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大红山探槽特征
郯城—庐江断裂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

郯城—庐江断裂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林宗满【摘要】郯城—庐江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断裂构造带,贯穿中国东部大陆,向南延伸入南海,向北抵达俄罗斯境内.郯城—庐江断裂成生于早白垩世晚期,是一条巨型压扭性断裂带.研究认为,郯城—庐江断裂不存在巨大平移,它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并控制K2-E断陷盆地带及其相伴的断隆带的发生、发展;郯城—庐江断裂是一条活动性断裂构造带,研究它的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有助于认识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属性.%Tancheng-Lujiang Fault is a large scale fault belt in the east of China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of study and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predecessors,this paper advanced some new opinions as such: large scale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of the fault may not exit; it formed in late stage of Early Cretaceous; it played a remarkable role on basin controlling.【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1(017)004【总页数】16页(P322-337)【关键词】郯城—庐江断裂;左行平移;压扭性断裂;控盆作用【作者】林宗满【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8郯城—庐江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规模巨大的断裂构造带,贯穿中国东部大陆,向南延伸入南海,向北抵达俄罗斯境内。
该断裂由张文佑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编制全国性图件时最早发现并明确提出,而后由杨华通过航空遥感予以证实[1]。
郯庐大断裂

郯庐断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010年,由合肥市地震局和沈阳市地震局联合发起成 立了郯庐断裂城市灾情合作组织,联合了郯庐断裂沿 线的9个省20余市参与。
郯庐断裂城市合作组织对郯庐地震的预防工作有 很重大的意义,解决了以往各省市分段研究,资 料、资源不共享的局面,未郯庐大断裂的研究开 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组织的成立很好的解决了现在郯庐断裂带上 所遇到的工程建设问题,像京沪高铁等必须要穿 越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工程,只有跨省份、跨部门 的合作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 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目 前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 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 活动带。
郯庐大断裂分布范围、特点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 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 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 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 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 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 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 约为2.3 毫米/年。
郯庐断裂的形成原因、活动历史
