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课件

基底核
下丘脑
基底核是大脑深处的一组神经核团,主要 负责运动控制和习惯形成。
下丘脑是大脑下方的一个小区域,控制着 内分泌、水分和盐分平衡、体温等基本生 理功能。
脑的神经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锥体系上肢、锥体系下肢 和锥体系躯干。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是一组控制身体自主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包括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 基底核等。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应尽早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可 以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治疗
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估
对患者的运动、感觉、认知等功 能进行评估,确定康复目标和治
疗方案。
物理治疗
包括理疗、按摩、针灸等,可以 改善肌肉力量、减轻疼痛、促进
血液循环等。
职业治疗
针对患者的工作能力进行训练, 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CHAPTER 06
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前景与发展趋 势
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前沿与挑战
神经退行性疾病
01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研究重点在于早期诊断、延
功能
接受、处理和储存来自身体各部 位的感觉信息,并控制和协调身 体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等部分 ,控制着思维、行为、感觉和运动等 功能。
脊髓
连接脑和身体其他部位,传递神经信 号,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包括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 等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第五篇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第十八章中枢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MRA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ghy,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使血管成像的MRI 技术,它无需或仅向血管内注射少量对比剂,检查比较简单,安全,属于无创性检查,临床上多用于头颈及等部大血管椎。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2.腔隙性脑梗死:凡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塞,经巨噬作用使留下梗塞灶直径小于2mm者,称为腔隙性脑梗塞。

多位于底节、内囊、丘脑、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

3.脑膜尾征:多见于脑膜瘤增强扫描时,部分瘤体附着部位由近及远,由厚渐薄的增强的脑膜征,称"脑膜尾征"。

4.脑挫伤:脑挫伤为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和脑肿胀。

5.Chiari畸形: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系后脑发育异常;小脑扁桃体变尖下移超过枕大孔平面5mm以上。

第四脑室和延髓可变形下移;常伴幕上脑积水和脊髓空洞征。

6.硬膜下血肿: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出血所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CT上急性期多呈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

亚急性或慢性期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

在急性期MRI显示不如CT敏感。

7.颅咽管瘤:来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的良性肿瘤;儿童多见;多位于鞍上,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

囊壁和实性部分多有钙化。

CT多见鞍上池内类圆形肿物,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水;肿物呈不均匀低密度为主的囊实性,囊壁和实性部分的钙化呈高密度,强化呈环行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MRI上肿瘤T2WI上可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8.脊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为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病变,其病理特征是脊髓灰质内的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

分先天发育异常性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两类。

二、选择题1.A2.A3.D4.C5.C6.B7.D8.B9.D 10.A 11.C 12.B 13. D 14. D 15.C 16.A 17.B 18.D 19.B20.C 21.E 22.A 23.E 24.A 25.B 26.C 27.D 28.A 29.C 30.B 31.D 32.C 33.B 34.A 35.D 36.A37.D 38.B 39.C 40.ABCD 41.CDE 42.ACDE 43.ABCDE 44.BCD 45.ABDE 46.ABCD47.AE三、简答题1.垂体性侏儒答:系由于垂体前叶功能不足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和头颈部资料

