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十大怪解释-24页文档资料
各地十八怪

各地十八怪12、云南十八怪:第一怪:草帽当锅盖;第二怪:鸡蛋拴着卖;第三怪:姑娘叫老太;第四怪:竹筒当烟袋;第五怪:粑粑叫饵块,第六怪:脚指露在外;第七怪:鞋跟多一块;第八怪:背着娃娃谈恋爱;第九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第十怪:火车没有汽车快;第十一怪:草绳当裤带;第十二怪:青菜叫苦菜;第十三怪:蚂蚱也做下酒菜;第十四怪:蘑菇当菌卖;第十五怪:老奶爬山比猴快;第十六怪:男人把孩带;第十七怪:四季同穿带;第十八怪:两斤当做一斤卖13、新云南十八怪:第1怪:姑娘四季把花带;第2怪:大姑娘不用裤腰带;第3怪:鲜花四季开不败;第4怪:鲜花当蔬菜;第5怪:东边下雨西边晒;第6怪:石头长到云天外;第7怪:吃饭不用碗和筷:第8怪:豆腐烧着卖;第9怪:萝卜也当水果卖;第10怪:过桥米线人人爱;第11怪:草绳当柴禾卖;第12怪:有话不说歌来代;第13怪:小和尚可以谈恋爱;第14怪:湖泊称为海;第15怪:溶洞里面有村寨;第16怪:油菜花迎客来;第17怪:火山也把商招来;第18怪:澄江化石怪又怪。
14、重庆十八怪。
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坐车没得走路快空调蒲扇同时卖背起棒棒满街站女士喜欢露膝盖龟儿老子随口带不吃小面不自在光着膀子逛大街街边打望好愉快办报如同种白菜崽儿打赌显豪迈矮小伙高姑娘爱摊开麻将把客待公交车上摆擂台宝气处处都存在人名没得地名怪丧事当作喜事办。
15、南方十大怪:遍地都是打工崽,春运回去还要来;开车没有走路快,大路小路都堵塞;街边随处有乞丐,发廊到处都存在;珍珠项链不敢戴,衣服不敢外面晒;高楼大厦建得快,租个房子谈恋爱。
16、东北十大怪: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害一顿饭不至二人转。
17、上海十大怪:1,穿着睡衣到处转;2,万国旗飘飘然;3,抱着娃娃闯世界;4,男人围着女人转;5,吃饭喝茶自己算;6,盛产高级打工仔;7,围城世界团团转;8,促销打折流血战;9,演唱会到处开;10,崇洋媚外到了极点。
东北十大怪

六怪.老年秧歌贼来派,一色老头老太太,冰 雪名城添风采,欢乐无尽春常在; 七怪.貂皮大衣毛朝外贼拉敢穿又敢戴,大姑 娘美、小伙子帅,各顶个的把人爱; 八怪.喝起酒来象灌溉,酒量大来速度快,经 常举办啤酒节,专有那喝啤酒的大奖赛; 九怪.冰雪大世界造得快,冰雕雪塑千姿百态, 五光十色放异彩,誉满神州海内外; 十怪.冰天雪地花不败,满街都是姹紫嫣红的 大头菜,三九寒冬冻不死,腊月春风吹不败。
(一)窗户纸糊在外 (二)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四)火盆土炕烤爷太 (五)吉祥喜庆粘豆包 (六)烟筒砌在山墙外 (七)嗄拉哈姑娘爱 (八)百褶皮鞋脚上踹 (九)提妖降魔神仙舞 (十)不吃鲜菜吃酸菜
头一怪.秋林面包像锅盖,噤嚼抗嚼又抗拽, 又好吃又好带,搁上十天半月都不坏; 二怪.红肠、小肚供不上卖,味道独特不爱坏, 探亲访友作礼品,到哪都是上等菜; 三怪.越冷越吃凉冰块,糖葫芦、冰棍销得快, 冻梨冻柿子冻水饺,想吃就吃哪都卖; 四怪.狗拉爬犁比汽车快,常搞越野拉力赛, 冰雪天、荒郊外,享不尽的冰雪情,趣生 态; 五怪.冬泳健儿大有人在,松花江里游得快, 冰雪助阵齐喝彩,哎呀哎呀真能耐;
东北十大怪

老话就有: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说。
东北十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反映老东北的风俗习惯,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窗户纸糊在外--东北旧时民居冬季防寒的一种方法。
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过去流行的一种摇篮,也称“小摇车”。
小儿睡悠车的习俗来源于东北的满族。
他们在狩猎生活的时代,因山林中经常有毒蛇野兽出没,把不会走路的婴儿放在地上不安全,放在炕上又会因受热而“上火”生病,于是便想出“吊起来”的办法。
早期游猎尚未定居时,多是用兽皮制成兜状的吊袋,两端拴皮条挂在林中大树上。
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桦树皮和薄木板做成的“悠车子”或称“摇车子”。
悠车的制作,是先以薄木片经水汽熏蒸后弯成近似椭圆形的车帮,把接头处用皮绳或锔钉连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横梁和底板,做成后两头微上翘,形如小船,车帮上沿的中前部还要安“车弓子”。
四角装铁环、穿皮绳、拴车钩子,悬挂在炕上方的“子孙椽子”上。
车帮的外侧用红黄油漆涂刷,并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和图案装饰。
吊绳上还拴有小铃铛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来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装饰效果。
婴儿出生后数日(有在七天或十二天的),便开始睡悠车,俗称“上车”。
所用的车很少是自家新制,而是由姥姥家、舅舅家赠送,而且以经人用过的旧车为好,因为这样的车已被实践证明能使孩子平安长大成人,用起来吉利。
也有的人家为图孩子“好养活”,专门向亲友中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家庭去借其用过的悠车。
孩子入车之前往往还要有一些仪式,如姥姥、舅妈等叨咕几句平平安安、步步登高之类的吉祥话,还放一些钱在车内的枕头下,俗称“压车钱”。
若是借来的悠车,拴吊好后把孩子放进去之前,先把自家的猫放进去悠一悠,若是猫不在家,就用扫炕的“条帚疙瘩”代替,悠时嘴里也要“叨咕”,意思无非是借此去掉“邪气”。