245-230Ma年开始,随着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挤压的深入 发展,郯庐断裂开始形成,并向NE方向传播延伸,同时由于 这段时间内扬子板块强烈的挤压,使华北板块呈现了近东西 向的拉伸。160-90Ma年时,太平洋板块快速地向NNW俯冲到 欧亚大陆下面,郯庐断裂继续做左旋剪切,郯庐断裂在这一 段时间里拉伸了整个华北地块,形成了渤海湾、松辽、冀中 拉张盆地,90-75ma,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转为W向,郯庐断 裂转为右旋移动,整个山东半岛随着郯庐断裂往南侧移动, 挤压断裂的东南侧,即现在山东临沂、江苏徐州、连云港地 区,形成苏鲁造山带,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区由此形成。
郯庐断裂带嶂山段探槽古地震研究

郯庐断裂带嶂山段探槽古地震研究杨源源姚大全赵朋郑海刚疏鹏(安徽省地震局,合肥 230031)为揭示郯庐断裂带在嶂山段的新活动特征,在该段进行了构造地貌调查与古地震探槽开挖。
嶂山段位于宿迁晓店镇至井头乡一带,段落长约7 km,走向NE10°,倾角60°~80°。
该段为郯庐断裂带F5断层通过地段。
以梁庄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亚段,北亚段沿着嶂山东麓发育,构成山体与平原的分界断层,表现为白垩系青山组地层逆冲于晚更新统地层之上;南亚段发育于嶂山南侧的平原地带,地貌上表现为断续延伸的北东向线性陡坎与凹槽,断裂出露于上新统宿迁组与晚更新统地层之间。
在南亚段断层陡坎下方开挖古地震探槽2个。
1号探槽长13 m,宽3.5 m,深3 m,揭露2条断层。
F1断层倾向东,断层平直,倾角较缓,F2断层呈弧形弯曲,近直立(图1a)。
断裂具有分期活动特征,早期为F1,阶梯状,错断了层⑥,结构上表现为东、西两条次级断层,活动方式为正断;晚期发生构造反转,活动方式变为逆冲,F1、F2断层所挟持的断夹块整体受挤压隆升,逆冲运动主要发生在东侧次级断面上,西侧的次级断层也承担了一定的逆冲分量;F2断层相对F1断层具有继承性与新生性,两断层在底部可能合并为一条。
剖面中,层⑥被层⑤覆盖,层⑤发生了逆断,表明断裂的正断运动至少在层⑤之前。
剖面及研究区缺失晚更新统地层,可能由于在早更新世时期断裂已经由正断变为逆冲,由此推断郯庐断裂嶂山段在上新世期间仍然持续进行着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拉张正断运动,第四纪伊始发生了构造反转,断裂活动方式变为逆冲。
在F1顶部见古地震崩积楔,14C 年龄为(15.12~14.8)ka BP,与层④顶部年龄(15.12~14.7)ka BP接近,表明其物质来源于层④,判断该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层④堆积之后层③堆积之前,即(15.12~11.82)ka BP。
2号探槽长7 m,宽3 m,深3 m(图1b),与马窑1号探槽能较好对比,不同的是断裂晚期活动期间,逆冲运动表现在F2断层上,其西盘地层包括F1断层作为整体往上逆冲。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地壳速度结构的分段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 4 3 4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 C h i n e s eJ . G e o h s . p y
5 9卷
, s e m e n t a t i o nb e n e a t ht h er e s e a r c h e da r e a i t sc h a r a c t e r s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i t ht h eg e o l o i c a l g pw g , n ds e i s m i c l e v e l sa r es t u d i e d i nt h i sp a e r . s t r u c t u r es e m e n t a t i o n sa p g , W e s e l e c t t h e e a r t h u a k e s o c c u r r e d f r o m1 9 8 0 t o2 0 1 1 i n t h e r e s e a r c ha r e a a n d r e l o c a t e t h e s e q , , , m S m, e v e n t s t h r o u ha r e l a t i v e r e l o c a t i o n t e c h n i u e . B a s e do n t h e t r a v e l t i m ed a t ao fP g P g q g S ,p , P n, S n n ds Sw a v e so ft h e s ee a r t h u a k e s u s i n h em u l t i h a s et r a v e l t i m ei n v e r s i o n P,a q gt p , m e t h o d t h e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中国历史上最大地震的郯庐断裂带,频率极高,未来百年会地震吗?

