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与头颈部影像学诊断-WF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如何准确快速地进行诊断对于合理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影像学诊断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技术。

一、脑部CT扫描技术脑部CT扫描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

它通过使用X射线照射人体脑部,然后通过计算机将所得到的断层影像重新构建成三维图像,以用于诊断。

脑部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解剖结构,包括脑组织、脑脊液、脑血管等,对于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二、脑部MRI技术脑部MRI技术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技术。

它采用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脑部进行核磁共振扫描,生成高分辨率的脑部图像。

相比于CT扫描,MRI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微小结构,如灰质、白质、脑脊液等。

脑部MRI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尤其在早期病变的检测上更为敏感。

三、脑电图(EEG)技术脑电图(EEG)技术是一种用来检测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非侵入性方法。

它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信号来测量和分析人脑的电活动情况,从而评估神经元的功能状态。

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脑电活动异常,如癫痫发作,睡眠障碍等。

脑电图技术简便、快速,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早期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非常有效。

四、脑血流动力学检查技术脑血流动力学检查技术可以通过观察脑血管的病理变化,提供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依据。

常用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技术包括脑血流显像(SPECT)和脑血管造影。

脑血流显像可以通过记录脑血流量和脑血流速的变化来评估脑血流状态,对于脑卒中、脑血管病变等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

脑血管造影则是通过将放射性造影剂注射到血管中,利用X射线或CT扫描来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功能状态,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可视化效果。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第八章神经系统及头颈部

第八章神经系统及头颈部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影像学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一、颅脑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一)颅骨平片1、颅内高压征是颅内病变常见的表现。

儿童主要表现为头颅增大,囟门增宽、颅缝分离、脑回压迹增多、颅骨变薄等;成人主要表现为鞍底、鞍背骨质模糊或消失,颅骨变薄等。

2、颅内肿瘤定位征①局限性颅骨改变:脑表面或靠近颅骨肿瘤常表现为颅骨局限性增生、吸收变薄或局限性骨质破坏。

脑膜瘤常表现为靠近肿瘤的颅骨局限性增生、少部分表现为邻近肿瘤的颅骨吸收变薄,三叉神经瘤常表现为岩骨尖破坏、听神经瘤常表现为内听道扩大。

②蝶鞍改变:鞍内肿瘤(如垂体瘤)常表现蝶鞍扩大、鞍旁肿瘤表现为鞍底受压下陷,可见双鞍底,鞍上肿瘤常表现为蝶鞍变平、鞍背缩短。

③钙化:根据肿瘤的钙化可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根据颅内正常生理钙化的移位情况可判断肿瘤的大致位置和大小。

(二)DSA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如脑动静脉畸形(A VM),DSA能直接显示畸形血管、脑梗死DSA能直接显示闭塞或狭窄的血管,颅内占位性病变DSA能显示正常的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扭曲或牵直等,但随着CT、MR 的不断更新,DSA面临着CTA和MRA的严峻考验。

(三)颅脑CT1、CT平扫密度的改变①高密度病变:常见于新鲜的出血、钙化等;②等密度病变:某些肿瘤、恢复期的血肿、早期的脑梗死等;③低密度病变:见于炎症、脑水肿、脑梗死、脑软化、囊肿、脓肿及囊性肿瘤等;④混合密度灶:常见于出血性梗死或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

2、CT增强扫描特征①均匀性强化:常见于脑膜瘤、动脉瘤、神经鞘瘤等;②非均匀性强化:常见于脑胶质细咆瘤、转移瘤或血管畸形等:③环状强化:常见于脑脓肿、部分转移瘤和胶质细胞瘤等、脑血肿吸收期可呈环状强化;④脑回样强化:是脑梗死的一种特征性强化:⑤无强化:脑囊肿、脑水肿等。

【脑回样强化】一般与梗死后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同时伴侧支循环形成、局部大量血流过度灌注有关。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解读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解读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解读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等组织的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成为识别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解读。

一、脑卒中的影像学诊断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局灶性脑功能缺损。

影像学检查在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头颅CT和MRI。

1.头颅CT的诊断意义头颅CT是一种快速、准确,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影像学检查。

它能够提供清晰的骨骼结构图像,对于识别脑血管梗死灶、脑出血和脑肿瘤等病变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通过头颅CT的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梗死区、脑出血和肿瘤等异常改变。

