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史论文
欧洲音乐史论文

欧洲音乐史论文音乐的思想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欧洲音乐的发展与欧洲人民的思想解放的关系。
音乐是一个时期人民思想的具体表现,欧洲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大致包括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代、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音乐时期,其中音乐所代表的人也从教廷宫廷等权贵转向普通欧洲人民,并且音乐所包含的思想也从延续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现实的理性中来。
音乐本身就是作曲家对情感的抒发,所以对音乐不仅仅要在节奏、旋律等中进行欣赏,更要体会作曲家在音乐中抒发的思想。
只有体会到了音乐家们的思想,才是真正读懂了音乐。
关键字:音乐思想旋律欧洲音乐(一)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中的宗教音乐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主要是流行在教廷和宫廷中,主要是贵族在维持欧洲音乐的发展。
这两个时期的欧洲音乐旋律、节奏单一,绝大多数是歌颂上帝、描述贵族阶级生活美好的音乐内容。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
但是由于作曲的权利和作曲家大多由教廷掌握,所以音乐包含的思想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
所以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并没有反映广大欧洲人民或者作曲家内心自己的想法。
(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变革首先说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本意是形态不圆的珍珠。
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
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
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
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和协调。
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
欧洲音乐史论文

莫扎特作品风格特征赏析学号:2009160029 学院:工商管理音乐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海顿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而音乐作为艺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生活和心情的调节剂,也是我们心灵的彼岸,精神的家园。
欧洲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及音乐家,为世界音乐及其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更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他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作为我比较欣赏的音乐家之一,下面我就其中几部作品,结合本学期课程的学习,对莫扎特的作品风格特征进行深刻的赏析与探讨。
(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在歌剧创作中,集中了莫扎特生活和性格的各个方面:快乐与忧伤、坚定与柔情、崇高与天真。
歌剧也像一根主线,贯穿他的全部创作,并直接推动和影响到他其他类型乐曲的发展。
其中《费加罗的婚姻》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唐璜》,《魔笛》被世人誉为莫扎特的三大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作于1785-1786年间,是一部以莫扎特所喜爱的类型的女人为主角而创作的平民歌剧,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的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费加罗以他的机敏幽默终而取得胜利。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 .d 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
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论文]欧洲音乐简史
![[论文]欧洲音乐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65138ff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0.png)
欧洲音乐简史古希腊古罗马音乐1.西方音乐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从 .荷马史诗.开始的,它包括两部大型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2.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利庇得斯是著名的三大悲剧作家3.古希腊音阶的的基本元素是四音列4.古希腊的乐谱是:字母谱,用24个希腊字母来记录大完全体系中的自然音。
5.古希腊的弦乐器有:福尔明克斯、巴比通、里尔、基萨拉。
管乐器有:阿夫洛斯、萨尔平克斯、绪任克斯6.毕达哥拉斯他用数学方法研究乐理理论,发现弦长比例越简单,发出的声音就越和谐。
7.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塞诺斯作为“和谐论”的代表,将人的主观因素作为促进音乐和谐的主要方面。
后者把学习音乐的目的概括为:教育、净化、精神享受。