中国历史上最大地震的郯庐断裂带,频率极高,未来百年会地震吗?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长的一条北北东向的断裂带,这可以说是一条非常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近期仍然存在新的构造运动方式,它的不同分段中活动程度不一的一条超长地震活动带。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有哪些类型的地震?在介绍郯庐断裂带之前,先来科普下为什么会地震以及有哪几种类型的地震。
简单的说地震就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有很多中原因都会造成地震,比如各个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或者板块中间存在破裂或者断裂带,甚至也有人工诱发的地震,水库蓄水或者地下核爆都能形成,但一般来说天然地震破坏力更为强大一些,根据这些类型的不同,地震可以分为:1、构造型地震2、火山地震3、诱发地震4、塌陷型地震5、人工地震其中构造型地震占了所有地震的绝大部分,火山行地震的威力也不容小觑,其他类型形成一般都是有感甚至是无感地震,仅仅是地震仪可以感知。
构造型地震地壳变动超过岩层承受极限导致错位或者断裂而引发的地震,它可能存在与板块边缘,也可以存在于板块内部,一般引发构造地震的断裂带很长,所以它的影响面积很大,破坏性也可能很大。
全球超过90%的地震都是构造型地震。
为什么会引发构造地震?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继而引发构造地震的主要原因,整个地球直径1.27万千米,大约只有在表面以下不到100千米才是真正的岩层,再往下就是软流层和熔融态的地幔,因为岩浆会在对流效应下运动与造陆效应(大洋地下的山脊就是运动造就的),会导致覆盖在表面的地壳移动和错动,继而引发构造型地震。
板块运动的能量来源k地震的威力怎么来区分?一般我们经常能听到两个名词,一个是震级,一个是烈度,很多朋友都搞不清楚这两个名词,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搞明白,震级是表示这次地震的总释放能量大小,烈度在地面破坏力大小,简单的说,我们将一颗地雷埋在一米深以下爆炸和100米深爆炸的区别。
震级是一样的,但对地面破坏力就不一样了,目前已知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今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边的6.9级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千米,一般情况是震源越深,对地面破坏力越小,因此这种位于地幔层的地震,地地面没有什么破坏力,所以地震分类中有: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一般破坏力最大的是浅源地震,大部分浅源地震就只有数千米到十几千米不等(深度70千米内的称为浅源地震)。
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浅部结构和断裂活动性探测

震反射剖面表明,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各主干断裂具 有 上 下 一 致 的 对 应 关 系 和 明 显 的 第 四 纪 活 动,对
新生代地层厚度和堑 -垒状构造特征具有明显 的 控 制 作 用。浅 层 地 震 勘 探 结 果 揭 示 的 地 层 界 面 形 态
和断裂浅部特征清楚,墨河 -凌城断裂(F3)、新沂 -新店断裂 (F2)、马 陵 山 -重 岗 山 断 裂 (F5)及 山 左 口 -泗洪断裂(F1)不仅断错了基岩顶界面,且第四纪以来存在活动迹象,尤其是马陵山 -重 岗 山 断 裂 (F5)具有全新世的强活动特征。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 新 沂 市 及 周 缘 的 深 部 动 力 学 过 程、研 究郯庐断裂新沂段的深浅构造组合关系及其活动性提供地震学依据。
1)江 苏 省 地 震 局 ,南 京 210014 2)中 国 地 震 局 地 球 物 理 研 究 所 ,北 京 100081 3)中 煤 科 工 集 团 西 安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 ,西 安 710077 4)上 海 申 丰 地 质 新 技 术 应 用 研 究 所 有 限 公 司 ,上 海 201107
inthemiddlesouthernsegmentoftheTanlufaultzoneanditsadjacentarea.
罗—早白垩世,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在古特提斯构造之上的叠加(朱光等,2016)。作者 认为,其 真实历史也有可能是早期起源于 同 造 山 作 用 的 走 滑 构 造,后 在 滨 太 平 洋 构 造 活 动 中 又 被 利 用 而再次发生左行平移,并向 N延伸,这一包含 2个 阶段平 移 的观点 比较 合 理,有 大 量 的 沉 积、 构 造 和 地 球 化 学 等 证 据 。郯 庐 断 裂 带 自 中 生 代 以 来 经 历 了 强 烈 的 左 行 平 移 、伸 展 和 挤 压 等 复 杂 多变的演化过程,这些过程势必会在深部和浅 部结构 上有 所反映,并 “冻 结”保留其 演 化 的 痕 迹。根据构造特点、地震活动性及演化历史等特征可将其自北往南划分为 3段,即沈阳—渤海 段(又称营潍断裂带)、山东段(又称沂沭断裂带)和 苏 皖 段,而 新 沂 市 为 山 东 段 和 苏 皖 段 的 分 段节点(王小凤等,2000;张鹏等,2007;万桂梅等,2009)。此外,距新沂市不到 30km处发生 了 1668年郯城 85级特大地震。由此可见,无论从地质构造位置还是地震危险性的角度而言, 对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应用意义。