中枢神经系统和头颈部资料
炎晚期
3 囊变 4 钙化 5 占位征
脊髓基本病变的影像学征象
脊髓萎缩
脊髓基本病变的影像学征象
梳齿状面
硬膜外压迫:椎间盘突出
四: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㈠ 髓内病变 ㈡ 髓外硬膜内病变 ㈢ 先天畸形
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㈠ 髓内病变 --- 髓内占位表现
1 星型细胞瘤
临床:好发任何年龄组 病理:好发颈、胸段脊髓
脊膜瘤
头颈部
一:头颈部正常影像解剖
㈠ 眼部 1 眶骨 2 眼球 3 眼外肌 4 球后组织:视神经、眼动脉、眼上下静脉、眶脂体
头颈部正常影像解剖
眼眶
头颈部正常影像解剖
㈡ 耳和颞部 1 耳:⑴ 外耳
⑵ 中耳 ⑶ 内耳
2 乳突:分型:气化型、板障型、混合型、硬化型
头颈部正常影像解剖
鼓窦
鼓室盖
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2 室管膜瘤
临床:多见于30-50岁, 病理:起自室管膜细胞
膨胀性生长 常由实性和囊性部分组成 多伴脊髓空洞
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2 室管膜瘤
CT:脊髓增粗,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楚 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及囊壁强化 囊变部分不强化
MR:脊髓增粗,边界清楚 肿瘤实质部分: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肿瘤囊变部分:水样信号 增强扫描囊壁强化,中间不强化
脊髓基本解剖学概念
二:脊髓正常影像解剖
• 脊椎平片:骨性椎管前后壁及左右壁光滑连续
椎间孔均匀一致
• 脊髓造影 --- 腰穿将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
可显示蛛网膜下腔、神经根、马尾和脊髓
脊髓正常影像解剖
腰椎正侧位片
脊髓T(CTM):
⑴ 骨性椎管、椎间孔 ⑵ 椎管内软组织:脊髓、硬膜囊、硬膜外脂肪、韧带

表面解剖学幻灯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课件

表面解剖学幻灯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课件

额部
额部皮肤较厚,有横行的皱纹,中央有一条自 前发际至眉间中点的纵行浅沟,称为“额线”

01
枕部
枕部皮肤较厚,有横行的皱纹,皮下 脂肪较多,后方有隆起的结缔组织,
称为“枕外隆凸”。
03
眶上缘
眶上缘是眶上切迹和眶上孔的连线,眶上切 迹位于眶上缘的中内1/3交界处,眶上孔位
于眶上缘的内1/3处。
05
02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 性疾病,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 缓、肌强直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常见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男性,55岁,因颈部疼痛伴四肢无力就诊,诊断为颈椎病。经过药物治疗和 物理治疗后症状缓解。
病例二
患者女性,42岁,因头痛、恶心、呕吐就诊,诊断为脑梗塞。经过溶栓治疗后症 状缓解。
表面解剖学研究方法
观察和描述
通过观察人体表面形态特 征,使用专业术语进行描
述,记录相关数据。
模型制作
制作人体表面解剖模型, 帮助医学生和医生更好地
理解人体结构。
影像学技术
利用X线、CT和MRI等影像 学技术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与表面解剖学知识相结 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02
头颈部表面解剖
头部表面解剖
表面解剖学幻灯头颈部和中枢 神经系统课件
CONTENTS
• 表面解剖学基础知识 • 头颈部表面解剖 •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解剖 • 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01
表面解剖学基础知识
表面解剖学定义
表面解剖学
研究人体表面形态特征的科学,主要涉及皮肤、浅层组织、肌肉和骨骼等结构 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第三阶段:神经中枢,将传入 神经元传来的信号整合处理, 最终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 枢,产生感觉。
运动传导通路
01 02 03 04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层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神经传导路径 ,包括三个阶段: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第一阶段: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元传递给运动神 经元。
02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沟回和裂隙,内部则由不同功 能区域组成,如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
03
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最发达的部分,负责处理复杂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
04
大脑内部还有许多核团和传导束,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协调各个器官 和系统的功能。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负责 协调身体的自主运动和平衡。
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 面有许多小的叶和沟回,内部 则由许多神经元和纤维组成。
小脑通过与大脑、脑干和脊髓 等部位的连接,协调身体的运 动和平衡,维持身体的稳定和 姿势。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 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自主神经系 统的功能。
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核团和传导束, 如延髓、桥脑和中脑等,这些区域分 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本的 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血压等。 桥脑位于延髓上方,负责协调身体的 运动和感觉信号的传递。中脑则位于 桥脑上方,是视觉和听觉信号传递的 重要区域。
脑桥与延髓
01
脑桥是连接中脑和小脑的重要通 道,负责协调小脑和脑干之间的 神经信号传递。
02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 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 血压等。
03 脊髓的解剖
脊髓的结构
01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接脑干,下至尾骨,由 灰质和白质组成。

