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学院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趋向及其局限性

合集下载

本科论文-论《简·爱》的局限性

本科论文-论《简·爱》的局限性

论《简·爱》的局限性摘 要: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的评论著作不胜枚举。

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赞美简·爱追求自由与平等,自尊自强的个性,但是却常常忽略了作品本身故事情节上安排的不足与由于时代的影响导致所思想上的局限。

本文通过这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作品的局限性。

关键词: 夏绿蒂;故事巧合;思想局限《简·爱》在1847年10月一出版就震惊了英国文坛,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

”[1]次年,连续再版两次,受到广泛欢迎。

时至今日,仍然为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所喜爱。

其主要原因是作品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女性主人公——简·爱。

她自尊自强,反抗压迫,自我奋斗,终于获得了幸福。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体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而透过她的思想,我们更可以看到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心理,既自尊又自卑,既激进反抗又不可避免地走向妥协。

同时,在作品的故事情节安排上,我们又会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是那么地巧合,充满了戏剧性。

当我们看到了小说的开头,就已经可以猜出故事的结尾了,故事的情节已经落入了俗套。

一、《简·爱》的故事情节具有巧合性孤女简·爱在舅舅的安排下住在他的家里,却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

倔强的她被舅母送进了孤儿院。

在那里,她度过了痛苦的童年。

简·爱毕业后做了一位家庭教师,于是她来到了桑费尔德庄园。

在那里她与庄园的主人罗彻斯特彼此渐生情素。

就在他们的婚礼如期举行之时,有人揭发了罗彻斯特的妻子还在世的事实。

简·爱悲痛欲绝地离开了庄园,沿途乞讨并被表哥圣约翰救了。

最后,她拒绝了表哥的求婚,坚定不移地回到已经残疾了的罗彻斯特的身边,并与他过上美满的日子。

我认为,说它的情节特别巧合是因为有三个方面:第一,男女主人公的外貌上强烈的鲜明的对比。

书中描写道:“有时候,我为自己没有长得漂亮些而感到遗憾,有时巴不得自己有红润的双颊、挺直的鼻梁和樱桃般的小口。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述评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述评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述评瑚l!.洁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再次①迎来高潮,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可喜局面:一是更多的论者把对《围城》的研究纳入整个钱钟书研究中:二是研究者越来越自觉地采取比较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发掘出《围城》的魅力、价值及影响;三是研究者开始运用多种现代批评模式,从而在对《围城》人物形象、语言、意蕴的解读和阐释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

当然.研究缺陷与危机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围城》研究进展缺陷由于90年代初电视剧《围城》的播映,《围城》接受再掀狂潮;而世纪之交接受语境的嬗变,也进一步促使国内《同城》研究高潮的再次来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围城》的研究论文不仅数量更为可观,而且研究视野更为开阔、角度更为多元。

具体表现为:一是更多的文章把对《围城》的研究纳入整个钱钟书研究中,尤其是在其讽刺、比喻等艺术的形式研究方面;二是研究者越来越自觉地采取比较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发掘出《围城》的艺术魅力、文学价值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三是研究者不再拘泥于传统单一的批评模式。

而是运用多种现代批评模式,从而在对《围城》人物形象、语言、意蕴的解读和阐释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

当然,缺陷与危机也在逐渐显现。

《围城》作为一部颇具艺术魅力的作品.自其问世以来,其机智幽默的语言、新颖精妙的比喻、辛辣犀利的讽刺~直吸引着学者们欣赏与探究的目光。

《围城》形式方面的魅力也得到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的解读。

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的目光所及不再局限于《围城》本身,而是延伸到钱钟书的学术著作,把对《管锥心血,如对民居超前的关注,对景泰蓝等传统旧工艺的改造,参与设计国徽,与梁思成合作完成《中国建筑史》等。

原本枯燥呆板的建筑类文章经林徽因润笔.既有严谨的推理论证,又有诗人式的艺术色彩。

【…如能从她的学术论文人手研究林徽因的文学成就,再结合其文学作品,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新世纪大学题材小说无深度化写作简析

新世纪大学题材小说无深度化写作简析

新世纪大学题材小说无深度化写作简析作者:吴可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新世纪大学校园小说或标榜为现实主义力作,或标榜为青春文学,充斥着图书市场。

网络这一平台更是对校园小说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大众带来“无纸化”阅读的便捷和享受。