郯庐断裂带大红山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

25kaBP。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红山段 晚更新世晚期 地质探槽
中 图 分 类 号 :P315.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253-4967(2017)03-550-11
0 引言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展布的 1条巨型构造带,在中国境内延伸约 2400km,切穿中国 东 部 不 同 的 大 地 构 造 单 元 ,结 构 复 杂 。 它 不 仅 是 地 壳 断 块 差 异 运 动 接 合 带 ,也 是 地 球 物 理 场 变 异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还是 1条地震活动带(徐嘉炜等,1992,1995)。
1 郯庐断裂带大红山段活动基本特征
郯 庐 断 裂 带 鲁 苏 皖 段 的 活 动 特 征 存 在 一 定 的 差 异 性 ,特 别 是 苏 皖 交 界 的 泗 洪 — 明 光 段 ,作 为郯庐断裂带上的 1个“节点”,其活动特征 研 究 尤 为 重 要。该 “节 点 ”大 致 以 淮 河 为 中 心,其 北侧的孙牌坊村探槽表明断层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仍有活动 (谢瑞征等,1991;翟炳 松等,1992),而其南侧的明光一带则为低山丘陵 区,目 前 还 没 有 断 层 第 四 纪 以 来 活 动 的 确 切 证据。
郯庐断裂带大红山段位于江苏 泗 洪 县 峰 山 乡 (图 2),南 滨 淮 河。 断 裂 带 在 大 红 山 一 带 表 现为断续延伸、呈 NNE向展布的低矮 山 丘 或 岗 地 地 貌,如 大 红 山 和 其 北 侧 的 小 红 山,相 对 高 差最大仅 20~30m,在其西侧,见断续分布的 NNE向延伸的陡坡,在岗地西缘呈现多条平行或 雁列状展布,部分地段陡 坡 被 人 为 改 造 为 田 埂 (图 3)。 闵 伟 等 ① 曾 在 大 红 山 一 带 开 展 槽 探 工 作 ,探 槽 剖 面 展 现 多 条 断 错 不 同 层 位 的 断 层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揭 示 了 该 段 断 层 的 新 活 动 特 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大红山探槽特征
赵朋姚大全杨源源方良好郑海刚
(安徽省地震局,合肥 230031)
郯庐断裂带苏皖段活动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苏皖交界的泗洪—明光一带,作为郯庐断裂带上的一个“节点”,其活动特征研究尤为重要。
郯庐断裂带大红山段位于江苏泗洪县峰山乡,南滨淮河(图1)。
郯庐断裂带在大红山一带表现为断续延伸、呈北北东向展布的低矮山丘或岗地地貌。
为了深化对该段断层活动性的分析和认识,在靠近淮河北岸的峰山乡大红山的西南侧开挖探槽(TC1),TC1走向95°,长度约15 m,深3 m,宽2.5 m。
TC1北壁剖面各地层及断层结构较清楚(图2),探槽揭露出主断层产状为10°/SE/65°
∠,断层底部发育泥状断层物质,宽约30cm,向上变窄。
底部断层泥显示不同颜色,Array表明断层经历多期活动事件。
从地层上来看,断层断错了新近系峰山组砂岩(N1f),黑色砾石层
以及灰黑色粘土层,顶部为灰棕色粘土层及耕植土层未见错断。
本次工
作在灰黑色粘土层③上部、灰黑色粘土层③底部、黑色砾石层④中部采
取14C年代样品(图2),测试结果分别为Szc-1:(12 990~12 730)a BP,
Szc-4:(19 335~19 045)a BP,Szc-5:(21 690~21 415)a BP;在崩
积楔⑤中部、黑色砾石层④上部采取光释光样品(图2),测试结果分别
为Szo-1:(141.6±12.4) Ka BP,Szo-4:(27.5±1.3) Ka BP。
虽然部分地层受多次地震活动事件的扰动,但从该断层形态来看,
仍可以识别出三期活动事件,一次是发生于早期(中更新世晚期)的一
次逆冲活动,形成了崩积楔⑤,一次为发生于晚更新世的张裂活动,错
断了砾石层④;最新的一次活动为晚更新世晚期的逆冲活动,错断了粘
土层③;上覆粘土层②未有被错断痕迹。
图1 大红山地区探槽位置示意图
1 耕植土,
2 灰棕色粘土,
3 灰黑色粘土,
4 黑色砾石层,
5 崩积楔,
6 棕红色古堆积物,
7 灰白色砂层,8 棕黄色砂岩,9砂岩;10 断层;11 14C取样点;12光释光取样点 13地层序号
图2 大红山探槽TC1北壁剖面
据主要活动标志层断错情况及样品年代测定结果,该段最新活动时间距今约1.2万年(晚更新世晚期)。
通过探槽剖面识别出来其经历了逆冲—引张—逆冲的多期活动过程,以逆冲活动为主。
该地地表现存陡坎
即是断层多次逆冲活动的结果,这与断裂区域整体运动形式是一致的。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