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台州事业单位考试片段阅读解题技巧-语句排序题首尾项法
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

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语句排序题说不上很难,但是有点麻烦,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考场上,快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能增大获得面试入场券的概率。
接下来,本人为你分享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一、找显眼的提示词一些语句排序题的首句不好判断,即使从它的选项中可以知道只有这两句中的一句是首句,但是你在那里琢磨半天,盯着这两句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看不出来哪句是首句,这可怎么办?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请立即放弃判断首句,去看其他语句,找突破口,比如说一些语句中会出现明显的指示词,如这、它、与此类似、总之……,这些你一眼扫过去就能发现的明显词汇,将帮你快速锁定答案。
不信?看下面这道2019年国考真题,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千万别眨眼啊!【例1】①未开采的煤炭只是一种能源储备,只有开采出来,价值才能得到发挥②充分挖掘并应用大数据这座巨大而未知的宝藏,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③有人把大数据比喻为蕴藏能量的煤矿④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在“沉睡”的时候是很难创造价值的,需要进行数据挖掘⑤大数据是一种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规模大大超出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⑥与此类似,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用”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③①②⑤④⑥B.⑤③④⑥①②C.③⑤②①④⑥D.⑤④③①⑥②【解读分析】看到这一正确率是不是心里有了些许安慰呢?因为不只你一个人错了,还有这么多小伙伴陪着你呢!大家拿到这题肯定先看③和⑤了吧,在那里研究半天,发现两句好像都可以做首句,不好排除啊。
这可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只能一句一句挨着看一遍,慢慢缕缕顺序,挨个排除呗!”只能说这位考生太耿直了,看笔者下面放个大招!不知道大家注意到第⑥句没,“与此类似”,多么明显的提示词啊,就这么坦荡荡地放在大家眼前,无论如何也不能漏掉它啊!“此”指的是什么?“大数据不在大而在于用”到底与什么类似呢?看前面几句,明显就是指第①句,所以①⑥肯定是在一起的,看看选项,只有D项是这么排序的,按照D 项的顺序验证一下,很通顺,就选D。
句子排序题答题技巧

句子排序题答题技巧句子排序题是语言学习和语言测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在这种题型中,我们需要将一系列被打乱顺序的句子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序,以恢复原文的正确顺序。
这种题型既考察了对语言结构的理解,也考验了对上下文关系的把握。
在解答句子排序题时,以下几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首先,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解答句子排序题的关键。
通过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哪些句子应该放在哪个位置。
逻辑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顺序、对比关系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指代词和连词来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关键词"因此"、"所以"、"因为"等常常表示因果关系,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等常常表示时间顺序关系。
通过识别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句子的顺序。
其次,注意句子之间的连贯性。
连贯性是指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衔接的流畅度。
在解答句子排序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连贯性,尤其是上下文的衔接处。
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的衔接应该是自然而流畅的,不能出现突兀的转折或不连贯的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共指词或承上启下的词语来找到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提到了"这个城市",下一句中可能会用"它"来指代这个城市,这样就建立了句子之间的连贯性。
另外,注意句子的语法和语义。
句子的语法和语义也是解答句子排序题的重要考点。
在排列句子的顺序时,我们需要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是否正确,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是否一致。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句子的语义是否合理,句子的意思是否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如果句子的语法或语义有问题,就需要重新考虑句子的位置。
最后,通过阅读理解上下文的整体结构。
句子排序题通常是从一篇文章或一段对话中选取的,因此,了解整个上下文的结构对解答句子排序题至关重要。
职业能力测试:语句排序巧找首尾