2.头颅MRI的诊断意义头颅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图像。

它对于检测脑血管梗死灶、脑出血、脑肿瘤以及脑部炎症等疾病有更高的分辨率。

此外,头颅MRI还能够提供更多信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定位。

二、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对于确定病变位置和性质具有极大的帮助。

常用的脊髓影像学检查有脊髓CT和脊髓MRI。

1.脊髓CT的诊断意义脊髓CT适用于一些需要高分辨率的情况,如骨折、脊髓肿瘤等病变的检查。

脊髓CT能够提供清晰的骨骼结构图像,并能检测到椎体、椎间盘和脊柱等异常改变。

2.脊髓MRI的诊断意义脊髓MRI是目前最常用的脊髓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不仅可以显示脊髓本身的结构,还可以对脊髓周围的软组织进行观察。

通过脊髓MRI的检查,可以明确脊髓疾病的位置、范围、程度和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三、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包括神经根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影像学诊断在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神经根CT、神经根MRI和神经肌肉接头CT等。

影像诊断名词解释及征象汇总——(头颈)神经系统

影像诊断名词解释及征象汇总——(头颈)神经系统

1.Duraltail sign:硬膜尾征,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瘤细胞浸洞,MRI増强扫描后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称硬膜尾征。

2.東腰征:垂体腺瘤向鞍上生长受鞍隔東缚,致冠状面月中瘤呈葫芦状。

3.桥小脑角综合征:听神经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

4.帽征:在T2WI上,髓内室管膜瘤的一侧或两侧,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导致的低信号,称“帽征”。

5.施万细胞癌:又称神经鞘瘤,为最常见的椎管内肿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故称为施万细胞瘤。

6.椎管内硬脊膜动静脉瘘:是椎管内最常见的血管畸形,指供应硬脊膜或者神经根的动脉,与管髄的引流静脉在硬脊膜处交通。

7.垂体微腺癌:指直径≤10mm并局限在鞍内的垂体腺瘤。

8.垂体大腺瘤:为直径>10mm的垂体腺瘤。

9.脊髓震荡:属最轻的脊髓外伤类型,为短暂的脊髓功能抑制所致,脊髓形态一般正常。

10.GBM: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多表现为混杂密度,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单个或多个脑叶受累;易出血,常有重度水肿;增强扫描时,肿瘤常呈花环状强化。

1l.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脊能退行性疾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扩张积水和脊髓空洞形成2个类型。

12.CTM:CT脊髓造影,多与脊髓造影配合使用,一般在脊體造影后l-2小时内进行CT扫描。

13.DAI: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头部受到瞬间旋转暴力或弥漫施力所致的脑内剪切伤,引起脑灰白质、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神经皱缩肿胀、断裂、点片状出血和水肿,常合并其他脑损伤。

14.SAH:蝶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珠网膜下腔所致。

有外伤性和自发性,自发性中以颅内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血管时形多见。

15.颅内出血:主要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出血和脑梗死或加脑血管检塞后再灌注所致的出血性脑梗死等。

16.AVM:动静脉畸形,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多表现为脑内异常血管团,多发生于幕上,绝大多数为単发。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引言: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等。

在临床上,对于这些疾病的及早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神经影像学是一种基于医学成像技术的非侵袭性方法,可用于评估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方法。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利用射线进行层面图像重建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旋转射线源和接收器进行扫描来获取不同角度下的大量数据。

优点是快速、简单,并且对硬组织结构具有较高分辨率。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CT应用最为广泛,特别适用于颅内损伤和脑卒中等急性情况下的紧急诊断。

CT能够帮助检测出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疾病,并提供精确的定位和评估。

二、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产生图像的无创诊断技术。

它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准确的解剖结构信息及组织代谢状态。

MRI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有着广泛应用,尤其对于脑部和脊髓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不同序列的加权以及功能性成像技术,MRI能够检测出肿瘤、感染、退行性变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并且对于神经系统的软组织结构有很高分辨率。

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一种先进的分子影像学技术,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CT可以提供关于神经系统代谢活动和功能信息。

在癌症和脑功能研究领域,PET-CT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评估中,PET-CT能够提供关于肿瘤的代谢活跃度、组织恶性程度等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病情。

四、放射性核素显像(SPECT)放射性核素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示踪剂进行分子显影的技术。

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诊断一、引言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及外周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早期准确的医学影像学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目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并就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分析。

二、分类与评估1. 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类。

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部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自主神经和躯体感觉器官。

2. 医学影像学评估:医学影像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评估指标包括解剖结构完整性、局部异常改变以及功能状态等。

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包括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 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循环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动脉血管畸形等。

医学影像学在诊断中起到关键作用,CT和MRI能够显示脑出血部位及程度,反映梗死范围或者动脉供应区域。

此外,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评估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血流状态。

2. 癫痫: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发作性障碍,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医学影像学可用于寻找与癫痫发作相关的器质性异常。

不同类型的癫痫可能需要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来帮助确定诊断,如CT、MRI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等。

四、外周神经系统疾病1. 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通常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刺压迫神经根所致。