8.水力管风琴是古罗马留给后世的最伟大的发明,这是欧洲真正最早的管风琴中世纪教会音乐9.格列高利圣咏:因传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对其形成和推广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得名,他是节奏灵活自由、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是基督教会音乐的主要形式。
格列高利圣咏的演唱具有教会时代的典型特征。
中世纪教会调式音阶是上行。
古希腊调式音阶是下行。
10.伊奥尼亚调式和爱奥利调式是大调式和小调式的前身。
11. 圭多发明了唱名法、音节体系,他最重要的贡献是肯定了用几条平行线来记录音高的方法,这就是中世纪被广泛采用的纽姆四线谱,著作《辨及微芒》12.德国音乐理论家弗朗科写了一本《定量歌曲艺术》,论述歌曲的节奏模式,提出了用不同形状的音符表明不同长短的音的设想,促进了“定量乐谱”(即表明音的长短的乐谱)的产生。
13.自9世纪以来,不断的尝试把格列高利圣咏处理成多声部的形式,这样就产生了复调音乐。
最早的复调音乐写作尝试,是以格列高利素歌作为固定调,在他的下方加上平行的五度或平行四度的声部称为“奥尔加农”14. 是在圣经经文为歌词的素歌基础上写成的复调作品,这就形成了“经文歌”15.法国诗人和作曲家马肖是14世纪法国“新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2篇)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论欧洲古典音乐时期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朦胧色彩风格特征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因而西方音乐史上以印象主义音乐作为对其音乐的概括,德彪西也由此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缔造者。
最初的印象主义是由绘画所衍生出的描绘性术语,源自于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
从此以后,印象主义逐渐开始向音乐、文学等不同艺术领域渗透。
在音乐领域,印象主义主要利用音色与和声来唤醒听众感官和意境印象的一种作曲立场。
印象主义对印象色彩的修饰和感觉较为重视和强调,与印象主义绘画相比,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理念并无二致。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克洛德·阿西尔·德彪西生于1862年,卒于1918年,是法国著名作曲家。
自学生时代起,德彪西就表现出离经叛道、独立不羁的自由天性,他对于音响色彩做出大胆探索,例如使用钢筋演奏一部分全音音阶、十一和弦以及增和弦等,对于传统演奏规则不予遵循,德彪西因此而受到音乐教师的批评。
《春天》这部具有很强色彩性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87年,其中已经蕴含了印象主义的早期创作迹象;1890年,德彪西开始密切地与一些象征派诗人交往,如路易斯、魏伦以及马拉美等,这些诗人的艺术观点以及思想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彪西的创作理念,与此同时,印象派绘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彪西有所启发。
1890年到1910年间,德彪西在此期间以其旺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从《牧神午后》、《夜曲》,到《大海》、《意象三首》,德彪西的个性化的管弦乐色彩与和声、独具魅力的音乐语言攀至高峰。
而印象主义歌剧《佩里雅思与梅里桑德》、钢琴曲《版画集》、《意象》以及《钢琴前奏曲》则意味着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臻于成熟。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鉴赏相关论文参考(3)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鉴赏相关论文参考(3)♫♫♫☞☞欧洲古典音乐论文♪♪♪♫♫♫♫☞☞古典音乐论文♪♪♪♪♪♫♫♫☞☞欧洲音乐的论文♪♪♪♪♪♫♫♫☞☞古典音乐论文题目♪♪♪♪♫♫♫☞☞古典音乐论文文献♪♪♪♪欧洲音乐论文篇1浅谈欧洲印象主义音乐一、印象主义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因素从音乐史角度看,印象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属于相互对抗、排斥、分化和反叛的两个派系,但由于艺术构成的美学观念的不同,其间在观念、技术上延续性的“对接”格式也不同。
从表面上看,自然科学“否定之否定”法则使传统秩序有了“质”的转变,但从比较学角度看,由于印象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在时间上的重叠以及音乐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等原因,两者之间所存在着的“亲缘”关系为新的认识视角提供了第一个理论上的依据。
但是,两者之间不能绝对等同。
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内涵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它直接抒发人的现实感受,具有强有力的感染作用和对人现实情感的触动力量。
而印象主义音乐中的标题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其目的是要唤起一种意境和感官印象,即一种朦胧的气氛。
它常常以视觉性、形象化并具有一定情绪的事物作为标题,将音乐表现对象界定在了一定的空间,不像浪漫主义标题音乐那样直接讲述或直接翻译音乐的标题内容,它并不去表达某种固定的情感变化,也不试图去歌颂、怀念或是讲故事,而是故意回避传统,以求得与既定法则的不同。
例如,肖邦的前奏曲,他是把前奏曲纳入钢琴音乐范畴的创始者。
与印象主义音乐相比较,德彪西的两部钢琴《前奏曲》也都有着情调细腻、意境丰富、内容具体的小标题,也含有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形式因素,但是,这些标题多是对作品内容的暗示,没有浪漫主义宣泄个人极端化情感的实质内容。
德彪西的目的在于表现音响色彩对大自然的绘画功能,对意境、气氛、幻象的营造以及作曲家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的某种再现,它的标题原则是力求体现作品本身所蕴涵着的诗情画意;而不是展开情节、渲染矛盾的“具象”注释,以及反映出两个乐派之间一种独特的“对接”现象。
【VIP专享】欧洲音乐史期末论文