但也呈现了无深度化写作的趋向。

通过类型化、媚俗化的揭示,指出新世纪大学校园小说创作走低的某一方面原因。

关键词:新世纪小说大学题材青春抒写无深度化研究新世纪大学校园小说的创作,不难发现,大学校园小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和突破之处,基本上是沿着八九十年代开创下来的路子继续往下走。

伴随着“80后”、“90后”一代写手成长起来,校园小说蓬勃兴盛,每年均有大量作品问世。

而网络平台的深入生活,更为当下十年的校园小说发展推波助澜。

小说林中出现了邮亭“北大三部曲”、李冬莉《大学无故事》、王梅《中戏女生》、王守亭《大学故事》、江南的《此间少年》、孙睿的《草样年华》、董艾艾《我的心在跳舞》、杨易唯《女生宿舍物语》、Keke《囧的大学生活》、易粉寒《粉红四年》、雨锋《大学流浪记》、泽婴《荼糜》、饶雪莉《两岸》、张千幻《抹不去的伤悲》等等。

于是乎,青春作为一去不返的最大资本被挖掘出来,写作青春,阅读青春成为了时尚,而整个时代也一下子青春起来,经历着青春期的各种快乐与阵痛,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然而数量如此之多的青春文学、大学校园小说背后,却是写作的走低和贫瘠——无深度化写作,大学校园小说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与《所谓教授》、《大学纪事》等揭露校园弊病的小说不同,书写青春的小说,如《粉红四年》、《大学那点事儿》等,不去触及校园弊病和“大我”,也不主动承担反思的责任,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校园里的琐事儿和“小我”上,以一种或轻松或矫情或调侃的姿态,极细腻地描摹个人化的小情小调并沉溺其中。

如明晓溪《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的楔子,第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喜欢我?”整部小说也是凄婉的爱情赚足读者的眼泪。

世纪之交文学问题杂谈

世纪之交文学问题杂谈

,
些 国 家 用 了 将 近 一 个 世 纪 走 过 的道 路 因 此从 国外引进 的东 西 既使 我们 目不 暇 接 眼 花缭 乱
又 使 我 们 阿 圈 吞 枣 消化 不 良

,
,
于 是 各 种 口 号 各种术 语 各种 主张 各种 理论 竞 相 推 出
,

,



,

有 这些 既 可 能张 开文 学发 展 的翅 膀 又 可能 阻 碍 文 学行 进 的车轮 不适合 中 国 文 学 的 东西 保 留 那些适合 中 国文 学 的东西
,
: “
打开 文 艺理 论概 念 的 仓
’ , `
库 我 们发 现 至 少 存 在 以 下 一 些 间题 有 些概念 比 较 陈 旧 如 人 民性 等 ; 有些 概 念 不够 准
荆 门 大 学 学 报 (哲 社 版 )
1 9呀 )6
年 第 1期
世 纪 之 交 文学 问题 杂 谈
. 刘 安海
我们 从 事文 学 批 评 文学研 究 的 目的 在 于 更 好 地促 进 文 学创 作 满足 广 大 人 民群 众 对 文学 消费 的需 求 ; 归根 结底则 在 于 推 动文学事业 的繁荣和 发 展 我认 为 目前影 响 制 约 甚 至 干扰 文学 繁荣 和 发展的 有 以 下 几个方 面的 因 素值 得 文学 研 究界注意 下 自 己 的意 见 权作 引 玉 之 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 国 的情 况 又 有 所不 同 半个 多 世 纪 的殖 民地 半殖 民地 统 治 使 中华 民族 遭 受 了惨 烈 空前 的 重创 因而 受制 于 整个 中国 的政治 经济 文化科学 技术 等 的文 学 尤其 是艰难地 生 长 于 那 种社 会 文化 背景 下强 行禁 锢 人和 人性 的文 学 相 对 说来 它 大 大 地滞 后 于 西 方文 学 人 民共 和 国 的成 立 本应给予 中国文学 以 发展 的极好 机遇 但 由 于 众 所 周知 的原 因 中国的社会 主义文学 受到 的干扰 太多 作 家 艺术 家较 之其他 的知识分 子 受到 了更 多 的不 公 正 的待 遇 他 们的积极