另一说猫或条帚疙瘩都是整天呆在自家炕上,将其在车里放一放,孩子再睡就不会“认生”。
哈尔滨十大怪

哈尔滨十大怪哈尔滨十大怪时间:2014-2-22 23:16:33编辑:冰山一角热度:99 ℃哈尔滨坐落在松嫩平原最东端,松花江穿城而过碧浪翻;哈尔滨,春暖夏热秋天凉,冬季一片白茫茫;有个美誉叫冰城,人杰地灵好风情;哈尔滨,俄罗斯风韵的建筑多,又称东方莫斯科;哈尔滨,法国式的建筑把人迷,又称东方巴黎,哈尔滨人心肠热,粗犷豪放贼好客,哈尔滨人最实在,风土人情十大怪。
冰雪名城十大怪,说起哪样都不赖;八方游客冰城来,我们热情来接待;赏洋玩雪观奇景,品尝冰城风味菜;浓浓的情火辣辣的爱。
管叫你玩的开心,吃的舒心,住的安心,一路顺心,时时处处都愉快!秋林面包一怪:秋林面包像锅盖,噤嚼抗嚼又抗拽,又好吃又好带,搁上十天半月都不坏。
红肠二怪:红肠小肚供不上卖,味道独特不爱坏,探亲访友作礼品,到哪都是上等菜。
糖葫芦三怪:越冷越吃凉冰块,糖葫芦、冰棍销的快,冻梨冻柿子冻水饺,想吃就吃哪都卖。
狗拉爬犁四怪:狗拉爬犁比车快,长搞越野拉力赛,冰雪天、荒郊外,享不尽的冰雪情,趣生态。
冬泳五怪:冬泳健儿大有人在,松花江里游得快,冰雪助阵齐喝彩,哎呀哎呀真能耐。
老年秧歌六怪:老年秧歌贼来派,一色老头老太太,冰雪名城添风采,欢乐无尽春常在。
貂皮大衣七怪:貂皮大衣毛朝外,贼拉敢穿又感戴,大姑娘美、小伙子帅,各顶个的把人爱。
啤酒节八怪:喝起酒来象灌溉,酒量大来速度快,经常举办啤酒节,专有那喝啤酒的大奖赛。
冰雪世界九怪:冰雪世界造得快,冰雕雪塑千姿百态,五光十色放异彩,誉满神州海内外。
大头菜十怪:冰天雪地花不败,满街都是姹紫嫣红大头菜,三九寒冬冻不死,腊月春风吹不败。
网友吐槽的哈尔滨十大怪二则:哈尔滨第一怪:恶狗肆虐成公害。
哈尔滨第二怪:遍地“足吧”如疮癞。
哈尔滨第三怪:运营司机脾性坏。
哈尔滨第四怪:观光电车成“路碍”。
哈尔滨第五怪:“异地”偷生下一代。
哈尔滨第六怪:“空心”教堂无“礼拜”。
哈尔滨第七怪,蟊贼专门偷井盖。
哈尔滨第八怪:刑满囚徒也耍“派”。
东北四大怪

东北四大怪提起东北“四大怪”,很多人都知道:羊皮袄毛朝外,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几十年前,如果来东北,这种场景很普遍,可现在却难觅踪影了。
既然是怪,就有怪的理由,怪的土壤,怪的好处。
羊皮袄毛朝外:闯关东的电视剧大家都看过吧,过去东北地多人少,东北也叫北大荒。
那时天气那叫冷啊,冬天吐口吐沫立马成个小冰坨,房檐下的冰溜子有一尺多长。
手、脸不敢露在外面,否则立马冻伤。
恶劣的气候,贫穷的生活,人们只能就地取材,自家的羊,羊肉果腹,羊皮暖身。
咱们的祖辈也不会精加工,暖和就中,所以就有了羊皮袄毛朝外的穿法。
很质朴,很实在啊。
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那时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
俗话说得好: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哦。
家家在上冻前要糊好窗户纸。
为什么糊在外?冬天家家户户要烧炉子、生火盆,取暖做饭,室内温度就高起来了,窗户上的霜花就会慢慢的融化成水,要是把窗户纸糊在里面,糊在里面的窗户纸经水一浸泡就全掉下来,也就失去了挡风防寒的作用。
姑娘叼个大烟袋:这也是与气候有关吧,一是东北冬季寒冷,抽烟是不是可以御寒啊。
二是过去生活单调,东北大半年的冬季,那时又没处打工,所以冬季就“猫冬”了。
没事做,没电视看,就串门子、唠喀、打牌。
到谁家串门也没有水果招待,家家炕上都有一个烟笸箩,就用自家产的黄烟招待客人,时间久了,大姑娘也抽烟了。
东北的烟袋很有特设,铜制的烟袋锅和烟袋嘴,木制的烟袋杆,短的的半尺长,长的有2尺多长,出门时别在腰上。
抽起来吧唧吧唧的声音,好像很享受的感觉。
养活孩子吊起来:咋一听,一定吓坏了,怎么东北人这么很啊,孩子生下来,还要吊起来!其实,是把孩子放在挂在房梁上的“悠车”里,“悠车”是扁椭圆形木制的,大概有一米多长不到半米宽,高度也就是四十公分左右。
沿两侧各打四个眼,穿上长长的四根绳子,上面挂在房梁上。
小孩一般在半岁以前都在这上面度过的。
东北十八怪

东北十八怪1、窗户纸糊在外东北冬天基本在零下三四十度,没事刮个大风,下场大雪。
从前没暖气和玻璃,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
平民百姓和富豪大臣家,都是如此。
现在偏远的东北农村也看不到了。
2、草苫土房篱笆寨草苫土房篱笆寨是说从前东北人家的房子和院子。
东北人用耐腐烂的草与黄土轧碎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墙外再抹一层泥。
从山林里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
夏天耐腐烂,冬天保暖,实用还舒服。
3、烟囱贴在山墙外老东北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
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
冬天晚上睡前,再烧一遍炕,等生烟出的差不多了,关上“插板”,就能在火炕上热热呼呼的睡一晚了。
4、火盆上炕烤爷太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
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早晚在火盆里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取暖。
老人和小孩就坐在热炕头上,老人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
除此之外,火盆还可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
5、六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就是靰鞡,满族人发明的鞋子。
