915 年 1 月 30 日,Leyland公司一艘货船“艾卡丽亚号”(Ikaria) 被德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后严重受损,被拖到法 国勒哈佛尔港,港口当局担心该船沉没后会妨 碍码头的使用,于是该船在港口当局的命令下 停靠在港口防波堤外,在风浪的作用下该船于 同年2月2日沉没。Leyland公司索赔遭拒后诉至 法院。
❖ 细化工程项目中存在哪些常见风险 ❖ 国内示范文本合同中的风险分配原理 ❖ 引入BIM技术后,哪些风险发生变化,消除、增
加了哪些风险
Thank You!
L/O/G/O
❖
投入多一点,方法好一点,绩效自然 高一点 。21. 1.252 1.1.2 5Monday, January 25, 2021
问题二:纽约公约
❖ 纽约公约
纽约公约即是《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 公约》于1958年6月10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国 际商业仲裁会议上签署的。它处理的是外国仲 裁裁决的承认和仲裁条件的执行问题。
该公约第三条强制规定:“各缔约国应承认 仲裁裁决具有拘束力,并依援引裁决地之程序 规则及下列各条所载条件执行之。承认或执行 适用本公约之仲裁裁决时,不得较承认或执行 内国仲裁裁决附加过苛之条件或征收过多之费 用。”
法律中援引得出
在履约时存在的风险
人身伤亡与财产损害的风 险
不能履约风险
不能履约风险
履约超支风险
业主风险
承包商风险
业主违约
承包商违约
6、保障与保险
工程风险
识别、分析并 分摊给各方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生活广场地下空间设计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生活广场地下空间设计作者:苏鹏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研究目的:目前,在全国各大城市,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深入,与轨道交通紧密相连的轨道地下空间的项目越来越多。
本文结合星海生活广场地下空间的设计,来分析地下空间的商业开发及轨道地下空间的利用。
研究结论: ( 1) 地下空间二层与地铁站厅层无高差连通,实现了轨道与地下商业空间的无缝对接,做到了站商一体。
( 2) 地下空间设置较大的的下沉广场,即营造了地下空间的舒适环境,将阳光引入地下商场,也为消防疏散提供了较为合理的疏散宽度。
( 3) 地面的景观设计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生活的好去处。
关键词:无缝对接;下沉广场;公共绿地中图分类号:U41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工程概述1.1 星海生活广场项目概况为发挥轨道交通优势,挖掘用地潜力,打造苏州工业园区CBD核心区地面景观的精致工程、协调好与轨道交通星海街车站的“无缝对接”,2007年,名为星海街公共绿地及地下车库项目开始方案设计,设计主要依据是园区工委领导2007年7月专题审议的《苏州工业园区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公共地下空间规划暨同期实施工程建议》。
该地块位于星海街与苏华路交叉口,沿苏华路道路下方设有轨道交通1号线星海街车站。
项目所处地块周边地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湖西CBD中心区域,西靠中央公园,东近金鸡湖畔,是未来湖西地区的主要商务办公区。
1.2 周边环境本项目西侧的地块为金融办公用地,规划为超高层建筑,将来是星海街地区的地标建筑。
星海街东侧,沿苏华路南、北两侧分别为星海大厦、建园大厦,作为写字楼和农行、建行员工的办公场所。
地块北侧紧靠苏雅路,苏雅路北侧地块规划为公交枢纽。
本项目地块南侧紧贴东西走向的相门塘。
1.3 设计范围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公共绿地及地下车库项目设计范围包括,沿苏华路南北两侧两块绿地的景观设计及绿地下两个地下车库、地下商业等的建筑设计。
由于该项目与轨道交通1号线星海街车站相衔接,故设计中需考虑与车站的整合设计。
星海生活广场 首个地下综合体亮相苏城

星海生活广场首个地下综合体亮相苏城[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由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园区星海生活广场,这座与轨道1号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运营的轨道商业综合体,首开苏州系统开发地下空间的先河,既和轨道交通星海广场站无缝对接,又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城,该项目获苏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已申报江苏省优秀设计项目。
[关键词]地下空间、综合体、多维城市、无缝衔接、公交枢纽用地、铺装组成从天上到地下!园区在经过多年快速扩张,不断挑战新高的同时,开发理念已经开始走向更深层次。
如何走向国际化且集约型的地产开发新模式?苏州首个地下商业综合项目——星海生活广场以其全新理念和定位,对这个问题作了最好的说明。
目前,星海生活广场的主体结构已经竣工,与轻轨一号线同步投入运行。
星海生活广场项目是苏州地区首个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与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星海街站)无缝对接。
大部分筑处于地面以下,地面为公共绿地,与地面建筑相比,工程内的温度较低且较稳定,波动范围小。
地下建筑的冷热负荷均比地面建筑少,节能方面有突出的优势。
同时,设计遵照“地尽其用”的原则,立体布局,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充分结合现有条件,合理控制成本。
注重空间的再塑造,充分考虑利用植物及现代环保的建筑材料,建立集环保、展示、休闲、交流、购物、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
创造多种形态的现代生活空间环境。
一、建筑专业设计主要特点1、总体布局:星海生活广场雄踞湖西CBD正中央,处星海街以西、苏华路南北两侧,总投资4.2亿元,总建筑面积5.22万㎡,分南北两个广场,共地下三层。
项目倡导“多维城市”的设计理念,融自然、城市功能与城市人生活便利于一体。
充分借鉴日本、新加坡等成熟的地下空间开发经验,与轨道1号线同步设计、开发。
地面以多个入口直入地下商业,负二层与星海街站地下站厅层无缝衔接,从轻轨出来,可直通周边的建行、农行、环球188、苏州信托、恒宇等写字楼。
BIM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内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BIM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内项目中的应用分析1. 设计阶段:BIM技术能够实现设计团队的协同工作,通过建立完整的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师、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各个专业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设计,实现信息共享和交互。