医学本科影像诊断学题库试题第14组

医学本科影像诊断学题库试题第14组

651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头颈部.鼻与鼻窦试题类型:分值填空题 试题难度:中 认知层次:记忆教学要求:掌握 答题时间:3答题题空:0 试题:慢性上颌窦炎 X 线照片652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头颈部.眼与眼眶试题类型:分值填空题 试题难度:中 认知层次:记忆教学要求:了解 答题时间:5答题题空:0试 题: 眼 眶 肿 瘤 的 X 线 表答案:眼眶扩大眶壁骨受压破坏 眶内密度增高 眶内钙化 视神经孔扩大 653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头颈部.鼻与鼻窦试题类型:1分是非题 试题难度:中 认知层次:理解教学要求:熟悉 答题时间:1答题题空:0 试题:鼻窦粘膜下液体聚积形成的粘膜囊肿,只发生于上颌窦 答案:V654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头颈部.耳试题类型:1分是非题 试题难度:难 认知层次:应用教学要求:了解 答题时间:1答题题空:0眶上裂或答案:粘膜增厚窦内液平 窦壁骨质增生硬化试题:乳突照片未见含气小房就可诊断为乳突炎。

答案:X655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头颈部.鼻与鼻窦试题类型:1分是非题试题难度:中认知层次:理解教学要求:了解答题时间:1答题题空:0 试题:鼻窦炎可引起窦壁骨质吸收及反应性骨增生答案:V656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头颈部.鼻与鼻窦试题类型:1分是非题试题难度:中认知层次:理解教学要求:熟悉答题时间:1答题题空:0 试题:化脓性鼻窦炎和鼻窦癌均好发于上颌窦。

答案:V657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头颈部.眼与眼眶试题类型:8分简答题试题难度:中认知层次:记忆教学要求:熟悉答题时间:14答题题空:7 试题:眼眶异常CT表现包括哪些?答案:①•眼球突出;②•眼环增厚;③•眼外肌增粗;④•球后脂肪密度增高或肿块;⑤•视神经增粗;⑥•眶内钙化和异物;⑦•眶壁骨质改变;658教学要求:了解答题时间:10答题题空:2试题:乳突照片未见含气小房是否可以诊断为乳突炎?为什么?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头颈部.耳试题类型:5分简答题试题难度:中认知层次:应用答案:乳突照片未见含气小房不一定就是乳突炎所致,因为下列情况可见不到含气小房:①•硬化型乳突;②•板障型乳突;③•婴儿期乳突。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imaging)课程编号:111046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总学分: 3 理论课:2.5 实验:0.5总学时:72 理论课:42 实验:30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和特点: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使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2.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以讲授X线、CT及超声诊断为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模式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影像学知识;教学内容上特别在本学科与临床和病理知识的结合点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基本技能、思维和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2)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3)了解CT、MRI 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

重点学习各系统的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介绍一般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本课程教材选用《医学影像学》(全国高校医学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2004,8 孟悛非主编。

3.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II 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5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放射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2)了解放射诊断学的价值、限度和地位。

(3)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

(4)了解放射诊断学的方法和原则。

(5)了解CT、DSA、USG、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和限度。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椎间孔扩大(侧位片)
椎管内占位病变
以髓外硬膜内多见,多半为神经纤维瘤、神 经鞘瘤或脊膜瘤。普通X先平片和CT一般不能 确诊.椎管造影和椎管造影CT可以确诊。 MRI征象
清楚显示椎管内的髓外硬膜内占位性病变 确定病变的椎骨节段 确定病变于脊髓的位置关系 注射顺磁性造影剂,能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
AVM
脑脓肿: 化脓菌感染脑部,常见耳源性脑脓肿(颞 叶、小脑)、血源性(额顶叶)、外伤性等
CT征象为: 脓肿成熟期与急性感染炎症期呈大片低密 度区,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以髓质为 主,占位效应明显,可有强化作用,随后 出现中心坏死化脓的不强化区。脓肿成熟 期CT征典型
CT平扫 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影像,CT值约20Hu 低密度区主要位于脑髓质内,呈枫叶状 低密度影内隐约显示等密度环状影 占位效应较明显 CT增强: 原来等密度环明显增强呈环状,余不增强 呈张力性薄壁环,环厚约3~4mm,厚度均匀

