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定位和主治
头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

头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头针疗法头针是通过针刺头部一些特定的穴线,达到防治全身疾病目的的一种针刺疗法。
它所刺激的区域,并非某一特定腧穴,而是头部两个特定穴位之间的连线,或从某个固定点引出的线段,即所谓穴线。
头针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
起先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山西焦顺发的头针,北京朱明清的头针,陕西方云鹏的头针,上海汤颂延的头针及南京张鸣九的头针。
他们的头针疗法从理论依据、定位到手法、适应证都不尽相同。
为适应进一步发展及推广并国际化的需要,中国针灸学会于1984年制定了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各家之长,并使之规范化。
标准化方案的头针穴线共分为价区:额区、顶区、颞区、枕区,14条标准线。
具体如下:1, 额中线[位置]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图11-1)[主治]头、舌、鼻及咽喉病、神志病等。
2.额旁1线[位置]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图11-1)[主治]上焦病症: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心、肺疾病等。
3.额旁2线[位置]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图11-1)[主治]中焦病症: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呃逆和肝胆病等。
4.额旁3线[位置]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图11-1)[主治]下焦病症:肾及膀胱疾病:如尿频、尿急等,生殖系统疾病:如遗精、阳痿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
5.顶中线[位置]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
(图11—2)[主治]腰腿足的疼痛、麻木和瘫痪,小儿遗尿、皮层性多尿、头顶痛、脱肛及高血压、老年性痴呆等。
6.顶颞前斜线[位置]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穴至颞部胆经悬厘穴引一斜线。
(图11-3)[主治]穴线的上1/5用于治疗对侧躯干和对侧下肢的运动障碍,中2/5用于治疗对侧上肢的运动障碍,下2/5用于治疗运动性失语、对侧的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脑动脉硬化和流涎等。
第七版针灸学督脉重点穴位的针刺方法与主治

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计28穴。
督脉主一身之阳气,阳气最旺,胜过膀胱经,以命门、至阳、大椎是督脉中阳气最旺的三个穴位。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出于会阴部,向后沿着脊柱之内,上达风府,进入颅内,再上行头顶(百会),沿前额下行鼻柱,到唇系带处。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部的局部病症(如头痛)以及相应内脏的疾病。
《长强》定位:尾骨端下,尾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腰俞】定位: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主治:月经不调,腰骶痛,下肢麻木。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建议不刺;可灸【腰阳关】定位: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腰骶痛。
具有温补肾阴的作用。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命门】→命门是督脉中阳气最旺的穴位。
特点:补肾大穴,此穴是先天元气输入的部位,能够益肾壮阳、具有温补肾阳作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而旁开1.5寸是肾愈穴。
主治:阳痿,肾病,月经不调,男科妇科病,腰脊强痛;操作:随棘突方向向上斜刺75至80度刺入0.5~1寸;可灸。
补肾阳虚艾灸比针刺的效果要好,观神查色:肾气旺,经气则旺,眼睛则发亮。
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包括肾阴,肾阳的功能。
肾阳是“命门之水”,肾阴是“命门之火”之所以称之命门。
命门内寓真火,是全身阳气的根本。
命门真火,通行散步全身,起着“温百骸,养脏腑,育九窍”的作用,是个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
命门真火,就是肾阳。
命门“蔵精”,“系胞”,与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难经、三十九难》说“命门者...男子以蔵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说明命门与男女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明代赵献根据《素门.刺禁论》记载:指出命门在两肾之间。
另有人说《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左为肾,右为命门,不对也。
命门即在两肾之间各一寸五分之间。
【悬俞】定位: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腹痛,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至阳】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双肩胛下缘平行中心处,而旁开1.5寸是膈俞穴。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1. 腧穴简介腧穴是人体上特定的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腧穴可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知识之一。
2. 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定位和功能主治:•风池穴:–定位:位于颈部,距离翳风穴约1.5寸。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状。
•三阴交穴:–定位:位于内踝尖上方,距离内踝尖3寸。
–功能主治:调经、止痛、益气血等。
•关元穴:–定位:位于脐中,距离脐中1.5寸。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机、治疗腹痛、泄泻等。
•太渊穴:–定位:位于足大趾骨隆起端的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眼疾、喉痹等。
•曲池穴:–定位:位于肘内侧,肘横纹上方2寸。
–功能主治:治疗肘臂疼痛、胸肋痛等。
•大椎穴:–定位:位于人体第7颈椎棘突下方。
–功能主治:调节人体气血、治疗颈椎病等。
•上巨虚穴:–定位:位于足趾上端,迎香穴与阳白穴连线的中点。
–功能主治:治疗头痛、口眼歪斜等。
•膏肓穴:–定位: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足跟中央凹陷处。
–功能主治:治疗腰背痛、足部疼痛等。
•涌泉穴:–定位:位于足底部,第一跖骨头与第二跖骨头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调节睡眠、治疗疲劳等。
3. 使用腧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腧穴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找准穴位:准确地找到腧穴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专业书籍、指导师傅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注意卫生:在按摩或针灸腧穴时,确保双手和工具的卫生,避免引起感染。
•保持舒适:在按摩或刺激腧穴时,需要轻柔、舒适的手法,不要过度用力或刺激,以避免伤害。
•了解禁忌:某些腧穴在特定情况下需要避免刺激,比如孕妇、风寒感冒患者等,请务必了解相关禁忌。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度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总结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了解常用腧穴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