职业能力测试:语句排序巧找首尾语句排序是一种经典的题型,事业单位考试中总是会有语句排序身影的存在,即便它的题量不大。
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快速解决语句排序的做题方法,这样才能节省下来时间去处理其他的题目。
这里中公教育专家主要同大家分享的是通过找首句、尾句的方法进行快速解题。
通过找首句、尾句确定答案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而我们要知道具备什么特征的句子能够作为首句、尾句;具备什么特征的句子不能作为首句、尾句。
通过找首句、尾句确定答案分为两个层面:一、结合选项确定首句、尾句(二)、能够作为首句、尾句:(1)观点句、总领句、背景铺垫的句子可以作为首句----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
(2)总结性的句子可以作为尾句----这是南方的海,我故乡的海,终日奔涌喧哗着阳光的海。
【例题1】①吐泻过多的人,要输入生理盐水等。
②通常,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含盐的浓度为0.9%,即100毫升水中含0.9克盐。
③盐是体液的重要成分,高温作业的人,出汗过多,需要补充含盐饮料。
④所以增进食欲和提高食物消化率。
盐能参加体液代谢。
⑤因为盐的咸味,能刺激人的味觉,增加口腔唾液分泌。
⑥但是,过量食用食盐会使人类患上很多种疾病。
A.②⑤④⑥③①B.③①⑤④②⑥C.②⑤④③①⑥D.⑤⑥②③①④解析:本题首先结合选项去看,②为首句的可能性最大,发现③、⑤都属于具体描述的句子,不能作为首句,故排除B、D;按照写作思路,首先应当描述“需要补充体液”最后阐述“过量食用食盐会使人类患上很多种疾病”,故⑥应为尾句,故选C项。
【例题2】自行练习下面这道题目:①也许是月亮的香气吧,我这么想。
②看见砺粉墙上印着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识到了我。
③我心中不起一切杂念,大约历一刻钟之久,才回转身来。
④从江岸直到我的楼下是一片大沙坪,月光照着,茫然一白,但带点儿青的意味。
⑤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样子。
⑥不知什么地方送来晚香玉的香气。
A.⑤④⑥①③②B.④⑤②③⑥①C.②③⑥⑤①④D.⑤④①⑥②③(1)2-1-1型选项,正确答案多在2中,如四个选项分别是:A.⑤④③①②⑥B.③②⑤⑥①④C.②④①⑤⑥③D.⑤⑥②③①④(2)3-1型选项,正确答案多在3中A.⑤④③①②⑥B.⑤②③⑥①④C.②④①⑤⑥③D.⑤⑥②③①④二、结合题干确定首句、尾句(一)、不能作为首句:(1)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开头----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语句排序题七大解题技巧

语句排序题七大解题技巧
1. 熟悉题目语句的含义
在做语句排序题之前,首先要熟悉每一个句子的含义,这对于你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解答题目至关重要。
2. 寻找语句之间的关联
在把每一个语句搞清楚之后,便可以从思维角度,把语句之中两两关联起来,找出各句存在的联系,如转折关系、时序关系等等。
3. 把语句分类
将各句子进行分类,例如:开头句、最后句、中间句,再把同一类别的语句进行比较,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共性。
4. 标记强弱指示词
指示词是将几个语句连接起来的关键词,句与句之间存在着丰富的时序、转折等关系,所以,把题中出现的指示词标记出来,可以帮助你很快归纳出语句的正确顺序。
5. 从结构上思考
语句排序题的题干中,通常会给出一个“框架”来表现语句排序的结构,找出题干的结构,在结构上对语句进行排序思考和分析,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6. 从时态上思考
对于一些时间上有顺序要求的语句,可以从时态的角度思考,根据时态的变化,总结出时序的顺序。
7. 从具体情况出发
解题时,有时也可以从语句中所涉及的具体情况出发,比如情节、人物等,从而发现语句之间的有关联。
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

语句排序题解题技巧1.首尾句从首尾句入手是解答语句排序题的通常思路。
文段的首尾句具有以下两大特征:(1)文段首句一般不含指代词,以免指代不明。
据此可排除包含指代词的句子放段首的选项。
(2)文段首句常是引论型的内容,而尾句常是结论性的语句。
当句子内容是介绍背景时,可考虑此句为首句;当句子内容为得出结论时,可考虑此句为尾句。
2.关联词关联词语提示了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关联词语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1)关联词语通常配对使用,且有固定的搭配习惯,据此可确定含有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的两个句子的前后顺序。
(2)单独使用的关联词语,可通过句子意思寻找与其逻辑关系相符的前后句子顺序。
3.指代词指代词是表示指示概念的代词,常用来代替前面已提到过的名词。
根据指代词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1)句子中的指代词一般跟在其指代的对象之后,故根据句子中的指代词可以确定其前句的内容。
(2)指代词有近指、远指之分,“这”表近指,常指代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物、事或想法;“那”表远指,常指代较远的人、物、事或想法。
4.逻辑顺序文段在表情达意时,都要遵从一定的逻辑顺序。
根据文段中的逻辑关系也可确定句子之间的顺序:(1)时间顺序。
当几个句子中都出现时间词时,句子之间的排列应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
以空间为序,通常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远到近的先后顺序。
(3)事物发展顺序。
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其固有的规律,句子之间的排列不应违背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
5.承启关系承启关系指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上承下启,前后勾连的关系。
根据句子间的承启关系也可确定句子的顺序:(1)顶真手法的使用。
顶真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的尾字作为后一句的首字,使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
当两个句子中出现某一句的宾语作另一句的主语的情形时,可考虑此处使用了顶真手法,此两句常相连。
(2)前后句内容相关。
当两个句子中出现后一句开头与前一句末尾内容相同或相关时,基于此两句之间联系的紧密性,此两句常相连。
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测试之利用首尾句巧解片段阅读