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
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
这种鞋从前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
现在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还能看到。
6、双腿没有单腿快东北大人们为了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发明了划子,有些地方也叫“单腿驴”。
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用于木头和厚铁片做成,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滑起来更快更敏捷!7、冰上钓鱼单线拽“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
东北十大怪解释-24页文档资料

历史上曾出现的东北十大怪是指: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岁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害一顿饭不至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的地理环境分不开,东北地区地处我国高纬地区,紧靠西伯利亚冷空气源地,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地形又不利于冷空气的外泄而长留在东北,因而冬季严寒漫长,农耕业不发达,以狞猎为主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体现在住的方面,烧煤是抗寒的有效办法,烟道空过全屋,延伸至墙边引出排烟,既可以使室内有充分的热量,又不至于烟雾进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窗外,因室外低温处于永冻状态,不容易破损。
如果粘在室内,室内暖气很容易结霜溶化,纸就易损坏。
另外,纸糊在窗户外,风从外风吹草动内吹也不容易吹掉。
体现在穿的方面,东北毡帽四边有特别的长舌,随时翻焉得虎子可以防风保暖;用山羊皮做的袄、羊毛粗直,朝外反穿自然更舒服。
体现在吃的方面,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缸为的是有充裕酸菜。
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古代的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中野兽很多,经常出入居民区,为了防止野兽,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十二分小心,把头朝外以便听到门外动静。
另外,狞猎生活中,把孩子吊在树上,既可以减轻体力及劳力,又比较安全。
可以说,东北“十怪”是与其严寒气候特点及农牧业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全国各地八大奇怪

全国各地八大怪!(长知识,以后见怪不怪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提炼出来后,称之为“八大怪”现象。
一、北方地区一、陕西八大怪第一怪:【帕帕头上戴】——陕西盛产棉花,当地人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既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经济又实惠。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
陕西干旱少雨,这样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三怪:【面条像腰带】——陕西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
面条既粗又厚像腰带,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
第四怪:【烙饼赛锅盖】——像锅盖般大小的锅盔,成品大如盾牌,外硬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第五怪:【辣子是道菜】——人们都以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子,可是他们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第六怪:【碗盆难分开】——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第七怪:【唱戏吼起来】——陕西人爱唱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第八怪:【凳子不坐蹲起来】——这个似乎在许多农村也是可见的。