洲音乐史期末论文歌剧发展历程简述姓名:XX 学号:XX 学院:XX学习《欧洲音乐史》这门课程之后,感觉对歌剧这种艺术体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直很喜欢这种将歌唱艺术融入剧本表演的艺术体裁,比如歌舞片,像《红磨坊》、《如果·爱》、《歌舞青春》系列都非常喜欢。
而对歌剧的了解就比较少了,在此之前,看过的大概也只有《歌剧魅影》、《图兰朵》、《猫》,知道美国有个百老汇。
现在觉得歌剧真的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许多歌剧作品带给了我不同于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的感受。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
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关于歌剧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1. 古希腊时期的悲剧。
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2中世纪时期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
3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
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
4.十五世纪末的幕间剧。
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
一般认为,歌剧的真正发展是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
早期歌剧的脚本多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
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
罗马歌剧以宗教体裁为主,一般为宣叙调或咏叹调,且歌剧中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十分壮观。
代表作有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的《灵与肉的体现》。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标志着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
西方音乐史(5篇)

西方音乐史(5篇)第一篇: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源远流长,前后几千年。
它的发展,接受了哲学、神学、人类科学甚至工业革命的洗礼,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
它的源头古希腊音乐如同一段美丽的神话,从文艺复兴到佛罗伦萨歌剧和法国悲剧,都体现了古希腊音乐的影响。
历经荷马时代吟诵英雄的史诗,古典时代,各邦大举移民时个人情感的抒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后商品化音乐的发展,岁月中积淀下来的古希腊音乐向我们展示了非凡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它的优秀成果深刻的影响到了其后的中世纪音乐助其开启了现代西方音乐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方法、艺术体裁的生长之路的大门,因此古希腊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最黑暗的时代,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近乎停滞,文明的发展极为缓慢,然而却依旧为我们留下了重要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世纪时代的欧洲,教会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各种艺术都为教会服务,中世纪的音乐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所有的音乐技术成就,多半都是中世纪教会的遗产。
其中格里高利圣咏就有浓厚的教会音乐色彩。
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为了改变各地区圣咏杂乱的局面,加强教会的控制力,经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整理形成发展出“格里高利圣咏”。
它的旋律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速度徐缓,但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
风格朴素,旋律为无伴奏,无固定节拍,平稳进行的单声部即兴式纯男声音乐,符合宗教精神要求的理性、禁欲、有节制。
虽然圣咏出现的背景是连年的战争加上宗教的禁欲主义,但自由萌芽的生长欲望空前强烈,通俗音乐在与宗教音乐夹杂抗争中发展。
以圣咏为持续声部的平行八度的平行奥尔加农到融入节奏模式的二声部的第斯康特,一直到13世界经文歌发展到顶峰,是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最好体现。
14世纪的法国“新艺术”则是通俗音乐在中世纪的巅峰,为人文主义音乐与重视接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虽然在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中,中世纪音乐的发展略为灰暗,但是宗教音乐的艺术成就依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论文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论文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莫扎特与古典音乐摘要: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
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人物简介;贡献;创作作品;个人感受。
一、人物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