MRI MRI征象类似CT征象,但MRI征象呈多样性 蛋白质和胆固醇时,T1和T2均呈高信号 水为主时,T1低信号,T2高信号 角蛋白和钙质为主时,T1和T2均呈低信号 实质性T1为等或稍低信号,T2为稍高信号 囊实性T1,T2为囊性和实质性征象的混合征 MRI显示钙化和骨质改变效果不佳,而在其他方 面常优于CT

T1WI
脊髓呈中等信号,位于椎管中央,蛛网膜下腔 为低信号 T2WI 脊髓仍呈中等信号, 蛛网膜下腔为高信号
椎间孔
腰椎正侧位
正常腰椎CT
疾病诊断
椎管扩大 椎间孔扩大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脊髓空洞症

椎管扩大

椎管内占位病变,尤其是生长较缓慢良性的占 位性病变,可致椎管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图书由辣客txt电子书论坛 的会员为您整理制作,版权属于原作者!更多txt好书敬请登录第五篇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深藏在骨骼包围的颅腔和椎管内,一般物理学诊断不易达到,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瘤、脑外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和脊髓疾病等,传统x线检查如平片、造影检查等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影像技术如[)SA、cT、MRI等提供了高分辨力和高对比度的直观图像,可明确病变的有无及其位置、太小、数目和性质。

提高了中枢神经疾病的诊断水平。

颅骨因受透声的限制,uSG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度。

第一节脑一、检查技术l颅骨平片方法简单、经济、无痛苦,是基本检查方法。

常用后前位及侧位。

2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cerebraI ang噬raphy)是将有机碘对比剂引人脑血管内显示脑血管的方法。

颈动脉造影(carot-d aner-ography)可显示大部分脑血管。

分别摄取脑动脉期、静脉期和静脉窦期照片。

DSA脑血管造影珐更加安全可靠。

3脑usG婴幼儿通过前囟行冠状和矢状面扫查,轴面可观察大脑脚、丘脑和侧室体层面图像。

成人需用2.5~3MHz探头,通过鞭部行横断面扫查。

4脑(可 (1)平扫:横断面扫描为主,以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孔中心连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层,层厚8n瑚或10rm。

检查颅后窝则取与眦耳线成20。

角。

有时加扫冠状面。

扫描时头部固定,不合作患者及儿童需给予镇静或麻醉。

(2)增强cT: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对比荆后再行扫描。

按60%泛影葡胺1.5~2ml 公斤体重计算,静脉内推注或滴注。

病灶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灌注及血脑屏障破坏等因素有关。

增强后病灶常常显示更清楚。

依有无增强及增强的程度和形式,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

碘剂过敏者不宜行增强CT检查。

(3)脑池造影cT(cⅢerI】ographycT):经枕大池或腰椎穿刺注人非离子型水溶性碘剂或气体,使拟检查的脑池充盈后,再行(vr扫描的方法。

一335(4)CTA:静脉团注('odusinjection)水溶性碘剂后.当对比剂流经脑血管时,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

5脑MRl (1)平扫MRI:常规采取横断面,需要时再选择冠状面或(和)矢状面扫描。

观察颅后窝和脊髓病变.首选矢状面扫描。

一般层厚8~10ram,薄层用2~5mm。

(2)增强MRI:对比荆用Gd.DTPA,按公斤体重0 l--0 2mmol计算。

增强扫描可发现平扫未能显示的细小和多发病灶,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鉴别病变与水肿、肿瘤术后复发与术后改变。