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内项目中,BIM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建筑内部布局、装饰、设备等各个方面的设计,帮助设计团队更好地协同工作,减少设计误差,提高设计质量。
2. 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BIM技术可以帮助施工团队进行3D建模、协同施工计划、冲突检测等工作。
通过BIM技术,施工团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施工过程,预先发现潜在的冲突,并对施工过程进行优化规划,从而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而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内项目中,BIM技术还可以用于对室内装修、设备安装等工作进行模拟与优化。
3. 运营阶段:BIM技术可以将建筑信息模型与设备信息、维护信息等数据进行集成,形成建筑的数字化孪生模型。
通过BIM技术,建筑业主可以实现对建筑设备、能源利用、维护计划等方面的智能管理,提高建筑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内项目中,BIM技术可以帮助业主更好地了解建筑的运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障建筑的安全和舒适度。
二、 BIM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内项目中的优势1. 提高设计效率:BIM技术可以实现多专业的协同设计,促进设计团队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从而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2. 优化施工过程:BIM技术可以帮助施工团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施工过程,预先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冲突,降低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周期。
3. 智能化运营管理:BIM技术可以将建筑信息模型与设备信息、维护信息等数据进行集成,形成建筑的数字化孪生模型,实现对建筑的智能化运营管理。
4. 提高建筑质量:BIM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团队在设计阶段通过模拟与优化,预先发现设计问题,提高建筑的设计质量。
5. 提升用户体验:BIM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团队更加直观地展现建筑内部设计,符合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BIM

中国中铁BIM技术应用策划方案
2.国内现状
(l)大部分业内同行听到过BIM。
(2)有相当大比例的同行认为BIM是换一种软件。 (3)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和同行在不同项目阶段和不同程度上使用了BIM。
(4) 企业和BIM咨询顾问不同形式的合作是BIM项目实施的主要方式。
(5)BIM已渗透到软件公司、BIM咨询顾问、科研院校、设计院、施工企业、地产商等。 (6)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率先在2010年组织研究并发布了《中国商业
BIM 主要应用阶段 主要参与方
深化设计阶段 上海现代建 筑设计集团
上海现代建 筑设计集团 上海现代建 筑设计集团 上海安装专 业设计集团 华通国际 BIM 建筑 研究中心
成效
不到半年完成所有深化设计;得 到德方肯定
设计师“所见即所得”; 大大缩 短因设计变更的修改时间
存在问题
BIM 模型中的信息未能 在建设运营阶段继续得到 应用 各专业配合协同问题 多专业数据协调与整合问 题;各参与方的协作问题 未注意后期运营管理问题
中国中铁BIM技术应用策划方案
4.发展趋势
AIM:建筑信息模型 SIM:结构信息模型 FIM:设施信息模型 BSIM:建筑系统信息模型 CIM:施工信息模型 ==================== IFC:工业基础分类 IDM:信息交互手册 IFD:国际字典框架 阶段 1 阶段 4
阶段 3 阶段 2
中国中铁BIM技术应用策划方案
5.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 VR) 是 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 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 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 互的技术。它能够让应用BIM的设计师以 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以自然的方式与计 算机生成的环境进行交互操作,而体验 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感受。
昆山某中心广场项目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昆山市青阳路与中环(339省道)交界处,接入中环快速路,总占地面积9.38万m2,建筑面积44.32万m2,其中地上32.82万m2,地下11.50万m2;本工程共划分为A、B、C三个施工区域。
项目开工日期2014年7月2日,计划竣工日期2017年6月22日,总工期1087天。
一、BIM技术应用内容1、基本应用内容(1)碰撞检查,减少返工。
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见图1)。
BIM的三维技术可以提供前期碰撞检查,降低工程项目的出错率和返工率,还能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
三维管线方案碰撞优化后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可使施工质量得到提高,还能提升施工人员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图1 三维可视化管线综合协调是碰撞检测的重点,运用BIM技术直观进行管线调整,满足业主对空间的要求和确保施工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机电安装设备专业设计之间的协调错误。
它能够以数据驱动的系统建模和设计来优化建筑设备与管道(MEP)专业工程。
在深化设计阶段,自动解决管线之间的碰撞问题,合理排布管线(见图2)。
图2 管线综合协调(2)虚拟施工,有效协同。
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
相关设计与管理、施工人员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比施工计划和实际进展,以此来了解和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达到实时掌控的目的。