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也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艺术生涯(一)初露锋芒(1762~1773)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
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卢齐奥?西拉》等作品。
(二)成熟时期(1774~1781)这一时期,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歌剧的发展历程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歌剧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最初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当时,也就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出现了一个文人社团。
里面聚拢了一批音乐家,理论家。
比如里努契尼,加里莱伊,佩里,卡契尼等。
他们讨论恢复古希腊艺术。
认为复调织体只适用于器乐体裁,如果用于声乐则会模糊词义。
主张声乐作品中的音乐应该为歌词服务,增加感染力。
16世纪末一些音乐家为此做了不少的实验,产生出一种“单声音乐”:歌者的演唱介于说与唱之间,是一种宣叙调般的旋律。
伴奏被减到最底程度,仅用键盘乐器和低音弦乐器演奏,以通奏低音的形式支持旋律。
乐谱用一种简略写法,只记低音,低音上方标注和弦位置,以及升降等记号,由键盘乐器演奏者即兴奏出。
他们把这个风格用于戏剧,依据文艺复兴晚期的幕间剧和田园剧,就诞生了历史上的第一个歌剧《达芙尼》。
此后,威尼斯歌剧乐派的蒙特威尔第把意大利牧歌和经文歌的创作经验,运用于歌剧之中,将歌剧的启蒙时代推向了第一个高峰期。
1607年,《奥菲欧》——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歌剧诞生了。
很快,歌剧就在欧洲各地流传开来。
但意大利还是歌剧发展的中心,出现了几个有名的歌剧流派,如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那不勒斯歌剧。
意大利歌剧在18世纪逐步定型为正歌剧,出现了高度程式化的东西即用宣叙调铺开剧情,咏叹调表现高潮。
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百科全书派”经历了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在它的影响下,音乐更趋向于通俗化、世俗化,喜歌剧就此诞生。
这种轻松诙谐的新的歌剧体裁形式,正是对启蒙运动追求“回归自然”的思想的回应。
意大利的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
18世纪的法国受到本国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同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也深入人心。
“狂飙突进运动”反对法国学者对理性的单纯崇拜,反对法国的宫廷风格,强调情感对人的巨大作用。
当1752年,一个意大利歌剧团把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带到巴黎演出,激起了法国文化界“喜歌剧之争”,这是法国的传统宫廷风格与意大利喜歌剧风格的争论,也是音乐观念上保守的、神圣的传统和自然的人性之争。
卢梭等一些启蒙思想家,热情赞扬《女仆作夫人》这种大众化倾向的歌剧体裁,综合了意大利喜歌剧及法国传统的集市戏创作出喜歌剧《乡村卜者》,证明以法国语言能够谱写这种新风格的音乐。
随着喜歌剧的争论和演出,法国许多作曲家加入创作喜歌剧的潮流,格雷特里的《狮心王查理》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作为法国“拯救歌剧”的雏形,直接影响后来的作曲家。
18世纪的法国在声势浩大的“喜歌剧之争”以后,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
由于18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过份注重美声、炫技性而无视戏剧性的倾向,使它与启蒙主义提倡的“自然”原则格格不入。
一些艺术家思考对正歌剧进行改革。
其中一位有成就的作曲家是德国的格鲁克先后创作了《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切斯特》和《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歌剧,实践了他对歌剧改革的一些设想,适应了启蒙文化运动的审美情趣,使德国歌剧开始迈入欧洲歌剧的轨道。
同时,在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下,音乐文化交流频繁,呈现整个欧洲一体化的倾向。
其中,莫扎特的歌剧代表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和感情,其题材大多是幻想和现实结合的产物,形式丰富。
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后宫诱逃》等。
由于启蒙时代的贵族的权威已逐渐瓦解,戏剧走向世俗化,莫扎特的音乐也更多地反映了平民的思想感情,将世俗的欢乐与崇高的音乐完美地结合,将古典主义的理性、平衡和宁静发挥到极致。
19世纪,贝多芬的《费德里奥》、韦伯的《魔弹射手》标志着第一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歌剧带有当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题材的典型特征,运用了德国民间风格的音调表现森林中猎人的风俗生活(猎人合唱、村民的连德勒舞曲)。
歌剧营造了一种神魔萦绕的气氛,表现出幽暗瑰丽、神秘梦幻的森林场面,具有浓郁的德国风格,作品中采用了许多德国民间曲调,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部德国化的平民性歌剧迅速传遍德奥全境,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高潮的要数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巨人瓦格纳,当然也受到了欧洲革命高潮的影响。
瓦格纳的歌剧《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于40年代初上演成功,从《漂泊的荷兰人》起瓦格纳就开始了他歌剧改革的历程,他后来又创作了《唐豪塞》、《罗恩格林》,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走向巅峰的标志。