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XXX、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经常使用的取穴体表标记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XXX: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明显崛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壤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纪律上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纪律列表,每条经脉的功用和它的气血阴阳和循行、脏腑等都是亲昵相干联的,这个表能够和详细的穴位功用来对应着比力和影象,如许结果最好。
背面分经脉引见穴位时还会再有所说起。
同时,需求申明的是,这些纪律一样也是笔试的测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二、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商阳(LI1)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2.合谷(LI4)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3.阳溪(LI5)经穴【定位】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5.手三里(LI10)【定位】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6.曲池(LI11)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7.臂臑(LIl4)【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瘰疬;目疾。
8.肩髃(LI15}【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瘾疹。
10.迎香(LI20)【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穴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承泣(STl)【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2.四白(ST2)【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眼睑动、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眩晕。
3.地仓(ST4)【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唇缓不收、齿痛颊肿等局部病证。
4.颊车(ST6)【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l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
5.下关(ST7)【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颔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部疾患。
6.头维(ST8)【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7.犊鼻(ST35)【定位】: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主治】:膝痛,下肢痿痹,关节屈伸不利,脚气8.粱门(ST21)【定位】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胃疾。
9.天枢(ST25)大肠之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肠胃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11.归来(ST29)【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12.伏兔(ST32)【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
13.梁丘(ST34)郄穴【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乳痈、乳痛等乳疾。
7.犊鼻(ST35)【定位】: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主治】:膝痛,下肢痿痹,关节屈伸不利,脚气14.足三里(ST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15.上巨虚(ST37)大肠下合穴【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
17.下巨虚(ST39)小肠下合穴【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下肢痿痹;乳痈。
18.丰隆(ST40)络穴【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l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主治】头痛、眩晕;癞狂;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9.解溪(ST41)经穴【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
20.内庭(ST44】荥穴【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21.厉兑(ST45)井穴【定位】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足太阴脾经、穴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二、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隐白(SPl)井穴【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太白(SP3)输穴;原穴【定位】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胃痛、呕吐等脾胃病证;体重节痛。
3.公孙(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定位】当第l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证;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4.三阴交(SP6)【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难产、阴挺、不孕等妇产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水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6.阴陵泉(SP9)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膝痛。
7.血海(SPl0)【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等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手少阴心经、穴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心、胸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极泉(HTl)【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心痛、心悸等心疾;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丛神经损伤等痛证;瘰疬;腋臭;上肢针麻用穴。
2.少海(HT3)合穴【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痛、癔病等心病、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
3.通里(HT5)络穴【定位】腕横纹上l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4.阴郄(HT6)郄穴【定位】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5.神门(HT7)原穴;输穴【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