CT和MRI 可显示颈椎椎间孔的扩大、骨刺和间盘膨出等异常改变,进而实现对该病的诊断。

2. 周围神经炎:周围神经炎是指外周神经系统受感染、损伤或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神经纤维损害。

医学影像学技术可用于检测异常改变,并帮助确定其病因。

其中,电子肌电图(EMG)能够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功能。

五、新兴技术与展望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影像学诊断-WF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影像学诊断-WF

Absolute CBF (A)
τ D= time for the lower edge of the bolus to reach the tissue (B)
A patient with right carotid occlusion and small right side infarction (arrow)
MRI平扫示鞍上池、环池内见条形异常信号影,T2WI、T1WI、FLAIR均为高信号
脑血管病
► 脑梗死 ► 脑出血 ► 动脉瘤
脑梗死
► 原因
cerebral infarction
§ 脑血栓形成 § 脑栓塞 § 血压过低
► 发病率:为脑血管病首位 ► 病理
§ 缺血性脑梗死 § 出血性脑梗死 § 腔隙性脑梗死 ►好发于基底节区、脑干、小脑等 ►病灶大小:5~15mm
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肾形 脑脊液样低密度区,边界 清晰锐利。
女性,66岁,右侧颞顶叶异常信号。T1WI(A)呈不均匀等高信号, T2WI(B)及FLAIR(C)呈不均匀低信号,周围可见环形水肿带。
女性,48岁,右侧基 底节区片状异常信号影 。T1WI(A)呈不均匀 低信号,内可见散在片 状高信号影,T2WI(B )及FLAIR(C)呈不 均匀低信号,边缘可见 水肿带,右侧侧脑室前 角受压闭塞。
►MRI
§ §

T1WI稍低或混杂信号 T2WI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 恶性程度越高,囊壁和壁结节强化越明显
a. CT平扫,示左侧 基底节区类圆形等密 度肿块影,内可见小 片状囊变坏死区;b. 增强检查,病变实质 部分明显强化。
CT平扫(a)见右侧额 叶大片低密度影,边界 不清,右侧侧脑室前角 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左 移;增强扫描(b)肿 瘤不均匀轻度强化,瘤 周水肿无强化。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题库考点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题库考点

神经系统及头颈部题库考点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和精密的系统之一,而头颈部作为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众多关键的结构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关于神经系统及头颈部的常见题库考点。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们是信息处理和控制的中心。

脑又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负责感知、思考、记忆、情感和运动控制等多种复杂的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

例如,额叶主要参与运动控制、决策和高级思维;顶叶负责处理躯体感觉信息;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和记忆有关;枕叶则主要处理视觉信息。

小脑在协调运动、维持平衡和姿势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控制着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将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的各个部位连接起来,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二、头颈部的神经分布头颈部的神经分布非常丰富,包括脑神经和颈部的脊神经分支。

脑神经共有 12 对,如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三叉神经是头面部的主要感觉神经,分为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分别支配面部不同区域的感觉。

面神经主要负责面部表情肌的运动以及部分味觉的传递。

颈部的脊神经分支包括颈丛和臂丛。

颈丛发出的神经支配颈部和肩部的肌肉和皮肤感觉。

三、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及头颈部症状1、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头晕等症状。