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见图3)。
图3 虚拟施工(3)三维渲染,宣传展示。
三维渲染动画,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
BIM模型完成后,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不断地提高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见图4)。
图4 BIM的三维模型(4)运维管理,便捷使用。
运营阶段采用万达慧云系统以满足商业管理便捷使用的要求:①弱电系统集中在一个操作台上便于监控,运行管理人员通过中控机房实现远程操作或监控万达广场各机电系统;②实时监测各个子系统的关键运行数据;③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平台,在多个地点(现场)监控各子系统。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全面推进苏州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工作方案》的通知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全面推进苏州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布日期】2022.06.22•【字号】苏住建办〔2022〕15号•【施行日期】2022.06.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全面推进苏州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工作方案》的通知苏住建办〔2022〕15号各市、区住建局(委),苏州工业园区规建委,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数字苏州建设的意见》(苏委发〔2022〕16号)、《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府办〔2020〕321号)等文件要求,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推广,经研究,制定《全面推进苏州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请各市、区住建部门结合实际工作,细化具体举措、明确时间节点,制订本地区《BIM技术应用推进方案》,落实BIM技术应用示范片区,明确责任科(处)室及具体负责人,于6月29日前报送市住建局。
联系人:孙靖贤;联系电话:67572983。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2年6月22日全面推进苏州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数字苏州建设的意见》(苏委发〔2022〕16号)、《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府办〔2020〕321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通知》(苏住建办〔2021〕17号)要求,大力推进全市BIM技术集成应用,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优化数字社会环境,增强数字政府效能,构筑孪生城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标准建设,提高项目建设全过程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以BIM技术的全面普及应用,为数字苏州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BIM技术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孙浩文

BIM技术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孙浩文摘要: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当前建筑工程行业使用最为频繁的一项专业技术,利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性,并且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管理工作按部就班的进行。
本文主要针对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重的运用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整个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用分析引言建筑工程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项目,建筑行业一直存在着人员密度大、发展方式粗放、施工管理混乱等问题。
BIM技术自提出就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运用到了现阶段的建筑工程发展中,实现了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管理和对施工质量进行云端控制和实时追踪。
将BIM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中,是逐步发展的趋势。
我国对BIM技术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如何在项目施工前加入BIM技术和对整合各方资源加强BIM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运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 BIM技术概述BIM技术通常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中,是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
BIM运用在项目的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IM信息的完备、关联和一致性,以及他的可视化协调性在优化了项目的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建造成本。
2 BIM技术的特点2.1动态化建筑工程项目大量真实的数据资料在BIM技术的辅助下可以集合在一起,将各个信息联系在一起。
期间一旦某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发生改动,将导致整个的关联数据受影响。
因此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可以构建起动态化的网络平台,便于安全管理人员动态化监测现场施工情况。
2.2可视化BIM技术下构建起来的是三维模型可以让项目管理者更加清楚的看到各个环节的实际施工情况,管理人员在可视化的三维模型下可以针对某个问题清楚明朗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