在陕西,由于关中男人一日三餐都蹲在一起吃,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他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2、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糊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曾出现的东北十大怪是指: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岁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害一顿饭不至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的地理环境分不开,东北地区地处我国高纬地区,紧靠西伯利亚冷空气源地,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地形又不利于冷空气的外泄而长留在东北,因而冬季严寒漫长,农耕业不发达,以狞猎为主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体现在住的方面,烧煤是抗寒的有效办法,烟道空过全屋,延伸至墙边引出排烟,既可以使室内有充分的热量,又不至于烟雾进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窗外,因室外低温处于永冻状态,不容易破损。
如果粘在室内,室内暖气很容易结霜溶化,纸就易损坏。
另外,纸糊在窗户外,风从外风吹草动内吹也不容易吹掉。
体现在穿的方面,东北毡帽四边有特别的长舌,随时翻焉得虎子可以防风保暖;用山羊皮做的袄、羊毛粗直,朝外反穿自然更舒服。
体现在吃的方面,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缸为的是有充裕酸菜。
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古代的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中野兽很多,经常出入居民区,为了防止野兽,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十二分小心,把头朝外以便听到门外动静。
另外,狞猎生活中,把孩子吊在树上,既可以减轻体力及劳力,又比较安全。
可以说,东北“十怪”是与其严寒气候特点及农牧业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
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
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
那时侯、甚至是直到现在,许多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不让上学读书,女孩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劳动,于是,也就和大人们一起吸烟。
用烟袋吸烟,把烟沫放到烟袋锅子里,点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
现在农村女人吸烟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所不同的是,不再使用烟袋,而是吸卷烟。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个说法,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只有把脑袋睡的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
不仅如此,为了孩子将来长大后,腿比较直,不出罗圈腿等现象,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
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
据说满族的阿哥或格格们如果长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实,那一定是用悠车悠出来的。
不过,人们确实可以通过后脑勺的形状来判断出一个人是哪个地方的。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现在农村还有人使用“悠车子”把孩子吊起来,可是城里人哄孩子睡觉,却都是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亲自抱着。
也有的是买一个落地式的类似“悠车子”功能的摇床,但也还是离不开爷爷、奶奶、老爷和姥姥的上门来照料。
第四怪嘎拉哈姑娘爱“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髌骨),共有四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
因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年猪时,把那块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
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
这是农村女人和女孩都会的游戏,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有的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一般。
当然,男孩子也是可以参与的。
可惜的是,上面只是众多玩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则,而还有许多高难的玩法如今已经失传。
第五怪火盆土炕烤爷太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村贫穷多半没有人买煤烧炉子取暖,一般用稻草、玉米秸杆、黄豆秸杆等烧得土炕就很热了,特别是热炕头儿,足可以供取暖用。
尽管这样,由于房子不保温,而且土炕热的时间不够持久,于是家中有老人的,就用一个泥制的盆子,装上带着余火的热灰,放在炕上取暖。
有时在热灰中埋上一个鸡蛋、三两个土豆、地瓜,或是几个粘豆包等,以便打个牙祭,或者哄一哄冻、饿得受不了不听话的孩子。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因为买不起棉胶皮鞋穿,于是,人们才就地取材,就用干蒲草编成鞋子,穿在脚上,以御风寒。