脑出血: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

2、头痛偏头痛:多为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

紧张性头痛:头部有紧箍感或重压感,通常为双侧对称性疼痛。

3、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疼痛并放射至上肢,伴有上肢麻木、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密度
High density
占位效应
混杂密度 mixed density
等密度 isodensity 低密度水肿 Low density 占位效应
钙化 calcification
基本病变表现 basic imaging sign
MRI
与CT类似的表现
§ 占位效应 § 脑积水 § 脑萎缩
► 信号改变复杂
脑挫裂伤
脑挫伤: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血肿和肿胀 脑裂伤:伴有脑膜、脑或血管撕裂 ► 发病部位
§ 着力点附近 § 着力点对冲部位
► 病理
§ 脑水肿 § 坏死液化 § 散在小出血点
脑挫裂伤
►CT
§ 低密度病灶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 边缘模糊 § 占位效应
►MRI
§ 脑水肿 ►T1WI呈低或等信号 ►T2WI高信号
硬膜下血肿
► 出血部位
§ 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 发生率
§ 颅脑外伤的5~6%
► 临床
§ 急性硬膜下血肿 ► 多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 ► 症状重
§ 慢性硬膜下血肿 ► 轻微头痛 ► 有或无明确外伤史
Epidural space
subidural space
Dural matter
CT平扫示左额颞部 颅骨内板下方新月 形高密度区,血肿 范围较广。
►颅骨平片
§ 颅骨破坏 § 颅板增厚 § 颅板变薄 § 骨折线
depressed skull fracture
skull destruction
基本病变表现 basic imaging sign
►CT
§ 占位效应 § 脑水肿 § 脑积水 § 脑萎缩 § 病灶的强化表现
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灶:钙化(肿瘤、血管畸形)、出血 ►低密度灶:坏死、水肿、液体、气体和脂类 ►等密度灶:肿瘤、出血某一阶段 ►混杂密度灶:多种成分病变,多见 ►钙化:正常生理钙化、血管畸形、少突胶质瘤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
► 颅内血管破裂进入蛛网膜下腔。 ► 病因
系统回顾
►医学影像学分为哪几大类? ►那些检查是有辐射的? ►各种检查的优缺点。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Radiolog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宋铁军 汪飞 鲍克志
一、检查技术
检查方法
► 头颅MRI ► 头颅CT ► ECT、PET ► 脑血管造影 ► 经颅TCD ► 头颅平片
首选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磁共振(MRI)
——是颅脑最好的检查方法 ►优点:
§ 软组织分辨率最高 § 任意面成像,有利于观察解剖关系 § 检查序列多
►T1WI, T2WI, PDWI等 ►缺点:
§ 钙化、骨化、早期出血灶显示不如CT § 价格贵
检查方法
CT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优点
§ 显示骨和钙化优于MRI § 显示早期出血优于MRI ►缺点 § 对脑组织的分辨率不如MRI
§ 长T1、长T2信号:肿瘤、脑梗死、炎症等 § 脑脊液信号:囊性变、囊肿(FLAIR序列变黑) § 短T1、长T2信号:脂肪、黑色素瘤等 § 无信号:钙化、晚期疤痕组织 § 血管流空信号:多为无信号
长T1、长T2病灶,肿瘤
水肿
T2WI高信号
囊性病灶
钙化无信号
►增强
§ 环状 § 均匀 § 不均匀 § 脑回状
►SPECT ►PET-CT
§ MRS
SPECT
注意缺陷障碍
Single pixel MRS
正常影像解剖
平片
CT
► 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连续扫描9~12层;层厚10mm
MRI
T1WI axial
T2WI axial
FLAIR coronal
T2WI sagital
二、基本病变
基本病变 basic imaging sign
三、常见疾病影像
►颅脑外伤 ►脑血管病
§ 脑梗死 § 脑出血 § 动脉瘤
►颅脑肿瘤
常见疾病
颅脑外伤
► CT为首选
§ 显示骨折、早期出血好 § 方便快速 § 螺旋扫描可快速进行全身检查
► MRI适应症
§ CT检查阴性 § 亚急性期 § 慢性期
► 平片已少用
§ CT未普及的地区
颅脑外伤
►脑挫裂 ►脑内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女性,68岁,左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 异常信号影。T1WI(A、D)呈均匀高信号 ,T2WI(B)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内可见片 状更高信号影,FLAIR(C)呈高信号,左侧 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轻度右侧移位。
硬膜外血肿
► 部位
§ 颅骨与硬膜之间
► 发生率
占颅脑外伤的2~3 %
Ø 临床
§ 急性:85% § 亚急性:12% § 慢性: 少见
Dural matter
Epidural space subidural space
CT平扫(A、B)示左顶部 颅骨内板下方梭形高密度 区,边缘光滑,其前方有 少量硬膜下积液(A,↑) ,右侧脑室体部外方见一 小梗死灶(A,↑);血肿 前缘有一圆形小气影( B,↑)
女性,30岁,右侧额顶部 颅骨内板下方双凸透镜形 高信号影。T1WI(A)为 均匀稍高信号,T2WI(B )为高信号,中线结构轻 度向左侧移位。
检查方法
显示脑血管
§ 脑血管DSA § MRA:无创,无需对比剂 § CTA: 需要对比剂 § TCD: 无创,仅显示大血管血流情况
DSA
MRATCDCTA来自检查方法显示脑功能
§ DWI、DTI § PWI、ASL § BOLD § ECT
DWI
Perfusion Imaging
Absolute CBF (A)
§ 出血 ►表现与血肿期有关
CT平扫示两侧额叶低 密度区中有多发散在 小灶性高密度出血灶
CT平扫示右侧颞叶团块状高密度出血灶(A ,↑),脑组织肿胀。左侧顶部合并硬膜下 血肿(B,▲ )双侧幕上半球脑沟(B,↑) 、大脑纵裂、环池及小脑幕增宽呈高密度,
中线结构左偏
MRI平扫T2WI(A )示左侧脑干、顶 叶小片状高信号影 (↑),水抑制序 列(B)及T1WI( C、D)均为高信 号
τ D= time for the lower edge of the bolus to reach the tissue (B)
A patient with right carotid occlusion and small right side infarction (arrow)
检查方法
显示脑代谢 § E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