新世纪知识分子小说历史叙事的方式与向度

新世纪知识分子小说历史叙事的方式与向度
1 05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期
历史 时 期进 行叙 事 的时候 , 厉 史对 作 者 而 言 已成 为 无法 跨 越 的 过去 , 作 者 本 人 并 没有 参 与 这 一 历 史 进
程, 故 而作 者无 法 出现 于历 史事 件之 中 , 但 为还 原 或 凸显历 史 的本 真 性 , 作 者特 安排 亲 历过 那 一历 史阶 段 的人 物作 为故 事 的主人 公 , 从 而 达到 亲 历 性 的效 果 , 但 在 故事 的主 人公 之 外 往 往 还有 一 个 叙 述 者 站 在 故
而 更 加 突显 。
[ 关键词 ]知识分 子小说 ; 历史叙 事 ; 革命 ; 政治 ; 人性
[ 中图分类号 ]1 2 0 7 . 4
[ 文献标 志码]A
【 文章 编号 ]1 0 0 4—1 7 1 0 ( 2 0 1 7 ) 0 3— 0 1 0 5— 0 9
随着 2 0世 纪历 史 的渐渐 远 去和 当事 人 的慢慢 逝去 , 新 世纪 作家 该如 何重 新讲 述这 段沉 重 的民族记 忆 ?作家 们在 完成 了代际 更替 的 同时 , 对历 史 的认知 又 进 行 了何 种 程度 的 推进 ?从 精 神世 界最 为 复 杂 的 知识 分子 楔入 , 新 世纪 作 家对 2 0世 纪历 史 的混沌 与革 命 政 治 的残 酷进 行 了新 时代语 境 下 的体 认 与 重构 , 既审 视 了知识 分 子与 中国革命 和政 治之 间 的复 杂关 系 , 也 深刻 揭 示 了知 识 分子 复 杂而 深邃 的人性 。相对 新 时 期②的创作 而 言 , 无 论是 对 历史叙 事 方 式 的革 新 , 还 是 对 历 史 与知 识 分 子人 性 的 深度 洞 察 , 新 世 纪知 识 分 子小 说都 显现 出了其 成熟性 与 超越 性 。

从“启蒙”到“底层”——对新世纪之交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察

从“启蒙”到“底层”——对新世纪之交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察

从文学的哲学来源看,作家罗伯原格里耶的“物化世界”和理论家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是区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分水岭。

所以,至少表面上连接这两个十年的文学批评经验,似乎就是“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这么简单。

批评话语、修辞方式也似乎只是民族、国家、家族、整体、复数的我们等等转换成个体、家庭、个人、细节、单数的我就行了。

而这些又自然而然接续“新世纪文学”的命运、私人、身份、生存、生命等批评话语。

依我看,如此的“打通”完全符合文学运行的事实,就是再高一点来审视,以个体为圆心对个人、私人、日常、身份、生存、生命作性别、种族歧视、政治和女权的考察,叙事研究、文化分析、符号和话语权力这些新型批评策略,最终要到达的地方也无非是拆解现行文学生产机制、重新配置经典命名,实现文学的日常生活化和消费主义娱乐化目的,文学的面目也就变得与时俱进了,文学不死的论证才可成立。

那么,充塞于多数理论版面的批评文章,对眼前文学创作的衡定和评判,实际上就是这么一条浅浅的操作逻辑。

要说其中有什么历史因由,我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今写作比较勤快的批评家,一般都是“70后”、“80后”乃至“90后”学人,他们没有过重的历史包袱,抓住一点就是一点,完全凭个人生活经验、阅读感受论评作品,只要延伸到80年代或者90年代背景的,因为那是批评家的童年时代,就只能借用书本上了解的西方学者的理论搪塞了事,这是“重返”一路批评很难有厚重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学术评价的“量化化”直接导致文学批评成了借题发挥、演练知识的场所,长长的引文、成堆的理论概念直逼“文学理论”———韦勒克那里本来明确区分过的文学批评功能,在这些批评家的批评实践中,文学批评反而不是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而是文学史应该研究的“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①。

也就是为文学史写作,为文学理论的建构奔走号呼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没有多少心思通过深挖眼前文学给批评树立时代风貌的微观信念了。

世纪之交作家笔下的学院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及创作得失的开题报告

世纪之交作家笔下的学院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及创作得失的开题报告

世纪之交作家笔下的学院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及创作
得失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本篇开题报告主要分析世纪之交作家笔下的学院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及创作得失。

在这个新的世纪,作为知识分子的学院派文化一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通常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其创作透露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意识。

然而,正是这种观察力和反思意识,使得学院派作家的精神困境逐渐被揭示出来。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处于一个狭窄的文化圈子之中,面对着身份认同、人生迷茫、观念重叠等问题时也变得束手无策。