因为蒲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热的功能,所编的鞋上有许多的褶,非常实用。
第七怪吉祥喜庆粘豆包吃粘豆包主要来源于满足人的饮食习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
喜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
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以柞木阔叶做皮,在皮上抹面,内加菜馅)、苞米饽饽(即发糕);高粱米面甜饽饽(加上许黄豆磨水面蒸制)。
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冬天到来,东北也没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人们就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冻起来,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吃。
有条件的,可以用粘豆包蘸白糖吃。
第八怪不吃鲜菜吃酸菜那个时侯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
冬天,人们为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
渍制方法是:把鲜菜洗干净后,用热水浸烫后放到大缸当中,一层菜一层盐,灌上一些水,上面再用大石头压起来,一段时间过后,大白菜就发酵了,这样渍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开春。
酸菜可做汤、填火锅、做馅等食用。
虽然现在人们四季都可以吃上鲜菜了,但是冬天吃酸菜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夏天也渍酸菜吃。
第九怪捉妖降魔神仙舞农村偏远落后,孩子们又很少上学,人们常常对科学的认识不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懒于田间劳动,就利用这一点以及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心理,自己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钱财。
因此,人们在生病时,就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招了“没脸的了”,于是,就请这样的诬医神汉,“大神”、“二神”或“帮兵”等一班人马,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
事实上,“跳大神”实际是萨满(巫师)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
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就要模拟所请之神的主要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比如: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
编辑本段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
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编辑本段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
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
那时侯、甚至是直到现在,许多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不让上学读书,女孩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劳动,于是,也就和大人们一起吸烟。
用烟袋吸烟,把烟沫放到烟袋锅子里,点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
现在农村女人吸烟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所不同的是,不再使用烟袋,而是吸卷烟。
编辑本段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个说法,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只有把脑袋睡的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
不仅如此,为了孩子将来长大后,腿比较直,不出罗圈腿等现象,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
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
据说满族的阿哥或格格们如果长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实,那一定是用悠车悠出来的。
不过,人们确实可以通过后脑勺的形状来判断出一个人是哪个地方的。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现在农村还有人使用“悠车子”把孩子吊起来,可是城里人哄孩子睡觉,却都是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亲自抱着。
也有的是买一个落地式的类似“悠车子”功能的摇床,但也还是离不开爷爷、奶奶、老爷和姥姥的上门来照料。