(3)MRA:MRA无需注射对比剂也可获得颅内大血管的显影,是惟一无创性脑血管成像技术。

二、影像观察与分析(一)颅骨平片正常颅骨平片表现,因个体、年龄和性别而异(图5-I-1)。

后前位图5-1.1正常颅骨平片表现1.颅板儿童颅板薄,成人较厚。

枕骨粗隆颅板最厚,颢骨鳞部最薄。

内、外颅板为致密骨,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为松质骨,密度较低。

2颅缝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为颅盖骨缝,呈锯齿形透亮影。

后囟与人字缝问有时可见缝间骨,数目不定,不要误认为骨折。

3颅板压迹①脑回压迹:是脑回压迫颅骨内板而形成的局限性颅板变薄区-x线上呈圜形或卵圆形透亮区。

囟门闭合后.大脑发育较快,脑回压迹较明显。

②脑膜中动脉压迹:是脑膜中动脉对颅骨内板压迫所致,侧位上呈条状透亮影,前支较清楚t居冠状缝稍后方。

③板障静脉压迹:多见于顶骨,呈网状或树枝状透亮影。

④蛛网膜粒压迹:呈颗粒状低密度影,位于颅穹隆骨中线两旁,有时较大,呈半圆形透亮影,不要误为病变。

4蝶鞍颅骨侧位上,可观察蝶鞍的大小、形状及结构。

正常蝶鞍前后径平均为11 5mm:深径9 5mm。

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5内耳道后前位上,服眶内显示两侧内耳道对称.宽径不超过10ram,平均为一,1^一5.5n1IIJ,两侧相差不超过O.5nlm。

6生理性钙斑①松果体钙化:呈圆形或散在点状致密影,侧位上居岩骨上后方,后前位上居中线。

根据其移位及方向可大致推测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部位。

②大脑镰钙化:后前位上呈三角形或带状致密影,居中线。

◎床突间韧带钙化:侧位上居蝶鞍前、后床突间,形成“桥形”蝶鞍。

④脉络膜丛钙化:少见,显影率不足0.5%。

颅骨平片病变分析: 1.颅高压征颅内占位病变及继发性脑水肿或脑积水所致慢性颅高压,在儿童表现为头颅增大、囟门增宽、颅板变薄、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在成人主要为蝶鞍改变,表现为鞍背和鞍底骨质模糊或消失。

2脑瘤定位征①局限性颅骨变化:恶性脑瘤可致颅骨破坏;增生多见于脑膜瘤。

②蝶鞍改变:垂体瘤使蝶鞍气球样膨大,呈“鞍内型”改变;鞍上肿瘤使蝶鞍扁平,鞍背缩短,呈“鞍上型”改变;鞍旁肿瘤患侧鞍底受压下陷,形成双鞍底,前床突上翘或破坏.呈“鞍旁型”改变。

③岩骨和内耳道改变:听神经瘤使内耳道扩大;三叉神经瘤使岩尖破坏缺损。

④钙斑:脑瘤钙化率为3%~15%,根据钙斑所在位置大致可确定脑瘤的部位,并评价脑瘤的性质,例如鞍区的弧形或不规则形钙化提示颅咽管瘤;颅内团块状钙化多为脑膜瘤;条带状钙化多为少突胶质细胞瘤。

⑤松果体钙化移位:一侧大脑肿瘤使其向对侧移位.额区肿瘤后下移,顶区肿瘤下移。

(二)脑血管造影颈动脉造影的动脉期正常脑血管表现如图5—1 2。

图5.1,2正常颈动脉造影表现颈内动脉经颅底人颅后,先发出眼动脉前行人眼眶,继发出脉络膜前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向后走行.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发出额极动脉、胼缘动脉和胼刷动脉:大脑中动脉发出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

这些血管在侧位造影片上容易辨认;前后位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大脑中动脉则居外方,各分支互相重叠。

正常脑血管走行迁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对应相关的脑叶。

颅内占位病变使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者分离、牵直或者扭曲。

一些恶性胶质瘤、脑膜瘤和转移瘤的肿瘤循环较丰富.借此可确定肿瘤的病理性质。

脑血管造影是脑一117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目前面临着CTA和MRA的挑战。

(三)脑USG声像图上,正常脑组织呈均匀的中低水平回声,脑室壁呈光滑条状回声,脑脊液为无回声区,侧脑室内脉络膜丛呈团块状高回声。

USG上可观察脑结构外形、轮廓和回声异常.确定占位病变的大小、位置、数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动态观察其回声变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供血供及其动力学信息。