文章来自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2014内蒙古事业单位公共基础备考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事业单位:片段阅读是各类公职考试中的经典题目,它主要测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两种题型:一是考查考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可以归结其为主观型题目,如“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的主旨是”等等与之类似的问法;二是考查考生对细节的把握,可以归结其为细节型的题目,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是”等等。
那么对于这两类题目,最主要的当然是主观型的题目,因为这类题目更具有可考性。
对于这类题目,如果题目的结构明显,比如有明显的转折结构,递进结构等等的关联词,参加事业单位考试的考生做题目时可能会稍稍简单一些,但是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结构,考生们经常发现读完题目之后不能明确题目到底讲述的是什么,最后在匆匆之中选了一个选项。
那么这里中公教育专家教给大家一个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重点关注首尾句。
因为在一个文字不多的片段中,作者表达观点的部分往往是在开头,或者是在文段的结尾,这就说明关注首尾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以两道题目为例:【例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应对危机的有力武器。
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寻找应对之策,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渡过难关。
要进一步深化学习,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解,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科学分析形势,增强必胜信心,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政策,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这段文字着重强调的是:A.要进一步深化学习,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解B.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挑战C.要增强信心,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D.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政策。
事业单位行测之三步详解语句排序题答题技巧

事业单位行测之三步详解语句排序题答题技巧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因此,也是考生们复习的重点对象。
考生平时需要注意培养语感,同时要掌握一些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技巧,才可以在行测考场上答题游刃有余。
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讲解打开语句排序题大门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看首句我们知道,首句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话题、总领全文,因此,正确选项的首句往往是比较宏观的。
另外,根据首句的特点,可以合理排除一些不符合首句特点的选项,以缩小选择范围。
不适合作首句包括:第一种是以关联词为开头的句子,既然有“但是”引导转折后的句子,前面就必须先有转折前的句子存在。
以此类推,无论是转折也好,递进、因果、假设也好,关联词引导的句子一般不作首句;第二种是含指示代词的句子,因为指示代词往往是前文说了某个具体的指代对象,后文为了避免重复才使用的,所以一般也不作首句。
通过看首句,考生可以把选择的范围缩小,一般会剩下两到三个选项。
第二种-看标志考生应该把目光放回题干,找到明显的标志词,能够帮助自己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理出来。
如:找到关联词、顺序词或指示代词,都能知道句子的先后顺序;而找到重复性词语,就能知道哪几个句子应该放在一起。
然后根据这个规律,看看下面的选项是否符合,不符合的可以排除,剩下的自然就成为正确答案。
通过看标志、合并同类项理顺句子的先后顺序,这时候正确答案基本锁定。
第三种方法-看思路可以通读一遍自己初步确定的选项,检验是否符合正常的行文脉络。
如果是记叙文,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或者空间顺序来写作,时间顺序如春夏秋冬,空间顺序如从远至近;如果是议论文,应该符合逻辑顺序,如从表面原因到根本原因。
检验后如果发现选项符合写作的思路,则为正确答案。
片段阅读解题技巧:语句排序题逻辑顺序排列法

片段阅读解题技巧:语句排序题逻辑顺序排列法逻辑排序法是指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是否合理,语句是否合乎逻辑来做题。
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还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例题】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
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general/111/4496/?tg==134_?wt.mc_id=bk12029②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
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东西。
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德无非就这几样东西。
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③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
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
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④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
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⑤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
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
满天星光在闪烁。
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A.①④②⑤③B.②③⑤①④C.④②⑤③①D.③②⑤④①【中公教育解析】这题根据基础方法首尾项法不是很好解题,至少很耗时间。
我们找对应词语,“晚餐”、“暗黑”、“晚饭之后”,很明显的时间逻辑顺序,根据时间顺序,可以得知这三个选项的排序应该是先吃晚饭,然后是晚饭之后的事情,再接着是代表已经很晚的“暗黑”,也就是②⑤③,我们再看选项,排除选项BD,直接找对应词,①表示“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④表示进入沙漠后的行为,所以排序应该是①④,结合起来对比选项,答案应该为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首尾项法也称为首尾项原则,是指根据选项的首尾项排除错误几率比较大的选项。
专家为考生整理了首尾句要注意的三点:
一、代词一般不会出现在首句;
二、关联词后分句不适合做首句,如但、不过、更。
三、尾句一般是总结性语句。
【例题】
①商代以后,随着文字的出现,书写需求增加,周宣王时期“刑夷始制墨”,出现了颗粒状人工墨
②到了以彩陶为典型特征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用来研磨颜料的研磨器——石研
③这些长过半米的大石器,是用来加工粮食的
④砚起源于研磨器,目前已知最早的研磨器是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磁山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
⑤此后,用于研磨的石研,就成为早期的砚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⑤②
B.④③②①⑤
C.①③④②⑤
D.④③②⑤①
【解析】先看选项发现首句①和④力选,尾句②⑤①里选。
看题干,从“起源于”一词可知④适合做首句,由“此后”一词可知⑤适合做尾句。
所以正确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