这种无力感反映出了作家内心的压力和焦虑,也反映出了人文学科在新的时代中遭遇的困境和挑战。

尽管如此,学院派作家们仍然在潜移默化中对当下的现实进行了深度剖析,着力挖掘出现实的特殊价值,而他们的创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同样是对大众话题进行的刻画,学院派作家却常常能透过众声喧嚣的表象,挖掘出隐藏在现实背后的深层因素,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不过,学院派作家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面临着家庭、亲情、自我情感等多重情感纠结,因而作品中常常出现了充满内心挣扎和矛盾的角色形象。

尤其是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冲突和认同问题不断浮现,学院派作家也需要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总之,学院派作家的创作深入挖掘了当代社会与人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深刻的世界观。

但是,在寻求现实价值的同时,他们也需要解决自身的精神和思想矛盾,找到信仰和价值观的立足点。

这将是学院派作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上就是本篇开题报告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解读宗璞之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解读宗璞之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解读宗璞之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摘要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通常跟当代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作家宗璞坚持为社会、为人生的写作立场,本文主要分析了宗璞“文革”前、新时期、转型期这三个时期的作品,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衍变轨迹相吻合,对知识分子进行自我审视,实现了对知识分子形象去除外表伪装、还原真实面目的描写。

关键词:宗璞当代文学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中国当代文学所指的题材一般指写作材料的生活内容,而这之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比较曲折,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凭着自己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身文学的素质进行小说题材的选择和理解,与此同时,这种题材的选定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的原因,有了不同的含义。

如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还进行了诸如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的分类概念,“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出现了蓬勃兴旺的繁荣局面,题材的处理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

上述的题材规范使当代文学出现了文学与历史非同一般的同构现象,宗璞关于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表述了知识分子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为读者开启了一扇认识当代文学的新窗口。

一宗璞”文革”前的创作知识分子题材创作是国统区文艺优势部分,建国初期的宗璞还没有真正登上文坛。

1956年,中国双百方针推行后,宗璞创作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红豆》。

这篇作品突破了现有的题材和写法,以知识分子人格作为释放创作个性生存空间,在当代文坛影响很大,这也是宗璞的成名作之一。

在宗璞的作品中,小说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她并不受当时写作观念和写作题材的影响,只向她欣赏的景观投以关注,用自己真情的笔触伸向时代大背景的间隙,注重生活某一感人时刻,向读者倾诉人物内心的真实感悟,用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某种事物,但却不被人注意之处来传递生活感受。

作家用细腻精致和典雅平和的笔触,描述出宏大的故事,文笔去除了那个时代的气势逼人和粗砺张扬,以柔情与温馨彰显出对趋向性潮流的疏离,她的这种写作手法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清新空气,展现出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6卷 第 8期
21 0 1年 8月
乐 I帅 池 学院 学 报 I I
J u n lo e h n Te cl t le e o r a fL s a a les Col g
Vo,6 No 8 1 . 2
Au 201 g. 1
世 纪 之 交 学院 派 知 识 分 子 题 材 小 说 的创 作 趋 向 及 其局 限 , 陡
提供 了另外一种机遇 , 即知识者也可 以将 自己随身携带 的 知识分子身份转化为商业 品牌 ,闯人 市场经济的大潮 中, 利用它 同大众欲望的契合点进行包装拍卖1 2 ] 。于是 , 在经济
运 行 的 市 场 中 , 有 功 利 性 的 科 学 知 识 得 到 青 睐 , 人 文 具 而
中图分类号 : 0 I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8 6 (0 10 — 0 10 10 — 6 6 2 1 )8 0 1- 3
在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 同阶段 的作家往往都会结合 不
学科却 由中心滑 向了边缘 ,探 寻人 生意义或 价值归宿 的 “ 精英文化 ” 被搁置到一边 , 这些人文知识分子们在市场经 济中被彻底边缘化 山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 安徽 马鞍 山 2 34 ) 4 0 1