(四)脑CIr正常脑横断面上,常用8个标准层面图像,掌握这些标准层面图像的特征,是CT诊断的基础(图5—1,3)。

1 10ram颅底层面此层面通过眦耳线上方10ram,由前向后可见眼眶顶部、蝶窦、颅中窝、枕大孔等颅底结构。

2 20ram蝶鞍层面可见垂体窝、岩锥及内耳道、第四脑室、脑桥池和桥小脑角池、颅前、中和后窝脑组织。

本层面是观察垂体和颅后窝病变的重点层面(图5-1—3A)。

3 30ram鞍上池层面鞍上池呈六角或五角星形低密度脑脊液间隙,增强扫描上,脑底动脉环位于鞍上池周围。

鞋上池、环池和四叠体池包绕部分为中脑(图5-1-3B)。

4 40ram第三脑室前部层面本层面重点观察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该区是中、老年人脑卒中的好发部位(图5.1—30。

5 50ram第三脑室后部层面此层面除重点观察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外,也是观察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区的重点层面(图5-1+3D)。

6.60ram侧脑室体部层面此层面可观察侧脑室体部、三角区和后角(图5 1-3E)。

增强扫描可见直窦、上矢状赛后部、大脑镰和脉络膜丛强化显影。

7.70mm侧脑室顶部层面侧脑室顶、大脑纵裂、脑皮质和髓质等显示清楚,脑皮质包绕的髓质区称为半卵圆中心(图5-1—3F)。

8.80--lOOmm脑室上层面脑沟、皮质、髓质等在此层面上显示清楚。

异常脑CT分析:1.平扫密度改变①高密度病灶:见于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②等密度病灶:见于某些肿瘤、血肿、血管性病变等;③低密度病灶:见于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④混合密度病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o2.增强扫描特征①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痘、神经鞘瘤、脑动脉瘤和肉芽肿等;②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③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等;④无强化:见于脑炎、囊肿、水肿等。

3脑室系统变化①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②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脑池扩大,范围为局限性或弥漫性;③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近侧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

4.颅骨骨质改变①颅骨病变:如骨折、炎症和肿瘤等;②颅内病变:如蝶鞍、内耳道和颈静脉孔扩大.协助颅内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五)脑MRI正常脑MRI上,脑髓质比皮质氢质子的数目少,其丑和疋值较短,故L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脑皮质,己wl则稍低于脑皮质。

脑脊液可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脂肪组织T.wl 和T2WI均为高信号。

骨皮质、钙化和脑膜组织的吉水量和氢质子很少,T1wI和%WI均为低信号。

流动的血液因其“流空效应”,LwI和疋wI均呈低信号;当血流缓慢或异常时,其信号增高且不均匀。

正常脑MRI图像表现如图5—1—4所示。

异常脑MRl分析:①水肿:Tl和T2值延长,故TlWI呈低信号,RwI呈高信号。

⑦出血:因血肿期龄而异。

3天内的急性血肿TtwI和LwI呈等或稍低信号tMRl上一3∞一不易发现;3天至2周内为亚急性血肿,TlwI和T2wI血肿周围信号增高并向中心部位推进,周NI PI"出现含铁血黄寨沉积形成的低信号环;2周以上为慢性血肿·TtWl 和T2WI均呈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环更加明显。

③梗死:急性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t继发脑水肿、坏死和囊变,MRI上呈长Tl和长t信号异常,即T1wl呈低信号,LwI呈高信号;纤维修复期呈长Tl和短R信号或长k信号,即T1wl和T2Wt均呈低信号或LwI呈高信号;④变性:纤维钙化病变和铁质沉着TIWI和twI均呈低信号。

⑤囊肿:含液囊肿呈长T1和长L信号异常;而含粘液蛋白和类脂性囊肿则呈短T,~ilK T2信号异常。

⑥肿块:一般性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脂肪类肿瘤呈短Tt和长L信号异常;含顺磁性物质肿块如黑色紊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改变;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则呈长TI和短T2信号异常。

三、疾病诊断(一)脑瘤以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和转移瘤等较常见.影像学检查目的在于确定肿瘤有无,并对其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

l胶质瘤胶质瘤(glioma~)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其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