他总结自己的歌剧创作实践,对歌剧改革进行理论上的深入反思,撰写了《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等论著。
他把自己的歌剧称为“乐剧”。
他认为,乐剧是一种戏剧、诗歌、音乐高度融合的体裁,其中戏剧史最终目的,音乐只是手段。
乐剧中诗的基础应是民间幻想创造出来的神话、传说,因为它们表现的是永恒与不朽。
音乐形式不应再像传统歌剧那样,采用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而应成为连续不断的整体。
他发展了一种咏叙性的“无终旋律”。
交响乐队是乐剧音乐统一的重要支柱,在交响性的音乐中,主导动机象征着人物、情感、思想,而声乐旋律只是音乐织体中的一个声部。
瓦格纳的半音和声不仅为音乐的连续性和炽热情感的表现提供了基础,而且把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和声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同一时期,远在法国的巴黎成为了19世纪上半叶欧洲歌剧艺术的中心,“拯救歌剧”出现,代表作凯鲁比尼的《两天》。
19世纪20至30年代巴黎出现了大歌剧。
法国作曲家奥柏20年代末创作了《波蒂契的哑女》,30年代有重要影响的大歌剧作曲家是迈耶贝尔,他的作品有《恶魔罗勃》《胡格诺教徒》《未知》《非洲女郎》等。
19世纪60年代,抒情歌剧发展起来,其选择能牵动人心的故事情节,那些著名的爱情故事又纷纷成为歌剧的题材。
抒情歌剧的音乐有时采用日常生活一些常见歌曲、舞曲、进行曲,注重声乐旋律的感染,主要作品有托马的《迷娘》,古诺德《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斯内的《曼侬》和圣桑的《参孙与达丽拉》。
比才的《卡门》是这一时期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他选取噶果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作为歌剧的题材,歌剧音乐中异国情调的色彩性旋律,强烈的西班牙节奏,明细的配器,构成一种清新而富有魅力的乐风,使其成为一部完美的抒情悲剧。
19世纪60年代,在巴黎,法国的喜歌剧发展为趣歌剧,代表作有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地狱里的奥尔菲斯》《魅力的海伦》。
在此影响下,英国以及德、奥也出现了相类似的体裁,称作“小歌剧”或“轻歌剧”,如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吉普赛男爵》。
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没有德奥或法国音乐中的激进浪漫主义的倾向,它更多的遵循了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体裁的传统向前演进。
罗西尼是19世纪上半叶影响最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写有32部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是他喜歌剧的顶峰制作,把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同名喜剧,以喜歌剧的形式成功地表现出来。
在正歌剧方面。
罗西尼的《奥赛罗》收到人们的喜爱,1829年创作了法国大歌剧风格的《威廉·退尔》。
19世纪上半叶另外两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是贝里尼和多尼采蒂。
贝里尼创作了10部歌剧,如《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
多尼采蒂创作了70余部歌剧,著名的有《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爱的甘醇》《唐帕斯夸莱》。
19世纪末,真实主义文艺思潮在意大利兴起,真实主义作家主张从当代生活中选取题材,描述真正发生的事实,客观地再现生活,作品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为主人公,注意通过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在这种背景下,意大利出现了真实主义歌剧。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除了德意法这些歌剧历史悠久的国家之外,欧洲边陲国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真正创作,进入了民族乐派如火如荼发展的时期。
这些国家或是政治上受异国的统治,民族不独立;或是经济上长期受异国的压榨,生产落后;或是文化上长期受异国的摧残,精神压抑。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进步思潮的广泛传播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民主意识空前高涨,纷纷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这一时期欧洲歌剧着眼本民族音乐,在作品体裁、题材、思想内容上反映了本国的民族感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民族乐派作为浪漫主义的分支悄然兴起。
其特点是把浪漫乐派所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
它主要产生在音乐不够发达的东欧国家。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代表作《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发展至今,歌剧现在几乎变成一种博物馆艺术,多是重演旧作而极少新作。
歌剧的未来出路有些作家认为在于类似歌剧的、使观众感到惊奇和意外的舞台剧和其他混合的歌剧形式之中,其他人则认为在于为工厂和学校上演而创作的种种小型歌剧之中。
不管是不断加入新的元素对歌剧进行创新,还是把歌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而传承,歌剧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顽强的艺术生命继续存在于世界上,并且在多姿多彩的艺术史册上画下了浓墨重彩、辉煌非常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