要: 在世纪之交 的中国文坛上 , 学院派知识分子们受到了广泛关 注 , 作家们对他们在市场大潮 冲击下的精神变异
进行了审视 和批判 , 这类作品使当代文 学中知识分子形 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 但是 , 这种 描写也存在着夸大渲染之嫌 , 会 混淆大众的视 听, 其创作也存在着 一定 的局 限陛。 关键词 : 学院派; 知识分子 ; 欲望 ; 程式化
小说进行探究 。
的内容发生了很大转变 , 转为对知识分子 内心 的反省与批
判 , 由于这一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 尚未真正触及计划经 但 济的根基 ,尽 管思想文化领域格外活跃甚 至有 些超前 , 人 们 的观念体 系也确有变化 , 可总体而言仍未越 出传统价 值 观的范围。因而 , 这一时期小说对于知识分子形象 的人性
小 说及 思 潮 。 11
放 逐 , 的在 怀 疑 中失 望 , 的在 玩 世 中颓 唐 。H 有 有 让人 悲 哀 的是 : 这 种 压 力 下 , 仃 中一 部 分 人 的精 英 意识 淡 薄 了 , 在 他 J
出让美 色 的龚 玉芝 副 教 授 ,有 偷 窃 癖 的 江 尚 文副 教授 , 有 闹 网 恋 的 吕凤讲 师 和爱 打 麻 将 的 罗 幼 竹 讲 师 , 等 。通 过 等 这 些 人 的性 格 品 行 及 表 现 ,作 者 对 他 们 进 行 了无 情 的嘲 讽 , 个 小 小 的教 研 室 实 际上 就 是 一个 世 俗 社 会 的缩 影 。 这 纵 观 当 下作 家 们 笔 下 的 学 院 派 知 识 分 子 形象 , 以看 可
学院派知识 分子题材小说 的创 作 趋 向


表现 , 呈现 出内在 精神气质 、 便 价值追求 与传统人 格姿态
的基 本 一 致 性 。
在世纪之交这一特定时期 , 院派知识分子们 的内心 学
承受 了巨大的压力 ,学院不再是与世隔绝的独立王 国。 校
九 十年代 , 知识分子进 入 了无 名时期 , 商业 化 的浪潮 使大家整体上丧失 了统 一的信仰准则 和价值参照 , 而也 然
园之外 的经济浪潮 和知识分子 内心 固有 的安贫乐道 产生 了激烈的 冲突 ,对物欲 的追求让他们再也无法平静下来 。
除了少 部分知识分子 仍在苦苦 地坚守着 自己的理想 家园 外, 他们 中的相 当一部分 人产生 了动摇 : 的在期 盼中观 有 望 , 的在 犹豫 中踌躇 , 有 有的在欲望 中沉迷 , 有的在宣 泄 中
自己的人生感悟 , 在作 品中集 中描写 同一阶段 知识分子 的 形象 , 这些知识分子形象往往都能准确地反映 出特定阶段
知识分子 的心态及精神面貌。 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准确塑造 反 映了作 家们对社会特定阶段知识分子命运 的关 心 , 表现 了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 。
建 国初 期 , 由于文艺指导 方针 的要求 , 同时 代的作家 作品着重对 知识分子 的灵魂进行批判 和改造 。新 时期初 , 作 家们主要是 通过大量 的文学作 品对 “ 文革 ” 的黑 暗进行
形象的塑造 , 使知识分子生活 的真实 面及表现 面得到 了更
广泛的拓展 。
了控诉 和批判 , 对遭受文革磨难 的知识分子们九死不悔 的
奉献精神进行 了歌颂 。八十年代后期 ,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本 文着重从创 作趋 向及局 限性 两个方 面对 世纪之交 ( 本文特指 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 以来 )学 院派知识分子题材
的依托 , 向政 治 、 场 、 滑 市 社会主导价值 的边缘 。 体人格 个 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也陷人了迷惘『 3 J 。知识分子们 的社 会理想和责任被抛弃了 , 的只是世俗 的欲望 。而 高校 留下 作为知识分子的集 中所 在地 , 然也就成为作家们描写 的 自 重点对象 。 相关作 品批量 出现 。学 院题材小说对知识分子
收 稿 日期 :0 1 0— 8 2 1- 3 2
基 金项 目 :08年 安徽 省高 等 学 校 特 色 专 业 马鞍 山师 专 语 文教 育专 业 建 设 点 项 目 阶段 性 成 果 ( 目序 号 :0 。 20 项 5)
作者简介 : 注志彬(9 0 ) 男, 17 一 , 安徽和县人 , 马鞍 山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人文 系副教授 , 文学硕士 , 研究方向 : 中国现 当代
对 那 些 暴 发 户 的 态 度也 由 最初 的鄙 视 转 化 为 嫉 妒 , 后 来 再 又 转 化 为 羡 慕 , 向他 们 靠 拢 。 他 们 放 弃 了 以 往 的社 会 良 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